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思想比较

中西思想比较

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化精神比较

背景:

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儒学应运而生。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反过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西:人文主义思想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民主政治日益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使古希腊的思想文化繁荣起来。

同: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中: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

西: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中:孔子主张仁和礼,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西: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异: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

中: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显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人人平等。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

中: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西: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思想文化运动;

②都启发人们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学,冲破封建思想束缚;

③都对封建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主张用民主取代专制。

④都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

不同点:

A,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期,后者发生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时期。

B,具体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在思想政治领域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后者还包括道德和文学领域的革命。

C,结果不同,前者被新兴资产阶级作为思想武器,指导了资产阶级和革命运动,后者被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代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首先、历史背景相似

新文化运动

1、辛亥革命已经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政治

环境。

2、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他们要

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4、针对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刮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

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2、封建统治陷入了全面危机,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欧洲时代的

主旋律,力量不断增强的资产阶级再次掀起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其次、性质相似

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封建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再次、内容相似

其一、打倒专制主义,倡导民主政治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了“民主”的口号,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

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理性与天赋人权思想,强烈要求消灭专制王权,实行民主政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其二、铲除维护专制的精神支柱,弘扬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反对儒家学说,反对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猛烈抨击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大力宣扬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

其三、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还提出了“科学”的口号,崇尚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和愚昧,号召人们树立科学的进取精神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也主张崇尚科学,反对天主教会关于“造物主”的伪说和“创世纪”的神话。

最后、作用相似

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同:①法国启蒙思想经过一个世纪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只是借助西方之矛戮中国封建之盾,未及消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向;

②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象法国启蒙思想家那样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而是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脱离,这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资产阶级显得胆怯;

③新文化运动呼唤了五四运动,启蒙思想呼唤了法国大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产生于世界近现代史交替时,受十月革命影响,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国民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⑤与新文化运动相比,启蒙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兴起于西欧,几乎波及整个欧洲,影响全世界)。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对比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对比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ING Pengyo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ollege,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Shanxi03005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all has a long history, also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by contrast analys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method, embodied in effect, media, etc. 1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1.1 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在孔子之前,中国的民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上从孔子时代为开端,在其之后,墨学、法学、黄老学相继成为统治者灌输给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都可以在《大学》中找到,后人称之为“三纲八目”,这是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纲领。(2)教育目的。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具有儒家精神的人,儒家非常注重自我的精神修

中西方法制思想比较

中西方的法律,都出现甚早,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也大致相同,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法律往往徒有空文,无论立法者、执法者还是犯法者,都未对之有足够的尊重?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太把法律当作一回事,甚至越是重要的事情,就越是需要考虑法律之外的更多因素。我们可以这样解答: 在中国,由于法律的目标是追求正义,而为了追求正义,法律只是众多的手段之一,相对于其他的手段,法律既不是最高的,也不必然是最好的,为了追求更高的正义,法律即使被践踏,也不值得为之惋惜。 西方法制思想的脉络 a)基本概念的演进 当一个社会物质极度匮乏时,生存是唯一的目标,这样的社会,是不存在什么分配问题的,因为首要的问题是保证大家都能吃到足够活下去的食物。在分配的问题出现时,这一定是指多出来的财富,根据某种规则与习惯,人们进行分配,分配得让大家满意时,中国人会称之为“公平”,而在古希腊思想中称之为“分配正义”。亚里斯多德就将正义分为两类,一类是“分配正义”,另一类是“矫正正义”,也就是受到损害之后得到适当的补偿。 b)理性与法律 罗马法学家们运用理性的思维,不断的努力,试图越来越准确的区分与界定各种权利与义务,这样一种不断提高“天平”精度的努力,使得罗马法成就惊人。在罗马,有神论,特别是明确的基督教的一神论,很晚才确立其正统地位,而在此基础上推演出的法制思想,要到中世纪才开始起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罗马的公法并不发达的原因。 c)人与神的契约 基督教出现,经过早期教父们的努力,上帝、圣约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这意味着:

