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痴情男子形象书写
- 格式:pdf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2
一曲人性的赞歌——《聊斋志异·连城》中乔生形象解读作者:赵爱华来源:《蒲松龄研究》 2013年第2期赵爱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摘要:《聊斋志异·连城》是一篇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蒲松龄在“至情论”的基础上,将复杂真实的社会生活融入到青年男女的爱情之中,在连城和乔生为爱而死生生死死的动人故事里蕴含了厚重的现实基础。
而在这黑暗社会中所发生的真挚爱情故事更透露了蒲松龄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渴求,尤其是与作者人生经历颇为相似的乔生形象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蒲松龄的人格理想,寄托了蒲松龄的情感愿望。
关键词:连城;乔生;人格理想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连城》与《聊斋志异》中的其它爱情篇章如《青梅》、《阿宝》、《婴宁》、《辛十四娘》等在命名方式上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但在人物塑造方面《连城》与其它同类故事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青梅》等篇都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和寄托对象,而《连城》中男主人公乔生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而且从异史氏曰“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此知希之贵,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已也。
顾茫茫海内,遂使锦绣才人,仅倾心于峨眉之一笑也。
亦可慨矣”的感叹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乔生和连城的爱情故事来抒发自己对具有侠肝义胆却遭遇不幸的书生的痛惜之情。
正因为乔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连城是心中理想女性的寄托,因此《连城》中的乔生和连城都是故事的主人公。
而在《聊斋志异》中那些突出女性弱化男性的爱情篇章中,乔生形象更显得卓尔不群。
乔生不是拥有奇特之术的异人,不是潇洒自由的仙人,也不是掌握他人生杀大权的阎王,而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读书人。
他有着读书人的理想,有着世俗人的情欲,但他又与众不同,为人肝胆侠义,为情全心投入,为爱执着炽热。
他是蒲松龄在感悟人情冷暖、社会百态的现实生活中根据自己的人格理想塑造的理想男性,他是《聊斋志异》中最为光彩的男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探析作者:杨茜来源:《西部学刊》2017年第12期摘要:《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书生形象,这些形象姿态各异、个性鲜明,汇聚人生百态。
这些书生中有性情痴狂重情重义的,有敢于反抗的,有忘恩负义的,也有明显具有女性化倾向的书生。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具有深厚且复杂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也折射出蒲松龄的人生境遇和思想观念。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蒲松龄;女性化;科举;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2-0054-04《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成就颇高,影响深远。
老舍用“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1]对其进行高度评价,由此可见,《聊斋志异》确实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专集之最著名者”。
其作品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多以幻想的形式来谈狐说鬼,内容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生活时代的社会矛盾,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景,熔铸的是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
《聊斋志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即书生,他们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与其他人物形象相比,书生群像更是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一道风景线,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探究。
这些书生的形象各异、个性鲜明:有性情痴狂、重情重义、智勇双全,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书生;有痴迷科举不能自拔的,有见异思迁、忘恩负义的书生;有的端庄秀雅,具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也有的自甘堕落,挣扎在社会的低端。
可以说,每一个书生形象都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他们承载着历史文化层面的大内涵,也寄予了作者个人层面的独特内涵。
《聊斋志异》整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反映出当时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也暗含着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和知己的强烈渴求。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介绍《聊斋志异》中书生的形象特征,深入剖析其社会成因和蒲松龄自身的原因,解读书生形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媚后之痴--《聊斋志异》中的男性研究
