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型企业的“家族生意经”,让子孙富过百年
- 格式:doc
- 大小:14.41 KB
- 文档页数:3
82 CFBR 2019我在20多年的研究中,共计积累了70000多家日本海内外长寿企业的信息资料。
根据日本长寿企业研究分析的结果,我总结出成为“百年企业”的六大规律,在前四期专栏文章中,我探讨了前四个要点:长期的经营视角、量力经营以及构建自我优势,以及重视与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关系。
本文将讲述第五大规律危机管理,和之前一样,我将通过介绍案例来解读这一要点。
显然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管理危机,那么百年经营就是一句空话。
危机管理是经营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危机管理涉及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我将从以下五个要点依次叙述:第一,危机的种类;第二,危机管理中重要的是确保财务安全;第三,经营层面上独立性的确保;第四,最高经营责任人相关的危机意识和继承人的教育;第五,综合的危机战略管理。
四种类型危机通过观察日本百年以上持续经营的企业,我发现这些百年企业至少克服过四种危机才走到了今天。
从危机的种类来看可以分为四种:自然灾害、政治风险、行业风险、家族风险。
我将按顺序依次解释。
首先是自然灾害。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而且这种危害的范围和造成的损失都非常大。
由于是因为自然条件决定了火山、地震的频发,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日本这类自然灾害频繁的程度可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特殊性。
过去的100年中,日本就发生过至少三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1923年关东大地震,死亡人数和下落不明者有14.28万人;1995年阪神大地震,死亡和失踪人数达6437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死亡和失踪人数约2.2万人,这三次地震的震级都在7级以上。
2011年地震还伴随着超大海啸,这种规模的海啸大约60年一遇,因此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海啸造成了更大规模的灾害。
此外,日本全国各地中小规模地震也是接连不断。
第二是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政权交替,尤其是政变带来的风险。
在日本近代史中,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及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这两次政治巨变所伴随的政治变化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财团商道】日本三井财团永续经营400年的秘诀日本三井财团永续经营400年的秘诀编辑:白益民出处:财团帝国大讲堂——目录——弃武从商,以当铺起家的商人三井三井“分家不分业”的事业传承原则“共同事业”集体机制造成惰性问题三井治理结构“大元方”的建立在企业文化中夯实经营理念——概述——三井家的创业可以追溯到日本元和年间(1615-1623),当时地方官之子三井高俊放弃武士地位,在伊势松坂地方开设当铺,并兼营酒以及酱类商品,标志着商人三井的起家。
从当年地方性简陋的松阪当铺到如今全球化的日本最大财团,三井家的事业已经绵延繁盛了整整400年。
而奠定这400年基业长青的关键,便是三井“分家不分业”这一经营理念的传承。
三井家祖三井高利在江户开设的吴服店1693年,三井家业奠基人三井高利在去世前,将家业平分成70份分别让子女共十人持有,同时,众继承子女需向长子高平递交一份家庭协议书,约定“家族财产永不分割,继承者仅作为财产的代理人,而所有权归家族共同所有,并由总领家进行统合管理”三井家族的事业在第二代的接班人手中,作为“共同的事业”来加以运营,实现了代际传承中的分家不分业。
高瞻远瞩的三井高利在一开始,便构筑了一个在长子高平领导下的,由兄弟协助来维持事业的体制。
但是,这种集体机制会出现权责不对等的情况,难以有效激励各店的经营。
因此,在1710年后,采用了职业经理人中西宗助的提案,统辖三井同族全部财产和全体事业的中央机构“大元方”成立,而在吴服系统等总店下设营业店自主经营上缴纳金这一点上,则采用了总领家三井高富的设想。
三井此次改革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为三井的分家不分业提供了组织支持。
同时,在家族的文化传承方面,在1722年,通过修订《宗竺遗书》,将三井家的改革集大成并明文化,这封遗书也成为三井以后直到近代同族结合和事业存在的根本方针。
《宗竺遗书》是在高利遗言基础上做成的,从三井家族内部事项到三井事业都作了明确规定。
家族日本为何有这么多的百年企业?经常有人问,日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百年企业?日本是如何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的?其实,从宏观上来看,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所处环境及做事风格等都很不一样。