自然是上帝的创造,而自然法则是上帝的律法,这律法中与人相关的部分,以契约的形式记载于《旧约》与《新约》之中,而这样的契约,成为人类得救的保证,上帝的最终审判,也成为世间一切道德的基础和保证。 d)回归人性 历史不断的前进,回归人性的历程也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人与人的关系,另一方是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人的契约与人与上帝的契约始终存在,所谓回归人性,是指对于这两种契约的解释权回到了人手中。 e)程序正义——对公平的精确追求 我们很关注的“程序正义”问题,其实不能称之为“程序正义”,而是“通过程序追求公平”,再加上一个隐含的理由: “追求公平就能达到正义”。 四、中国法制思想的脉络 a)基本概念的演进 如果认真追究词语的来源的话,其实“正义”这个词很晚才有了现在的这个意思。我们说中国的法制目标是追求正义,换成近代以前的说法,应该是追求天道,天理,这“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就是中国人理性中的终极正义。 相对于古希腊,古代中国很早就确立了农耕民族的特征,对于农耕来说,“天”极为重要,这种重要,不是像希腊诸神那样直接决定人的命运,而是通过寒来暑往,日换星移,雨雪风霜,沧海桑田来影响人们的生活。这样的大自然,既是神秘的,又是有可能了解的,即使变幻多端的,又是有可能共处的。中国人最早发展出来的思想,就是“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学问与艺术。 法律,则是对人性的不在信任的产物。中国古代对于人性的看法,以“性本善”为主流, 1而西方则几乎一致的认为“人性本恶”。这之间的决然不同,也是中西方法制思想差异的主因之

中外管理思想的比较

中外管理的历史比较 09信管109333060121 罗翊丹 管理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一、中西管理特征 1 我国人本管理管理思想的特征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却是经过了一段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尽管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但对于而后许多管理理论的兴起还是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管理学中,我们要了解的是根据它的理论,在做一件事情或者在做某一项工作的时候,它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根据它的指导性思想做了以后结果会怎样。经过我们千百年来的对管理实践的摸索,明白了只要我们进行的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终归就能够实现。早期管理思想的提出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到了近代,世人对这些理论不断进行了提炼和总结,管理理论的指导性因而在任何时候对任何组组织都是有用的,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分析早期管理理论的思想性根源,也有必要了解中国早期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知道,中西方对管理的概念认识是不大一样的,它们有本质区别。我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中“管理”是在一定的权力范围之内进行动态活动的过程,它突出的是一个个人权力的体现,是以“权“来实现最终结果的一种必然手段。而西方人来讲他们也需要权力,但权力是在协调的基础上达成的,西方人运用的管理就更注重群体的、同心协力的过程。他们同样需要权力,但侧重于下属不是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遵行条例制度。所存在的中西方管理的差别性,就有必要使我们首先了解中国的早期理论思想。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为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而产生,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作为管理

中西思想比较

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化精神比较 背景: 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儒学应运而生。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反过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西:人文主义思想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民主政治日益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使古希腊的思想文化繁荣起来。 同: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中: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 西: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中:孔子主张仁和礼,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西: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异: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 中: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显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人人平等。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 中: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西: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思想文化运动; ②都启发人们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学,冲破封建思想束缚; ③都对封建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主张用民主取代专制。 ④都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 不同点:

东西方思想观念异同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中西思想文化差异

中西思想文化差异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西思想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丰碑、两大奇观。它们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沿着各自生存空间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灵写照,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这与二十一世纪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不可分割,中西方交流的密切,使得研究中西差异尤为重要。文化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这一解释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体现了这种差异表现的多样性。 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谢;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从以上以及其他诸多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到,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可以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能力和经验的总结。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大致的,理性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当然,除此之外也不乏其他多种描述,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等。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北方文化,它诞生在中原地带,它的特点就是入世思想,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而生存、而生活,认为人只能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生活、生存得好,否则就难以活得好;道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南方文化,它诞生在汉楚地带,这一地带保留着许多未开化的习俗、民情、观念、思想,它的特点就是出世思想,认为现实社会不尽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文化是

中西美学思想比较与交流

中西美学思想比较与交流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现象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的学科。 中西方美学思想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但又有着交汇和交流。本文将从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三个方面 对中西美学思想进行比较与交流。 一、研究对象比较 西方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审美经验、艺术品、艺术家、 审美人、美术史等方面。其中,美术品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此领域内主要研究的是艺术品的内在性质和审美价值。而中国 传统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则是人、自然、社会等方面。它关注的 是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此推导出一系列系列的审美 链条。这种立足于大自然、立足于人类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的理念,是中西美学思想中的一大差别。 二、研究方法比较 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法、认知方法和批判理论等。其中实证法是最为通行的研究方法。中国传统美学则更多地采用