罗书华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1998(000)004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罗书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性痴方是真名士——简析《聊斋志异》中四位痴心名士 [J], 吕冰
2.浅析《聊斋志异》中"情痴"形象的审美情趣 [J], 杨萍
3.《聊斋志异》中"才女"何以爱"痴"男——《聊斋志异》中"才女"的婚恋观简析[J], 李黎
4.《聊斋志异》中的"痴男"形象解析 [J], 徐峰
5.媚后之痴——《聊斋志异》男性研究之一 [J], 罗书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聊斋志异》中“才女”何以爱“痴”男作者:李黎来源:《浦松龄研究》2008年第01期摘要:目前学界对于《聊斋志异》中的“才女”形象和“痴男”形象多有研究,本文主要从对知己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类本性这三个方面探讨这么多的“才女”何以纷纷选择“痴”婿。
关键词:聊斋志异;婚恋观;知己之爱;自我价值的实现;童心与母爱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引论《聊斋志异》自成书以来,在当时以及此后乃至现在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影响自不待言。
《聊斋志异》像一幅风俗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黑暗的社会、腐朽的科举制度等,但最为大家熟悉、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些美丽浪漫神奇的爱情故事。
这些故事甚至被搬上荧屏,经久不衰,那些“各具人情”的“花妖狐魅”呼之欲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而那些不同性格的花妖狐魅却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美丽、聪明、娴淑、温柔体贴,并且具有各种各样的才能。
如果我们把专指有学问、能诗会画的“才女”之“才”扩大一点,她们都可以成为才女。
她们有的会各种神奇的法术,保护自己、家宅、家人的平安,例如小翠;有的有经商的才能,例如小二、黄英;有的能诗会画,例如凤仙、连琐。
而《聊斋志异》中爱情的男主角却多为一系列“痴”男:《书痴》中的郎玉柱不通世故,竟然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过程是直接的,“年二十余,不求婚配,冀卷中丽人自至”;《小翠》中的元丰“绝痴,十六岁不能知牝牡”;《婴宁》中的王子服虽云“绝惠”,但竟为了一笑而过的女子“怅然”、“神魂丧失”、“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在正常的用理智约束自己行为的人看来,自然是可笑的行为;《阿宝》中的孙子楚因一个女子的一句戏言,竟然自断手指;还有《聂小倩》中的宁采臣,当夜晚有女子主动地投怀送抱,提出“夜无知者”、“愿修燕好”时,他竟然拒绝。
这样有便宜不占的行为在所谓的聪明人看来当然是迂腐的。
在《聊斋志异》中,这样的人物不胜枚举,但皆可以归之为“痴”。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及文化内涵摘要《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呈现多元化,而且每一种书生形象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蒲松龄自己思想意识在书生中的行为的一种投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以及分析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的重点有三个部分,第一是对《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进行了梳理,并从知恩图报、勇谋兼备、懦弱无能、忘恩负义、舍生取义这几个类别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则分析了《聊斋志异》的文化内涵,并从科举至上、知己情结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则分析蒲松龄的自己人生际遇对《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更好的解读《聊斋志异》中精彩的书生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文化内涵1引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呈现多元化,而且每一种书生形象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蒲松龄自己思想意识在书生中的行为的一种投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而这些书生形象在蒲松龄的如椽大笔之下,被塑造的栩栩如生。
性感决定命运,在《聊斋志异》中,这些书生的形象之所以各不相同,关键还是在于其性格上的差异,当然也离不了当时的文化环境。
有些书生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而消沉懦弱。
而有的书生因为怀才不遇而忘恩负义,也有的则是对贪官的愤怒,对人民的热爱而体现的舍生取义和知恩图报。
这些书生形象不仅仅和我们身边的知识分子有着一定的类似,同时也和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知识分子特点也充分的展现出来。
表现了并不仅仅是书生的优雅的一面,同时也有着很多书生对封建官吏、封建制度以及婚姻制度的一种坚强斗争的从高品质,分析这些书生形象对科举的一种狂热追求以及渴求知己的强烈情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一种知识分子情结,从而有助于对古代知识分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一种有效解读。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很多前辈大家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进行分类展现,并对《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人生境遇以及和他笔下书生形象的关系进行阐述,同时更对《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这对于提升《聊斋志异》的研究深度,并结合蒲松龄的创作动机进行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内涵的阐述显然更有助于我国解读这部不朽的名著。
