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证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柴胡桂枝干姜汤研究述要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中医学术发掘柴胡桂枝干姜汤(简称柴胡桂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也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附《外台秘要》方”。
本方目前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及方解认识不一,争论较多。
笔者参考了相关书籍以及近10年的文献报道,试从病机、方解及现代临床应用方面做综述如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1 病机释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1.1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伤寒汗下后,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因手足少阳经常相互影响,足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手少阳三焦因之壅滞,决渎失职,而致水饮内结。
持此见解者以当代注家居多,如《伤寒论讲义》二版、四版、五版,《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译释》、《中国汤液方证》、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日本吉益东洞《类聚方》及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等。
1.2 少阳病兼表邪未解:伤寒治疗不当,邪气内陷,表邪未解。
清代医家尤在泾持此观点,在其《伤寒贯珠集》中云:“夫邪聚于上,热胜于内,而表复不解。
”裴永清亦支持此观点,谓此汤证有太阳表邪未解之情。
1.3 少阳病兼津伤:汗后复下,津液已损,更因邪入少阳,胆火内郁,热耗津液,致亡津而内燥。
如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对本方之注云: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
汪苓友于《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称:“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后三焦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饮,是故渴而不呕。
”亦从津液耗伤立论。
章虚谷等亦赞成此观点。
持此观点者尚有《伤寒识义》、《伤寒临床研究》、《六经辨证实用解》等。
1.4 汗下邪陷,阴阳两伤:汗下后津液耗伤,又因苦寒妄下,阳气亦损。
名家医案丨“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汇总(18则)【摘要】本期共总结柴胡桂枝干姜汤名家医案18则,依次为:1 惊恐障碍;2消渴病(刘渡舟) ;3心悸(刘渡舟);4肝硬化腹水(刘渡舟);5大疱性类天疱疮;6瘾疹;7顽固性便秘;8风湿热;9手麻;10胸膜炎;11肺结核;12舌痛;13失音;14顽固性腹胀案;15口渴案;16淋巴结肿大;17反流性食管炎;18经行头痛。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1 惊恐障碍患者,男,40岁,2016年7月5日初诊。
患者主诉“长时间看电脑手机后,不敢看人3年余”。
患者为公司职员,平素性格内向,一周前曾服黛力新,长春胺(具体不详),自述效果不显。
不自主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关注新闻,时间长达1~4h,之后产生低落情绪,惧怕看人,伴口苦,口干,心烦,胸闷不舒,纳可,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弦细,左关脉沉。
既往体健。
证属:肝虚生恐,少阳与太阴合病。
治以补肝气,清利枢机。
中药处方:柴胡24g,桂枝9g,干姜9g,黄芩9g,天花粉24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炙甘草9g,茯苓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应用《伤寒论》文中煎法:以水25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取6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6年7月16日复诊,诉不敢看人程度减轻,情绪低落,入睡困难,仍有口苦,口干。
便溏改善。
舌脉:舌体大,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
遂在前方剂中改柴胡30g,桂枝12g,黄芩12g,炙甘草12g,加炒白术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仍用上法煎煮。
2016年7月26日再诊,诉心烦,情绪低落减轻,不敢看人感觉消失,大便时溏。
舌脉:舌淡苔薄白,舌根部苔腻,脉弦。
原方去炒白术,改桂枝9g,炙甘草9g。
继服7剂后,症状痊愈。
REF.王佳宁,楚洪亮,王坤,等.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惊恐障碍验案举隅[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2 消渴病(刘渡舟)刘××,男,48岁,北京人。
XX医案经典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
《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
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
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XX 某某,男,35 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
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
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梔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nbsp; nbsp;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
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
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
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运用作者:欧莉赵琦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06期【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之一,被临床各医家所推崇,其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临床学科,临床疗效明显。
