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1教案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1教案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1教案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1教案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 人格的定义

2 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 人格心理学研究原则

2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动力心理学、深层心理学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假设人们所做、所思、所想或者所感觉到的任何事都有其意义和目的;

本能说:人是一个封闭的能源系统, 而本能是人行为背后的驱力或者说能量来源。力比多(性本能) ——即生命力生命力来自于身体最重要的某些被称为是性感带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或者粘膜对刺激分外的敏感,当这些部分感受到某种刺激的时候,如摩擦或者触弄的时候,就可以解除个体的不安而体验到快感。

生的本能:指人的所有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欲望,着眼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的部分。饥饿、口渴、性等生理需要,对音乐、艺术和爱的追求的本能。

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针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破坏的本能。攻击、战争、自残、自杀。

意识层次结构

1、意识(conscious)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知觉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

意识在我们浩瀚的心灵世界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前意识(preconscious) 代表在任何时刻可以被调用的记忆或者获取到的事物。例如:某些事情我们遗忘了,但思考片刻可以提取出来的。

3、潜意识(unconscious) 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 不可接近的意识部分。在潜意识的海洋中, 奔涌着各种本能的人类行动的驱力和需求,集合着各种冲突和情感体验, 它是能量的储存库, 也是行为的主要决定者。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Id)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

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 即追求享乐,逃避痛苦人格结构

2、自我(Ego) ——它是人格中有组织的, 合理的, 现实取向的系统.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以适应社会,在个体本能需要与现实环境中做协调维系个体的生命。

3、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

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性方面的冲动;说服自我, 以道德完善的追求代替物质或其他实物满足的追求。

人格发展需经过五个阶段:

口腔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cy stage) —性爱期(genital stage)

1、口腔期(0-1 岁)前半段靠吸吮来获得口腔的满足,乐观、信任他人、有信心;悲观、敌对、不信任他人,不安全感;成人后表现出过度口腔需要, 如咬手指、好吃、好吸烟等行为特征。

1.1 、口腔期(0-1.5 岁)后半段断奶靠啃咬的方式来获得满足,若未满足的人,成人后的喜欢讽刺挖苦别人以及好辩论的攻击性性格。

2、肛门期(1.5-3 岁)肛门性格(anal character)采用严厉的方式:顽固,吝啬性

格;(应该)采用惩罚的方式:冷酷,破坏,脾气暴躁等性格;讥讽、嘲弄:害羞的性格;呵护、说服:慷慨、勤奋。

3、性器期(3-5 岁)性器期性格(phallic character)疑惑:喜欢冒险, 为人狂妄;压抑:同性认同异性否定,恋爱、感情问题。

4、潜伏期(6-11、12 岁)对性缺乏兴趣,但性力冲动并没有消失,升华作用培养责任感、道德感、美感、勤奋、合作等性格

5、两性期、性爱期(11、12 岁以后)从自我中心到他人中心,社会道德的建设;自恋、自私、人际交往障碍。焦虑论(anxiety theory)三种焦虑

1、现实焦虑:是指对来自现实世界的威胁的反应;

2、神经质焦虑:是某些具有威胁性的原始冲动;

3、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超我的惩罚所产生的威胁感,即所谓良心的谴责;它主要以内疚、罪恶感或羞耻感来表达。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超我、本我、自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

第四章新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流派主要包括哪几个理论,主要观点是什么?

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3、概念:机能自主、特质、共同特质、主要特质、次要特质、核心特质第五章特质论

如何描述一个人的人格?

类型法特质法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奥尔波特对精神分析的态度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论

提出机能自主性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特质的概念

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

特质是一种抽象的神经心理结构

人格特质的特点: 特质是内在的一般的行为倾向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特质具有动力性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 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一、人格特质的常规研究法和特殊规律研究法

(一)常规研究法

常规研究法假设: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一个维度上所处的水平,测量每一个人在某个特质上的分数,并与其他受测者的得分进行比较。这些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维度)称为共同特质

(二)特殊规律研究法

1 与常规研究的区别:

2 主要特质: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

核心特质: 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 能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次要特质: 表现在个体生活的某些有限的领域, 且在人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相对小些.二、机能自主性

(一)含义:尽管一些成人行为是由儿童期消除紧张的动机发展而来的,但他们已经与

儿童期的行为不再相同了。(引申:行为本身可以成为其目的性,可以发展出自主的意义,而无需考虑其最初的原因。)

