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引言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材:是天然来源未经加工活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药物,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三类。

中药饮片:是根据治疗疾病的需要,将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或炮制后的加工品。

伪品:是指正品品种以外来源的冒充正品入药者。

中药制剂又称中成药。中成药来源于中医方剂,具有独特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按剂型分类和功能分类。

正文

一、中药与中成材

中药的种类繁多,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许多品种相似但是用途作用却不相同,比如:

【川牛膝与川续断】

川牛膝:甘、微苦,平。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逐淤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瘸痂,脓衣不下,跌朴损伤,风湿痹痛,足痿痉挛,尿血血淋。

川续断:苦、辛,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崩漏,胎漏。酒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盐续断多用于腰膝酸软。

【天花粉与山药】

天花粉: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生津,润肺化痰,排脓消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所以必须进行鉴别与鉴定。负责中药材采购及验收等的人员应具备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中药鉴定采用显微、理化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别和纯度检查。中药性状鉴定的方法有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中药的正品是指法定的品种及其特定的部位。

购入的中药材,每件包装上应有明显标签,注明品名、规格、数量、产地、采收(初加工)时间等信息,毒性中药材等有特殊要求的中药材外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标志。中药材的等级标准以品质最好的为一等品,较好的为二等品,以此类

推,最次(符合药用标准的)为末等品。

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密切相关,应当对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严格控制;在炮制、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污染,防止变质,避免交叉污染、混淆、差错。中药材与中药饮片应分库存放;毒性中药材和饮片等有特殊要求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应当设置专库存放,并有相应的防盗及监控设施。仓库内应当配备适当的设施,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温度、湿度进行监控,保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按照规定条件贮存;贮存易串味、鲜活中药材应当有适当的设施(如专库、冷藏设施)。由于季节地域等原因,有时需要使用代用品。代用品是指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与被代用的药材相似的药品。但配方时,须征得医生同意方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文件应包含以下方面:

(一)制定物料的购进、验收、贮存、养护制度,并分类制定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养护操作规程;

(二)制定每种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规程,各关键工艺参数必须明确,如:中药材投料量、辅料用量、浸润时间、片型、炒制温度和时间(火候)、蒸煮压力和时间等要求;

(三)根据中药材的质量、投料量、生产工艺等因素,制定每种中药饮片的收率限度范围, 关键工序应制定物料平衡参数。

(四)制定每种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检验操作规程,制定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的质量控制指标。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一、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 中药学的概念 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药的基本分类和性味归经 1. 中药的基本分类 2.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三、中药的采收、鉴别和质量控制 1. 中药的采收 2. 中药的鉴别 3. 中药的质量控制 四、中药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理 1. 中药化学成分 2. 中药作用机理 五、中成药和方剂学 1. 中成药概述 2. 方剂学概述

六、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及常用方剂 1. 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 2. 常用方剂 七、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方法及应用实例 1. 辨证施治理论与方法概述 2. 应用实例 八、现代中草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1. 现代中草药研究进展 2. 应用前景展望 九、结语 一、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 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来源、性质、功效、作用机理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中药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黄帝内经》、《难经》等古籍 中就有关于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医家 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草药文化和医疗体系。到了唐宋时期,许多著名方剂被创制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明 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名家巨匠,如李时珍、陈藏器等人,他们所 著的《本草纲目》、《名医别录》等书籍对于推动中草药研究和应用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 二、中药的基本分类和性味归经 1. 中药的基本分类 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按来源、性质等。其中,按来 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按性质可分为寒凉药、温热药、 平和药;按功能可分为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 2.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医认为,每一种中草药都有其自身的性味和归属经脉。其中,中草 药的性味是指其所具有的气味和口感特点,如辛、甘、苦、酸等;而 归属经脉则是指该种中草药对某一经脉或脏器具有特殊作用。例如, 人参属于“补虚之品”,主要归入肺经和脾经。 三、中药的采收、鉴别和质量控制