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反映方法。它着重表达人的性格、情感、意愿 等方面的特征,以此达到艺术品的审美效果。中西美学思想在研 究方法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取向的不同以及研究方法在实践 中所体现的不同程度。 三、理论比较 西方美学中的哲学美学以及形式美学就是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哲学美学主要研究艺术和美的形式方面,强调审美基础和审美评价。形式美学则更强调艺术的形式和结构,它认为艺术是一个“语言”,它的效力在于呈现一种独特的想象和世界观。中国美学则更 多采用具体的艺术形式来推断理论,在理论中更注重人文精神、 伦理道德和社会情感的表达。 上述的三个方面是中西美学思想中的主要差异。它们虽然各有 侧重,但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美学思想之 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和互动。这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交 流促进了美学思想的多样化、交融与创新。 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与交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 悟美的本质和艺术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 哲学是研究存在、真理、价值等基础概念和原则的学问,是一种思辨性的学问,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中西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下面就中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的本质 中西方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中西方哲学思想都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但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是有情有性、有知有德、有灵有气,其中最为 重要的是“人性”和“道德”。而西方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主要是指“自由意志”和“本能”。 中西方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认知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各 具特色。 二、世界观 中西方哲学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存在着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世界是有道 有法、有韵有节、有序有理的,意味着宇宙是一种有序和谐的整体;而西方哲学中,则强调“人”是宇宙的中心和意义所在,宇宙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神性和意义的存在。 中西方哲学的世界观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趋向, 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特点。 三、价值取向

中西方哲学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价值取 向是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等为人处世的准则;而西方哲学 则强调“自由”、“平等”、“个性”的价值,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和国家政策目标。 中西方哲学的价值取向不同,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人生态度、社会伦理和 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差异和特点。 四、思想方法 中西方哲学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中国传统哲学倡导“思维反思”,以“以治其国,必先齐其家;以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为出发点,强调“自我的 完善”,有“反思”、“内省”、“静虑”、“修身”等重要理念;而西方哲学则强调“逻辑 推理”,强调科学和实证,在理解人和世界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和实证研 究来验证结论。 中西方哲学思想方法不同,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哲学传统,特 别是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向等领域的差别。 总之,中西方哲学思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产生了很多具有 普遍意义的经典和理论。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而且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相互理解,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道德观比较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 二、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 三、中西方道德观特点的比较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说,“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他使自己脱离了世界整体,把自己当作一个自足的整体,当作一个绝对的,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把天赋人权、维护个人权利变成了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出发点。 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的不同和甚至对立,使得中西方 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可以说是基督降临前神与人订的契约,而《新约》则是基督降临后神与人订的契约。在圣经中贯穿着伦理关系中的契约精神。 与西方这种伦理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人伦情谊关系。《尚书》中就有舜的一段话,“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这里所说的五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后,孔孟在总结前代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的这种宗法道德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友的“三纲五常”。自此以后,儒家的这种伦理纲常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支配人们的统治思想。 第二,西方重功利,中国重道义 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地价值原则。 第三,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伦理偏重中庸。在西方伦理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西方的一些观点,包括奥古斯丁所说的“人生就是转向上帝的过程”、基督教提倡的“凡是为了上帝、出自对上帝的爱的行为都是道德的”,都是宣扬利己主义的道德本质,都是强调人要奋斗和进取。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什么是中庸呢?程颐曾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国人强调凡是执其两端,过犹不及,便是这说法。中庸之道也便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从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道德修养方法来说,西方强调性恶论,中国则强调性善论。 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则有所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性善论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便是这个道理。所谓修养,就是以个体道德为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强调“自天子及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的个人“内省”。孔子曾提出君子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在内心上下功夫来完善人格。《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是遵循这种修养方法。因此,中 国传统的道德是“内省”型的伦理体系。 第五,从道德的思维模式上来说,西方注重理智的思辩与论证,中国儒家则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领悟。 五、中西方道德思想差异的原因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和西方的道德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呢?从深层次来说,道德文化是属于认识层面的问题。文化存在不是外部世界的必然性,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分析中国儒家道德和西方的道德观应从主体的思维层面,即宇宙观来出发。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宇宙观的不同,是 导致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

