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发展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1010.64 KB
- 文档页数:6
第3期(总第133期)2020-09-25市政设施管理Shizheng Sheshi Guanli借鉴与参考城市慢行系统建设问题与对策□ 汪广丰[摘 要] 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行步道、自行车道、人行天桥等内容,过去几十年,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本文通过对慢行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 慢行系统 建设 对策研究1 慢行系统的基本要求行走是人的天性,散步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生活方式。
自行车是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
慢行交通不仅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同时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
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主要包括人行步道、自行车道、人行天桥等内容。
不仅有交通功能,而且是一种文化符号,是生活品质的体现、城市活力的反映,是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的基础设施。
慢行系统分为交通性慢行系统和非交通性慢行系统,交通性慢行系统主要是解决步行及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交通组织和交通安全问题,非交通性慢行系统则是以提供散步功能为主要目的。
慢行系统的基本要求是:(1)安全性。
一是人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各行其道。
二是人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图6 土体不密实雷达剖面图3 结语目前来看,探地雷达在城市道路病害检测中展现出了它高效、无损、使用灵活等优点,能够精准的检测出城市道路病害的类型、位置及规模大小,通过选配不同中心频率的雷达天线可测量不同类型及埋深的城市道路病害。
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做到对城市道路病害的提前预知预警,为城市道路主权单位及维护单位解决了只有出现路面塌陷之后再去修复的难题,为制定科学的维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方向,且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 前景。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缓解城市拥堵,改善城市出行环境,摆脱汽车依赖……似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远不能止步于建立地铁、规划公交、加强交通管理。
那么,城市慢行交通呢?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
一、城市慢行交通的概念与形式城市慢行交通,依托人力交通工具与电动交通工具,以速度较慢、创造活力、环保、绿色出行方式为特点,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城市慢行交通工具有人力自行车、步行等,新兴的则包括共享单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等。
城市慢行交通的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城市慢行交通路网可以通过设计完善的步道与自行车道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慢行交通路网必须与公共交通路网、行人路网无缝连接,简单易懂的路牌系统与线条系统也必不可少。
其次,城市慢行交通的服务点和配套设施同样重要。
从单车共享到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共享,城市慢行交通配套设施的适用性和配套性非常重要。
最后,城市慢行交通的管理也必不可少。
城市当局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慢行交通规则和流程,确保沿途设施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要素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要素包括慢行交通路网、服务点和配套设施、管理与协调、示范区。
首先,慢行交通路网的规划与设计决定城市慢行交通的可达性。
它应该将城市的重要景点、商业区、学校、住宅区、运动场、公共场所等重点地域覆盖,优先考虑城市热门区域的交通状况,并在其周边安排足够的停车位。
其次,服务点和配套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强大的基础。
共享单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等必须在适当的位置配置足够数量的停车架、充电桩、停车位等配套设施,以确保可持续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运作。
这里还必须强调一个概念,例如在城市慢行交通的路网规划和设计中,停车位应该考虑到人们停车时间和停放载重(例如共享幼儿车)。
因此,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者和规划者需要仔细地考虑到潜在用户的用车需求,添加适当的功能和服务,通过不断提升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产能经济浅析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陆丹丹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和车辆都在与日俱增。
主要的行车道都是为机动车设计的,然而道路的增速却远赶不上机动车增加的速度。
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塞车、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以其他方法来方便自己的生活,比如慢行交通。
本文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出发,分析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慢行交通在城市中展开的脉络给出建议,提出结构布局,以期为城市慢性交通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规划;问题;措施中图分类号:U4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6-0343-02城市慢行系统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系统主要由步行和自行车等环保交通方式组成[1]。
虽然,机动车的数量仍然呈递增趋势,但是在城市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在中短途出行中会选择非机动车或以步行的方式到达目的地。
部分人已经意识到环保出行的便利性和重要性,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注意到慢行系统在未来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但这些设想还处于起步阶段[2]。
现有的慢行交通系统又因为诸如道路抢占、路面状况差、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不能很好的完成交通运行的任务给青睐环保出行的人们带来许多烦恼。
总之,环保出行不仅仅对于城市污染治理来说是一大助力,它还能帮助人们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同时还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噪音等问题[3]。
