论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文摘要余华小说创作的前期和后期有诸多不同,余华小说的创作转型和余华在小说结构、语言和叙述上的探索,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创造精神一向为论者所津津乐道。
但是,余华的创作转型中也有一以贯之和承继的方面,即对死亡的关注与言说,死亡叙述贯穿着余华小说创作的前期和后期。
论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来分析和考察余华的小说创作。
论文以余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死亡”在作家创作中体现出的美学特征及哲学思考。
首先,论文通过对作家童年经历、创作资源以及创作理念的揭示,分析了“死亡”成为作家始终不渝的表达的原因。
独特的生活经历、川端康成和卡夫号的阅读共鸣、“写内心的真实”的创作原则,共同构成了死亡在作家作品和作家生命中的基本底色。
其次,论文通过对死亡哲学的讨论,分析了余华死亡叙述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死亡本体形态的呈现,叙述中突出的想象性和体验性以及冷观性和诗意化。
最后,论文从人性的、历史的以及生存的角度,重在挖掘作家死亡叙述背后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余华小说死亡叙述AbstractYuHua(1960.),theeminentnovelisttodayinChina,hasshifteddistinctlyinthenarrativestyle.Unlikeotherresearchers,whopaytheirattentiontothedifference,thepresentdissertationpurportstofocusontheperpetuatedartisticpracticeinhisnovelcreative,thatis,DeathNarrative.PaperemphasizesontheaestheticandmetaphysicalcharacterexpressedintheDeathNarrative.Chapter1summarizesthreecausesofthedeathnarrative,thatis,thespecialexperienceinhischildhood,thespecialexperimentofhispre-readingffranzKatka,theJuristnovelist,andYasunariKawabata,theJapanesegreatliteraturemaster),andthelastcausesishisto-write—the·heart—realitycreativeprinciple.ThosetangledtogethertoimpelYuHuacreatingvividly.Chapter2dealswiththeproblemofdearthinthephilosophicaestheticsphere,andanalyzestheaestheticfeatureoftheDeathNarrationinhisnovels.Thatis,thedeathnoumenalform,thesignificantimaginativestyle,andtheeminentdispassionateandpoeticexpression,Finally,inthethirdchapter,wetrytOfurtherdiscussthedeepvalueofhisdeathnarrativeinawidenhorizonofhumanity,historyandexistence.Keywords:YuHua’Snovel,DeathNarrativ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内容提要】《活着》叙述这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一个人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讲述看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得乐趣。
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关键词] 余华小说思想内涵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
父母都是医生。
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
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
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
《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
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却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绝对真理。
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一、坚忍是活着的力量“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
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
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1. 遭遇人生巨变、困境与挣扎的荒诞之旅,却仍充满了那份对生命的珍爱与执着。
余华的《活着》这部小说,感动了无数读者。
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在物质困境下的挣扎与自救,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被它所感动,也更加坚信了人生的价值。
2. 小说通过一个农民的生命历程,描述了中国乡村在近百年中的兴衰变迁,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苦难和命运的不幸。
小说中的福贵经历了军阀混战、土地改革、饥荒等多场人间大炼狱,痛失亲人,身为穷苦农民的他度过了不幸和困苦的人生旅程。
但是,小说中的福贵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希望,始终坚信着生活有着更多美好。
他尽管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创伤,但也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从而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小说中的这个人物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
3. 《活着》这部小说给我的震撼和启示,在于人的命运其实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有时候也受到各种各样的随机因素的影响。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都不能选择,但人可以选择对自己生命的态度。
岁月峥嵘,福贵的一生在逆境中度过,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尽管他所能做的仅仅是执着地呼吸。
正是这份强烈的“生命意识”,让福贵的人生不再草莽而无意义。
作为读者,在跟随福贵经历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也不禁想起,当前的我们,是否也有像福贵一样的坚忍精神和对生命的珍视,是否也有与福贵一样的“脆弱但不屈服”的坚持?4. 阅读余华的《活着》,让我体会到了人的命运常常是无常的而且更多时候是不公平的。