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之比较

中 西 方 古 代 法 律 观 念 之 比 较 法律观念是指介于感性和理性阶段之间的一种特有的法律意识反映阶段。法律观念既包括人们对法律的零散的、偶然的、感性的认识;也包括一些系统的、必然的、理性的认识。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人们的法律观念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人们,由于各自的社会经历、知识背景和价值取向等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法律观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

和西方对法律的看法和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从而各自形成了各自的法律观念。 一、中西方古代法律观念的差异表现 (一)、法的本体:二元法与一元法 古代西方持二元法律观,把法分为自然法和制定法。古代中国持一元法律观,把法律看作为制定法,虽然在历史上曾经也有过自然法律观念,但只是昙花一现。西方人认为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仅自然界存在着秩序和规则,个人之间、社会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也都存在着客观的秩序和规则,这种秩序和规则就叫做自然法。自然法是由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提出来的,其在西方法学理论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自然法从字面上看似乎指的是一种法,但从实际上看它所指的并不是一种法,而是对法的一种基本看法或一种法律观。在西方的法律历史发展中,自然法这种思想传统和意识形态却经久不衰,对整个西方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而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为了维护专制统治,人们虽宣扬君权神授,但很少有人把法归结为神的理性等人类之上的东西。西周时期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周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神权思想,使人们从人类社会自身来思考法律,而抛弃了法与自然力量和神灵的关系。儒家的孔子与孟子基本上继承了周礼的原则,主张用礼来指导国家的政治法律活动,因而他们不会相信在产生于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之外还会有其他的法存在。法家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由专制君主制定统一的法律在全国进行统治。在他们看来,法自君出,更不会相信在人定法之外还有其他法的存在。道家的老庄被认为是自然法思想的代表人,但在中国思想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和法家思想,所以从总体上说,在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 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

中西思想文化差异

中西思想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丰碑、两大奇观。它们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沿着各自生存空间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灵写照,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这与二十一世纪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不可分割,中西方交流的密切,使得研究中西差异尤为重要。文化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这一解释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体现了这种差异表现的多样性。 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谢;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从以上以及其他诸多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到,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可以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能力和经验的总结。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大致的,理性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当然,除此之外也不乏其他多种描述,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等。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北方文化,它诞生在中原地带,它的特点就是入世思想,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而生存、而生活,认为人只能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生活、生存得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一般来说,理解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习俗等方面并不是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分歧。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思维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两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同时对比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1.从文化体系的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 “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XX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

本内容。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却相信人自身的努力和抗争。这些决定了他们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模式,总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无法想象的财富。 2.从宗教信仰的取向看中西方思维方式 冯友兰说过:“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4页word资料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在各国都普遍存在,但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本国社会历史条件和特殊国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育方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比较,取长补短,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一、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共同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受到重视 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汉唐至明清时期,统治者竭力构建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国共产党建党后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西方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亚于我国。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时代的《理想国》《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到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宗教唯心主义教育,再到文艺复兴的民主、平等、自由、无神论等教育,无不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① (二)持续运用思想政治灌输方法 我国一直注重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灌输,内容大致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大方面。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从来不存在所谓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资产阶级统治者就认为“任何社会,为了能生存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进每个成员的脑子中。” (三)社会的广泛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参与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和高效。一是政府部门的参与,由政府部门提出规划,确立目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工作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二是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辐射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通过寻求“教育合力”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二、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差异性 (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差异 我国侧重于显性教育。即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机构,通过专门的工作人员,划出专门的教育时间,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西方国家则更侧重于隐性教育。乍一看,西方仿佛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西方国家正是在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称下,做着大量实质性的工作,而且注重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 (二)强制灌输教育与柔性灌输教育差异 我国长期采取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强制式灌输,即教育者依靠自身权力和权威,忽视教育对象理解与否,使其无选择地接受教育内容。国外则一直重视柔性灌输教育方法的实施和运用,通过积极引导和启发,让教育对象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从“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通过典型教育的榜样力量和大量课外实践活动来巩固单一灌输的效果。②(三)利用宗教教育方法差异 宗教教育方法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中外管理思想的比较

