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渔鼓”生存与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11
永州潇水流域渔民生存现状调查及”渔“文化调查概述:永州潇水流域是永州市的一条主要河流,其水域面积广阔,生态资源丰富,是当地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
本篇文章主要对永州潇水流域渔民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当地的“渔”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在对当地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解后,我们开展了对潇水流域渔民的生存现状进行的调查。
调查发现,潇水流域的渔民们纷纷反应,当前的渔业资源已经不如以前,渔业成本不断上涨,对于他们来说,生存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1.渔业资源的减少随着环境的污染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永州潇水流域的渔业资源已经日益减少。
许多渔民感叹,不同于以前,现在他们在潇水流域上手动捕鱼的效果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好了。
同时,他们也反映出现在湖中捕捞的鱼类品种也不如以前那么多,很多渔民不得不选择外出采购鱼苗补充水域内的鱼群,但成本却不断上涨。
2.渔业成本上涨对于当地的渔民来说,渔业成本一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尤其在近几年,永州潇水流域的渔业成本不断上涨,这是让许多渔民感到无力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永州潇水流域上手动捕鱼需要使用渔具和网具,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投资,但当前这些成本正在不断上涨,加之永州市当地的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也使得面对野生生态环境的风险和挑战,使得渔民们的生存难处愈发突显。
1.渔民的精神文化永州潇水流域的渔民生活质朴,不过他们却拥有自己的精神文化。
在他们的生活中,水和渔是主题。
无论是在船上捕鱼,还是在家中科普如何制作渔具,渔民们保留了他们的传统文化。
2.渔具的文化价值传统的渔具是潇水流域渔民的珍贵财富,也被他们所看重。
在当地,许多渔民仍然坚持使用有着几代人历史的传统渔具,传承而来的技术和手艺也在不断发扬光大。
3.渔民的生态意识永州潇水流域的渔民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关注着生态环境的保护。
当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一直在加强水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许多渔民也积极参与其中,以希望能保护那些属于他们的家园。
总之,在永州潇水流域的渔业资源逐渐减少的时期,渔民的生存现状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不过他们仍旧在坚定地保留着他们的文化遗产。
第1篇一、前言渔业是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产业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渔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渔业现状,提高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我们组织了一次渔业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国渔业资源的利用状况、渔业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渔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二、调研方法与对象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实地考察主要包括渔业养殖基地、捕捞船队和渔港等;问卷调查针对渔民、渔业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访谈对象包括渔业专家、渔民代表和政府部门负责人。
2. 调研对象(1)渔民:了解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渔业资源利用情况以及渔业政策实施效果。
(2)渔业企业:了解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市场需求。
(3)政府部门:了解渔业管理部门的职能、渔业政策制定与实施情况。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渔业资源利用状况(1)渔业资源总量丰富,但利用率不高。
我国海域面积达372万平方公里,大陆架面积达47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渔业资源的重要承载地。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资源退化等原因,渔业资源利用率不高。
(2)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渔业产业以捕捞业为主,养殖业、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 渔业产业发展现状(1)渔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渔业总产值逐年增长。
(2)渔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渔业科技创新在养殖技术、捕捞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3)渔业产业链不断完善。