导师赵琦在临证中数次运用此经典方加减治疗各类疾病,疗效甚好,故现将其临证经验略加阐述如下。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肠易激综合征;痤疮;失眠【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6..02柴胡桂枝干姜汤源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另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对于此方的病机、论治及临床应用,各医家见解各有异同,而导师赵琦教授主要从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寒热错杂之胆热脾寒等病机角度入手,为腹泻、痤疮、失眠、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等患者进行辩证论治,使该类患者获益较深,因赵师灵活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于各类疾病,不能一一论述,故文中只选一至两例典型医案做简要探析。
1 病机概述1.1 少阳病兼表邪未解患伤寒五六日,发汗为正治,但若汗后不瘥,复用下法,属误治,误治伤正,当邪气内传少阳,而表病未解时,故可见太阳少阳相兼为病,是为半表半里之证。
正如尤在径在其《伤寒贯珠集》中云:“夫邪聚于上,热胜于内,而表复不解”。
1.2 少阳病兼津液耗伤医家成无己为《伤寒论》注解曰:“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
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
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
汪苓友在《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中说:“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后三焦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饮,是故渴而不呕”[1]。
1.永年区中医院…河北……邯郸……057150;2.山东中医药概括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或兼表证,或兼太阴虚寒,与小柴胡汤归为半表半里阳热证对应。
而已故进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ZDZK-001)。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3两,桂枝去皮3两,天花粉4两,干姜2两,牡蛎2两先煎,炙甘草2两。
后世医家对本方证归经、病位、病机争议博多,认识不一。
已故著名伤寒大家胡希恕把此方归为半表半里虚寒证,属厥阴病范围,认为本方病机为“侧重于祛寒逐饮,温下寒而清上热”。
临床应用以“抓主症”为原则,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提出体质辨证,认为本方适用人群体格中等或偏瘦,表情淡漠,疲惫貌,易汗出,多失眠,易惊吓,脐跳明显,口干渴但饮水不解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上腹部按压不适等”。
笔者总结近5年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文献和自己临证体会,以方解、病位、病性、病机、典型病例介绍本方,以飨同道。
1…理论基础1.1…方解…方中柴胡、黄芩用量与小柴胡剂量相同,故历代医家多认为本方由小柴胡汤化载而来,具有和解少阳,清解半表半里未尽之余邪,此观点已成为共识,栝楼根即天花粉,配伍牡蛎,见于《伤寒杂病论》中瓜蒌牡蛎散,栝楼根味甘微苦微寒,清热生津止渴,牡蛎质重味咸寒,软坚散结,清热安神,(煅)收敛固涩。
本方于瓜蒌牡蛎散相比,瓜蒌倍于牡蛎,增加了生津止渴的作用,刘震营等[1]认为两药配伍滋阴泻火、敛汗生津、化痰散结。
仝小林[2]中用瓜蒌牡蛎散治愈盗汗医案,患者表现阴虚热盛,而夜间多汗,牡蛎30~60g,甚者120g,天花粉60g,1月后,汗出正常,说明瓜蒌牡蛎散治疗热性汗出有明显效果,符合本方条文但头汗出。
对于桂枝干姜的配伍刘渡舟[3]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肝脾同治,寒热并用,清肝胆之热的同时又温脾胃之寒。
徐维浓等[4]认为桂枝、干姜配伍针对太阴脾寒,桂枝既可解表又可以温中补阳,干姜为太阴脾经虚寒之要药,符合刘老观点。
少阳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内涵应用】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2出处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几,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
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
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
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
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
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
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
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多年用方经验,医案整理。
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学术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临证指要鲍艳举 指导:花宝金作者单位: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摘要】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在病机、方解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具有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根据厥阴病的提纲证及《伤寒论》三阴三阳病变的规律,认为厥阴病的特点是半表半里虚寒、上热下寒、冲逆明显。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药组成为寒热并用,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从适应症上看,当属厥阴病的范畴,为治疗厥阴病的典型方药。
笔者在临床中加减应用,往往取效甚捷。
【关键词】 《伤寒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 厥阴病; 寒热错杂 柴胡桂枝干姜汤(简称柴胡桂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7条,也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附《外台秘要》方”。