未来交通发展,必将是由“快+慢”两种交通方式组成,让城市变得更美好、更宜居。
一、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步行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是人行道规划不足,步行交通过去的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需求,在目前城市规划或道路交通规划中不重视,主要表现在部分道路缺少人行道或宽度太窄;缺乏对道路两侧严格地管制,一些不法商贩占据人行道经营,违停车辆对道路的占用现象严重;人行道的质量普遍不高,缺少无障碍设置和盲道[4]。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摘要: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受关注,城市交通路网越来越人性化,在城市规划中打造形式多样的城市慢行廊道,以城市绿廊为载体,结合面状滨水空间打造游憩步行廊道,结合带状滨水空间打造健身步行绿道,是当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标配”。
本文以襄阳华侨城片区为例,与武汉部分道路案例作对比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慢行交通;分析1城市绿道系统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规划不可轻视的部分,打造形式多样的城市慢行廊道,以城市绿廊为载体,结合面状滨水空间打造游憩步行廊道,结合带状滨水空间打造健身步行绿道,等等设计方式在襄阳华侨城新城区规划中十分常见,见图1慢行绿道示意图。
图1慢行绿道示意图2慢行过街设施规划2.1慢行过街设施选型概述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都是重要的城市人行过街设施,天桥和地道各具优缺点:天桥具有建筑结构简单、工期短、投资较少、施工较易、施工期基本不影响交通和附近建筑安全、与地下管线的矛盾教易解决、维护方便等优点,但是在与周围环境协调问题上要求较高,特别是附近有文物、重要建筑时更不易处理;其次是过街者一般不愿走天桥,建天桥也常给道路改造带来困难。
地道的优点是与附近景观没有矛盾,净高比天桥要少些,一般与道路改造矛盾较少。
但地道一般须设泵站排水,结构比较复杂,施工较难,影响交通,工期长,造价高,与地下管线矛盾较难处理,建成后还要专人管理,管理和维护费用大。
2.2慢行过街设施选型规范、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1.快速路和主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的间距宜为300-500m,次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间距宜为150-300m;2.城市快速路过街设施应采用立体过街方式;3.在商业区、交通枢纽等人车密集地点,宜结合建筑物内部人行通道设置连续的立体过街设施,行车地下或空中人行连廊。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1.行人横过市区封闭式道路或快速干道或机动车道宽度大于25m时,可每隔300-400m应设一处立体过街设施;2.天桥或地道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道路规划,结合地上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周围环境、工程投资以及建成后的维护条件等因素做方案比较,地震多发地区宜考虑地道方案。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交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一个便利、安全、环保的慢行交通体系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慢行交通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慢行交通概念慢行交通可以理解为人们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出行方式,也可以包括轻轨、电动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与机动车相比,慢行交通具有以下优势:1.环保:慢行交通的排放量较低,能够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2.便捷:慢行交通具有灵活性,可进入城市中的繁华区域,缓解堵车问题。
3.健康:步行、骑行等出行方式有助于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率。
二、慢行交通存在的问题1.道路不连贯:城市中存在的不完善的道路规划和设计,导致慢行交通的通行受到了阻碍。
2.交通安全问题:城市中的道路狭窄、车速快等因素导致慢行交通出行的安全存在隐患。
3.车辆不规范:非机动车和电动车交通违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三、优化策略1.完善道路规划:城市规划应当优先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出行需求,科学地设计道路,保证道路连贯性。
2.建立区域非机动车行驶体系:通过建立非机动车道、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等方式,提高非机动车的通行性和安全性。
3.加强非机动车和电动车管理:加强对非机动车和电动车交通安全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操作和交通违法行为。
4.增加市民骑行出行的积极性: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加强公共宣传,增加市民环保、健康的出行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加市民的骑行出行积极性。
综上所述,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改进,只有在不断优化慢行交通体系的同时,才能让城市交通更加智能、高效、环保。
协同规划过程中对城市休闲慢行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单也(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些年,慢行交通在居民出行方式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慢行交通规划也越来越被规划行业从业者所重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慢行交通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居民上下班的通勤出行需求层面,休闲、健身、游览、观光等出行需求对慢行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这类需求的空间载体,休闲慢行系统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越来接近我们的生活。
而对于大多数城市建成区而言,由于早期的规划对慢行空间的重视程度不够,慢行空间普遍存在通道窄、过街设施不完善、通行环境差等诸多问题,休闲慢行系统的规划空间也因此受限,且往往处理不好与城市慢行系统的关系;对于城市新区来说,如果规划能起到先导的作用,协同慢行设施与用地等相关因素,将可能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本文将从慢行系统规划过程中常见的“不协同”问题分析入手,以台州东部新区协同规划为例讲述休闲慢行系统的构建过程,最后提出在建设管理层面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从业者有一定的启发。
1、休闲慢行系统规划中常见的“不协同”问题(1)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绿地空间规划不协同在城市专项规划开展过程中,绿道网规划往往滞后于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在规划的过程中只能依托现有的绿地资源、建筑退线空间或借用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布设,规划略显被动性。