三、自我认同感

“统我” “自我认同感”代替”自我” 主张人格发展在经历最初几年后仍将贯穿人的一生.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四、健康人格

自我广延的能力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具有现实性知觉

具有自我客观化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对奥尔波特的评价

(一)对特质理论的开创性研究,提出了许多关键性的研究课题,他的特质理论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二)不仅承认人的行为受到各种特质的决定,而且认为个人可以具有相互冲突

的特质,特质的表现同时也受到情境的影响。

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一、特质的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

生活记录资料

客观测试材料

二、特质及其分类

(一)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二)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三)动力特质

外能:分情操和态度两种

辅助

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的研究

三、卡特尔人格十六因素简介

(一)十六种因素的获得

关于人格描述的形容词

问卷材料

因素分析

四、人格的发展

遗传环境的作用人格是交互作用的结果,两者呈负相关,社会对施加的压力使人趋向于社会大多数人;支配人的变得不那么支配人,不自信者变得自信。

强调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者相互作用

第三节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论

一、大五人格因素(FFM)

对于词汇的研究

人格的海洋(OCEA N

开放性(openness)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夕卜倾性(extraversion )

随和,性(agreebleness):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 )

二、对大五模式的批评以及大五模式的局限性

对于这五个因素的含义存在着争议,受语言文化的限制

关于人格五因素模式的结构的不同意见。

非理论性

三、对特质论的批评

特质测量并不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

决定行为的究竟是人格还是情境?

“人格特质的分数与行为测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很少能超过0.30或者0.40” ,从

统计学上说只能解释行为变异的10%

人与情境相互作用研究法

2、没有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

四、对人格特质的辩护

行为的测量批评者所谓的行为测量只是对单一行为的测量,没有信度

2、确定相关特质,”核心特质“

五、特质流派的贡献和批判运用客观的测量方法得出结论、在许多方面的有效的应用性引发了大量的研究

2、批判:

缺少必要的解释缺乏一个统一的结构第六章交互作用论社会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西方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介绍——文化与人格理论- 文化与人格理论主要解释各民族的性格为什么存在明显的差异,解释男女两性为什么在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别。

理论要点:

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人类的行为和语言的语法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模式” (pattern) ,这种模式在文化上即成为一种“类型” (style) 。文化如同个人,各有其大体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在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中,由于受共同文化的孕育,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全体成员共有的部分。

这一共同性就是该民族或群体的“基本人格”或“众趋人格” ,也就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这种基本人格后来被称为“民族性”或“国民性” 。男女两性性格和气质上的差异有其一定的生物基础,但最主要的是文化的孕育和塑造。有些民族,男女两性的性格和气质差异大,有些民族差异小,其原因在于文化不同。文化不同,男女两性的性格和气质也不相同。

人格的形成,童年期的养育方式和社会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弗洛伊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作品:《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固执行为与宗教仪式》。

心理变态与宗教

宗教乃是整个人类的固执型神经官能症宗教仪式与神经官能症行为之间不仅外在特征相似,而且内在本质也相似。两者最根本的相似点在于,自然本能受到压抑是他们体验的共同基础。只不过神经病患者受到压抑的是性欲本能,而宗教徒受到压抑的是利己的、危害社会的本能。卡丁纳的基本人格结构

卡丁纳虽然是弗洛伊德的信徒,但是,他坚决反对“俄底浦斯情结” 说。他主张,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生命伊始的头几年,对于人格的形成是极为关键的时期。

儿童养育的方式影响人格发展与形成。

“儿童是成年人之父” 。他认为,养育儿童的方式在任何一特定社会中,都是相当固定而且标准化的。因此,在某个特定社会里成长的儿童,会经历相同的童年期经验。他们很容易以相同的方式对这些经验加以反应,因而发展共同的人格特质。

基本人格是文化的基础。在具有某种特点或风格的“基本人格结构” 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其类型也相应地呈现某种特点或风格。

卡丁纳将文化看成是制度的集合体,他认为,全部制度可以区分为两类:初级制度(家庭制度)和次级制度(社会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制度)。

本尼迪克特的国民性研究代表作《文化模式》、《菊花与剑》。“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方

面的知名人类学家。1、文化模式论

认为文化就是“大写的个性”,她注重从整体上研究某一种文化的特性。她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主旋律。使文化具有一定模式或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特点的正是该文化的主旋律。一般来讲,主旋律就是“民族精神” 。