本方目前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及方解认识不一,争论较多。
笔者参考了相关书籍以及近十年的文献报道,试从病机、方解及现代临床应用方面做综述如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1 病机释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1.1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伤寒汗下后,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因手足少阳经常相互影响,足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手少阳三焦因之壅滞,决渎失职,而致水饮内结。
持此见解者以当代注家居多,如《伤寒论讲义》二版、四版、五版,《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译释》,《中国汤液方证》,日本吉益东洞的《类聚方》及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等。
唐容川于《伤寒论浅注补正・太阳篇》论“水饮内动,逆于胸胁,故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水结则津不升,故渴,此为猪苓汤证同一意也”,也从“水饮内结”发微。
陈慎吾将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概括为“少阳证而有阴证转机之人用之”,即认为本方主治小柴胡汤证而有脾阳虚及心阳虚,阳虚不能化气而致水湿内停之人。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探讨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伤寒论》柴胡类方剂之一,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有不同认识。
本文通过搜集古今文献,分析不同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的见解,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要病机为邪犯少阳、津液损伤、太阴虚寒,在临床应用中,应抓住主要矛盾,兼顾少阳与太阴,谨守病机,灵活运用。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 病机;《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汤类方中的代表方之一,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也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方中:“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本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理解不同,众说纷纭,本文对其病机进行梳理。
1.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的不同观点研究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的认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1)少阳病兼表邪未解。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2]曰“即邪在半表半里为未解也”,伤寒治疗不当,邪气内陷,表邪未解。
(2)少阳病兼水饮内结。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3]:“阳气下陷,水饮内动,逆于胸胁,故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水结则津不升,故渴……”,由于少阳有邪、枢机不利,导致手少阳三焦因之雍滞不通,津液输布运行不利,则水饮内结。
(3)少阳病兼津伤。
成无己[2]《注解伤寒论》、汪苓友《伤寒论辨证广注》[4]刘渡舟《伤寒论讲稿》[5]等认为其病机兼有“津液损伤”,其依据主要是太阳病汗下后损伤人体津液,导致津液不足,再加少阳枢机不利引起气化失常,津液不布。
(4)汗下邪陷 ,阴阳两伤。
汗下后津液耗伤,又因苦寒妄下,阳气亦损。
(5)肝热脾寒。
刘渡舟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中指出: “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烦口渴;热郁不得宣泄而上蒸,故头汗出;正邪分争,故往来寒热;无关乎胃,故不呕;三焦气机阻滞,所以小便不利;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泻。
柴胡桂枝干姜汤解析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六经辨证符合厥阴病提纲,即此方证属厥阴病。
●据《伤寒论》第147、148条所述,凡见上热下寒,又见阳微结者,即可认定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胡希恕经前后对照研究、反复体会,认为《伤寒论》第148条即为前条做注解,主要在说明“阳微结”。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由小柴胡汤方证发展而来说明,人们先认识到半表半里的阳证,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这一认识,是众多经方家经过不断临床应用和探讨方证体悟到的。
●由应用、认识小柴胡汤方证,发展至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显示了我们的先辈临床应用、认识方证的漫长过程。
笔者曾于2005年8月1日在贵报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进行探讨,后常与同道切磋,仍感对该方认识浮浅,从而促使笔者进一步学习、认识该方证,今就对笔者近年来对该方证的学习、考证阐述如下。
对第147条认识的嬗变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始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学术界对该条的认识、争论、探讨不断,临床研究倍受重视。
成无己是第一个注解《伤寒论》者,当然亦是该条的第一个注解者,他注解为:“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即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
胸胁满,微结,寒热心烦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
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
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
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津液而助阳也。