从《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看蒲松龄婚恋观中的理想男性杨士钦【摘要】作为一名封建儒士,蒲松龄在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中描写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暗寓了作者对男女婚恋中理想男性的诉求,这些诉求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五点.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是造成这种诉求的重要原因.【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0)006【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爱情小说;理想男性;原因【作者】杨士钦【作者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2.7《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
作为一部“以传奇法而志怪”[1](P57)的小说,《聊斋志异》之所以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固然众多,但毫无疑问其中所描写的美不胜收的爱情故事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聊斋志异》的爱情小说中,蒲松龄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容貌出众的女子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女性审美观,这已为众多学人所注意,其实与之相应,作者在描述这些女子形象时,也塑造了很多富有共性的男性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婚恋观中理想男性的诉求。
具体来说一般有如下特点:据统计,《聊斋志异》共有爱情小说约100篇,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男主人公多为书生,男主人公以书生身份出现的爱情小说约为90篇,占到了此类小说的九成,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高的比例。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些书生尽管贫富不一、性格各异,但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富有文采。
而且作者往往在一开篇就点出这一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性,对这些书生的出场介绍,作者一般采取如下模式:“某生者,某某人也,工诗(才名夙著等等)。
”像《聊斋志异》中第一篇比较有名的爱情小说《娇娜》,作者一开场就是如此介绍男主人公的:“孔生雪笠,圣裔也。
为人蕴藉,工诗。
”再如介绍《侠女》篇中的顾生:“顾生,金陵人。
博于才艺。
”其余篇章大率如此。
在作者的笔下,有才情的书生可以使美女夜半叩门,主动投怀送抱,像《莲香》篇,“积半年,一女子夜来叩斋……启户延入,则倾国之姝。
蒲松龄和他笔下的痴狂形象作者:左勇惠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5期摘; 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嗟呼!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这段文字中蒲松龄内情感世界一览无余。
一是悲叹自己怀才不遇的孤愤,二是抒发知音难遇的感慨。
本文笔者把作家生平经历、思想感情和作品结合起来,以痴狂形象为切入口深入研究蒲松龄的内心情感世界。
关键词:蒲松龄;痴狂;内心情感一、科场潦倒怀才不遇的苦闷蒲松龄于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诸生间,后屡试不第。
其中1687年乡试因越幅被黜,1712年以七十二岁高龄援例补岁贡生。
在漫长的应试岁月中,他靠做幕宾,坐馆为生。
科场失意带给他巨大的精神折磨,“赏千孤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痒痛全无。
痴坐经时总是梦,念当局从来不讳输”。
科举路断,立功无望,只有选择“立言”抒发一腔孤愤之情。
这种孤愤之情源于科举屡战屡败的人生痛苦经历,也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那些痴于科举的形象身上。
《叶生》中叶生就是蒲松龄的自画像,叶生以“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这就是蒲松龄科举经历的痛苦再现;叶生受县令丁乘鹤推荐游扬,蒲松龄也曾受恩师施润章的推荐;叶生落榜后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大病而死,作者也是有着刻骨铭心同病相怜之感;叶生完全就是蒲松龄的影子,如冯镇峦评“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也”。
叶生的鬼魂应试高中衣锦还乡,却被妻子点破已死多年,便扑地而灭,让我们感到无比沉痛的幻灭感。
这种幻灭感使此文充沛着震撼人心无法释怀的悲剧力量,作者借叶生口抒发一腔悲愤,“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平生沦落非战之罪,愿亦足矣”。
浸透了多少无奈辛酸的人生感受。
二、知音难遇渴望回报的慨叹知己情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感情之一,人生难得一知己,本来就是中国古代哲人的共同感慨,而蒲松龄又用自己辛酸的人生经历证实了这一点。
由《聊斋志异·连锁》看蒲松龄心中的理想爱情作者:许学宁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1期内容摘要:《连锁》是《聊斋志异》中典型的蒲式爱情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将内心理想的爱情诠释的淋漓尽致。
而结合蒲松龄一生中的一段特殊的情感,我们还能够体会到独守寒窗、孤寂苦闷的他对于这份理想爱情的极度渴望。
关键词:聊斋志异连锁爱情顾青霞《聊斋志异》中作品内容驳杂,其中有些是记述社会传闻,有些是直录友人的口述或笔记,然而那些经典的名篇佳作,却是直写蒲松龄本人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表现着他对现实人生的思索与憧憬。