我们鞭长莫及的命运下可以做出的选择,是在开阔与狭隘两个极端之间的抉择。
尽管生活给予我们的选择往往不多,但在那有限的空间内,依然可能存在着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从福贵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坚持与执着给了他生命的意义,即使在家破人亡之时,他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
他的一生只用了一个字来形容,“活”。
在这个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力量和意志力。
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最深的感受,人的生命是有温度的、有呼吸的,是需要珍视的。
活着余华毕业论文活着——余华毕业论文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真实而残酷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生命的意义。
这部小说以农民福贵为主角,通过他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们在困境中所展现的坚韧和勇气。
小说以福贵的父亲去世为起点,福贵从此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如意,先是丧失了妻子,接着又失去了儿子。
在这个过程中,福贵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包括饥饿、贫困和苦难。
然而,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始终坚持着对家庭和亲情的责任。
通过福贵的遭遇,余华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在困境中,有些人展现出了自私和残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他人;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坚守道义,为他人付出。
福贵的女儿小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为了帮助父亲度过困境,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
这种对比使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选择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福贵也代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
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迫接受各种变革和挑战,但他们的生活却往往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福贵的经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市场经济的崛起。
这些变革对农民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需要面对新的问题和困难。
与此同时,小说也探讨了生命的意义。
在福贵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困苦和痛苦,但他依然坚持活下去。
这使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在困境中如何找到希望和勇气。
福贵的坚韧和乐观精神给予了读者深深的触动,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活着》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度的小说,它通过福贵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生命的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思考,也是对人类存在的探索。
余华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选择的重要性。
通过福贵的坚韧和乐观,他传递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希望的追求。
最后,我想说,《活着》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示录。
它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善恶,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家庭的温暖。
活着余华的小说中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活着——余华的小说中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其深刻的思考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描绘,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敏感的弦。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生命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的坚韧与价值。
在《活着》中,学生们也通过福贵的遭遇,深入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福贵的经历使学生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的破产、饥饿、文化大革命、失去爱人等一系列的打击。
然而,尽管遭受了种种折磨,福贵仍然坚守着每一天的生活,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学生们通过福贵的坚持,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不易被替代性。
他们开始思考,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因此应当珍惜和尊重生命。
其次,小说中揭示出了生命与亲情、友情的交织与碰撞。
在福贵的命运中,家人和朋友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与妻子的深情厮守、孝顺孩子、朋友之间的相互扶持,无不体现了生命中亲情、友情所带来的喜悦和温暖。
通过福贵的经历,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人类在亲情和友情中获得的长久滋养与力量,让他们更加珍惜并关心自己周围的人们。
第三,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与人性的悲欢离合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探讨。
在《活着》中,无论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还是家族的破产,都是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这些变动对于福贵来说,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与磨难。
