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高考语文命题思路

新课标高考语文命题思路

新课标高考语文命题思路
新课标高考语文命题思路

新课标高考语文命题思路

2013年参加新课标高考的已有30个省市: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上海、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山西、江西、河南、新疆。参加大纲版高考的河北、湖北、云南、内蒙古、贵州、重庆、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课标高考已基本完成实验阶段,所以高考命题要突出了一个高考延续性和发展性的问题,下面我们主要就近年全国卷试题,做高考命题思路的分析。

【命题思路一】试卷结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语文高考课标卷是根据《语文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的,应符合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它既要保持恢复高考30多年以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优良传统,也吸取了近几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新成果,体现了新课标的考试理念,即选择性、多样性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有如下几个新的特点: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由两卷构成,第I卷阅读题(70分,占全国47%),包括“古代诗文阅读”(36分,占全卷24%)和“现代文本阅读”(34分,占全卷23%)两个板块:“古代诗文阅读”板块包括“文言文阅读”(4

题19分)、“古代诗歌阅读”(2题11分)和“名篇名句默写”(1题6分)三个分题;“现代文本阅读”板块包括“现代文(论述类文体)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4题25分)”三个分题。第II卷表达题(80分,占全卷53%),包括“语言文字运用”(20分,占全卷13%)和“写作”(60分,占全卷40%)。

新课标语文高考试题Ⅰ、Ⅱ两卷是从阅读、写作等测试内容和能力上区分的;在试题编排上,新课标试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编排思路。

这种模式的新课程考卷的特点:在试卷结构上,分为Ⅰ卷(阅读)和Ⅱ卷(表达),这和我们传统试卷的Ⅰ卷(选择题)、Ⅱ卷(非选择题)的板块划分方式截然不同。选考内容放在Ⅰ卷(阅读)中,“大阅读”的两篇文章一个是文学类的,一个是实用类的,命题遵循“题组等值”原则,最后一道题都是“探究题”。

如新课标试卷:第Ⅰ卷为阅读题,共70分,分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两部分。题型上又分必考题和选考题两类。

必考题现代文阅读共34分,是一则关于《诗经》的文章,3小题9分;这篇阅读材料与考生平时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学生阅读起来,易读、易理解,不会有陌生之感。这篇阅读材料的选择非常符合高中生的知识储备特点,题目设置也是考生们平时所练习的常见题目。这篇阅读题材料的选择与试题的设置可谓恰到好处,是对基础与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此题目很有价值。

选考题(二选一)部分4小题2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两篇阅读都要贴近人生,都回归到了人本上来,都体现出了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

古代诗文阅读36分,全为必考题。文言阅读材料选择的多是宋史的内容,选择题3小题9分,翻译两句10分;过去高考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很多来自《二十四史》中。更早之前选择的是《史记》,后来考的范围就更宽些了。古诗鉴赏材料所选古诗较为浅显易懂,所设置题目也是同学们平常经常练习的思想感情类型与表现手法类型的试题。两小题11分。学生答题应容易上

手,但得满分还需考生仔细分析,答题要点全面才能做到。背诵默写3句6空共6分,内容也是考生熟知的名家名篇,强调基础积累,全部都在高考考纲附录一《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64篇段)》内,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0分,由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和第六大题“写作”组成,前者20分,后者60分。语言文字运用分别考了成语使用、病句辨析、语句衔接、长句改写短句和仿写五个考点,这些也都应是考生平时多次练过的题型。

新课标作文就是要求考生要做到学以致用,联系社会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关心天下大事,理论联系实际。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这个结构架框,既继承了原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模式,又能根据新课改的新理念以及新的教学实际对部分考点内容以及位置进行了调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设计的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就是包括“阅读与欣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与试卷结构大致相同。这样的试卷结构,从学科内容安排来说,是合理的;从教与考的关系来说,是和谐的;这样的赋分比例也保证了阅读是语文的基础、表达是语文的提高这一认识的落实。

【命题思路二】根据新课标教学内容调整部分考点内容

这方面的主要在阅读题。名篇名句默写题,原来语文高考有课内有课外,现在调整为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64篇阅读篇目(其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14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50篇)。高考语文课标卷要求默写的名句都在这些阅读范围内的,减小的试题的难度。

现代文本阅读板块考论述性文章。论述性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课时与地位,是科技说明文无法相比的,改考论述文就与高中语文实际一致起来,也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致起来。

现代文阅读文段节选自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文章应是探讨性的,但讨论的主题应该是考生所熟悉的,内容表述要比较平易,并不深奥。尤其是考虑到现代文阅读是本试卷的第一部分,所以在选取文段和命制题目时,都做到尽可能让考生容易上手,但有一定的区分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题,只考查成语、病句两项,语句衔接、把长句改为短句和仿写题,这些试题都属于能力考查类型的试题。

【命题思路三】文学与实用两类文本题组等值选考

新课改的选择性促使高考课标卷设置选考题。对于选考题要求是很高的,这样才公平,因此,命题难度很大。《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全国高考课标卷以小说、传记为阅读材料,分别命制同类、同分、同难度的四道题,一道选择题(5分)、两道简答题(各6分)和一道探究题(8分),作为选考。

这个设计在选择内容、采用题型、试题等值等方面下了工夫,采用题组等值的办法,显然要比单题等值的办法好得多。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情节设计要精巧,人物语言要富于个性,篇幅短小,语言流畅,绝大部分考生应该能读懂文本,易于理解和把握,这是以此作为命