企业简单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济型企业,另外一种是生命型企业。
可以说,中国目前大多数都是经济型的企业,这样的经营理念与西方、欧美的一些管理经验比较符合。
而日本的企业可能大多需归为生命型企业。
那么这两类企业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经济型企业主要是要让自己公司利润最大化,企业和员工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
而生命型企业并不是看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并不是看短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是从更长远的、长期的发展过程来看待。
员工和企业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契约关系,而是一种盟约关系。
盟约就是大家是一家人,大家是共同的生命体或者说是利益的共同体。
比如在中国解雇一个员工或者解散一家公司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在日本则是件非常麻烦、非常复杂的事情。
而且,中国人经营企业,更多把企业做成一个盈利的或者赚钱的工具、手段,而日本人更多的是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一个孩子,这两者在心态上是很不一样的。
当然,要成就一家百年企业,是一件难度非常非常大的事情,企业就像人一样,很难逃脱盛极必衰的宿命。
即使是全球能够排前一百位的企业,它的平均寿命大概也只有30年。
日本经济新闻社在1996年对日本八万家公司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一家公司成立一年以后,还能够存在的占到60%,五年之后还能存在的公司大概只有15%,二十年之后就只有0.39%,三十年之后只有0.025%了。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企业在三十年之内基本上都不存在了。
一家企业,不要说成就百年,即使能够活过三十年,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日本总共有420万家企业,到底有多少家百年企业?日本经济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老铺研究》这本书里说,日本百年企业实际数量恐怕要超过十万家。
韩国央行在2008年发表了一个报告,叫《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
日本家族企业久盛不衰的五条法则2013年5月24日55年前,日本4家私营小酒厂宣布合并,组建为一家共同企业。
于是遇到了一系列问题:股权和利益如何分配?哪户人家来当社长?财务由谁来管?有人闹意见怎么办?55年过去,出乎意外的是,这家共同企业不仅没有在内讧中分裂倒闭,反而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烧酒酿造企业,而且年年保持黑字经营。
其成功的秘密何在?22日,我走进了这一家日本著名的酒业公司——三和酒类株式会社。
三和酒类公司位于日本九州地区大分县的山坳中,从福冈机场开车1个半小时,就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为了我的到来,公司办公楼的一楼,特别挂起了中国国旗,这让我很感动,也特别的感到尊严和自豪。
社长叫“和田久继”,60岁,是这家公司四大家族中“和田家”的长男。
他先领我去参观了工厂。
和田久继社长是一位酿酒专家三和酒业有2个主要生产基地,总部所在的地方,是最早的工厂。
除了主打产品——烧酒之外,公司还生产葡萄酒和“牡丹”系列清酒。
走进烧酒灌装车间,偌大的一个车间,一天工作6个小时,灌装烧酒3万6000罐,只有4名工作人员,而且全是女性。
从灌装到异物安检,到包装,完全的机械化生产。
但是,整个酿造的过程,却是百分之一百的手工作业。
公司有一个12人的品酒部队,被他们称为“烧酒警察”,每个人都有国家品酒师的资格,而且都是长期的品酒经验,社长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烧酒酿造蒸馏完成,要灌装成品前,12人要一起品酒,叫“唎酒”。
先品原酒,后品调制后的成品酒,酒的品质和味道是否符合最高标准,是否可以灌装出厂?全靠他们的味蕾来作判断。
只有在大家意见一致的情况下,才可以签字同意灌装。
酿酒车间,选用了全球最好的麦子。
储酒罐被酒菌染成了黑白斑澜和田社长说,“品质第一”是公司的经营宗旨。
即使这样严格把关,公司还会偶然接到消费者电话,说“今天喝的酒,味道与以前略有不同。
”他说,比我们对三和烧酒的味道要求更精的老客户还有。
三和烧酒之所以清冽,水是生命。