【专业文档】中药材基础知识.doc

根及根茎类 人参为珍贵药材之一。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的功能。为驰名国内外的滋补珍品。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现大量为人工栽培。山参随时可采,一般以果实成熟后(月份)采收最佳。挖出后将山参用青苔和树皮裹好后置湿润环境储存,称为“鲜山参”或“野参水子”。现在鲜山参一般均晒干或冷冻干燥,称“生晒山参”或“活性山参”。园参栽种5~6年后,于秋天白露至秋分季节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为“鲜人参”或“园参水子”。鲜人参进行加工,其加工品主要有以下几类。(1)生晒参类取洗净的鲜参,除去支根,晒干,称“生晒参”;鲜参不除去支根晒干,称“全须生晒参”。(2)红参类将刷洗干净的鲜参,除去不定根(艼)和支根,蒸 3h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 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能。通常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物,于9~11月地上部分枯黄时或4~5月未发芽前采挖。 千年健为少常用中药,主产于广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等地区。主含挥发油。断面红褐色,黄色针状纤维束多而明显,习称“年健一包针”。 三七为著名珍贵药材之一。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效。用于吐血、咳血,胸腹刺痛、崩漏,跌扑肿痛,外伤出血等症。是一种销用较广的中药材。主产云南。剪下较粗的枝根称“筋条”,细根及残次品为“剪口三七”,最细的为“绒根”。规格等级通常分春三七和冬三七2 种规格,各13个等级。 三棱为较常用中药。具有破气行血、消积止痛的功能。春秋两季采挖。 山药为常用中药。具有健脾胃、益肺肾的功能。主产河南。“怀山药”。秋、冬季挖取块

反复用硫黄熏后,晒或微火炕干,即为毛山药。选用顺直较粗的毛山药,置清水中,浸至透心,闷透,再用硫黄熏后,用木板反复搓成圆柱形,切成长20~25cm的段,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丹参为常用中药。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养血安神的功能。秋季采收。挖取根部,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即得。 怀牛膝。河南产者为道地药材,是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 天花粉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生津、降火润燥、消肿排脓的功能。主产河南、山东。 天麻为名贵中药材之一。原名“赤箭”,具有祛风定惊之效。主产云南、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及东北各省。 白术常用别名云术,台白术,冬术,蛙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以浙江于潜产者质量最佳,称为道地药材,习称“于术”。 白芍别名东白芍(浙江)、亳白芍(安徽)、金芍药。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生长3~4年植物的根,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甘草为常用中药。为豆科植物甘草及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茎和根。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主产于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中药相关知识培训

中药鉴别相关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组成。中医临床采用的治病药物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成药的原料是生、熟饮片。其中,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净制、切治、炮制制成的符合临床需要的加工品,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而中药饮片的质量决定于中药材的品质,中药材的品种、采收时节、存储保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中药材的品质。 人们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高度概括为“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性能。 1、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四性是古人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以及对于疾病所产生的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地。它是与疾病属性的寒(寒证)、热(热证)相对而言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性或惊性,多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阳证、热证。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发散风寒等作用,适用于阴证、寒证。 此外,性质较平和的药物介于温、凉之间,称平性,而这些药物实质上仍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没有超出四性的范畴,或仍统称为四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辛味,能散,有发散、行气、活血等功效。 甘味,能补,能缓,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 酸味,能收,能涩,有收剑、固涩的功效。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泻和燥的功效。 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常用于瘰疬、痞块、燥热便秘等症,如昆布、芒硝等。 2、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