而对于城市新区而言,绿道如果要充分发挥其休闲旅游功能,必须以慢行出行需求为导向与城市绿地系统一同整合规划,即绿地系统规划应兼顾城市绿道的布设需求。
(2)城市绿道与城市道路慢行设施不协同在常规的绿道网规划过程中,绿道空间与城市道路空间关系不清晰,绿道空间随意占用道路空间布设的情况常有发生,一方面绿道自身功能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也对城市道路慢行系统造成一定干扰;城市绿道从其自身的功能出发,规划的原则是其空间应尽量利用绿廊(绿地)空间进行布设营造舒适、绿色的出行环境,而在某些景观价值较高、公共资源集中的城市中心区或在某些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如绿廊覆盖盲区、绿廊系统不连续或跨桥等条件下,为了保证绿道网络的连续性,在道路慢行空间较为充足的前提下才考虑采用与城市道路慢行空间合设的形式,但一般都为等级较低的绿道,目的是为了保证其集散功能的连续性。
浅析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交通任务繁忙,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人们身心疲惫。
因此,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备受欢迎。
而目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逐渐引起各界关注,但其规划内容及技术手段都尚处摸索阶段。
本文就针对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讨论改革开发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过长期的作战,人们对当前的生活方式逐渐感到疲惫,因此,慢生活成为了人们的追求。
为了实现民众的愿望,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应运而生。
慢行系统是反映城市文化和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窗口,其发展的模式也较为特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会成为社会的潮流趋势。
1.慢行交通的定义和作用“慢行”的概念近年来备受关注,如“慢行交通”通常是指以步行或自行车等用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一般定义其出行速度不超过15km/h。
慢行交通的主体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慢行空间”是指在城市中主要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的街道。
相对于一般空间而言,慢行空间更加强调的是相对于机动车的人性化的尺度空间;“慢行系统”主要包括城市步行系统、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及其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的总称;“慢行城市”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
它并不苛求城市的规模和城市中慢行的比例,而是关注一个城市是否能够适宜慢行系统的发展,是否能把慢行理念贯彻到城市发展之中,是否能将慢行的理念融于城市文化,从而彰显城市的个性与魅力。
根据上述的概述,我们可以知道慢行交通模式是一种“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行模式。
建立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有序地引导居民从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以达到遏制城市资源浪费,减少小汽车出行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
2.慢行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慢行系统”是一种针对行人和骑车人的需求,其涉及的范围较广。
它主要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为基础,结合城市沿线土地利用以及服务设施,给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行人和骑车人提供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行人使用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一种交通模式。
浅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作者:李永康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9期【摘要】慢行交通系统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式,正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尚处于摸索前进阶段。
本文就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慢行交通;绿色出行;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负荷压力骤增,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
以步行、自行车、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为代表的慢行交通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基于慢行交通体系的城市低碳交通具有着重要意义。
1 概述1.1慢行交通的概念"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高速和快速交通而言的,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的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
由于许多大中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在常速时,小汽车的乘客人均占道空间最大,摩托车其次,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最小,大量选择小汽车出行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而发展步行、自行车以及公交车等出行方式的慢行交通则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
从资源耗费的角度看,选择小汽车出行的费用最高,摩托车其次,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最小,这也充分说明了选择步行、自行车以及公交车等方式出行将有效地节省资源,符合城市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1.2慢行交通系统的特点1)存在于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日常出行、购物、休憩、健身等生活需求,被选择的概率较大;2)具有短距离出行的优势,灵活便捷;3)行进速度慢,出行费用较低;4)绿色环保,无污染,兼有健身功效;5)分布范围广,违规现象频发,管理较为困难;6)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易于发生交通事故[2]。
城市慢行系统探析作者:张月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4期摘要: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日常出行安全度降低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城市居民对于功能单一、非人性化的慢行条件越来越感到乏味和不满足。