然而,在这些困境中,福贵仍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小说展示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摇摆和挣扎,引发学生们对人性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最后,小说通过福贵的遭遇也向学生们传递了对自由、尊严和人权的重视。
福贵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充满艰辛与压迫的环境,他在这种环境下的奋斗与追求,展示了人类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他的经历引发了学生们对社会、政治和个人权利的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应享有自由和尊严,并为此而奋斗。
综上所述,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学生们通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深入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向死而生--也论鲁迅、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蕴死亡是文学的三原色之一,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对死亡的探寻尤其体现出作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鲁迅是“五四”时期开创先锋的大师,余华则是带有世纪末意识的先锋作家。
不同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人物死亡的独特方式及对死亡意义的不同开掘、人物死亡场面的独特观察与叙述等方面的不同,使鲁迅、余华小说中的“死亡”呈现出不同的意蕴。
标签:死亡;鲁迅;余华;意蕴生存与死亡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两极。
生因死的必然而显得更加珍贵,死也因生的可贵而具有更加深刻、更加神秘的意义。
因此,对死亡的思索,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存意义、生命价值的探求。
而作为对一切都十分敏感和怀着崇高的人文理想的作家来说,生存与死亡这一人类普遍意义上的客观存在,也必然引起他们深深的思索,他们也力图在创作中表达对人类命运的独特认识和终极关怀。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和余华作为他们各自时代的先锋,用他们独特的笔触建立起了各自不同的小说艺术世界,用人物的悲惨结局,对人生做着不同的探寻,启发着人们对人生、社会以及人类命运作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试图对两位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对“死亡”意蕴的不同开掘进行对比,进一步探讨他们创作的独特性。
鲁迅作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出生并生活在灾难沉重的充满着“血的腥味”的旧中国,当时死亡威胁着每一位国人。
这使鲁迅看到许许多多人的死亡:他父亲因中医之误而病死,同乡前辈秋瑾、徐锡麟的被杀,刘和珍、杨德群等学生的惨死,殷夫、柔石等左联五作家的“暗暗的死”,还有自杀的阮玲玉、秦理斋夫人……在半个世纪里鲁迅都时时刻刻感受到了这些“尸体”的沉重,“这是20世纪我们民族的灾难压在她的最忠实的儿子心上的永远移不去的梦魇”[1]。
这些血的事实也促使着鲁迅从试图学医来解脱人们肉体上的痛苦,到坚决地弃医从文,来改变国人的精神。
因此,他的创作“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
引言余华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的作家,综观其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对人的生存的关注成为其根本性的精神内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创作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比他以往任何时候的小说更注重对真实的人的生存的思考,并更接近现实,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这两部描写人生存苦难的小说被称之为“生存小说”。
[1](P30)余华的这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社会普通百姓,在苦难和厄运中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
在小说中,余华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心灵震颤的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寓言。
从小说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的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图景,而且,还能听到人类面对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心声音,这声音中有焦虑、有希望、有欢乐、有痛苦,还有更多的忍耐。
所不同的是,《活着》是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的死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
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是生战胜了死,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活着》,是苦难交响曲,写身份卑微的工人许三观,以卖血抗争苦难而凄惨地活着,具有形而下的生活意味。
本文试图从被誉为“生存小说”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发,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1生存目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哲学家、文学家,甚至是每一位普通人都追问的问题。
其答案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信在读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会让这些苦苦追寻活着的意义的人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会有另一番解释。
“《活着》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P3)福贵先是败家,后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个亲人先后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自己。
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遇到了人间所有的苦痛,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然而,他依然活着,而且,活得越来越超脱。