中草药的基础知识

中草药的基础知识 中草药的基础知识 一、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十分迅速,由于颗粒饲料在水产养殖上的大量应用,新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方法不断出现,养殖密度越来越高,鱼类的生长速度越来越快,鱼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这一切为我国的水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水质的管理也越来越困难,鱼病的频繁发生,化学鱼药的大量使用又反过来影响水体自然的生态平衡,使养殖品种的体质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一体化,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也提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而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正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具有化学合成的药物无可比拟的优点。 1、天然性中草药取白天然的动植物、矿物及其产品,其中以植物为主。植物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普遍含有蛋白质、糖类、淀粉、纤维素、树脂、叶绿素及无机盐等。有的植物中还含有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有机酸和氨基酸等一些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往往具有一定的生理特性,并保持了各种成分结构的自然状态和生物活性,这些物质原本就是地球上生物机体的组成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不可缺少的物质。 2、多功能性中草药的多功能性有增加营养、增强免疫功能、抗应激、抗微生物、驱杀虫害、双向调节和复合作用等。中草药具有调节机体非特异抗微生物的一切积极因素和全方位的杀灭微生物的特性,因此在中草药的筛选中不能仅靠体外试验作惟一指标,当然也不能由此而放弃试验。全价饲料是当前饲料的发展方向。而中草药具有数种乃至上百种的组成成分,还不包括一些目前未能测出的未知因素和生物活性成分。因此,中草药的多功能性就不言而喻,当中草药作为全方位饲料添加剂时,它的协同作用和对机体的有利因子的整体调节作用十分明显,这是用化学化合物作添加剂所不能比拟的。 3、无毒副残留性中草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均为天然的生物有机物,

中药材中药饮片培训教案

中药材、中药饮片知识 教案 中药材基础知识 1、中药的起源 医食同源、医药同源之说,汉代《淮南子·修务训》记载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载了100多种药材,如芦根、甘草、地黄、香附等,其次古籍《山海经》还记述药物的产地、形状、效用和使用方法。 2、中药的发展 “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因为收载的药物草本植物占多数,有“以草为本”之意。 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由唐朝政府颁行(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共记载药物844种,对每味药物的性味、产地、采收功能主治都作了详细介绍。比国外最早的纽伦堡药典(公元1542年)早883年。 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共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个,并绘制药图1160个,并创造用药物属性分类,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医药学文献。 近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词典》前者收载药物2200余种,后者收载药物5767种,是目前比较完整的常用的中药工具书。 3、中药材的来源、命名和分类 中药材来源非常广泛,品种繁多,产地众多,生长季节不同,有来自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加工品和化学制品。根据药用部位其中植物又分别来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全草、根皮、枝皮;动物又分别来自肉、骨、皮、角、分泌物、病变体和蜕化体等。 因此,中药材的命名: (1)有根据药材的产地命名的如广藿香、川芎、阿胶等; (2)有根药材据形状命名的如钩藤、乌头等; (3)有根据药材的颜色命名的如:丹参、黄连、紫草等;

中药饮片基础知识培训

中药饮片基础知识培训 中药饮片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加工制作的 固体剂型制剂,具有方便服用、易保存、用量准确等优点,被广泛应 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和中药生产领域。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药饮片的 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饮片。 一、中药饮片的定义和分类 中药饮片是指将中草药材经过破碎、筛选、炮制等工艺处理后,制 成固体制剂的中草药药物形式。依据中药饮片的原材料和加工工艺, 可以分为片剂、颗粒剂、粉剂等不同类别。其中,片剂是将制好的中 药质地均匀饱满地平铺在片剂机上,经过一定的压制和干燥工艺制成 的一种中药饮片剂。 二、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 1.破碎:将药材进行适当大小的破碎,以便更好地提取有效成分。 2.筛选:通过筛网,将破碎后的药材进行去杂,确保饮片的纯净度。 3.炮制:炮制工艺是指将药材经过炒、煮、蒸等处理方式,使其质 地更适合饮片制作。 4.调制:根据不同的配方要求,将炮制好的药材按照一定比例进行 混合调配。 5.制片:将调制好的药材放置在片剂机上,经过压制、切割等工艺 制成中药饮片。