日本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作者:钟山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9年第7期钟山一、调查数据令人扼腕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 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 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 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 年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 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 家之多,而在明年将又有4850 家将满150 岁生日,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将又会有7568 家满150岁生日……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 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 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 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 家。
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
这不免令人叹息。
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
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
在特定的文化理念熏陶下,日本人形成了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的性格,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美时不会拿出手。
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 以上。
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能独步天下。
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
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
中国离强国还有很远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不能依靠炒房地产、炒金融、吹IT 泡沫,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务实精神,通过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
这家存续了404年的日本长寿企业,有中国中小企业要寻找的答案2019年12月3日,《中外管理》“日本隐形冠军研修团”继续第3天的行程,走进已存续404年的长寿企业——永乐屋。
文:谢丹丹责任编辑:轩辕镜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5年。
据日本长寿企业研究第一人、日本经济大学经营学院院长后藤俊夫统计,他在日本发现了25321家经营了100年以上的企业。
按照世界最古老企业排名,世界前10位长寿企业除了1家是德国企业外,其他9家都来自日本。
在日本,存续500年以上的企业有147家。
更令人惊讶的是,存续1000年以上的长寿企业竟然也有21家。
在中国,存续百年以上的企业数量只有个位数。
在《中外管理》“中国造·隐形冠军”的评选标准里,要求申报企业的成立年限必须是10年以上。
“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必须拥有可持续的竞争力,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所以,长寿是我们评价企业的一个重要维度。
“日本隐形冠军研修团”继续第3天的行程,走进已存续404年的长寿企业——永乐屋。
1400年企业如何焕发青春?永乐屋是日本最古老的棉布商、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染织包袱巾品牌。
可曾料想,它已经存续了404年,历经了14代传人。
翻看永乐屋的历史,就会发现它的过去相当亮眼。
它曾是“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织田信长的御用布商,就连“永乐屋”这个商号,以及店主的姓氏“细辻”,也是织田信长所赐。
接待《中外管理》一行的,正是第14代传人细辻伊兵卫社长。
初见他时,他的个人特色极其鲜明,身着一身黑袍,里面是红色的戏服,上面有金属质感的点缀。
尤其惹人注目的是木耳花边的领口和袖口,复古中透露着时尚的气息。
事实上,他本人却是自行车工程师出身,后来踏入服装界,最后临危受命,从十三世手中接过濒临倒闭的永乐屋。
当时,为了把企业延续下去,他不惜抵押房屋,将这个几百年的老字号进行重新定位。
他接手后,开发出了一系列用于礼品赠送的手巾、零钱包等。
2002年,第一家零售商店“永乐屋细辻伊兵卫商店”正式营业。
分家亦共赢的森氏家族在日本,森氏家族是极具盛名的地产巨头,旗下有森大厦和森托莱斯特两大集团公司,分别由森稔、森章两兄弟经营。
森氏家族创始人森代吉郎曾问鼎世界首富,森氏家族曾被《时代》杂志誉为“拥有亚洲的家族”。
最值得关注的是,在森代吉郎逝世后,森氏家族由哥哥森稔和弟弟森章接班,但两位继承人即将家族企业一分为二――森大厦和森托莱斯特。
有意思的是,尽管一分为二,但兄弟二人却将自己的公司管理得风生水起。