”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称著,但对本条却以八纲注释,因此很值得关注:第一,认为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亦是其首先明确《伤寒论》有半表半里病位概念,尤其值得称道;第二,认为本方证以津液伤重为特点,为后世研究本方证者所宗。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2则赵有德 吴雅琴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过敏性鼻炎;上热下寒;胆热脾寒;验案中图分类号:R765.21,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07-0038-02作者简介:赵有德,男,硕士,主治医师,山西省应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 (应县 037600 ) ;吴雅琴,单位同第一作者。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
笔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胆热脾寒型鼻鼽疗效较好,现选取验案2则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例1: 李某,男,5岁,2019年8月29日初诊。
患过敏性鼻炎2年。
每年春秋两季发作,以鼻痒、鼻流清涕、打喷嚏为主,时有眼痒、咽痒,遇风流泪,近1周内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鼻塞,夜间时常憋醒,眼结膜充血,平素易感冒,发脾气,便干,舌质红、苔稍白厚,脉左弦滑、右细滑。
前鼻镜检查:鼻腔黏膜呈淡红色肿大。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痒 (季节性) 。
中医诊断:鼻鼽 (胆热脾寒型) 。
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药用:生牡蛎 (先煎) 18 g,柴胡、黄芩、桂枝、天花粉、姜半夏、辛夷、皂角刺、菊花各8 g,干姜6 g,炙甘草4 g。
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9月6日二诊:患儿家属诉鼻塞、鼻痒明显好转,清涕变稠,仍喷嚏不断、眼痒、咽痒,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用上方加芦根10 g,5剂。
之后予首诊方加减服用20剂,症状消失。
按:该患儿平素易感冒属于肺气虚弱、卫气不足的表现,其根源是脾胃虚寒,脾为肺之母,脾土虚寒,肺金失养。
《伤寒论》 谓:“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汗出增多是皮肤下汗腺分泌增多,同样鼻粘膜的腺体分泌增多,就会出现鼻涕长流。
打喷嚏可以看作是少阳症的往来寒热在鼻部表现,当过敏源进入少阳的半表半里,出现正邪交争,邪盛入里,则喷嚏不断,少阳之阳气外出抗邪,正气恢复,喷嚏则止。
患儿易烦,便干,左脉弦滑,与肝胆郁热关系密切。
【精讲伤寒】刘渡⾈先⽣:加味桂枝汤的临床应⽤导读桂枝汤为群⽅之魁,临床加减⽅诸多。
本⽂总结了伤寒⼤家刘渡⾈⽼先⽣应⽤加味桂枝汤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
读完,你就能学会桂枝汤的临床应⽤。
桂枝加桂汤本⽅由桂枝汤重⽤桂枝⽽成。
治疗⽕劫迫汗,针处被寒,核起⽽⾚,必发奔豚,⽓从少腹上冲于⼼等证。
崔某,⼥,50岁。
患病颇奇,⾃觉有⼀股⽓从内踝沿阴股上窜,⾏⾄⼩腹则胀,抵⼼胸则⽓短⼼悸,头出冷汗,少顷⽓下⾏,则诸证随减,每⽇发作两三次,甚为恐怖。
其⼈⾯⾊青黄不泽,⾆质淡嫩,苔⽩⽽润,脉弦数,按之⽆⼒。
辨证:此证中医名“奔豚”,然如此证者实属罕见。
且奔豚发作,皆因⼼阳虚于上,坐镇⽆权,下焦肾之阴邪得以上冲。
今阴来搏阳⽽与之争,故脉虽弦数⽽按之⽆⼒。
况弦脉属阴,阴⽓上逆是以脉弦。
当奔豚⽓所过之处,则发胀、憋⽓、⼼悸等证相继出现,亦勿怪其然。
⾆质淡嫩,则是⼼阳之虚。
治法:助⼼阳,伐阴降冲。
处⽅:桂枝加桂汤,另服⿊锡丹6克。
共服五剂,其病即⽌,不再发作。
桂枝加芍药汤本⽅由桂枝汤倍⽤芍药⽽成。
在《伤寒论》第279条治:“ 太阳病下之后,腹满时痛” 之证。
余取其义,⽤治慢性菌痢有效,录其案如下:王某,男,46岁。
病见每⽇⼤便作痢,达3-6次,不成形,且有红⾊黏液,兼有⾥急后重。
其脉沉弦⽽滑,⾆质红⽽苔⽩。
西医诊为慢性菌痢,粪检有红、⽩细胞。
病程延续⼀年⽽治疗⽆效。
辨证:肝脾不调,⽓⾎不和,肝⽊乘脾,脾失运化,则阴阳不得升降,是以腹痛下利⽽脉弦。
此证⾮寒⾮热,介于虚实之间,故补之⽆功,⽽寒热之治亦⽆效。
治法:平肝和脾,调其⽓⾎,则虽不治痢⽽痢亦可⽌。
处⽅:桂枝加芍药汤。
处⽅:桂枝加芍药汤。
共进四剂,⼤便即逐渐成形⽽愈。
若本⽅加⼤黄,叫桂枝加芍药⼤黄汤(亦名桂枝加⼤黄汤),治腹满疼痛,或下利脓⾎,后重难通等证,⽽脉弦有⼒,⼝不渴者,服之有效。
桂枝加葛根汤本⽅由桂枝汤加葛根⽽成。
治中风汗出恶风,反见项背强⼏⼏等证,它有祛风通经和滋润经脉的作⽤。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杨晓宁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总结发布时间:2022-02-10T06:35:30.27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月20期作者:李江姝[导读]李江姝(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摘要] 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从胡桂枝干姜汤的出处和组成进入手进行方剂分析,观察其具体作用机制。
选取典型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分析,发现其在肝脏疾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肯定效果。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消化系统疾病;经验总结杨晓宁教授从事中医学教育、临床4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疾病诊疗,擅于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消化、呼吸、内分泌、妇科[1-3]等多种疾病,现将其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出处及方剂组成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 147 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 三) : “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的变剂,即去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栝楼根、桂枝、干姜、牡蛎而成。
具体由柴胡半斤,干姜二两,桂枝( 去皮)三两,栝楼根四两,牡蛎( 熬) 三两,黄芩三两,甘草( 炙) 二两组成。
全方寒热并用,柴胡、黄芩相伍清解少阳之热使邪郁能透,气郁能达,火郁能发,桂枝、干姜、甘草可温复心脾之阳,牡蛎、栝楼根相配可生津散结,治水饮内停之口渴,柴胡、牡蛎能开痰散结,推陈出新,干姜配牡蛎温化痰结,扶正达邪。