祖国2018.11.上|文化艺术|摘要:余华虽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但是作为当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批评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小说中作者对生命的解读,感受在不同角度下对生命的认识,让我们在了解主人公福贵的同时,也走进了作者余华的内心。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解读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生命解读文/徐嘉璐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每一个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关于生命的解读自然也就会不同。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其主旨在于:即便生命的最终归宿是死亡,却依然有很多人在这条道路上执拗前行。
一、生命的包容对于《活着》的创作,余华认为这是一名作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并没有采用批判式的创作手法,而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对主人公的一生进行客观的阐述,通过第三者的角度来表述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
在余华看来,生命既可贵又高尚。
然而,对于主人公福贵来说,生命的高尚似乎是一种过分的要求,他用自己的一生来向我们述说着生命的可贵。
生命之所以可贵,主要体现在它对于一切的包容。
余华通过福贵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的善与恶、真与假、喜与悲,它们共同组成了生活的全部,人们都经历过这些,即便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是其对生命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活着》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包容性,实质上是对福贵这一主要角色的积极评价。
面对一生的苦难经历,福贵并没有怨天尤人,相反,一切似乎都那么平静,他以无比轻松的心态接纳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
也许,在福贵的眼中,生活的苦难与生命无关,生活无法被个人所掌握,但生命的意义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生命与死亡乍一看来,生命与死亡似乎是一对矛盾。
小说《活着》中关于死亡的描述均围绕着福贵进行,福贵这一生见证了太多的死亡,从父母离世到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死去,生命似乎在捉弄着福贵,这使福贵看淡了生与死,相比于余华的其它小说,《活着》对于死亡的描述甚为平静,这在常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这些都对主人公福贵表示着无奈的尊重和敬佩。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思考而著称。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两部作品让读者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人类不屈的生命力量。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小说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开始,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
福贵在家族的压迫和外部的动荡中苟延残喘,经历了家庭的破裂、饥饿、苦难和生死离别等一切困境,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小说中,福贵一再遭受挫折和折磨,但他坚持不懈地为生命的延续而战斗,无论是销售自己的牲畜还是吃下疯牛病牛肉,他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保持了对生存的渴望。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能在绝境中寻找生活的希望。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让人震撼的作品,它通过许三观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结束后的艰难岁月里,一位老少爷们为了给儿子治病而卖血的故事。
许三观是一个乐观坚强、善良正直的人,他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许三观千方百计地为了儿子的生活费用而卖血,无论是经历身体上的疼痛,还是面对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他都选择顽强地生存下去。
小说通过描写许三观的艰辛经历和面对困境时的乐观积极态度,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这两部小说都展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奇迹,表达了对生活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它们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同时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通过福贵和许三观的命运,余华关注了在社会风暴中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经受着种种磨难却坚强不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歌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余华的这两部小说,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伟大。
目录一、死亡的悲剧主题 (1)二、死亡的气氛渲染 (3)三、透过死亡寻求生存 (4)四、通过死亡探究人的精神领域 (5)参考文献 (8)论余华小说《活着》的死亡意识摘要:生与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很多伟大的作品很难不触及死亡,余华的作品也不例外,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其通过对福贵一生生存方式的叙述与对苦难和死亡的反复渲染,表现了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善良和光辉以及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
本文主要通过对死亡的悲剧主题、死亡的气氛渲染、透过死亡需求生存、通过死亡探究人的精神领域以上四个方面来探讨了《活着》的艺术特色、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作品所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认知。
关键词:余华;《活着》;死亡;悲剧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一生创作了众多知名作品,如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在劫难逃》、《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其中,《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
《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一、死亡的悲剧主题死亡的主题进入文学作品中,并非自余华始。