渔业产业链从捕捞、养殖、加工到销售、休闲等环节逐步完善。
3. 渔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渔业资源过度捕捞。
由于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2)渔业养殖污染。
渔业养殖过程中,养殖废水、饲料残渣等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3)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湘西苗族鼓舞蕴含着该地区苗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和信仰依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苗族典型的文化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调查,针对其传承的主要方式、内容等问题进行研究,探寻湘西苗族鼓舞传承的有效措施与办法,以期促进这一宝贵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促进湘西州和湖南省艺术、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传承;现状;对策早期的湘西苗族鼓舞由于受落后经济、文化以及战争困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在庆祝丰收以及重大节庆日和祭祀活动中出现,这一时期,鼓舞的发展处于一种较为缓慢的相对稳定状态,其传承也只在一定范围的特定人群之中开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通过艺术各界专家学者们的不懈努力,湘西苗族鼓舞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和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旅游文化的兴起,苗族鼓舞的价值更为突显,其传承与发展问题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调查,针对其传承中的问题研究,探寻传承的有效措施与办法,以期促进这一宝贵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一、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一)传承的主要方式目前,在湘西州苗族鼓舞的主要传承方式包括民间传承和教育传承。
民间传承主要以出于喜爱或耳濡目染自发的观看,模仿、学习鼓舞的自然传承;在家族长辈的传授中学习鼓舞表演的家族式传承和跟随当地技艺精湛、舞艺超群的男女鼓手拜师学艺的师徒式传承为主。
作为一种古老的形式,民间传承方式承载了苗族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和民风民情,能够在传承中较好地保存湘西苗族鼓舞的风格特征和民族特性。
教育传承则主要是通过湘西州内的高校、专业艺术院校以及各县市中小学的院校传承和由苗族鼓王或专职人员开办的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各界招收学员,教授鼓舞技艺的社会传承方式为主。
教育传承方式则能够借助艺术教育者的学识和研究促进鼓舞传承的科学和规范性(二)传承的范围及对象长期以来苗族鼓舞虽一直在湘西地区的各县市广为流传,但随着湘西州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艺术事业的不断攀升,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业在我州的兴起,使得鼓舞的流传区域向旅游中心地带(凤凰、吉首德夯甚至张家界)集中。
湖南长沙地区花鼓戏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摘要:长沙花鼓戏作为湖南长沙地区的传统戏种,历经百年演变,已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对花鼓戏班做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长沙民间花鼓戏更是始终从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的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时刻保持与广大民众保持密切联系,用自己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向世人证明了长沙花鼓戏的传统文化生命力。
然而,目前戏班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地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于民间花鼓戏班目前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支持,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论文试图在研究有关戏曲和戏班史料的基础上,从长沙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和生存现状的实际出发,探寻其发展和生存方法和对策,并力求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以期给长沙民间花鼓戏一个比较乐观的未来。