三、中药饮片的优势与应用 1.方便服用:中药饮片通常采用片剂、颗粒剂等形式,服用方便, 可避免繁琐的煎煮过程。 2.用量准确:中药饮片制作过程中,会按照一定规格和比例进行制剂,使每片饮片的药材含量相对固定,用量准确。 3.易保存:中药饮片制剂通常经过干燥等工艺处理,具有较长的保 质期,便于保存和携带。 4.临床应用广泛:中药饮片可以根据疾病的不同,进行个性化配方,适用于各种临床实践。 四、中药饮片质量控制 1. 外观特征:对饮片的形状、颜色、气味等进行直观判断,确保饮 片的外观符合要求。 2. 成分含量:采用化学分析等方法,对饮片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测试,确保成分含量符合标准。 3. 微生物污染:检测饮片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指标,保证饮片 的卫生安全。 4. 重金属含量:对饮片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确保饮片不受重 金属污染。 五、中药饮片的储存和用法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引言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材:是天然来源未经加工活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药物,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三类。 中药饮片:是根据治疗疾病的需要,将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或炮制后的加工品。 伪品:是指正品品种以外来源的冒充正品入药者。 中药制剂又称中成药。中成药来源于中医方剂,具有独特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按剂型分类和功能分类。 正文 一、中药与中成材 中药的种类繁多,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许多品种相似但是用途作用却不相同,比如: 【川牛膝与川续断】 川牛膝:甘、微苦,平。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逐淤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瘸痂,脓衣不下,跌朴损伤,风湿痹痛,足痿痉挛,尿血血淋。 川续断:苦、辛,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崩漏,胎漏。酒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盐续断多用于腰膝酸软。 【天花粉与山药】 天花粉: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生津,润肺化痰,排脓消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所以必须进行鉴别与鉴定。负责中药材采购及验收等的人员应具备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中药鉴定采用显微、理化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别和纯度检查。中药性状鉴定的方法有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中药的正品是指法定的品种及其特定的部位。 购入的中药材,每件包装上应有明显标签,注明品名、规格、数量、产地、采收(初加工)时间等信息,毒性中药材等有特殊要求的中药材外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标志。中药材的等级标准以品质最好的为一等品,较好的为二等品,以此类

中药材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中药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一、中药知识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二、中药材、中药材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三、中药材、中药饮片仓储常识 1、验收管理 2、贮存条件:分类管理 3、防霉防虫 第一部分中药简介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一、简介: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中药按功效分为: 解表药香薷、紫苏、清热药黄芩、黄连等、泻下药大黄、祛风湿药乌梢蛇、雷公藤、化湿药砂仁、利水渗湿药茯芩、泽泻、温里药吴茱萸、理气药木香、消食药山楂、驱虫药槟榔、止血药三七、活血化瘀药丹参、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安神药朱砂、平肝息风药牡蛎、开窍药冰片、补虚药人参、白术、收涩药五味子、涌吐药胆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白矾、大蒜、拔毒化腐生肌药硼砂21类; 二、公司现有中药情况:

1、7个品种39味中药,其中植物药36种,矿物药1种,其他2种; 2、贮存分类: 1阴凉、防蛀1种:三七; 2阴凉干燥13种:广藿香、车前子、甘松、白芷、当归、吴茱萸、陈皮、茵陈、砂仁、香附、香薷、薄荷、紫苏叶; 3通风干燥、防蛀、防霉防潮12种:大黄、山楂、甘草、麦芽、桔梗、柴胡、槟榔、葛根、稻芽、地黄、黄芩、川木通; 4干燥12种:木香、丹参、龙胆、白扁豆、连翘、泽泻、茯苓、栀子、黄连、滑石、白芍; 5密封、凉处1种:冰片; 3、药用部位: 1根及根茎6种:三七、大黄、丹参、甘松、甘草、龙胆; 2根茎1种:黄连 3根9种,其中块根1种地黄:木香、白芍、白芷、当归、桔梗、柴胡、黄芩、葛根; 4茎3种,其中块茎1种泽泻:川木通、香附; 5地上部分4种:广藿香、茵陈、香薷、薄荷; 6果实8种:山楂、白扁豆、麦芽、连翘、吴茱萸、栀子、砂仁、稻芽; 7果皮1种:陈皮; 8种子2种:车前子、槟榔; 9叶1种:紫苏叶; 10矿物药1种:滑石 11其他2种:冰片、茯芩干燥菌核 第二部分中药材、中药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一、概述: 一概念 1、中药材:系指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部分的采收、捕获或开采后,经产地加工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可描述为“经过产地加工取得药用部位的生药材”;