森稔管理的森大厦已经是国际屈指可数的地产巨头,曾因在中国投资开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而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亚洲年度经济人物”;而森章也曾于2007年和2008年荣登日本财富指数榜首,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经济地位。
勇于冒险的森稔喜欢大胆的市区重新规划,严谨稳健的森章倾向于经济方面更保守的项目,完全不同的经营理念却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父亲森代吉郎创办森氏,到哥哥森稔再到弟弟森章,两代三人都以自己不同的理念,缔造着森氏家族的传奇和另一番新的光景。
世界首富的诞生55年前,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的一名经济学教授看着因战争而变成废墟的东京街道,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介入房地产业的好机会,于是开始在东京市区的黄金地段购买土地,兴建写字楼用于租赁。
这便是森氏家族的创始人森代吉郎,彼时的他,正掌管着家族传承下来的稻米生意。
这位天才商人在东京创办了森大厦株式会社的前身――森不动产,在东京新桥地区建设写字楼,从事办公室租赁业务。
事实证明森代吉郎的判断极为正确。
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对写字楼的需求不断增加,这让森大厦的事业稳步扩张。
从独栋的“点式开发”,到覆盖数条街道和多个城区的“面式开发”;从只有数字序号的“编号楼”,到开创“Hills理念”的“城中城”……森大厦的发展历程成为战后日本商业地产的缩影。
竣工于1986年的阿克新城是森大厦株式会社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这个历时10多年方才建成的建筑群,由办公楼、住宅楼、酒店、音乐厅等组成,是日本第一个由民间企业承担开发的大规模旧区改建项目,它开创了日本建筑中的“Hills 理念”――多功能开发、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恢复绿色生态,让城市中的人类也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松下家族的传承:从三人小作坊到商界不朽传奇从三个人的家庭小作坊到到世界知名跨国企业,百年沧桑铸就了一个无法复制的松下传奇。
2016年世界500强中松下电器排名第50位。
在当代日本实业界,松下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与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并称为”经营四圣”,他的经营理念至今被奉为经典。
但在新世纪中,松下电器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的成功反而成了创新发展的羁绊。
不以速度取胜的松下开始寻求与时俱进。
小作坊起步松下幸之助出自于日本一个古老的家族。
早在亨保时期(公元1715-1736),松下家族院内,有一棵3人合抱的800年的大松树,被称作“神木”。
松下这个姓就来源于这棵松树,意思是神木庇护。
然而在松下幸之助童年时代,家族似乎很难得到“神木庇护”。
1894年11月,松下幸之助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海草郡的一个小山村。
4岁时,他父亲做稻米生意失败,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赤贫之境。
松下幸之助从9岁起就去店里做了学徒。
他从火盆店转战自行车店,从做水泥搬运工到做电灯公司职员,为了生计,他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职业,而这几年的学徒经历也养成了他后来提出管理哲学的基调。
1910年,电的应用让松下幸之助大开眼界,他认为电器将改变人们的生活,于是他来到电灯公司成为一个室内布线的电工助手。
几年中,他因为勤奋好学、工作出色被提升为电灯公司的检查员。
这是一份受人羡慕的工作,但此时松下幸之助已经24岁,与井植梅野结婚后,更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小职员,独立创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1917年,靠着自己的100日元积蓄和100日元的借款,松下幸之助与内弟拉来几个年轻人在自己的住处开了一个家庭作坊。
四个月之后,凝聚着大家心血的灯头插座被造了出来。
但却得不到市场承认,几个人四处推销,处处碰壁,小作坊最终只剩下他和太太、内弟三个人人。
这让年轻的松下幸之助了解到经营的艰难,这也让他日后对销售尤其重视。
正当小作坊难以为继之时,他们接到了一笔制作电风扇底座的订单。
中国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但中国的经典思想怎么让日本的企业如此长寿?9月14日-15日,由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主办的“长寿企业与工匠精神”讲座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举办,日本研究长寿企业第一人后藤俊夫老师为大家分享了日本长寿企业如此多的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
