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高密度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6.75 MB
- 文档页数:26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第37卷 第2期 2020年2月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Vol.37 No.2 Feb. 2020ISSN 1002-4956 CN11-2034/TDOI: 10.16791/ki.sjg.2020.02.030三维地震勘探虚拟仿真实验设计张佳佳,梁 锴,张广智,张繁昌,宗兆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摘 要: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维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制作了W. S. French 三维地质模型,基于该模型设计了三维地震勘探虚拟仿真实验,模拟三维地震勘探中采集、处理和解释过程。
该虚拟仿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三维地震勘探施工流程,加深对三维地震勘探理论方法的理解,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质模型;虚拟仿真中图分类号:P3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20)02-0128-04Design of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for 3D seismic explorationZHANG Jiajia, LIANG Kai, ZHANG Guangzhi, ZHANG Fanchang, ZONG Zhaoyun(School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266580,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methods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a W. S. French 3D geolog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model, a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s designed to simulate the process of acquisition,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in 3D seismic exploration. This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can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ntuitively,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theory and method, and improve their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Key words: 3D seismic exploration; 3D geological model; virtual simulation三维地震勘探具有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三维空间成像归位以及显示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地质构造以及隐蔽油气藏[1-3]探查。
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黄土塬区的应用研究刘斌【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9(000)016【总页数】3页(P194-196)【关键词】高密度; 三维地震; 黄土塬【作者】刘斌【作者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 TD150 引言1994年,我国煤矿采区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淮南谢桥煤矿得到了巨大的成功,随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经成为煤矿采区构造勘探的主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上三维地震勘探的成果为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供了有效的地质保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在某些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区,构造解释成果与采区生产要求的控制精度还不相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在三维地震勘探中质量控制和技术应用不当所致;二是三维地震勘探的固有能力所至。
同常规三维地震相比,高密度三维地震在数据采集上具有空间采样间隔小、均匀方位角及炮检距等优点,这有利于在资料采集和数据处理过程中保护有效信号,从而实现高保真度、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的勘探效果。
1 地质概况研究区面积约1.6km2,位于准格尔煤田南部,属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经过实际测量,地表标高在1108.71~1269.2m之间变化。
总体来说,勘探边界南部、勘探区东北角、勘探区西北角被厚层黄土(砂土)覆盖,厚度一般大于20m,覆盖层土质干燥、松散,不利于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勘探区中西部被风积沙、冲洪积物覆盖,厚度一般2~5m;新近系红层及基岩主要出露在大沟附近,勘探区北部坡地及勘探区中西部地区也有新近系红层直接出露于地表;勘探区中部被厚度不等的煤矸石覆盖,面积约0.36km2,最大厚度约100m,成孔难度大。
研究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可采煤层 5层,即4、5、6上、6、9号煤层。
区内4煤层厚度在2.30~4.70m之间变化,标高在720~900m之间变化;区内5煤层厚度较小,不可采面积较大,煤层厚度在0~1.44m之间变化,标高在720~900m之间变化;区内6上煤层厚度较大,煤层厚度在10.05~15.77m之间变化,煤层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标高在670~840m之间变化;区内6煤层厚度在1.90m~6.24m之间变化,煤层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标高在640m~820m之间变化;区内9煤层厚度在0.85m~4.75m之间变化,煤层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标高在620m~760m之间变化。
1.1 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概述减小面元尺度,增加提高空间采样率,是提高分辨率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由于地震仪器和计算机能力的发展,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并以高密度采集技术称之。
该技术不断发展成系列技术,该技术系列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小尺度方形面元,保证空间采样足够和面元属性均匀;二是接收道数多,这是由面元尺度和目的层埋深两项因素决定的。
减小面元尺度,增加提高空间采样率,是提高分辨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横向分辨率。
高密度空间采样通过加大空间域、时间域的数据采集密度,增加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提高速度分析精度,便于室内灵活有效地进行资料处理,在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基础上提高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及信息精度,促进勘探开发技术向特高精度发展,对山地勘探和小断块、薄储层、小砂体、小尺度孔洞的识别以及精细油藏描述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勘探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主要原因是这一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对于勘探开发中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是极为有利的。
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首先应用于海洋勘探,这是由于海洋地震勘探的设备特点决定的:海洋勘探检波器不组合;道间距小,并且计算机的发展可以传输较大量的地震数据。
PGS公司于1993年使用5缆地震采集船,2001年发展到16缆,目前能达到20缆进行地震作业。
面元普遍使用小尺度6.25m×25m,有的甚至减小到6.25m×12.50m、3.125m×12.50m。
采集中采用单个压电检波器接收、气枪组合激发。
陆地高密度地震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工作投入较多的是WesternGeco 公司。
WesternGeco以野外单检波器接收、室内进行数字组合处理(DGF)(DigitalGroup Forming)等称为“Q-Land”技术。
DGF 把目前叠前处理的一些技术用于该处理中,如“十字排列”数据集形成、静校正、去噪、补偿、重采样等。
面元多为15m×15m 或20m×20m。
地质资源勘探的新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寻找和开发地质资源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
地质资源勘探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术,深入了解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以期找出富含矿产资源的地质构造。
而新技术的发展,为地质资源勘探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地质资源勘探的新技术,以期为大家提供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了解。
一、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目前非常热门的勘探方法,它主要依靠高精度的地震探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已经成为了地震勘探的主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有效性,大大缩短勘探时间,降低勘探成本。