文学既然是对人的审美把握,而人总是处于时间的流态之中,人的终极状态自然而然被摄入为文者笔端。
然而如此高密度、不动声色乃至于被津津乐道的死亡流连于余华作品之中,委实令人侧目惊叹。
一个人自从他那乌润的眼睛能够迎接第一轮太阳起,他就面临着死亡,就走在去死的路上。
而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当他了解了生的奥妙之后,他就盼望着去了解死的奥秘,向死而生,为生而死,这也许就是许多文学家自杀的原因吧,正因为生与死同人们个人息息相关,而且死亡是人生永恒的三大主题之一,因此很多文学家在作品中难免不触及到死亡。
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摘要死亡意象充斥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这与其对死的认识和对生的思考密不可分。
本文就从余华小说中的这些死亡意象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将这些死亡意象分为实体死亡和精神死亡两大类,进而将实体死亡分为个体正常死亡、个体非正常死亡和群体死亡三类。
通过分类研究探析在众多的死亡意象背后,余华所要表达的对于死的必然性的认知和对于活的意义的思考,并进一步探寻余华热衷于创造死亡意象的自身原因及文学层面的思考,探究余华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余华;小说;死亡意象;死的不可预测;活的意义Discussing the image of death in Yu Hua's novelsAbstractImages of the death is flooding in Yu Hua's Novels,and it’s inseparable 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death and the thinking of life.In this paper, we’ll through Yu Hua's Novels from these imagery of deaths, through the text read, the imagery of these deaths are divided into the spirit of death and the death of entities of two types of imagery in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death expressed by Yu Hua behind the death of the awareness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meaning of living thought,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reation of keen on the death of Yu Hua's self-image and literary aspects of the reasons for thinking.Key Words :Yu Hua;Novel;Images of the death;Inevitable of death;The meaning of living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引言 (1)一意象与死亡意象 (2)二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探析 (3)(一)肉体的死亡 (3)1.个体生命的逐步消逝——正常的死亡 (3)2.个体生命的奇异死亡——非正常死亡 (4)3.前后相继的生命残杀——群体死亡 (5)(二)精神的死亡——生如同“死” (6)三死亡意象的精神蕴涵 (8)(一)对死亡神秘莫测的认识 (8)(二)对生命卑微的思考 (9)四创作死亡主题的动因探析 (11)(一)童年经历、家庭的影响 (11)(二)文学创作层面的思考 (11)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声明 (16)附件 (18)引言引言余华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其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1987年《北京文学》的第1期,小说中悖于常情又合乎常理的情节以及独特而新奇的语言,使小说表现得独特新颖,正是这种独特与新颖,余华获得了文坛的认可。
浅析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学《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生命的无常。
小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包括生死观、人性观、家族观等课题。
下面本人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生死观。
小说中所涉及的人们,均生活在一个特别的时代,这个时代注定了他们的生活不会轻松,也不会长久。
因此在这个时代下,小说反复探讨了“生”和“死”的意义。
在主人公福贵临死之前,“活着”这个观念似乎是他最大的追求。
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希望能够继续“活着”,不断地迎接新的生命。
福贵与他的老父亲一同在村子里做工,并且有着抵制破坏的想法,认为只有村民们团结一致、迎难而上,才有可能“活下去”。
这也使福贵一直坚持活到世界末日的信念,即使他在经历重重苦难时失去了许多东西,但他依然相信,人活着意义所在,就是继续拥有并珍惜自己的生命。
其次是人性观。
在《活着》中,小说反复探讨了人性的本质。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理念、信仰不同,社会的道德标准也随之不同。
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多数都被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做人的本性,甚至价值观已经被西化染指。
尽管在福贵的眼中,“红旗飘飘,人人握拳,人心齐,泥佛也能活过世界末日”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信念,可是这种朴素的信仰却成为了福贵心灵掌控人性的力量。
通过小说中人物走出自己的世界,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和对人性的敬畏,来探讨人性的本质,由此影射出当代人性存在的不少问题。
生死之交、爱恨情仇,甚至家庭矛盾等,都在小说人物的行为中得到了多方位的呈现。
这其中,包含了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和社会文化深层次的剖析。
再次是家族观。
《活着》中,家族观成为了整个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充满了家族观。
无论是福贵的父亲,还是福贵本人,尽管事情的发展都是逆着他们跑的,但他们对家族的责任感和之间的情感,却从始至终得到了表达。
在贵福的心中,靠着老父亲和祖传宗教的心灵支撑,小小的家庭成为了他心中最坚强的防火墙。
论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
作者:程颀涵
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3期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
通过主人翁福贵对活着的体会和他陷入的生存困境以及由生存困境所体现出的豁达的精神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