题材料的前提条件。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是传记体文章。

两篇阅读文章都要贴近人生,都回归到了人本上来,都体现出了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

【命题思路四】增添自主探究能力的考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能力层级的中,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考查。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考题中,各命制了一道探究题。阅读探究题是一种新题型,还处于探索阶段。

古诗词鉴赏题,也是考查考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题型. 考查的重点是意境意象、语言(主要是炼字方面)、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四个方面。如:古代诗歌阅读题,对诗词的阅读鉴赏,发表个人的看法,本身就是探究能力的表现。

【命题思路五】试题体现时代的特点,紧扣社会热点,传递时代精神。

整个试卷对语文课程内容“时代性”的体现最为突出。尤其是作文试题。试题紧扣社会热点,传递时代精神。在语文考题中广泛而近距离地直面社会热点。

如: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这既说明命题者对时代热点问题的准确把握,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重在实践,重在能力的目的,更强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同时也对学生思想感情进行了正面熏陶。命题紧扣社会时代热点话题,体现了高考语文试题情境的时代精神。

【例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1.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

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

效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 .⑤⑥②④③①

说明

食品安全是我国的大问题,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塑化剂事件,中国人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的梦魇。面对这一幕幕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高考试题以此为背景材料,体现了命题者对时代热点问题的准确把握,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重

在实践,重在能力的目的,强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同时也对学生思想感情进行了正面熏陶。

答案为【C】⑤起领起作用,应位于开头;②⑥由“因此”连接;③①④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在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是后文“这样”指代的对象,应在最后。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说明

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内容思路指向国计民生,充分体现了作文的社会性特点。作文命题是语文教育很重要的导向,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思维模式和精神气质。什么样的作文命题,就会引发出什么样的视野、什么样的关注点和什么样的人生情趣。

作文的材料是谈中国之崛起,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是继2008年高考作文考查汶川大地震时事之后的又一次考查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作文。作文材料中提供了“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六个方面内容,有助于培养、提升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命题思路六】体现了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考查。

【例3】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答案:略。

说明

仿写示例的三句,不仅是仿写句子的样板,而且是思想、道德、情操的启发和教育。

解答此题还要内容合理,比喻贴切,句式相同。

【命题思路七】作文试题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高考作文是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技能、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命题可以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也可以避开焦点,但考查的重点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这也是我们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坚持的方向。围绕着这个问题,高考作文会有这样几个特点:

1 材料的新颖性和时代性。

高考作文仍然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材料的新颖丰富,蕴涵的深广,贴近时代,贴近社会,具有现实意义,考生“容易入题,得高分难”。”写作的题材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考生对社会思考的深刻程度是很重要的,体现出新课改后,对写作考查综合能力的要求,从作文评分的发展等级就可以看出: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新巧;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在原全国高考语文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上作了一些修改。主要的改动,一是审题标准中不分“切合题意”和“符合题意”,一等和二等都叫做“符合题意”,并且说明符合题意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文字。二是内容项加入“思想健康”、“思想基本健康”、“思想不健康”的条目。事实上,在评卷时思想观点都列入评分考虑的,这里只是恢复在评议分表上的文字表述而已。三是把“每3个错别字扣1分”改为“每1个错别了扣1分”,语言文字运用题原本有一道辨别错别字,现在把它移到作文题来合并考查,从考识记能力层级上升到考表达应用能力层级,加大了对错别字的考查力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用字有可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的文字。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酌扣1~2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材料的发散性和科学的写作思路的引导。

作文题目要求“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说明材料具有发散性,利于打开思路,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考生可以“小中见大”,结合任何一个侧面来写;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写;也可以深入探究谈自己的观点看法写。在写作过程中,立意是否辩证深刻,材料是否准确丰富,结构是否明晰,语言是否有文采,这些都决定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包括考生敏锐的政治思想觉悟,扎实的写作功底,长期的文化沉淀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等等,方方面面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引导。

3. 写作角度的选择,考查考生思想的深刻程度。

高考作文也有考查考生见解深刻程度的内容。新材料作文,角度选得好,思维的方向、取材的范畴宽泛,思辨能力比较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写的深刻,就能取得高分。

4 “三自”方针给考生更多个性表达的空间。

高考作文命题人员,根据前几年考生应试的不良倾向,特别是有些辅导老师,

用八股文式的“应试作文”和“另类作文”来对付高考,提出了“还写作本质”和“松绑”的口号,在高考作文评分的发展等级中,写进了“有个性色彩”的标准。所谓“有个性色彩”,是指在文章中体现作者独有的个人特色和个人风格。这是作者个人性格,气质在文章中的表现,也是考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表现,“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在题材、对象、感受生活的角度上,在语言和风格情调上,在思想感情上,会表现出鲜明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给了考生更多的“松绑”,考生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

【命题思路八】试题保持考试的稳定性和继承性

如近年高考试题,古代诗文阅读36分,全为必考题。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的是宋史的内容,选择题3小题9分,翻译两句10分;过去高考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很多来自《二十四史》和《史记》里面的内容。古诗鉴赏材料所选古诗较为浅显易懂,所设置题目也是历届常考的怀古伤情类型诗与表现手法类型的试题。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说明

这是一首常考的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也是常考的。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