关键词:花鼓戏;戏班;表演;戏曲Hunan opera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ngsha areaAbstract: Hunan as the region of Changsha, Hunan Changsha audiences. Masks, after one hundred years evolution, have been loved by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s, as a result, the opera classes do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is obvious.Changsha opera comes from the folk songs and dances rap art, is the ugly, singing and dancing singing "subsidiary Hugo" formed on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Changsha folk opera is always the service the peopl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 keep stay closely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with his wonderful performance won the audience's favor, to the world that Changsha, Hu Nan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at present the sin developmen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especially the local competent departments of culture for the folk opera class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of lack of enough support,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will b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about drama and sin,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from Changsha, Huna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survival status qu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trive to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in theory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Changsha folk opera a relatively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Key words: Huagu opera; theatrical troupe; act; traditional (Chinese) op era引言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零陵渔鼓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刘蓓周丹青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2期摘要:“渔鼓,又称道筒、竹琴。
简板,又称简子。
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宋代已出现。
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
”而零陵渔鼓则可以认为是指流传于湖南永州境内的渔鼓的一个总称,其演唱方式多样,演唱内容丰富,发源、发展于民间,深受群众的喜欢,具有极高的文化、社会价值。
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即便如此零陵渔鼓也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困境。
因此保护和传承零陵渔鼓变得更迫在眉睫;而作者认为若没有发展那么失传也只是时间问题。
关键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零陵渔鼓;起源;发展;困境;措施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6-0144-01一、零陵渔鼓的起源据零陵渔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书上记载:“早在遥远的唐代,“道情”便以说唱文本的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这种文本就是道士们传道或化募时叙说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的道曲,其叙情的方式就类似我们现在看到的打渔鼓那样有说有唱的情景,而且在说唱中使用的道具也类似于现在的渔鼓筒。
到了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
著名的湖湘学人王船山就作过二十七首《愚古词》,他所说的愚古,其实就是今天的渔鼓。
从唐代的道情、道曲由北方逐渐演绎成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并从北方传入湖南,渔鼓传入湘南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零陵渔鼓就是这段历史河流中的一朵浪花。
狭义上的零陵如今已不再泛指永州市,它已然成为永州的一个区域。
而零陵渔鼓,却又是今永州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流布于永州全境及周边地区,甚至在与永州毗邻的广西地区都广为流传;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零陵渔鼓其实就是现在的湘南地区渔鼓的“老大”。
二、零陵渔鼓的几个发展时期起初渔鼓只是明末时期道士们用来超度亡灵时的一种说唱本;后到了清初时期开始出现用渔鼓配合其他说唱本演唱的渔鼓爱好者,这些爱好者中有一部分人后成为了第一批渔鼓艺人,以四处演唱渔鼓为生,这些艺人将渔鼓的说唱本改写成多种多样,甚至出现了用于专业演出场所的渔鼓唱本,也正因为渔鼓说唱的商业化似的渔鼓不再是道士们的专用,也使得渔鼓在清初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也逐渐规范起来从而得以延续至今。