后藤俊夫是日本经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具有经验丰富的学习背景以及全球业务管理背景,他的研究集中在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战略领域,并且多年从事家族事业的研究。
以下为后藤俊夫的演讲摘要:演讲 | 后藤俊夫日本研究长寿企业第一人中国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但相反正是中国的经典思想实现了日本企业的“富过三代”。
我们研究比较了各国的长寿企业,这个比较依据三条标准:首先是每个国家拥有的百年企业的数量;其次是这些百年企业所占国家的经济比重有多少;三是每个国家超过500年的最古老的企业具体有多少?调查结果第一位是日本,第二位是美国。
据统计,日本全國260万家公司中,经营了超过100年的企业有25321家,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939家,超过300年的企业有1938家,超过500年的企业有147家,甚至超过1000年的企业就有21家。
而且建于公元578年,主营业务为建造木质结构建筑的金刚组,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企业,获得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排在世界最古老企业前八位的都是日本企业,也全部都是家族企业。
那为什么日本的长寿家族企业如此之多呢?有不少学者指出,因为日本近现代没有内乱,这也是日本长寿企业较多的要因之一。
对这一观点,我持一半赞成一半反对的态度。
虽然日本是岛国因而未被他国侵略,并且内战较少这是事实。
但也请不要忽略,日本是地震、海啸、台风等多发的地方。
所以日本虽然没有战争,但是日本的企业却一直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
其实日本能有如此多的长寿企业归结起来就是三大宏观和6大微观要因。
13大宏观要因1、内部具有各种先进经营管理制度近代的管理制度主要是人力资源、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等,当然200年之前日本是不存在这些经营学、商学的,但是另一个事实却是在那个年代他们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当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日本企业经久不衰的秘籍历史上,百年企业最多的不是欧美,而是日本。
日本创业100年以上的企业有50000家,创业200年以上的企业也超过了3000家。
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公司金刚组,创立于578年,至今已是1400多年。
而排名第二的德国维系200年以上的企业只有1560家,法国约330家。
日本这些老字号企业在历代接班中是如何做到经久不衰呢?严苛的继承制度在日本石川县,有一家世界最古老的旅店——法师旅店。
旅馆创业于718年,绝不开设分店。
在千余年历史中,主人也始终以严格的家族世袭制代代相传——长子继承,而其他子女都只能包办婚姻。
离开家的子女甚至连旅馆里的一针一线都得不到。
而旅馆的仆人也同样以世袭制代代相传,由少女承继家业。
日本著名化妆品企业资生堂,起初是一家药房。
创始人福原有信留学海外攻读药剂,归国后成立了第一间西药房。
他平时除了卖药,也自己研究制药。
1897年,福原有信成功研制出了化妆水Eudermine,资生堂踏入化妆品行业。
福原有信有四个儿子,按照传统,应长子继承。
可惜长子身患顽疾,次子又英年早逝。
接班的重担便落到了三子福原信三的肩上。
福原信三少时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并且在水彩画、油画以及摄影等方面很有天赋。
但为了继承家业,福原信三不得不选择药理学。
他听从父亲的话,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深造。
毕业后,又在美国药厂的化妆品房工作了两年。
1915年,回国后的福原信三继承了资生堂药房,将化妆品部门从药方中独立出来,并把企业重心由药品转到了化妆品。
资生堂经营情况开始发生改变。
福原信三还成立了设计部门,负责产品包装和宣传。
时至今日,资生堂的LOGO与当年依旧非常相似。
1923年,资生堂开展连锁店体系,覆盖全日本。
4年后,组成股份合营公司。
从此,资生堂日益壮大,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妆品集团。
“收养”来的继承人日本的三菱等企业在全球影响深远,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英国《经济学人》给出的答案是“女婿养子”。
知识文库 第06期43千年志气、百年灵魂——日本百年老店的长寿基因杨建琴别的国家百年老店如凤毛麟角,而日本的老字号,百年只不过是入场的最低门槛。
难道日本百年老店也像日本人的寿命一样,有长寿基因吗?百年,一个漫长的岁月积累,很少有自然的生命能逾越,而跨越百年的老店就更加不易。
但是在日本,尤其是京都,百年根本算不上什么,只不过是入场最低门槛而已,开业两三百年的铺子简直比比皆是。