特别是占《聊斋志异》作品总数四分之一的爱情题材小说,有很多都是蒲松龄自抒心声的作品。
《连锁》是聊斋名篇,在这篇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蒲松龄对于内心理想爱情的诠释。
《连锁》讲述了男主人公杨于畏与女鬼连锁感人的爱情故事。
连锁是一个死去二十多年的女鬼,“九泉荒野,孤寂如鹜”,与杨于畏因对诗而结缘:“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
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
”[1]被诗歌感动的连锁不请自来,二人如胶似漆,但却仅仅是色授魂与,并无床笫之欢。
连锁不仅美如天仙,且才华横溢,琴棋诗书无所不通,给了杨于畏极大的心理慰藉。
连锁在阴间受欺辱,杨生挺身而出,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梦境中将爱人救出,为使连锁重新复活成人,杨生冒死献出精血,终使心爱的女人起死回生,二人的爱情得以圆满。
作品原文中有一段描写,将连锁的才情与柔媚展现了出来:既翻案上书,忽见连昌宫词,慨然曰:“妾生时最爱读此。
今视之殆如梦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
自此每夜但闻微吟,少顷即至。
辄嘱曰:“君秘勿宣。
妾少胆怯,恐有恶客见侵。
”杨诺之。
两人欢同鱼水,虽不至乱,而闺阁之中,诚有甚于画眉者。
女每于灯下为杨写书,字态端媚。
又自选宫词百首,录诵之。
使杨治棋枰,购琵琶,每夜教杨手谈。
不则挑弄弦索,作“蕉窗零雨”之曲,酸人胸臆;杨不忍卒听,则为“晓苑莺声”之调,顿觉心怀畅适。
《聊斋志异》花妖故事中的男性形象赏析优选份《聊斋志异》花妖故事中的男性形象赏析 1关键词:花妖男性形象多疑矫情通达《聊斋志异》400余篇中绝大部分写的都是神仙鬼狐花妖,历来论者亦多瞩目于此,郭沫若就曾评价道:“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鲁迅先生也说:“花妖狐魅,多具人情”【①。
然而,与这些鬼狐花妖所交往的男性却较少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聊斋志异》花妖故事中的男性形象。
据笔者统计《聊斋志异》一书中关于花妖、花神的篇目共五篇,分别是《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和《绛妃》。
其中,《绛妃》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讲自己在梦中应邀为花神绛妃写一篇讨伐封神的檄文,全篇重点在这篇精彩的檄文,人物形象塑造上略逊一筹,因此这里不做讨论。
《荷花三娘子》虽然里面有个荷花仙子,但是这个故事实际上分了两部分,前半部分出现的狐女形象更加鲜明,尤其是她大胆前卫的“春风一度”的情爱论个性十足,她的光芒几乎掩盖了后半部分出现的荷花三娘子,因此在这里也暂不做讨论。
本文重点在于分析《葛巾》、《香玉》、《黄英》三篇中的男性形象。
三篇都写了人与花妖之恋。
《葛巾》写常大用与紫牡丹花葛巾之恋,由于常大用身份的的怀疑,导致二人的恋情以失败告终。
《香玉》写黄生与白牡丹香玉的生死相恋。
《黄英》写马子才与菊精黄英相识并结为夫妻的故事。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第一卷)里,认为艺术中理想的人物性格首先应具备完满性,即人物性格应有多侧面的特点。
他称赞荷马史诗中许多形象地塑造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②从性格的美学特点来看,《聊斋志异》中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完满性和明确性的__,这在常大用、黄生和马子才身上同样体现的很明显。
首先从三人的共同点来看,三人皆为爱花惜花之人,因花缘起。
“常大用,。
,癖好牡丹。
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
《聊斋志异》中的“花”与“采花”之人作者:袁婷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8期摘要: 《聊斋志异》中共有5篇关于花妖、花神的故事,分别是《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和《绛妃》。
以《葛巾》、《香玉》、《黄英》为例,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花妖爱情三部曲,牡丹和菊花在里面变成美女,成就了穷秀才美好的幻想。
因而很多人说,这只是蒲松龄为表达穷秀才的一厢情愿的幻想所做的白日梦。
但笔者认为,艺术本身就是高于现实的,我手写我心,有何不可?况且假托这样的“幻境”,更能表现蒲松龄自己的爱情观。
那《聊斋志异》中的“花”与“采花”之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蒲松龄借助这些虚实相生的爱情故事营造了怎样一个艺术世界,表达了什么样的爱情观和思想内涵呢?本文将以前文提到的三篇花妖故事为例,探求蒲松龄试图展现给我们的意境与内蕴。
关键词: 聊斋志异花采花中国文学中以植物比喻男女的传统源于《诗经》。
一般花朵是作为女性的象征,而男子采摘花朵,也就相应地成了求女或娶妻的象征。
《诗经》中虽然“草木”众多,但是花并不多,多的是一些更加平民化、实用性更强的植物。
最好看的算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1]这一朵桃花了。
后来的诗人词人有很多喜欢用花比美人的,像李白,他献给唐明皇的《清平调》中把杨玉环比作“一枝红艳露凝香”[2]的牡丹花,说是“名花倾国两相欢”。
而唐明皇自己对杨玉环认识更贴切,他把杨玉环叫“解语花”[3],就是会说话的花。
到了蒲松龄,他不是将女子比作花,而是反过来让花化身为女子,偶遇一位多情的书生,演绎一段人花相恋的奇缘。
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十分罕见的。
蒲松龄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系统地、多方位地描写花妖的作家,他写得新颖,写得出众,写得动人。
拿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和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钟爱的——“花”来做文章,蒲松龄是有特殊用意的。
他笔下的花,不像《诗经》里的女子多被看作是“宜室宜家”的附属品,也不像唐明皇眼中的杨贵妃是喜爱迎合人意的“解语花”。
54《聊斋志异》中痴情男子形象书写魏凯园 陈若雯 北方民族大学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在爱情故事里痴情男子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书写,《乔生》、《阿绣》、《阿宝》、《香玉》等故事里的男性主角身上都沉淀着蒲松龄对忠于爱情的男子的赞扬,从中可以反映出蒲松龄的爱情观以及男性在封建社会里的地位。