中外管理的历史比较 09信管 1 罗翊丹 管理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产生和开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而开展。 一、中西管理特征 1 我国人本管理管理思想的特征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却是经过了一段较为漫长的历史开展过程。尽管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但对于而后多管理理论的兴起还是打下一定的理论根底。 在管理学中,我们要了解的是根据它的理论,在做一件事情或者在做某一项工作的时候,它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根据它的指导性思想做了以后结果会怎样。经过我们千百年来的对管理实践的摸索,明白了只要我们进展的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终归就能够实现。早期管理思想的提出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到了近代,世人对这些理论不断进展了提炼和总结,管理理论的指导性因而在任时候对任组组织都是有用的,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分析早期管理理论的思想性根源,也有必要了解中国早期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开展。 我们知道,中西对管理的概念认识是不大一样的,它们有本质区别。我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中“管理〞是在一定的权力围之进展动态活动的过程,它突出的是一个个人权力的表达,是以“权“来实现最终结果的一种必然手段。而西人来讲

他们也需要权力,但权力是在协调的根底上达成的,西人运用的管理就更注重群体的、同心协力的过程。他们同样需要权力,但侧重于下属不是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遵行条例制度。所存在的中西管理的差异性,就有必要使我们首先了解中国的早期理论思想。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为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的需要而产生,治生学那么是在生产开展和经济运行的根底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那么,可以作一下要点分析:首先要求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其中的一个解释是指向,比方志同道合,向性是一致的。在这里的“道〞是说管理应该顺应客观经济规律。?子兵法?中开篇就指出了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将帅必知的“五经〞之首。五经包括道、天、地、将、法。道——政治向:从古至今,人们思路不一样、观念不同时就没有方法走到一起,所以首先明确一点你的政治向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对国民党的介说只要我们两党是为了人民的福利而谋求解放的,今后的天下你执政我执政都一样。而知道毛提出的共产党的这个主国民党是根本无法做得到的,再说共产党完全受制于国民党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政治性向不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子曰:“道也者,上可以导民也〞,子进一步说明了道的核心是人,强烈推崇民本精神,认为领导者应该以道为心,要求管理者就必须把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上下同心的管理目标。道家反对主观人为的管理,主顺应自然,说“辅万物之自然〞,一年中的四季是没有方法变更顺序的,所以道家把管理称为“天治主义〞,而儒家称为“人治主义〞。道家说管理是〞治大国假设烹小鱼“,在油炸小鱼时,最开初你不要去挠它,等小鱼炸到一定程度时,你再慢慢去挠它小鱼就不会碎,“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道家历来都主简政放权。

中西方自然法思想比较

中西方自然法思想比较 自然法是西方文化塑造出的一种理念,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自然法学派政治主张的立论基础,因而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概念是在古希腊自然哲学思维方式和人文哲学的社会关怀的共同关照下形成的,是思想家们对政治、法律现象之终极原因不屑追问的结果,无论是从这一概念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还是从它在政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看,它都堪称西方政治哲学中的本体性概念。 与西方相对应的,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中是否存在自然法思想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很多理念包含了对政治哲学和执政理念的启发和思考,这些是否能称得上是中国的自然法思想?如果有,中国与西方自然法的差异和共同点有哪些?这些问题都要从对西方自然法理念和中国政治思想理念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出发,才能做进一步探讨。 一、自然法思想及其在西方的历史演进 自然法思想的发展,大体上认为古代自然法、中世纪自然法、近代自然法、现代自然法四个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自然法思想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是自然法却始终贯穿着理性、正义、权利等基本精神。 (一)古代自然法时期 古代自然法思想萌芽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将自然法成为神的法律,认为人类的一切法律都因唯一的神的法律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坚称,正义从属于善,达至善的本质乃是政治组织的主要目标。他明确地将政治正义划分为自然正义和法律正义,即自然法和实在法,并提出自然法的永恒性、普遍性与不变性。自然正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自然法,它是永恒的,始终不变的。 后来的斯多葛学派对自然法理论做了更为系统而明确的阐述,该