东京商工调查公司2009年8月公布数据显示,日本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店企业21066家,拥有千年以上历史的老铺8家。
从圣德太子飞鸟时代(中国隋朝)传承下来的“金刚组”,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现任老板是第40代传人。
此外,日本北陆地区有创业1300多年的老旅店,京都有1300多年的佛具店和药铺,还有1200多年历史的和式点心店。
一个国家居然集中了如此多的老字号,这不仅在亚洲,就是在欧洲也十分罕见。
为什么日本老店能像日本人的寿命一样世界第一呢,难道它们也同样具有长寿基因吗?1 百年老店长寿的制度保障——传承世上的百年老店大多数是家族企业,但是成也家族,败也家族,它们往往摆脱不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第一代人含辛茹苦建起基业;第二代人在这家底上繁衍后代、扩张版图,同时也往往也埋下了日后分裂的祸根;到了三代,因为实行家族财产子女均分制的传承制度,出现子女争家产,不肖子孙败祖业的几率极高,不用几番折腾,这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多半已走到花果飘零的末日了。
日本百年老店寿命长的秘诀就是超越血缘来选定继承人。
日本人讲究“业缘”多于血缘,注重手艺之传续多于血亲之间的恩泽。
“业缘”看重的不是血液的联系,而是双方彼此在一门专业上的相认相知。
比如一个做扇子的师傅,手上功夫一流,但年纪一大把,需要决定继承人了,他儿子从小跟着爸爸长大,别的不会,只会做扇子,偏偏又不算用心,结果不太出色。
而他的大徒弟却是一门心思全花在扇子上头,有青出于蓝的势头。
好了,你猜那位扇子师傅会把这家店传到哪一个人的手中呢?是儿子还是徒弟?答案可能会叫许多爱子如命的中国人吓一跳,因为这日本店东常常会把生意交给最有能力也最有兴趣去接棒的人,而不一定是自己生下来的孩子。
日本长寿企业的长寿密码和本文的题目相比,我们会不会想,中国的很多企业是不是太短命了?那么该如何让企业长寿,除了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想外,我们要学习最多的是日本文化引导下的实干精神。
如果我们仍旧用不务正业的思想,肯定不行。
请关注东方出版社引进出版日本的出版物,谓之“双百工程”,对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5S 推进法》、《现场改善》、《BOM物料管理》、《完全餐饮店》等,对制造业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帮助很大。
抛掉不务正业的做法,学习日本务实的管理和做法,为中国制造业升级做准备吧。
认识到日本长寿企业的密码,这些解读也正是我们的不足之处,我们是该反思的时候了。
当梅耶罗斯柴尔德还在四处寻找自己的第一桶金;约瑟夫摩根还只是咖啡馆小老板;伊雷内杜邦还在为从商还是从政而烦恼时,一群人在总被地震和台风困扰的日本列岛上,已通过在深山老林中开采铜矿、在繁华都市中兑换钱币和在穷乡僻壤贩卖稻米完成了原始积累,成为一代富可敌国的商界豪强。
虽然只有历史学家才会记住这些开拓者拗口的名字,但三井、安田、野村、住友、岩崎这些姓氏,如今早已成为一个个商业帝国的代名词。
时至今日,当中国的富二代以各种面貌出现在媒体的社会娱乐版时,日本的富N代们还在默默地创造他们的商业神话。
1554年,第一家近代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诞生于英国,从此奠定了大多数商业公司的发展模式。
具反讽意味的是,现在世界上拥有二百年历史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家族企业。
其中源于日本飞鸟时代的金刚组创办于公元578年,衣钵相传至今已四十余代。
据“胡润排行榜”统计,这样的长寿企业美国有14家,印度有3家,德国有800家,欧洲低地国家有200家,日本则超过三千。
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中,这些依赖血缘、家长制维系的家族企业在股份制公司的潮起潮落中依旧屹立不倒,这对那些由高技术、跨国和多元等关键词构成的“现代化”公司来说像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日本财阀招婿保活力日本家族企业之所以长久,是因为他们基本实行的是“单子继承制”,家族事业只会传给后代中的一位成员,其他成员则要被“扫地出门”。
如果企业创始人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无能力接管企业,便可能会在家族以外物色一个能力强的小伙子,把女儿嫁给他,再将他收养为自己的儿子。
日本以拥有数家古老家族企业而自豪,他们都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那么,这些企业的长寿秘诀是什么?近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给出了独特的答案:是“女婿养子”为这些企业保持了活力。
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阿尔伯塔大学的维卡斯特拉说到:“至今在世界其它地区我们再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尽管“女婿养子”的现象早已有之,但闻所未闻的是,它可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