其不仅表现在功能老化、缺失等安全性问题上,还体现在市民心理生理以及审美上对慢行条件的追求。
一个理想的慢行系统必须要结合功能设计、人性化设计、无障碍设计还有绿色生态设计进行。
关键词:城市道路;慢行系统;人性化设计;无障碍设计慢行系统是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对一个城市的交通网络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衔接城市交通与绿化休闲,是满足多元出行方式的必要条件,并且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研究的一个热点。
尽管机动车仍在城市交通结构中占重要比重,但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高品质慢生活,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绿色出行的重要性,以及一个城市的慢行系统设施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健康和幸福。
因此快行系统占据主导地位的这一状态面临着改变。
一、慢行系统的主观需求(一)社会心理需求在各城市经济呈飞跃式增长下,市民的幸福感却呈相反趋势。
处于各种“快餐式”状态中的人们逐渐听到心理需求的呼唤,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回慢生活,而慢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则是提高一个城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因此当一个城市具备足够优秀的慢行系统,人们的生活方式则必然深受影响,慢行系统对城市进步、市民幸福指数上升都有着重要价值。
(二)城市发展需求不同的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都应该具有代表性的标志。
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体现为对回归的自然渴望、对文化的尊重、高度的享受和高度的情感多元性、自我娱乐和个性化倾向。
[1]而如今城市已逐渐统一化、标准化、模式化,城市原有的多样化逐渐被剥夺。
慢行系统就像是城市的“走廊”,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区,通过对城市地形风貌、历史人文、自然风貌融合,整合城市规划的各个功能区,满足城市居民观光游览、生活出行、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等多元化功能,促进城市发展。
慢行系统运营方案一、慢行系统的概念和特点慢行系统是一种以提倡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非机动车出行为主,并进行道路设计、管理和交通组织的一套综合交通系统。
慢行系统的核心理念是倡导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慢行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倡绿色出行。
慢行系统鼓励居民采用步行、骑车等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对汽车等机动车的依赖,减少尾气排放,保护环境。
2. 减少交通拥堵。
慢行系统通过优化道路设计、增设非机动车道、提供停车便利等措施,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所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3.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慢行系统的实施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雾霾等环境问题。
4.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慢行系统促进居民丰富的户外活动,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增强社区凝聚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5.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慢行系统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同时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慢行系统的运营目标在制定慢行系统的运营方案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慢行系统的运营目标,目标决定着未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慢行系统的运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提升城市居民的步行、骑车意识,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2. 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通行效率。
3. 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环境。
4.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居民健康、户外活动。
5.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上述目标:1. 增设非机动车道和行人通道,提高步行、骑车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鼓励居民采用慢行出行方式。
2. 减少机动车通行障碍,提高非机动车的通行速度,降低交通拥堵。
3. 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慢行意识,推广绿色出行理念。
4. 提供购买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的优惠政策,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车出行。
我国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慢行交通主要是以步行或者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交通规划主要考虑了汽车的通行,而忽视了城市慢行交通的设计,没有给非机动化交通提供足够的空间。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者们参考。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随着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机动化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
但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的方式也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
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道路上汽车排气污染和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日益严重,但同时也减少了市民出行安全的保障。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完善和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人口大国,自行车大国,非机动交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城市交通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对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人们更安全、方便出行。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者们参考。