本文着重从痴情男性的分析入手,揭示出此类形象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爱情故事;痴情男子;时代意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人物研究都往往集中在花妖狐魅等女性形象上,马瑞芳对《聊斋》中的爱情故事及其中女性的艺术魅力有系统的研究,而对于其中男性人物形象的研究还不多,研究范围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挖掘。
本文旨在从《聊斋》爱情故事中的痴情男子入手,深入分析研究痴情男子类型,揭示男性在封建社会的地位,以及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反其道而行之,彰显女性在爱情中的弱势地位。
一、痴情男子形象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不凋谢的主题。
延续着爱情的迷人奥秘,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造出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女子的温婉美丽、善良动人固然引人入胜,但男子痴情起来更使人为之心动。
(一)知己之爱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红颜知己”,蒲松龄也不例外,执着功名几十载,到头来却如人生一梦,谁能倾听他内心深处的话音?答案在作品中。
“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
《连城》里的乔生表明自己坚决的态度:“相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1](116)乔生把从未谋面的连城视为自己的红颜知己,但两人偶遇时,“知己”已经升华为爱情。
得知连城去世,乔生亦无所盼,戚然而死。
痴情男子,无论是在阳间,还是在地府,都始终热爱连城。
正如汤显祖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1)在真挚的爱情面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等级被打得落花流水。
经受了生死的考验,连城在还阳前,以身相许,还阳后,更是勇于反抗封建家长安排的婚姻,以死相逼,这和之前柔柔弱弱,只信天命的闺阁女子完全不同,造成前后性格鲜明对比的动力,就是痴情男子—乔生。
篇末的异史氏说: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
此知希之贵,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已也。
显然,蒲松龄化身异史氏,觉察到乔生这样因相知而不顾生死的痴情男子,世间虽然稀少,但是他身上的这种追求爱情的至死不渝精神应该得到提倡。
《瑞云》中的瑞云相见贺省并赠诗一首:何事求浆者,蓝桥叩晓关?有心寻玉杵,端只在人间。
[3](461)以诗表达自己的心意。
最终在蒲松龄的生花妙笔、奇思构想之下,两人终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冲破了门户之见、世俗的偏见,冲破了金钱和美貌设置的迷障。
由此表达出作者对封建男性爱情观新的审思。
(二)一见钟情一见钟情的叙事视角是爱情故事里的主要元素。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上承汤显祖的《牡丹亭》,下启曹雪芹《红楼梦》,将一见钟情的爱情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
《阿宝》里的孙子楚,对阿宝一见钟情,化魂为鸟与阿宝时刻相依。
说明孙子楚的相思病已经无药可救了,唯有阿宝同意婚事,才能拯救这个痴情的孙痴。
最终以鹦鹉所衔绣履为信物,使得痴情男娶到了美娇娘。
从此,夫荣妻贵。
“性痴则其志凝”,正是孙子楚的性“痴”,志“凝”,造就了爱情荆棘路上为追求到心上人,穿越生死的痴男子形象。
马瑞芳教授将狐女阿绣视为聊斋最美女子,是外貌美与心灵美的结合体,但刘子固对肉体凡身的阿绣的痴情,也同样感天动地。
刘睹物思人:“以所市香帕脂粉等类,密置一箧,无人时,辄阖户自捡一过,触类凝思。
”[4](327)神志丧丧,最后在狐女的帮助下,刘找到真正的阿绣,完璧归赵,成全了一对有情人。
刘的病情与受相思之苦折磨的女子一样:睹物思人,茶饭不思,拒绝心上人之外的任何人,甚至以死来反抗父母为自己准备的包办婚姻。
作为生活在封建体制达到最高峰的清朝人,蒲松龄笔下能有这样做法的青年男子,值得给予重视。
蒲松龄塑造的痴情男子形象独一无二,渗透其作为男性的爱情观念。
这同儒家所倡导的感化的力量风行草偃具有相同的功效,痴情男子成为世人追逐的目标,就会少一些负心汉的存在。
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以文学视角塑造一个理想的爱情国度,这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紧密的联系,“明清之际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新潮必然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他。
”[5]承认人性欲望的合理性,冲破宋明理学对“欲”的压抑,彰显出时代文学的魅力。
二、痴情男性形象塑造的意义《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痴情男性形象,这些男性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坚韧、痴情、生死与共,正体现出反抗封建礼教制度和提倡女性意识觉醒的现实意义主题。
(一)反抗封建礼教制度无论是痴情女子还是痴情男子,在追求自由爱情的道路上都遭遇到了封建礼教制度的阻碍。
乔生是能为心上人剜肉的痴情汉,只是因为家境贫寒,不能与有钱有势的王化成抵抗,唯有以死与连城相随,这份相知相怜的爱情在经历生死之后,才见得彩虹,修成正果,最后结为夫妇。
鉴赏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7“心斋”是心灵整体指向自我内心从而实现一种绝对自由的无待状态。
然而实现这一状态还需以达到“坐忘”为前提条件。
想要实现与天道为一就须先达到“心斋”的境界,想要保持心灵的虚静通透就须实现彻底忘我的“坐忘”境界。
只有这样的个体才能作“逍遥游”,才可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8、“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9,“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10庄子这里的“游”,是他所追求的一种绝对自由境界中的无待之游,人的心灵状态与自然万物和谐相融相通的一种审美之境。