本文将主要通过以上三个方面论述《活着》中作者所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认知。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存困境;精神豁达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经典的小说,这部作品名为“活着”,但是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个死亡的故事。
可以说《活着》其实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
这篇小说事事都围绕着主人公福贵来展开。
作者也正是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展示向我们传达了生死的真谛。
在一次访谈中,余华先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事实,也做出了一个判断。
那么《活着》到底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意义,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余华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一、何为活着
作者在创作《活着》这篇小说时曾说过:“歌曲中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亲人都离他而去,可是他依旧通过友好的心态来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怨言,默默承受命运带来的‘苦难’,这首歌曲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决定写下这篇小说——《活着》。
”所以,活着不仅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面对苦难的态度及人在苦难中的表现。
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更多的表现出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不屈服于苦难,更不会被苦难打倒,而是把苦难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以一种平和的逆来顺受的姿态面对苦难。
在文本中,主人公福贵最初是一个地主少爷,过着十分优裕的生活,但由于他嗜赌成性,一点点把家产败光,甚至祖宅都被抵押,亲手打破了父亲想在祖宅里安度晚年的美梦,并直接导致了老父亲的死亡。
而后在为生病的母亲抓药途中被抓了壮丁,几经辗转回到家乡才发现母亲早已病逝,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养大了一对儿女,本应可以开启一段新生活,却不料苦难才刚刚开始。
二、生存困境
生存是生活存在简称,也是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
通常指生命系统的存在和生长。
只要你在生活,只要你还存在,你就在生存。
小说中福贵面临着一个
又一个困境,其中有失子之痛、丧妻之苦、断根之悔等,接着我将具体的阐释福贵面临的这些生存困境。
解放初期经历了“大跃进”,家珍因营养不良得了软骨病,本来大家都以为家珍不行了,可病却一天天好起来。
不幸的是,儿子有庆在为县长女人输血中因失血过多死亡,作者对其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阐释,虽然这一现实与时代背景脱不了干系,可作者似乎只是平静的叙述死亡这一事实及这一事实给“我”的家庭带来的变化。
妻子家珍非常伤心,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福贵的表现,可能由于他已经经历过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也可能是在战场上看惯了死亡,所以福贵表现的异常平静。
文化大革命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些权威人士被贴上了反动的标签并被错误的批斗,有经验的医生也在批斗的行列中,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年轻的、革命的、没有经验的护士,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儿凤霞才因大出血死在医院。
凤霞死后三月,妻子家珍也病重去世。
中年丧女而后丧偶,这是多少人都难以接受的人生悲剧,而福贵却泰然的接受了,没有丝毫抱怨,平静的面对生活带给他的一个又一个困境。
如果说丧子、丧女、丧妻之痛还不够深刻、不够浓烈的话,那么断根之悔恐怕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了。
孙子苦根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之后父亲又因工伤去世,四岁就父母双亡,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还可以与爷爷福贵相依为命,因得到爷爷的照顾而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福贵也因孙子的存在生命中多了一丝温情。
可苦根在七岁那年,因吃豆子撑死。
家里实在太穷了,苦根也没有吃过好的东西,以至于吃到豆子就觉得是人间美味,最后被活活撑死。
“根”在中国人看来是无比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人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在传统的孝文化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女子嫁入夫家如果没有孩子是没有办法立足的,甚至会被休掉。
而在恨一个人时,对他最深最毒的诅咒就是希望他断子绝孙。
这就可见中国人对于子嗣,对于根的重视程度。
而苦根的死对于福贵应该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并没有,福贵坦然的接受了,仍旧过着他平凡的生活,并给他的老牛也取名“福贵”,多少含有点相依为命的意味。
三、坚韧的精神
如果说生存困境是福贵面对的苦难,那么坚韧的精神则是福贵在面对苦难时呈现出的态度。
作者无意贩卖苦难,只是通过主人公福贵阐释了一种平和顺从的人生观,即为了活着而活着。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福贵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并学会寻找一种人生乐趣。
把老牛比作自己,并尝试与老牛对话,这些都是他坚韧精神的体现。
苦难是难以避免的,只要人活着就一定会有苦难,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苦难。
余华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并不动声色的流露出对这种逆来顺受生命观的赞美,人只有接纳苦难,才能真正摆脱苦难。
四、结语
活着是人一种最朴素的愿望,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要求。
但是活着背后,又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也折射出一种对命运的自然承受。
余华正是通过活着强调了他“受难”主题中所谓的“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4]贾艳艳.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D].开封:河南大学,2002.
[5]贾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J].南京:南方文坛,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