一、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1、缺乏一个整体结构的慢行交通网络。
城市道路网络设计时,人们往往只注重机动车道路交通网络设计,而忽略了道路交通系统中缓慢行专用路、城市干路、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道路所组成的完善的网络设计,因此不能保证连贯性的交通、给居民的出行会带来不便。
此外,大部分的城市中的慢行专业路设置的较少,慢行交通设施设计的和改造的一般仅局限于小范围之内,如商业地段,湖泊区,而不是整个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统一安排。
因此,现在的慢行城市交通系统依附于在机动车交通并存在,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慢行交通网络。
2、慢行交通设计没有和城市土地利用合理整合。
慢行交通空间是由社区公共空间、公园绿地、商业区域等组成的。
之前的以居住区为开发单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虽然能确保小区设施自身相对完善,但限制了在住宅区及更大尺度上形成整体慢行交通网络。
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慢行系统是指通过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的一种城市交通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慢行系统规划的意义、设计原则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慢行系统规划的意义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主要以机动车为中心,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而慢行系统规划则以人为本,强调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通过建设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为行人和骑行者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交通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和景观设施,使城市更加宜居。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步行和骑行是一种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活动量,促进新陈代谢,降低患病风险。
同时,步行和骑行也有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社交互动。
步行和骑行是一种缓慢的交通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周围的环境,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促进社区的凝聚力。
二、慢行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慢行系统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其实施效果的有效性。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网络。
慢行系统应与公共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出行。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
城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交通需求和空间特点,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
再次,慢行系统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
步行和骑行是相对较为脆弱的交通方式,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交通安全,设置合理的交通信号、人行道隔离设施等,确保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需要考虑环境保护。
第11卷 第2期2011年4月交通运输工程学报Journal of Traffic and T ransport ation EngineeringVol 11 No 2Apr.2011收稿日期:2011 01 12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E 232);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J K65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QN100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科重点培育计划项目(XK201101)作者简介:李聪颖(1977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长安大学工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城市交通规划研究。
导师简介:马荣国(1955 ),男,陕西铜川人,长安大学教授,工学博士。
文章编号:1671 1637(2011)02 0072 07城市慢行交通网络特性与结构分析李聪颖1,2,马荣国1,王玉萍2,王肇飞2(1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 要: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城市慢行交通网络进行L 空间和P 空间拓扑结构转换。
通过对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及度分布的特性分析,确定了城市慢行交通网络的类型,并找出L 空间慢行网络的中心节点。
通过对P 空间慢行网络结构特征指标即节点度、紧密度与介数的分析,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提出城市慢行网络结构层次的划分方法,并分析了渭南市的慢行交通特性。
分析结果表明:渭南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网络内部的通达性较好;城市慢行节点的重要程度可通过L 空间慢行加权网络的无标度性来反映;通过对P 空间慢行网络结构特征指标的聚类分析,可将慢行系统分成慢行廊道、慢行通道和慢行旅游休闲道3个层次。
关键词:交通规划;城市慢行交通;复杂网络理论;网络特性;结构层次中图分类号:U 491.13 文献标志码:A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urban slow mode traffic networkLI Cong ying 1,2,M A Rong g uo 1,WANG Yu ping 2,WANG Zhao fei2(1.Schoo l of H ig hway ,Chang an U niv ersity ,Xi an 710064,Shaanx i,China; 2.Schoo l o f Civil Eng ineering ,X i an U niver sity of A rchitecture and T echnolo gy ,X i an 710055,Shaanx i,China)Abstract:Based o n complex netw o rk theory,ur ban slow mode traffic netw ork w as co nv erted into to po logy structures in space L and space P.T hr oug h analyzing the basic proper ty index es of com plex netw ork,such as av erag e path length,clustering coefficient and degr ee distributio n,thenetw ork type w as ascertained,and