药店知识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药分类有几种方法: (1)按入药部位分:如根类、茎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药材等。 (2)按化学成份分:如含生物硷类,含挥发油类、含黄酮类,含蔥醌类中药材等。 (3)按动植物的科属分类:如菊科,伞形科,唇形科,茄科,大戟科等。 (4)按中药的功用主治分: △解表类:凡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其中又分辛温解表,如中药麻黄,紫苏,荆芥,桂枝,生姜等。 辛凉解表,如中药薄荷,牛蒡子,菊花,葛根,柴胡等。 △清热类: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其中又分五类:清热泻火:如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桅子,夏枯草等。 清热燥湿: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等。 清热凉血:如犀牛角、玄参、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等。 清热解毒:如金银花、连翘、薄公英、紫花地丁、牛黄、青黛、射干、土茯苓、山豆根、熊胆等。 清虚热药:如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青篙等。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其中又分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润泻药:如火麻仁、郁李仁、蜜等。 峻泻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巴豆、商陆等。 △祛风湿药:凡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独活、防已、木瓜、徐长卿、五加皮等。 △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如苍术、厚朴、砂仁、佩兰、白豆蔻等。 △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如茯苓、泽泻、车前子、苡仁、木通、金钱草等。 △温里药:凡能温散里热,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如附子、肉桂、吴茱萸、良姜、细辛、胡椒等。 △理气药:凡能调理气分疾病,能疏通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如陈皮、枳壳、木香、香附、川栋子、沉香等。 △消食药:凡以消食化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如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 △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寄生虫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如使君子、槟榔、鹤虱、贯众、苦栋皮、雷丸、丝瓜子仁等。 △止血药:凡是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大小蓟、白茅根、血余炭、茜草、白芨、三七、蒲黄、藕节等。 △活血祛瘀血药:凡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川芎、乳香、郁金、莪术、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凡能化痰消痰的药物叫化痰药;能减轻或抑制咳嗽和喘息的药物叫止咳平喘药。 其中化痰药:如半夏、白芥子、桔梗、贝母、竹沥、前胡等。 △止咳平喘药:如杏仁、紫菀、冬花、桑白皮、批把叶、十大功劳叶等。 △安神药:具有安定神志功效的药物,如朱砂、磁石、龙齿、酸枣仁、远志,合欢皮(花)柏子仁等。 △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息风或潜阳镇静作用的药物、如羚羊角、牡蛎、勾藤、天麻、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解 一、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其观察研究对象是药物。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

中药学基础知识专业资料大全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起落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阻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转变方面的作用偏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确实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另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事实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二、确信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信是以用药反映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排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排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经常使用来医治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经常使用来医治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惨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需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归纳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六、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不同,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那么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医治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那么又当寒热药并用。如医治真寒假热证,那么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培训丨中药材基础知识(上下)

培训丨中药材基础知识(上下) 一、常见品种的道地产区 1、总述:我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气候适宜,地形比较复杂,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云南,西到青藏高原东到东海,我国生长中药的地方很多,因为现代中药讲究“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特定气候和土质)或特殊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称之为“道地药材”。 2、省份类道地药材 v 四川道地药材(川芎,白芷,泽泻,麦冬,黄连,马蹄大黄,川贝母) v 安徽道地药材(白芍,白芷,白术) v 河北道地药材(北沙参,山药,白术) v 广西道地药材(山药,巴戟,郁金,泽泻,良姜,八角) v 福建道地药材(太子参) v 陕西道地药材(元胡,天麻) v 湖南道地药材(玉竹,百合) v 浙江道地药材(白术,元胡,浙贝母) v 云南道地药材(三七,红花,草果,茯苓,重楼) v 山西道地药材(生地,熟地,黄芩,黑苍术) v 甘肃道地药材(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大黄,甘草) v 东北道地药材(人参,细辛,五味子,平贝母) v 新疆道地药材(红花,枸杞,甘草) v 宁夏道地药材(枸杞) v 贵州道地药材(薏苡仁,太子参) v 内蒙道地药材(枸杞,黄芩,甘草) 3、道地产区道地药材举例: 四川产的黄连、川贝、川麦冬、川泽泻、川芎、川黄柏、川牛膝、等很多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药材的所含有效成分高低也有区别,如