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的重点在于获取更加准确的地质信息,并通过模型分析的手段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到更加详尽的矿藏分布和配置情况。
这种技术的出现,必将改变勘探行业的发展走向。
二、地质雷达技术地质雷达技术是一种能够探测到地下结构的雷达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的反射,可以非常精确地确定地下地层、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这种技术在勘探行业内应用非常广泛,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它可以针对土壤深度大于20米的地质构造进行高效的探测,精度高、可靠性好、速度快等优点,能够大大缩短勘探周期、提高勘探效率,对勘探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光学雷达技术光学雷达技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勘探技术,主要通过激光束的发射,对地下矿藏进行探测。
这种技术主要通过激光束的反射和衍射作用,来测量地下介质的密度和厚度。
通过建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地质构造分布以及地下矿藏排布。
这种技术的使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寻找油气、煤炭的勘探、地下水资源的调查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四、磁波探测技术磁波探测技术是一种基于磁场变化的探测技术,主要用于地下水和矿产资源的勘探。
它通过磁场的变化对矿藏资源和地下水源进行探测。
这种技术可以大幅减少勘探的时间和成本,并且探测效果也非常好。
节点仪器地震勘探辅助数据处理技术及应用摘要:随着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不断发展,地质对象日益复杂,对精确识别油气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国外的高密度地震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解决了噪声抑制、分辨率和保真度的改善。
为加速中国油田开发利用高密度地震技术,笔者对节点仪器地震勘探辅助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归纳整理。
关键词:节点仪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一、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现状由于有效的可控震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野外地震勘探的采集范围越来越复杂,采集工作的效率和接触面也越来越大。
由于线路容量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常规的地震数据采集设备已经没有了。
该方法能够满足复杂环境下高精度地震勘探的需要。
由于其体积小,采集独立,稳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该观测系统具有设计灵活、适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等优点,适用于油气勘探、煤矿地震勘探、在地质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结点仪表在经济上也有较大的优越性。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有四个共性:(1)储层厚度:中国东部地区1~5 m,中国中西部地区5~10 m,超出了传统地震勘探技术的极限。
(2)储集层的异质性较高:大陆沉积面变化迅速,砂岩与泥岩间的交叠较多;碳酸盐岩储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
火山岩储层的发育机理和物性差异较大。
传统的地震技术无法满足对低分辨率目标的横向识别和各向异性的研究。
(3)地表复杂情况下,地层构造及断裂块体十分复杂。
地面和地下的复杂构造,使得地震图像难以进行,而波场的复杂性也影响了图像的准确性。
传统的地震技术在改善图像的准确性和纵向分辨率方面是不够的。
(4)在含油气丰富的凹陷(带)中进行精细储层评价、剩余油量监测、新地层系列寻找、动态开发监测是当前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
因此,为了提高成像的准确性,必须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增加信噪比;增加地震频带以改善解析度;为了提高油气藏的保真度,提高油气藏的准确性,已成为地震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1]。
针对复杂储层勘探与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富集油气储层进行精细评估与开发,必须开展高密度地震实验与研究。
Vol. 48 No.6Dec. 2020第48卷第6期2020年12月煤田地质与勘探COAL GEOLOGY & EXPLORAHON文章编号:1001-1986(2020)06-0025-08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讨论程建远,王千遥,朱书阶(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7)摘要:随着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对其采集参数选择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线束方向、线距大小、最大炮检距以及覆盖次数与CDP 面元等关键采集参数的选择。
从理论计算 到工程实践角度,对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道距、线距、炮点距、炮线距的大小与面元尺寸大小密切相关,能否实现无假频空间采样取决于面元大小,增 大线距有利于提高性价比;以煤层构造勘探为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炮检距可以大于目的层埋深;在地震条件良好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设计的覆盖次数不宜太高,以提高分辨率;高 密度三维地震是面积采集、立体勘探,其线束方向设计不应受制于构造走向的约束。
通过不同面元大小、不同覆盖次数以及大线距采集的典型工程实例,初步印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移动阅读关 键词: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两宽一高;面元大小;覆盖次数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 1001-1986.2020.06.004Discussion on parameters of high density 3D seismic exploration acquisitionin coal mining districtsCHENG Jianyuan, WANG Qianyao, ZHU Shujie(Xfa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Corp., Xi'an 710077, China)Abstract: High density 3D seismic technology is being popularized in coal mining districts, but there is some con fused understanding about its acquisition parameters design up to now. For design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swath, the interval of lines, the maximum offset, the CDP multiplicity and bin size,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se key acquisition parameters from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to the engineering consideration. The result is:The bin size is related to geophone interval, line space, shot point distance and shot lines distance, space acquisition withoutalias depends on the size of the surface ele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line spacing is favorable for improvementof the cost performance ratio; If the purpose is aimed at coal and structural exploration, the maximum offset may be greater than the burial depth of the target layer; In the areas with good seismic conditions, it is better for the cov erage times of high density 3D seismic to be 24 times rather than too high; The design of the swath direction should% be restricted by the tectonic strike because high density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s 3D exploration by meansof area acquisition. In the end, the paper gives several successful examples about different surface element size, different fold number and large line spacing, which show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above conclusions.Keywords: coal mining districts; high density 3D seismic exploration; wide band, wide azimuth and high foldnumber; surface element size; fold number1988年L. OngkiehongE 首次提出了“不受约束 的采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