the hub points w ere fo und in space L.Thro ug h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index es o f com plex netw ork in space P,such as node deg ree,closeness and betw eenness,and using the fuzzy cluster m ethod,a netw or k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urban slow m ode traffic com plex netw ork w as put forw ard,and the slow mode tr affic pro perties in Weinan w ere analyzed.A nalysis result show s that the sm all w ord character istic of slow mode traffic netw o rk in Weinan center zo ne indicates the better reachability of tr affic netw ork.T he important degrees of urban slo w points can be reflected by using the sacle free netw ork characteristics of w eighted co mplex netw ork in space L.Thro ug h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character istic index es of co mplex netw ork in space P,the structure classes o f urban slow mo de tr affic netw or k can be classified as slow co rridor s,slo w passages and slow leisure w ays by using the fuzzy cluster method.4tabs,5figs,11r efs.Key words:tr affic planning;urban slow m ode tr affic;co mplex netw ork theory ;netw ork character istic;structure classAuthor resumes:LI Cong ying(1977 ),fem ale,lecturer,do ctoral student,+86 29 88361598, licongy ing@126.co m;M A Rong guo(1955 ),male,professor,PhD,+86 29 82334618,mrg@ .0 引 言城市慢行交通是以步行或自行车为主体,以低速环保型助动车为过渡性补充的非机动交通系统[1]。
探讨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摘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的交通规划是能够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
但在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不单单需要考虑汽车交通,还应考虑慢速交通(如骑自行车与步行),以免给人们增添出行的困扰。
在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在相关证据的基础上使其应用在设计过程中,并且对相应的项目设计进行审查。
只有这样,市民才能更加多样化地出行。
本文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策略0引言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交通形式,也是环保、低碳、节能的出行方式。
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能够提升道路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并降低汽车尾气排放,进而会创造出一个舒适安宁,整洁美好的城市环境。
近年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已成为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向。
比如北京,上海,杭州与济南等大中城市已经开始陆续建设慢行交通系统,随之而来的就是倡导低碳环保的理念,该系统的建立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市民的生活中。
建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目的是有效地将机动车交通与非机动车交通有效区分开来,并且尽量避免相互干扰,使出行者能够享受高效,舒适和便捷的交通环境。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新型的慢行交通系统,该系统与城市发展兼容并且与城市公共交通完美结合,它将引导公民形成一个全新的出行概念。
1慢行交通的概述1.1慢行交通的特征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交通形式,也是环保、低碳、节能的出行方式。
相比与机动车交通,慢行系统在出行效率与交通安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灵活的机动性,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广泛存在。
(2)距离较短的优势显而易见。
(3)节约土地。
(4)提高效率。
(5)在城市交通安全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城市慢行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发展思考
摘要:高品质的慢行系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体现,通过步行系统和非
机动车系统的精细化塑造,可以提升城市交通环境。
本文通过对慢行系统概念与
特性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优秀城市的慢行系统案例借鉴,提出非机动车系统和步
行系统的发展战略,以指导各大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关键词:慢行系统;步行;非机动车
1
1 慢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非机动车具体
对象为自行车、电动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步行具体对象为行人。
1.1步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步行空间以步行行为为主要交通运作方式,步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目的在
于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一套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对于步行系统,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理解:
对交通规划而言,城市步行系统是承担着上下班出行交通以及生活出行的功
能要求,在城市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
空间,把城市的各种商业服务、文体休憩、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居住区联系起来。
从景观设计的层面而言,步行系统是由空地、公园、广场、喷泉、瀑布、步
行林荫路、散步道、车道和休息场所等组成的线性序列,它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和
其它各区之间起着联系组织作用。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可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庭院、地下步行街及庭院,二层平台街道,车辆停车站场等,以及联系以上部分的联结体如天桥、过街楼、地道以及交通信号、绿化、街道公共设施等[1]。