2、现代国家的民族性研究

《菊花与刀》这部著作中,本尼迪克特重点探讨了日本社会的基础、日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维持关系的主要要素和日本人人格形成的童年经验。

关于日本社会结构或日本文化的基础,本尼迪克特认为是等级制度。她正确地论述了日本的社会结构主要是基于人身依附或统治服从的关系,维持这种关系的观念是“报恩”意识,或者讲是靠“恩”的道德伦理来规范人的行为。

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代表作:《来自南海》(三本书合集:《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1930)、《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

(1)“青春期危机”与文化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和霍林伍思二人都主张青春期心理变化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理因素引起的,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性。

以往我们归诸于人类本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文明施加给自己的各种限制的一种反应。

(2)性别角色的研究关于性别角色及其差异的传统看法认为,男女两性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是由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生理结构决定的,所以,人类社会男女不同的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性。

米德认为:“两性人格特征的许多方面(虽不是全部方面)极少与性别差异本身有关,就像社会在一定时期所规定的男女的服饰、举止等与生理性别无关一样。” 她认为,生理差别不能说明两性人格的差异,应当从文化人手,文化对个人气质或人格的影响首先是从婴儿开始的。按照她的观点,两性人格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致,所谓的“男子气”和“女人气”都是可以改变的。

林顿的文化与人格研究文化涵化的研究着重研究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过程中文化的移入或适应的特点,这种移入或适应亦可称作涵化林顿认为,所有社会都会想方设法地永久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但通常都是无意识的,并且是作为个体社会化正常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当一个社会意识到除了它自身的文化外还有其他文化,而且自身文化受到威胁时,才会出现永久保持文化方面“有意识有组织的努力” 。“文化的精华方面”,主要是指那些象征某一社会主要特征潜在价值最大的文化成分。默里的压力与需要交互理论两个基本概念: 需要和压力.

认为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源于某种需要,同时也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 外部环境刺激也能引发人的动机. 贝利的生态文化与行为的理论模式人类生态是指人类机体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总和。生态、文化和行为三个部分的关系。

人格中的三态

文化包括:家庭和社会组织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的分配形式、劳动分工等

对个体而言,环境还包括哪些方面?早期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学校以及社会文化环境。

第七章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随着进化论、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人格与生物因素存在重要的关系,人们之间人格上的差异也同身高、肤色和毛发等等特征一样,也是经过世代的进化演变而来的。

荣格--分析心理学强调进化遗传对人格发展的意义

艾森克--人格类型论重视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

近年来--人格特质的进化研究、遗传与神经生理学研究第一节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集体潜意识荣格早期认为,情结起源于个体的童年经验,后来他发现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

在意识与个体潜意识上,荣格对弗洛伊德思想虽有不少丰富与发展,但并没有多少是原创性的。荣格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就是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理论。集体潜意识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 包括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 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s) 的形式保持下来。

原型(archetypes) 人格面具(persona) 阿妮玛(anima) 和阿妮姆斯(animus) 阴影(shadow) 自性(self) 第二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

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一外倾脑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自主神经系统;边缘系统精神质雄性激素分泌评价

第三节气质研究

气质: 先天遗传的行为与情绪活动的特征或倾向性。感觉寻求倾向研究

高度感觉寻求倾向个体:主要是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气质特征感觉寻求取向有几种表现形式:

1 渴望参与冒险行动以获得刺激体验。跳伞和跳水

2 通过违反常规的生活方式来获得感觉刺激。

3 对无聊的敏感度

感觉寻求倾向不仅是一种需要,而且也是一种气质特征,它具有生物进化和遗传的基础

害羞或抑制性气质

面对陌生人或陌生情景的害羞或抑制的行为风格

EAS气质模型

布斯与普洛明区分出三种气质倾向:

情绪性(emotionality)

活动性(activity)

交际性(sociability) 。

第四节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人格的进化论解释

进化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生物物种在适应环境和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不仅生理特点不断进化,而且心理与行为特征,如不同性别的择偶偏好、对陌生人的焦虑和恐惧以及愤怒与攻击等等都是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

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第8-10 章行为、人本和认知学派1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 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

3 上述三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术语和理论。

第11-15 章人格专论

1 智力评估指标:认知操作测试总分、认知方式

2 为什么人格特质能预测SW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