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禁忌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禁忌分析

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塔布是波利尼西亚宗教观念之一,原指被认为具有曼纳(指一种非人格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作用)而不可接触的人或事物。后泛指为禁令或禁忌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而产生的。18 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 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 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人物(神、僧侣、国王、酋长)使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 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 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的;或不许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因此,语言塔布, 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拜物教) ,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一、什么是语言禁忌

在交际中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人或某种场合下使用,这一现象被称作语言禁忌。

二、语言禁忌的特征和功能

(一)语言禁忌的特征

其一,语言禁忌具有民族性。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信仰、民族心理不同所造成的。比如回族语言中只用“壮”表示带脂肪的牛羊肉及一切可食动物的肉,而忌用“肥”表示这个概念。从宗教伦

理上看,回族禁食猪肉,肥会让人联想到猪肉,给人以某种不适的感受,所以,为了从心理上严格区别牛羊肉与猪肉的界限,就忌用“肥”字。回族语言中禁忌“杀牛”、“杀鸡”、“杀羊”,而代之以“宰牛”、“宰鸡”、“宰羊”。在我国以游牧为主的青藏高原一些地区,人们忌讳说熊、狼、雪豹等动物,而代之以“创上者”、“拴嘴”、“长尾巴”等。而汉人就没有这些禁忌。汉人对人忌说“13点”(敲乱钟),这是一句瞧不起他人的骂人话,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

其二,语言禁忌具有共同性。各个名族对于死的称谓都是比较避讳的,比如汉人把一般人的死称为: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回族语言中对于“死”,代之以“无常”、“复命归真”、“毛悌”、“口唤了”等等。虽然汉人和回人对于与死的代用词不同,但都是为了忌用“死”字。

其三,语言禁忌具有宗教性,不同的宗教禁忌语不同。佛教禁“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道教重视招呼礼仪,见了道士不得问寿,即不得问道士的年龄

(二)语言禁忌的功能

语言禁忌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传递功能。下面主要谈一下前两种功能(a) 语言禁忌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之中。人降生于禁忌社会后,社会就要通过禁忌对个体的言论进行导向,并通过语言禁忌造就人的价值和行为取

向。你是汉人还是满人或者回人,你是基督教徒还是佛教徒或者伊斯兰教徒,这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都会把人导向不同的价值取向。

(b) 语言禁忌的调节功能是利用语言的禁忌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在邻居办丧事的时候,禁忌大声吵闹谈笑是为了和睦邻里关系。忌呼长者的名字、忌说假话是为了使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准则可依,从而调节人际关系。

三、语言禁忌的类别

(一)词语禁忌

1. 亵渎语

亵渎语,从狭义上讲,是指冒犯神威, 对神不敬,因此亦称渎神语。从广义上讲, 则可包含三个方面: 诅咒语、肮脏词语和种族毁损性语言。

2. 猥亵语

这类词语大抵是关于人的身体、人体器官、人的若干生理现象以及性行为等的词语。这些词语被完全按照社会传统习惯加以忌讳,人们大都回避使用。

3. 凶祸词语禁忌

表示害怕的事物的词语要避讳。人们都不愿死亡或得疾病,并且在心理上敬畏它们, 因此语言上的忌讳就由此产生。中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是从贵贱、尊卑方面对死事的异称,是某种等级观念的表现,然而也含有对"死"字的避忌意义,除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外,其他人均以改称避之。士大夫阶级又称“死”为“疾终”、“溘逝”、“物故”、“厌世”、“弃养”、“捐馆舍”、“弃堂帐”、“弃手足”、等等;庶民百姓也把“死”称作“卒”、“没”、“下世”、“谢世”、“逝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丢了”、“走了”

等等。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死的人,也被称作是“捐躯”、“牺牲”、“光荣了”等等。鄂温克族老人死了,不许说“死了”,而要说“成佛”了。小孩死了,也不许说“死了”,而要说“少活了”。回族忌说“死”字,要用“无常”、“殁”等代替。

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如be with God,,pass away,,go to Heaven,,depart from the world,etc等,另外,在谈疾病时,,为了避免刺激给人以安慰,产生了大量的有关疾病方面的委婉语。如生病( be out of sorts,身体不适)、中风( accident, 意外事件)、恶心( stomach awareness,胃部知觉)、呕吐( lose a meal失去一顿饭)。

(二)称谓方式禁忌

在中国,称谓禁忌根源于社会传统文化,因为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尊祖敬宗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所以特别忌讳直呼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名字。

(三)禁忌话题

禁忌话题是指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在西方国家中,人的行动去向、年龄、收入、家庭婚姻状况和宗教信仰等都属于禁忌话题。与他们交流时,忌讳问及:Are you m married or single?(你结婚了吗? ) Where are you going? (你上哪里去?) What's your income?(你收入多少? ) Do you go to church ? (你去教堂吗?) 西方人对隐私比较敏感,如果问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会感到你爱多管闲事。

四、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分析

语言禁忌和代用的社会心理是多层面的,如焦虑、恐惧、害羞、羞怯、群体心理定势等都会影响到语言禁忌和代用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