川麦冬的含量要比湖北麦冬含量高,川泽泻比广泽泻含量高。 “浙八味”:贝母、玄参、麦冬、元胡、菊花、山茱萸、白术、白芍。 “四大怀药”河南的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四大亳药”:亳丹皮、亳白芍、亳桑皮、亳菊花。 “东北三宝”:东北的人参、鹿茸、五味子。 甘肃岷县的当归,四川江油县的附子、石柱县的黄连,吉林抚松的人参,广东石牌的藿香、阳春的砂仁,亳州的白芍,宁夏的枸杞;在我国产区中四川所产的常用中药最多,居全国第一,其次就是浙江、河南、安徽、湖北、东北等地。 二、常见药材的几种分类方法 中药的种类繁多,为了学习、研究和应用,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在《神农本草经》中是按中药的功能和毒性的大小分上、中、下三个等级。现代中药不同与以前的分类,现在中药分类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中药的功能分类。如:解表药(薄荷)、清热药(金银花)、泻下药(番泻叶)、祛风湿药(蚕沙)、芳香化湿药(佩兰)、利水渗湿药(茯苓)、温里药(姜、胡椒)、理气药(陈皮)、消食药(山楂)、驱虫药(使君子、槟榔)等 2、按药用部位分类。根及根茎类(白芍)、果实种子类(枸杞)、全草类(蒲公英)、花类(玫瑰花)、叶类(赶黄草)、皮类(厚朴、黄柏)、藤木类(忍冬藤)、树脂类(乳香)、矿物类(朱砂)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苷类的中药白芍含芍药苷,含生物碱的中药有黄柏、延胡索、川乌等,含挥发油的中药有川芎、沉香。等 4、按自然系统分类。根据中药的原(动)植物在一是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排列。 上面这些分类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在我们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操作采用按药用部位分类。 三、常见品种的产新季节和规律 中药的质量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多少,而有效含量的高低与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前言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基本性质、作用和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学最重要的一 个组成部分。本笔记讲义是关于中药学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和。希望能够对中药学的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学指中药的基本特征、功效、主要用途、来源、制法、染色、品质、物理 化学性质、药效成分及其作用、药物代谢、药动学、药效学、毒性与禁忌等方面的研究。 二、中药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来源特点来看,中药可 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按照药用部位和药效分为叶、茎、根、皮、果实、花、种子、菌、藻等;按照煎服方法来分为水煎药、酒煎药、蜜煎药、膏方药等。 三、中药的主要作用和应用 中药的主要作用有调理、疏通、增强机体免疫力、活血化瘀、解毒、镇痛等。 中药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病症,如感冒、胃痛、失眠、头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肝病、肺病、肾病、风湿病、神经病等;同时,中药还有美容、养颜、滋补、强身健体的功效。 四、中药制备技术 中药制备技术包括熟制、制法、炮制、浸泡等多种方法。其中,熟制主要是将 中药材经过高温加工,如淀粉蒸熟、炙烤为主要方式;制法则是按照药材的不同特点和用途进行不同技术制炮,如削皮、切片、切丝等;炮制则是用来改善药材的性质和药效,如炮制后可使药性温和;浸泡则是将中药材泡在水、酒等溶液中,使其有效成分被充分提取。 五、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评价 中药的品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观、气味、色泽、味道、含量、杂 质等。其中,外观是评价中药粗朴和细致的外形,气味是评价中药的气味特点,色泽是评价中药外观颜色的深浅程度,味道是评价中药苦味、辣味、酸味、甘味特点,含量是评价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情况,杂质是评价中药是否有其他杂质、杂质数量等情况。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植物药 (1)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 (1)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晒干法 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