镇巴民歌和渔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摘要:镇巴民歌和渔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冲击,镇巴民歌和渔鼓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论文旨在探讨镇巴民歌和渔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包括政府支持、社区参与、教育传承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措施,以期为镇巴民歌和渔鼓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镇巴民歌;渔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历史性和社会性。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镇巴民歌和渔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冲击,镇巴民歌和渔鼓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制定一系列科学的保护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二、政府支持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针对镇巴民歌和渔鼓的保护,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提供专业的保护团队和技术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为镇巴民歌和渔鼓的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社区参与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主体。
社区应积极参与镇巴民歌和渔鼓的保护工作,组织相关活动和展览,提高社区居民对镇巴民歌和渔鼓的认识和关注度。
此外,社区还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加强对镇巴民歌和渔鼓的宣传和传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社区是一个重要的主体,负责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保护镇巴民歌和渔鼓方面,社区应该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
首先,社区可以组织各种相关活动和展览,以提高社区居民对镇巴民歌和渔鼓的认识和关注度。
这可以包括举办音乐会、舞蹈表演、工艺品展示以及专题讲座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社区居民将有机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历史背景。
其次,社区还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23人文社会科学RenWenSheHuiKeXue教师·TEACHER2018年5月May.2018摘 要:在传统文化式微的背景下,民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民俗文化传承中“民俗文化”与“正统文化”间的博弈以及民俗文化“变”与“不变”的悖论问题。
结合分析,作者认为,破解湖南祁东渔鼓(以下统称“祁东渔鼓”)传承困境,寻求民俗文化在社会变迁下的新发展路径的关键在于确立传承主体并切实加强祁东渔鼓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民众群体的诉求。
关键词:祁东渔鼓;传承发展;文化自觉作者简介:陈立豪(1997—),男,湖南衡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及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826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1-31文章编号:1674-120X(2018)14-0123-02(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祁东渔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同于京剧、昆曲等地方大戏的特色,不仅结合历史文化,同时结合不同时代,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之中自发地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和创新。
笔者在2017年暑假对祁东渔鼓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实践调查,深切地感到保护这项珍贵艺术的迫切性。
笔者意在通过此次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祁东渔鼓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现状,搜集其进行非遗的申报材料;开展对祁东渔鼓传承人的事迹搜集整理工作,同时挖掘祁东渔鼓非遗传承的价值所在;立足调查,总结出祁东渔鼓现存的发展问题,并对祁东渔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合理的构想和展望。
一、祁东渔鼓——一种民俗的存在“渔鼓”的源头在道教,传说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它原本是身背葫芦、云游五岳的道士、道姑们化斋时唱的劝世、修行歌,后传入民间,成为艺人手中的绝活。
为了躲避北方战乱,一大批擅长劝世歌的人在迁徙的过程中来到了湖南。
19世纪40年代中叶,烧瓦匠刘贤忠在田间地头以二尺竹筒为乐器,开始了具有一人一鼓基本形式的早期的渔鼓表演,演说历史趣闻、民间俚事。