学派崇尚自然和理性,认为“普遍的规律”也是“正当的理性”,该派主要代表人物芝偌和克里希普以“自然”作为他们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将自然理解为弥漫整个宇宙的支配性原则,而这种支配性原则的实质即是理性,于是将自然等同于理性。作为一种遍及宇宙的普遍力量,理性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自然法就是理性法。 古罗马人推崇斯多葛学派,西塞罗很好地继承了这一学派的精髓。他认为,自然法是唯一正确的理性,是永恒不变和普遍适用的,认为理性是宇宙中的主宰力量,正义是固有的,自然法的本质是正确的理性。法有自然法和人定法之分,人定法因具体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必须符合自然法。他明确提出了法的二元分,并进一步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没有效力的。国家所实施的违反理性、正义的法规不应成为法律。 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古代文明的两座高峰,而贯穿于古希腊哲学和古罗马法学并将其连接起来的纽带就是古代自然法的思想。正是在这两个时期,自然法从原初的萌芽状态发展为一整套成熟的理论。基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原因,萌芽时期的自然法更多关注“自然”、“理性”与“正义”这些理念。 (二)中世纪神学自然法 中世纪自然法思想的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神学的经院主义自然法。这个时期,自然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的自然法学说是融合奥古斯汀的神学法律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自然法思想而形成的。从性质上看,它是神学的自然法。阿奎那把法学分为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四种,表明了他的自然法是从神意出发并以神意为归宿的。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富于创造性,体现在:第一,自然不再是最高的法。他让自然法服从于永恒法,实际上是让自然法替天主教的政治服务。第二,自然法从内容上肯定了人的独立存在的地位。他明确地说,在自然法的这种规定之中,保全人的生命、维持人的各种本能和维持社会生活秩序这三大基本要素,是与自然的倾向和上帝的意愿相一致的。第三,自然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中西哲学比较思维方式研究论文(共2篇)

中西哲学比较思维方式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今天西方文化以他的强势话语地位左右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但在人类享受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理性思考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生态平衡的破坏,生物的灭种,人类社会新疾病的冒出,经济危机的频发等。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寻其根源,对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的传统思维方式便成了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人类在自身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通过一定得思维方式进行的,而中西传统思维又因其自身的生长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风格以及鲜明的民族性。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均面临着思维方式更新的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西方文明的主宰下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思维对于未来的世界文明又有

怎样的影响?想要寻找世界文化更为理想的出路,就必须在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比较的背景下重新估量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智慧的,对世界文明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思维模式。 一、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生命整体式思维,重在综合;西方传统思维则更注重单元个体式思维,注重分析 古代圣贤不用“整体”而用“一体”,该词首见惠施,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后见《庄子》,庄子说,“生死存亡,是为一体”;《易经》中也会讲“观其会通”,提出有机整体论;在我看来,这种整体性思维在中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黄帝内经》把人体和天地联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传统中医不分科,讲究“望闻问切”,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往往是“头痛医脚”,正是这种系统论观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整体性思维讲究从系统着眼,直接对众多的认识对象加以全面的综合,不重视主客体的对立以及概念的系统化、逻辑化。在老子哲学中,将“道”作为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是阴阳的和谐。在动静观的把握上,中国古人则认为动必复归于

中西医学思想观念系统比较

中西医学思想观念系统比较 一门学术的观念系统,是它的处于深层的思想内容,有韧性持久,作用广泛和深刻,且不易改变的性质。中西医学术体系中具有这种意义和作用性质的观念内容既丰富又特点鲜明,正是二者的差异,才引导了中西医学展开了不同的理论努力和技术探索,从而使中西医学走上了不同的学术方向,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结论和学术范式。 一、有机生成与机械结构的整体观念 以往常常认为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中医辨证论治,灵活多变,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种认识既不符合事实,也没有说出中西医差别的深层问题。其实,中西医学都有整体观念,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整体观念,这两种整体观念具有极其不同的思想内容。 (一)中医学整体观:有机生成论 中医学是把人体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疾病的发生和诊断治疗都必须从整体着眼,从整体入手。因为辨证论治所依据的证候,只能是整体的证候,局部的表现只能从整体才能得到原因和意义的说明。离开整体,仅从局部出发则诊断和治疗无法获得充分的理由。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内容有如下两方面值得注意: 1、有机整体观的物质基础是一元之气 元气不具备粒子特点,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以化生方式生成万物。因为不具备粒子性,它与万物的关系就不会是构成关系。因此它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由此也就不能进行分析分割。元气论排除了物质元素的质和量及其结构联系,所以要认识事物就不可能通过事物内部的结构分析完成。真是这一思想特点,就使得中医学理论没有建立在解剖形态基础之上,临床实践中的手术外科也就没有获得最重要的认识基础。 2、中医学的整体观重重视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整体性既然无法通过事物内部的结构分析得到论证,那就只能通过外部联系进行说明。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是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