根据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就是由城市中与步行行为方式、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如上段所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
通过步行方式可以联系不同地点的路径和网络,围绕或分布在路径和网络上的各种设施和环境。
1.2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由非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网、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构成。
非机动车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构成。
非机动车道路网由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专用路、城市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人非混行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保证非机动车连续交通的网络。
非机动车专用路是与机动车道路严格分离,且不允许行人或骑车者以外的其它使用者进入。
专用路通常不设置在城市繁华区域,主要为区域出行和休闲出行服务。
路侧非机动车道是通过分隔或施划标线,在道路上为非机动车规定专用通行区域的设施。
路侧非机动车道通常设置在非机动车流量较大,满足设置机非分隔条件的城市道路上,通常设置在道路左右两侧,单向通行。
人非混行路与非机动车专用路一样,是与机动车道路严格分离的路外设施。
然而,人非混行路是对所有非机动化出行方式开放的,包括行人,滑板,轮椅,溜冰者等。
与非机动
车专用路类似,人非混行路是为区域服务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出行的场所,在居
住区、大学校园等限制机动车交通和停车的区域较为常见。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由单独设置的配建或公共非机动车停车场(库)、沿街非
机动车停车带等组成。
2 慢行交通系统的特性
(1)生态性
慢行交通是绿色、生态的交通方式[2]。
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能够做到零
能耗、零排放,更节约城市空间,停放一辆小汽车的空间足够停放10辆自行车,而每辆小汽车的平均载客人数不超过2人。
慢行又是健康的交通方式,坚持步行
和骑自行车有益于改善身体状况,这虽然是个常识,但在过去的10年中却逐渐
被人淡忘。
(2)连续性
慢行交通占用较少的道路空间,出行路线灵活,基本不会受到道路机动车拥
堵的影响,在道路路权有保障的情况下,基本能够保持一定的行程速度。
步行交
通在几百米的出行距离、自行车在6公里以内的中短距离比其他交通方式更有出
行优势。
在道路交通日益拥堵的今天,慢行系统良好的连续性不仅提高了慢行交
通出行的效率,同时也证明了慢行≠慢速前行。
(3)延续性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向城市生活系统的延续,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交
通方式像慢行交通方式一样把触角延伸到城市和居民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慢行
交通也起到了衔接其他机动化交通方式的作用,尤其是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
难题的关键。
慢行系统示意
3 国内外城市慢行系统发展案例启示总结
(1)公共自行车和“微公交”系统的推广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公交两端的衔
接问题,同时也引导人们形成“公交 + 慢行”新型绿色出行理念。
(2)在城市CBD或商贸集中的局部去看,结合高密度或高强度的综合开发
以及远景轨道交通的建设,构筑“地面+地上+地下”立体化分层步行系统,可以
大大提升地区品质。
(3)河道慢行系统的建设为慢行系统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城市道
路慢行系统的补充,提供更舒适的休闲、健身、游憩空间。
(4)与自然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紧密结合的绿道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大力提
升环境品质,它将给市民群众提供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5)构建完善的自行车交通系统,不仅要从宏观的战略和政策上引导,更
重要的是在微观的自行车车道、标识标线、停车场、信号灯的结合等细节设计上,处处体现出自行车交通的优先、便利,实现低碳出行。
(6)多样的、丰富的特色步行街道可以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休闲、购物场所。
4 城市慢行系统发展战略思考
慢行系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各个阶层市民多层次的出行需求。
确
定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区域,在城市内营造绿化、行人、自行车三位一体的生态型、人性化交通空间。
“交通设计”、“环境设计”和“城市设计”三位一体,
“生理环境”、“生态环境”、“心理环境”和“视觉环境”和谐统一,打造高品质的、宜居型城市[3]。
高品质慢行系统
4.1非机动车系统发展战略
(1)以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建立非机动车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良好的换乘。
(2)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建立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的非机动车廊道。
(3)以慢行区划分为依据,优化、整合区内非机动车网络。
(4)建立、完善自行车租赁系统。
(5)建立、完善非机动车管理体制和公共政策。
4.2 步行系统发展战略
(1)提高步行系统的可达性与可识别性。
促使更多的人短距离出行采用步行作为其首选方式,并促使更多的长距离出行采用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组合的方式。
(2)使步行活动成为一种愉悦身心而又具有审美情趣的体验。
在日常的城市生活中和不同的区域内,步行经历变成一种有价值并且是具有享受意义的活动,这样既有益于人们的健康,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3)塑造场所归属感,维护公共环境,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活力。
营造社区氛围,构筑邻里关系。
(4)最大可能地照顾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与儿童。
提高他们自主活动的能力与范围。
(5)体现城市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成为体现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元素。
(6)维护社会公平,保证步行系统串联的一系列公共空间能被城市中的每一员分享。
(7)使步行系统成为城市更新和吸引二次投资的动力。
[1] 蒋寅,芮晓丽,梅荣利,等. 天津滨海新区海港城绿色交通规划探索[J]. 城市交通, 2018,18(06):18-25.
[2] 张纯.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定位下的交通规划探索与实践[J]. 交通与港航, 2018,(01):49-54.
[3] Butler W Richard. Tourism,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91,18(3):201-2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