湖南“湘北”大鼓调查报告作者:陈晓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1期摘要:湘北大鼓是流传在湖南湘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本文将从湘北大鼓的渊源、简介谈到它的特点与流派,最后通过调研与实地考察了解湘北大鼓的各要素,希望藉此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民间艺术奇葩。
关键词:湘北大鼓;民间曲艺;特点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166-01湘北大鼓是流传在湖南湘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是一种用声腔变化、说唱相间叙述故事的说唱艺术。
因为受到楚俗巫风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它来自民间、操作简便、角色灵活、演出场地多变,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湘北大鼓的渊源与简介湘北大鼓又称“孝鼓”、“孝歌”、“盆鼓歌”,是湖南湘北地区道教文化中丧葬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传它最早起源于庄子的“击盆而歌”,在大鼓艺人中现在还传承着“神农治五谷,轩辕治衣服,庄子兴起打盆鼓”的鼓词。
据现有资料考证,湘北大鼓在明末清初形成并传入现在的湖南湘北地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来为悼念亡人所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俗称陪亡人,在最初一般出现在孝堂,唱给守夜的人听。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破四旧、立四新”的政治环境下,打击道场,湘北大鼓也收到一定的冲击,进入了一段时间的沉息期。
1981年,改革春风吹来,常德市举办全区首届民间曲艺汇演,临澧大鼓艺人严昌春、金行文表演湘北大鼓《生产责任制好》获得金奖,至此,湘北大鼓渐渐走出围城,走向蓬勃。
同年,报相关文化部门批准,正式命名为“湘北大鼓”。
2011年,进行了湘北大鼓的域名注册。
湘北大鼓是一门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大鼓,唱词基本结构为七言句,后来发展到十字句,每段要求一韵到底,常用韵为:天、地、人、和、龙、虎、豹、豺、黄、花、绿、黑。
最早是一人一鼓坐在丧堂中演唱,改革开放后形式多样,有对鼓、群鼓,除了在丧堂中还走进茶馆、登上舞台,伴奏乐器也越来越丰富,如:土锣、铜、唢呐、月琴等。
“鼓舞新时代”——2019年湖南渔鼓传承保护汇报展演交流研讨会在常德举行喜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渔鼓的保护成果,加强湖南各地渔鼓艺人的艺术交流,总结湖南渔鼓的传承保护经验。
2019年4月18日至22日,“鼓舞新时代”——2019年湖南渔鼓传承保护汇报展演交流研讨会在“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举行。
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曲艺界等领导专家莅临指导。
湖北、江西、安徽、广西、河南五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以及在群众文化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取得丰硕成果的专家,参加湖南渔鼓传承保护汇报展演暨交流研讨会并作经验交流,共商非遗文化繁荣发展、传承之道。
同时邀请外省有代表性的渔鼓节目在优秀作品展演中与我省精品节目交流演出,如:湖北沔阳传统渔鼓《沙湖沔阳洲》;江西兴江新创渔鼓《扶贫攻坚奔小康》;安徽界首传统渔鼓《要荆州》;广西桂林新创渔鼓《雷锋送钱》;湖南常德新创九澧渔鼓《河长》、传统九澧渔鼓《闹严府》;湖南祁传统渔鼓《南山求寿》湖南零陵传统渔鼓《杨六郎斩子》等精品曲目。
湖南渔鼓的历史可上溯至唐宋时期的“道情”,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湖南地方性的曲艺形式。
2014年,湖南省文化馆将九澧渔鼓、零陵渔鼓、祁东渔鼓三个省级非遗项目整合成“湖南渔鼓”进行申报,经国务院公布,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主持,围绕湖南渔鼓保护传承困境分析、各地渔鼓保护的典型经验、科学保护“湖南渔鼓”的工作建议,开展讨论。
对湖南渔鼓的生存现状及传承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开展深入交流,对渔鼓如何在市场生存中求发展、求变革找准方向,并组织外省渔鼓专家传授经验,湖南渔鼓专家及渔鼓行业人员集思广益,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湖南渔鼓保护机制,加强各地的渔鼓演出市场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湖南渔鼓保护活动,促进湖南渔鼓的传承与振兴。
湖南渔鼓表演形式为采用湖南方音,说唱相间、以唱为主。
“湖南渔鼓”生存与保护现状调查报告作者:胡敏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9年第05期“湖南渔鼓”广泛流布于湖南各地,是采用湖南方音,说唱相间、以唱为主,伴奏乐器以渔鼓筒为主,辅以简板、小镲或月琴、三弦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
历史上多在民众举办红白喜事等人生仪俗活动时表演,也时常在茶楼酒肆与街头表演,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长期发展中,因各地在语音语汇和唱腔曲调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湘中湘南和湘北湘西各自不同的“说唱”表演风格。
2014年12月,在湖南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下,湖南省文化馆以三个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省级非遗渔鼓项目保护单位为重要工作支点,申报“湖南渔鼓”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获得成功,从此开始了“湖南渔鼓”整体保护的历程。