“女婿养子”2011年超过7万名这篇文章名为《日本盛行招赘女婿养子》,它搜集到的数据显示,去年日本领养的人数超过81000名,居世界上领养率之首。
出人意料的是,90%以上的被领养人为成年人(大多数为20~30岁的男性)。
这种特殊的领养现象,其实是为了填补家族没有亲生儿子或儿子能力不足的缺陷。
在日本,如果某个企业的创始人没有儿子、或者认为他的儿子无能力接管企业,便可能会在家族以外物色一个能力强的小伙子,把女儿嫁给他。
结婚满一年后,再举行仪式把女婿正式收养为自己的儿子,让其改姓成为创始人的“养子”。
以后,这个年轻人就成为家族企业的掌门人,被称为“女婿养子”。
培养人才鞭策子女发奋无独有偶,一篇在《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表示:在日本,家族企业采用“世袭制”来维系发展的情况不仅仍然普遍,而且这些企业往往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竞争力,甚至比聘用职业经理人打理的企业运营得更好。
作者说:“这样的结果强有力地暗示出:由自己人控制家族还是比外人更&lsquo:可靠&rsquo:。
”日本家族企业之所以长久,是因为他们基本实行的是“单子继承制”(或称“单独继承制”),家族事业只会传给后代中的一位成员,其他成员则要被“扫地出门”。
日本中小型企业的“家族生意经”,让子孙富过百年
“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形象描述了各国家族经营企业亟欲摆脱而又恰恰很难摆脱的一道“魔咒”,因此,那些能够传承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长寿企业”,在企业总量中所占比例相当低。
日本是现存“长寿企业”较多的国度,日本商工会议所根据其搜集数据编纂的有关“长寿企业”的研究报告称,日本现有传承逾百年的企业数量超过25000家,居世界前列。
该项研究分析认为,日本的“长寿企业”多为家族经营式的中小企业乃至个体企业,其数量偏多的原因,除其外部和内部经营环境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有着十分强烈的家业传承意愿。
作为当今日本和服业界中坚企业塚喜集团掌门人的塚本喜左卫门,在试图向记者说明其家族企业传承六代依然兴旺的秘诀之际,取出一只精致的画轴盒,盒上赫然写着“长者三代鉴”五个汉字。
“长者”在日语中指代富人,故此题字的寓意显而易见。
展开画轴,画面显示上中下三部分内容。
下方为企业家族先人艰辛创业情形,中间显示高雅悠闲生活场面,而上方则十分惊悚地出现打狗讨饭的败落情景。
塚本社长告知,这幅画轴乃其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训”之一。
而自1867年该社创业至今,“家训”就一直伴随其承继家业者的经营之路。
除了这幅画轴外,另有一幅书法横轴“积善之家必有余
庆”,也是其世代相传的“家训”之物。
此外,似乎还有更为费人揣摩的单传“家训”:塚本给记者看一只普通的玻璃罐,里面装满了用到无法再用的铅笔头。
他说,当年其父去世之时留下12只这样的玻璃罐。
揣摩长久,终于悟出其中“业精于勤”等含义。
或许正由于此,承接企业掌门已届40年的塚本,至今坚持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五点钟到公司上班的习惯。
塚本的老家在滋贺县的东近江市,无疑属于日本著名的三大商群(近江商人、大阪商人、伊势商人)中颇具名头的“近江商人”脉系。
在琵琶湖畔的五箇庄区域,至今完好保存着当年“近江商人”的众多老屋。
而当地的近江商人博物馆内,给人印象深刻的展示内容仍是各色“家训”。
该馆讲解员特意取出一些“家训”复制品向记者展示,诸如“奢者必不久”、“先义后利荣,好富施其德”、“利真于勤”等汉字书幅,其实皆为传统中国商家并不感到陌生的说法。
而被视为“近江商人”所共同推崇的集体“家训”,则无疑是当地颇为流行的所谓“三方好”(即指卖家、买家和社会三方皆受益)的说法。
塚本告知,他是其家族企业的第六代,而六代经营者用的都是“塚本喜左卫门”这个名字。
可见其传承意愿之深。
他认为,古时近江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恰好处于中国大陆文化传播至日本京都、奈良等地的必经要冲。
所以在“近江商人”的经营理念中,折射了相当多的中国文化影响印迹。
实地了解“近江商人”的经营思路,感觉与中国早年
的晋商颇有相类之处。
塚本认为,“近江商人”的“三方好”经营理念,强调顾客、经营合作者和社会的因素,其实恰恰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获利。
如果仔细想一想,道理也很简单。
他并认为,不少企业经营者都有“发财之后回馈社会报效乡里”的想法,但他觉得这样并不足够,让三方受益的做法,应是一开始就同步体现,比如在自家门前扫地,将扫把朝外,垃圾灰尘推向自家以外,是一种做法;而扫把朝内聚拢垃圾灰尘自行处理掉,也是一种做法。
而大家共同采取不同的做法,其结果也会大为不同。
支撑“近江商人”家族企业“长寿式”传承的,还有一种十分奇特的“别家”制度。
大致说来,就是对家族企业中的外来骨干功勋成员予以财产与名头的分门自立,但仍与家族企业“本家”维持主仆关系。
据介绍,这些“别家”骨干或元老,会被定期召集商议定夺企业重大事项。
而“别家”中的佼佼者,甚至会被纳入企业家族的本家祖坟,享受其后世祭祀。
然而无法回避的是,在现代产业模式和经营潮流的影响之下,家族式企业传承日益面临冲击。
即便在日本,家族企业的“长寿”也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