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 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 求的药材。 四)贮存 a.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 象,导致药材变质。 b。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二)五味 1.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细辛、当归)

中药士,基础知识,讲义-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学——第三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细目一剂量 要点一确定剂量的因素 1.药物方面 2.应用方面 (1)配伍:单味药应用时,用量宜大;在复方中应用时,用量宜小;做主药时用量稍大,做辅药时用量可稍小。 (2)剂型:入汤剂时用量宜大,入丸、散剂时用量宜小。 (3)用药目的: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时,常用量为3~9g;而用以驱杀姜片虫、绦虫时,常用量为30~60g。 3.患者方面 (1)年龄:5岁以内的小儿,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6~15岁可按成人量减半应用。老年人酌减用量。 (2)体质:体质强壮者,用量宜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 (3)病程:新病,用量宜重;久病,用量宜轻。 (4)病势:病重势急者用量宜重;病轻势缓者用量宜轻。 (5)性别: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使用活血化瘀药时,用量不宜过大。 4.因时因地制宜 确定药物的剂量,应注意季节、地域及居处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因地而适当增减药量。细目二用法 要点一特殊煎法 1.先煎:金石、介壳类药物: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及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板、鳖甲等。 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香薷、木香、砂仁等。 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香香的薄荷水被傻(砂)大黄狗(钩)打翻了) 注解:香=香薷、木香,薄荷=薄荷,砂=砂仁,大黄狗=大黄、钩藤,翻=番泻叶。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滑石、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等。 (包车去蒲东,路滑打旋) 注解:包=包煎,车=车前子,浦=蒲黄,滑=滑石,旋=旋覆花。 4.另煎:贵重药材: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 贵重药: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精讲讲义:中医诊断学基础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精讲讲义:中医诊疗学基础 第一节中医诊疗学概括 一、主要内容:中医诊疗学的主要内容,包含四诊、八纲、辨证、疾 病诊疗、症状鉴识和病案撰写。本书不设病案撰写的内容。 二、基来源则 ( 一) 审内察外,整体一致 ( 二) 四诊合参 ( 三)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四诊 一、望诊 望诊分类表现意义 望神得两目灵巧,光亮有神;面色荣润,正常人,正气未神:表情自然;伤,脏腑功能未 有体态自如,反应敏捷,动作自如;衰,病轻预后好神、 语言清楚,意识清楚,面色滋润精充 气足 神旺 失表现:精神委靡,面色无华,两正气已伤,脏腑功 神:目昏暗,呼吸气能衰落(虚 无微或喘促,语言错杂,形体羸瘦, 神、动作困难,反响愚钝,甚则神识

精损不清 气亏 神衰 假告急病人出现精神临时好转的临床意义:阴阳格 神:设想,临终前先兆(回光返照,拒,阴不敛阳,虚残灯复明)阳外越,阴阳马上 神志:久病大病本已失神,但突离决,属病危 然神识清醒,眼光转亮而浮光外 露,语言不休,想见亲人; 语言:语言声卑微断续,突然语 声清明起来; 面色:昏暗无华,而突然两颧泛 红如妆; 食欲:突然食欲加强。 神乱癫病:痰浊蒙蔽心神:表情冷淡,寡言少语,闷闷 不乐,继则精神发呆,哭笑无常者 狂病:痰火扰心:浮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痫病: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突然摔倒,昏不知人, 口吐涎沫,四肢抽动。 望色青色:主寒证、痛苦、血

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寒证、失血 证。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 血证。 望形望形盛气虚:凡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者,多体、体为阳气不足之证; 头面强、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小,皮肤干焦,则又 。弱、常有于阴血不足之证; 肥、若瘦削已至大肉脱失的程度,每见于精气衰竭的患 瘦者。 如“鸡胸”、“龟背”等畸形,则多属先天赋赋不 足,常常是肺气耗散,脾胃衰弱,肾精损失的病变望姿“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属阴 态异病人卧位,身轻自能转侧,面常向外,多为阳、热、 常实证; 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委靡者,多为阴、 寒、虚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