因工作关系,笔者参与了“湖南渔鼓”从组织申报到开展保护的全过程,曾两次参与组织了对全省渔鼓的调查工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湖南渔鼓”的生存与保护现状。
一、调查方式2015年后,湖南省文化馆作为“湖南渔鼓”的保护单位,为全面了解各地渔鼓的存续状况,更好开展项目保护工作,曾在全省组织了两次“湖南渔鼓”专题调研。
一是2016年7月,全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湖南渔鼓项目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从以下六个方面撰写本地渔鼓保护传承情况综述报告并填报相关表格:①本地渔鼓传承人现状。
②本地开展渔鼓项目保护工作情况(包括相关政策、工作措施、经费投入、调查研究、展示宣传等)。
③基地(传习所、演出场所)建设情况。
④传承机制(传承、培训)介绍。
⑤创演情况(包括创演机制、演出市场情况、收入情况等)介绍。
⑥问题与建议。
二是2018年3月,组织调研小组赴常德临澧县、永州零陵区、衡阳祁东县对“湖南渔鼓”的三个保护传承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展开:①是否制定有五年整体保护规划和年度计划?②是否已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传承人队伍?③是否拥有相对固定的传承传习排练场地?④目前演出情况如何?是否有演出活动计划和表演场所?⑤是否有出版书籍或音像制品?⑥推进渔鼓进校园、进社区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⑦对渔鼓的传承与保护有哪些典型经验和做法?⑧对渔鼓的传承与保护有哪些困难、问题和建议?通过两次调研,笔者基本摸清了全省各地渔鼓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基本了解了各地渔鼓保护的典型经验及存在问题。
二、生存与保护现状(一)生存现状據1992年出版的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曲艺志》(湖南卷)介绍:“渔鼓流布于湖南全省广大城乡”,湖南渔鼓的支派“一是以衡州渔鼓风格为代表,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即湘江流域的湘中、湘南渔鼓;二是以澧州渔鼓风格为代表,流行于澧水、沅水流域,即北方官话西南方言区的湘北、湘西渔鼓。
前者往西北一直流布到邵阳、娄底沿资水中游一带,向西南延伸至零陵地区诸县乃至湘桂边境,以及广西桂林地区,湖南南部与广东接壤的郴州地区,长期以来则受衡州渔鼓的影响。
后者除散布至湘鄂、湘川边境以外,也向南流传至资水中下游的部分地区。
湘东一带赣客方言区内流行的渔鼓,受湘南渔鼓影响较深。
”这些介绍说明了渔鼓在湖南省不仅流布广泛,而且支脉繁多。
而根据湖南省文化厅编辑出版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集》,截止2014年12月,湖南122个县(市、区)中有38个县(市、区)的渔鼓,被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见表1)。
表1:湖南各地的渔鼓被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情况统计表而目前,湖南各地渔鼓的生存现状(见表2)。
表2:湖南各地渔鼓项目生存状况调查表一般来说,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续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艺人队伍情况和演出情况进行粗略估判。
从表2可以看出,截止2018年9月,全省尚有20个县(市、区)有渔鼓艺人。
其中,有7个县(市、区)的渔鼓因老艺人年老体弱且后继无人,已基本濒临消亡;有8个县(市、区)的渔鼓传承人处于商演少、带徒少,一般只在本地各种联欢、汇演、惠民活动中演出的濒危状态;仅有祁东县、临澧县、衡南县、慈利县、祁阳县5个县(市、区)的渔鼓在百姓的红白喜事中还有演出市场,部分艺人还能依靠渔鼓演出维持生计,虽不同程度地存在传承青黄不接乃至断代的状况,但还尚有一些生机与活力。
由此可知,从2014年12月至今,已有25个县(市、区)的渔鼓趋于消亡,速度之快让人心惊,需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
(二)保护现状1.各级政府对渔鼓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情况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湖南渔鼓的财政投入情况见表3。
表3:各级政府对湖南渔鼓的财政投入情况统计表从表3可知,中央财政2015-2017年连续三年对“湖南渔鼓”共投入保护专项资金120万元;湖南省财政从2008年至2016年共对祁东县、临澧县、零陵区、衡南县的渔鼓投入项目保护专项资金81万元,2017年对湖南省文化馆投入项目保护专项资金10万元;市级财政除对市级传承人中的渔鼓传承人每年给予补助资金3000元外,全省其它地方没有一个市州的财政对渔鼓给予过项目保护专项资金;县级财政有祁东县、零陵区的渔鼓项目经常得到县财政的专项活动经费,有祁阳县、慈利县、永顺县、鼎城区的渔鼓项目偶尔得到过县财政2-3万元的专项活动经费,还有桃源县、龙山县2个县的渔鼓传承人每年可得到县财政的传承人补助资金。
此外,除祁东县的财政预算有渔鼓保护资金,其他各县(市、区)及所在市州都没有对本地渔鼓的定向性保护政策。
对照表2和表3 可以看出,有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地方,渔鼓的生存状况明显好于没有的地方。
2. 保护工作施行情况(1)保护规划施行不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项工作如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计划,就能够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保障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2014年,湖南省文化馆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材料中曾为“湖南渔鼓”制定了(2014-2018)五年保护计划。