综上所述,构成庄子对于自我内在的认知观分为三个层面:“自然”,对应“无为”的精神活动;“自觉“,对应“心斋”与“坐忘”的精神状态;“自由”,对应“无己”的精神之境。
庄子所追寻的自由以个体内在心灵世界的解放为中心点,并以理想人格的境界为追求。
注释:1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齐物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6页2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齐物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6页3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在宥》,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33页4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在宥》,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38页5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至乐》,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42~543页6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大宗师》,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57~259页7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人间世》,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37页8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逍遥游》,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8页9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天下》,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962页10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应帝王》,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68页参考文献:[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2013.[2]聂石樵.楚辞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8.[4]朱立元.美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阿绣和刘子固的爱情亦是如此。
他们冲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包办婚姻,打破了传统,反映出了自由恋爱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出“知己之爱”的真谛,与传统的郎才女貌的观念并不相同,这也是《聊斋志异》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文化内涵之一。
贺生更是打破门第观念,娶了妓女瑞云,狠狠的给了封建礼教一巴掌。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以狐鬼花妖等女性形象作为描写的重点,赞扬女性的美。
而两情相悦的爱情中,男性是不可缺少的。
对爱情执着追求,敢于为所爱之人奉献自己的真心,这才是正真应该提倡的男性观,为此,蒲松龄对“痴情”之人大加赞扬。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明代阳明心学的影响:士人阶层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有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进行反思。
所以,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背信弃义、喜新厌旧、始乱终弃、道德败坏负心男子都没有好下场,而痴情男子最后和心爱之人两情相悦,牵手白头。
鲜明的对比中,可以想见蒲松龄的婚恋观念。
(二)提倡女性意识的觉醒清初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
不能免俗于当时流行审美趣味的是,蒲松龄同样在书中表现了文人书生的弱化。
这些书生,以痴情男子为例,从其外表特征来看,大多属白面书生型,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缺乏男子汉应有的阳刚气;从其际遇来看,大多无功受禄;从其性格来看,大多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缺乏与恶势力反抗的勇气。
如《香玉》里的黄生面对白牡丹日渐枯萎,却束手无策,只会“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
”坐视爱人枯萎而死,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阴柔倾向。
而阴柔倾向之源正是女性,男性形象弱化的同时,女性形象就会得到提升。
身为妓女的瑞云,聪明机敏;白牡丹香玉无论自己是神、是鬼,至死不渝的坚定为爱情奉献的决心,这些女子的真诚不比男子逊色,在冲破包办婚姻、门第观念、金钱等障碍时,女子的力量更是不容小觑,可以以死相抗,连城的勇敢行为是有力的说明。
三、结语《聊斋志异》以描写狐鬼花妖等女性形象著称,但是男性形象,尤其是痴情男子形象的塑造,犹如一股清泉,涤荡着男性世界的污浊,和女性的真善美相互掩映。
而对于痴情男性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作者蒲松龄的内心世界以及价值取向。
当然,对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向都会有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1][3][4]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 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傅满仓.史国良.《聊斋志异》中痴人痴情[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04.上接(第53页)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