全方共奏和解少阳,通阳泄热,化痰利水,重镇安神之功。
2 病机认识老师杨晓宁教授认为本方的病机是少阳枢机不利,气郁、水停、痰结和胆热脾寒脏腑功能失调,少枢机不利,胆、三焦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疏泄气机、水液不利,可以导致气郁、痰饮停滞,疏泄脾胃气机不利,影响脾胃运化,甚至犯脾碍胃,木强克土,导致脾虚生寒湿,脾土的运化功能失常,进而导致气血津液代谢的失常,痰结饮留,疏泄情志不利,导致精神疲劳。
刘渡舟教授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证心得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
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
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
能令人满意。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
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
飨同道。
l 论病机 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
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
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
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
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
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
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
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
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
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
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
不愧为中医之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
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
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
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
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2 抓主证 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
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
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
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
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
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
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
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
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
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
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
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灵活,或为腹泻如水、或为溏泻,甚
至大便不成形者,也作便溏而使用本方。学者应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莫拘一证之有无,
方能学好中医。
3 谈应用 注重药量调整
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写道:“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
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
方也极合拍。”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
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
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
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
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
炎症状。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决非偶然,
乃刘老精研经方,感悟而得。
余侍师一载,见刘老以此方治病取效者,非止肝炎一病。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
何病,用之皆效。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或者连续
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
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其它如胆汁返流性胃
炎、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病,刘老皆以此方治之而获奇效。
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该方之义,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
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
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药量
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神,
令我辈叹为观止。此仅就刘老对该方的病机、主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阐述,
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多病例,学者若能参透其中机理,则临证取效有何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