2016年,根据文化部的要求,湖南省文化馆又制定了“湖南渔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十三五’时期(2016-2020)保护规划书”。
但这两个保护规划的制定和施行,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规划质量不高。
原因有三点:①在两次制定“湖南渔鼓”保护规划之前,均未对全省各地渔鼓的历史情况、艺人现状、演出市场、经典曲目等进行实地调查,掌握全省渔鼓的基本情况不够全面;②规划的制定没有邀请非遗保护专家、曲艺专家和规划编制专家参与和指导,仅由工作人员根据非遗保护工作的一般性要求制定,而工作人员又不太懂曲艺知识,对湖南渔鼓的传统节目、基本唱腔、表演方式等专业知识不够了解;③对制定的规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能得到有效执行缺乏全面充分的论证。
二是规划施行困难。
原因也有三点:①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方面还没有形成与项目保护规划直接挂钩的监管机制。
②两次制定的“湖南渔鼓”保护规划因没有专题向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等部门报告并经审定同意,无法得到本省相关政策与经费的有机支持。
③没有与相关市州及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协作,建立起按保护规划协同开展“湖南渔鼓”保护的协同工作机制,使得制定的两个规划流于纸上、无法落地并得到全面有效施行。
(2)已开展的“湖南渔鼓”保护工作作为“湖南渔鼓”的项目保护单位,湖南省文化馆得到了中央财政专项非遗保护资金的支持,在全省开展了以下保护工作:①初步形成了联合保护机制。
2015年11月,湖南省文化馆与临澧县文化馆、祁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零陵区文化馆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约定由湖南省文化馆牵头,三个合作单位参与,共同对“湖南渔鼓”实施整体保护。
2016年,湖南省文化馆给这三个合作单位分别颁发了“湖南渔鼓传承保护基地”匾牌。
根据这个联合保护机制,2015年和2017年,湖南省文化馆得到中央财政“湖南渔鼓”专项保护资金后,即分别与三个保护基地签订协议,转拨了8万元和9万元,要求按照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完成“支持组织传徒授艺活动、举办传承人培训班和推进‘湖南渔鼓’进校园”等工作任务。
在2018年3月的实地调研中,湖南省文化馆还对三地拨付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了督查。
②组织了两次全省渔鼓调研。
详情前文已经说明。
③组织了一次全省渔鼓汇演活动。
2016年7月17日至20日,湖南省文化馆组织举办了“渔乡鼓韵——首届湖南渔鼓汇演”系列活动。
在全省选调12个渔鼓精品节目在长沙进行了3场公益性演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期间还召集各地渔鼓传承人和本省曲艺专家一起座谈,来自全省各地的渔鼓艺人都因为有了湖南省文化馆这个“娘家”而欢欣鼓舞,大家敞开心扉,积极为“湖南渔鼓”保护献计献策。
④完成了《湖南渔鼓集粹》一书的资料收集工作。
在2016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湖南渔鼓项目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湖南省文化馆还要求全省各地收集、整理、上报:a.本地渔鼓传统节目和经典节目的曲本、曲谱等资料(包括相关资料,如创作人信息等);b.相关传承人的生平介绍及照片;c.本地渔鼓演出照等资料,为编撰出版《湖南渔鼓集粹》做了素材准备。
(3)各地渔鼓保护的典型經验各地在渔鼓保护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一是政府重视是渔鼓保护的坚强后盾。
祁东的渔鼓不仅在湖南省甚至在全国都可称为渔鼓从业人员最多、年演出场次最多、观众最多的。
2007年,中国曲艺家协会还因此授予祁东县“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除因祁东的渔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外,祁东县委、县政府对渔鼓的重视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举措有:①2000年成立了以渔鼓传承人为主体的祁东县曲艺家协会,县委、县政府将该协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6万元;②祁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祁东渔鼓的保护单位, 2015年单列为独立法人单位,年财政预算15万元;③祁东渔鼓每年的重大展演传承活动、文化交流等,县里一事一议,随报随批,保证活动正常开展;④自2003年起,祁东县每两年一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祁东渔鼓大赛,有效提高了渔鼓艺术和艺人的社会影响;⑤2016年,建立了1个祁东渔鼓传习所,至今已举办4期青年渔鼓艺人培训班,培训学员80人;⑥自2011年起,县财政拨转款在祁东县职业中专创办以渔鼓为主的曲艺表演专业,全日制教学,已培训三届渔鼓学员共60人。
二是搭建平台,支持渔鼓传承表演。
常德市临澧、津市、桃源、安乡4县的非遗保护部门重视包括渔鼓在内的鼓书保护传承基地、鼓书传承活动示范点及鼓书表演场所建设,将这些场所设立在居民社区活动中心、县城娱乐表演场所及一些茶馆、茶社等。
自2015年起,每个县挂牌设立鼓书传承表演场所少则6个,多则15个,每个场所都组织渔鼓和鼓盆歌、说鼓、对鼓等鼓书艺人常年驻场表演,天天演出、场场爆满。
这既帮助鼓书艺人有了稳定的表演场地和稳定的生活来源,也让当地民众有了固定听书和接触了解渔鼓艺术的场所,并慢慢养成了听鼓书的日常休闲习惯,鼓书艺术传承发展的群众基础日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