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的谈判内幕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21
谈判中不同国家的时间和空间案例1997年7月1日零点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奏响,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迎风飘扬,标志着香港在经历了百年沧桑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已经回归祖国20年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香港回归前中国各方人员就香港问题与英方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谈判和交涉。
正是因为这些谈判和交涉,才使得香港能够顺利平稳回归,才使得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重新闪耀在祖国的桂冠之上。
一、英方初次试探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采取的政策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并不想一举武力收回香港。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政策的效用,新中国故意长期不对香港的前途问题进行表态,也不要求英国承认新中国对香港的主权,使得英方一时间也摸不准中国的意图。
此后,香港成为新中国连接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通道,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
中英关系于1972年实现正常化。
1974年5月25日,毛泽东会见了英国前首相希思以及随行人员。
在会谈过程中,毛泽东谈到了香港问题。
毛泽东说:“你们剩下一个香港问题。
我们现在也不谈。
香港是割让的,九龙是租借的,还有24年。
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
是年轻一代人的事情了。
”毛泽东的谈话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很随便,其实则蕴含深意。
毛泽东提出了香港问题中的两个不同情况:割让和租借,这是中英之间三个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而中国政府又不承认这三个条约,这就为将来中英之间的谈判奠定了基本的调子和基础。
而且,毛泽东也没有具体谈到24年后该怎么办,话很灵活,英国人还是摸不着头脑。
图注:1979年3月29日,邓小平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明确提出1997年收回香港英方不太愿意主动谈及香港。
在英国人看来,虽然他们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但是这些条约毕竟是通过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抢来的东西,怎么好意思拿到原来的主人面前呢?但是,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强行租借新界地区的期限是99年,将于1997年6月30日到期。
香港澳门是谁收回来的
香港回归是清朝时和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到期了,跟什么人收回没有关系毛泽东1946年12月9日预言
香港问题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
从四十年代开始,毛泽东已形成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甚至台湾问题的基本思路,即:不急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充分尊重港澳地区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协商,用和平过渡的方式来解决。
如今港、澳的顺利回归,应验了这些英明预见。
毛泽东、周恩来为解决香港问题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人们却知之不多,甚至有人误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党的主要领导人在香港问题上无所作为。
其实,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长期的努力,为顺利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从大局着眼,保持冷静、沉着、稳妥的态度,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了特殊策略和政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非凡的政治胆识和高超的统战工作艺术。
一、"暂不收回,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1987年6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葡联合声明》。
1988年1月15日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互换批准书,正式生效,澳门进入过渡期。
中葡联合声明小组、土地小组成立。
1993年3月31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口述历史:中英谈判的22轮幕后较量2007年07月02日08:44凤凰网专稿【大中小】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7月1日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日子,回顾香港的回归之路,24年前的中英谈判是第一件大事。
在22个回合的较量当中,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在谈判桌上经过了怎样的激烈交锋?谈判背后,中英两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又如何的斗智斗勇?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担任过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周南先生,当时他担任了中方代表团的第二任团长;还有一位是中方代表团的团员邵天任先生,当时他是外交部的法律顾问,后来他又被香港的媒体称作为基本法的四大护法之一。
他们将向我们讲述的就是24年前中英谈判的幕后故事。
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 (图片来源:CNSPHOTO)周南:到了1979年,英国方面也有点坐不住了,因为到了1997年,新界的租约就期满了,那到时候怎么办呢?英国人想来摸摸底。
解说词:1979年3月,英国驻香港总督麦理浩以港督身份首次访问北京,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面,正式试探中国政府在香港前途上的态度。
周南:麦理浩是绕着弯子提这个问题。
会见小平时,他说现在香港的投资者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说在新界投资,跨越97行不行,如果不给他们这个权利,那么新界的发展就要停顿了。
其实他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来试探中国的态度,如果中国同意英国可以批出新界跨越1997年的土地,那么就等于变相承认英国对新界在97之后还有统治权、管理权,所以英国人是采取迂回的办法来提问题。
当然小平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很敏锐地觉察到背后的意图。
他当时就讲,香港是中国的领土,这个问题是不能谈判的,至于到97之后怎么解决,香港的投资者可以放心,绝对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解说词:英国人之所以选择在1979年来到中国,原因是中共刚刚开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路线,而邓小平再度复出,其务实路线也为西方赏识。
因此在英国人看来,这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时机。
港督麦理浩投石问路的访问,也让中国政府意识到,香港问题已经提上了议程,于是开始逐步研究对香港前途的基本方针策略,最终确定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收回香港。
邓小平在香港回归谈判中的决策揭秘(2009-01-19 11:55:30)转载▼标签:杂谈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前夕,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诗人外交家”周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回忆了他当年亲历与英国就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再现了中方为实现香港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所做出的艰苦努力。
他指出:“香港回归十年来,…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得到认真贯彻落实,香港社会保持繁荣稳定,经济上克服了各种困难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方针是切实可行的。
”周南深情地说:“抚今追昔,更加感觉到香港顺利回归以及…一国两制‟方针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归功于小平同志的领导。
小平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在关键的问题上,做出了关键的指示。
”“铁娘子”遭遇“钢铁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南在外交部工作。
他同小平同志更多的面对面接触,是在香港问题谈判期间。
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1982年9月,小平第一次在北京会见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
他说:“那是一次非常精彩的谈话,后来中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调就是那次谈话定下来的。
”周南回忆说,当时中央经过内部讨论已经确定,必须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在1997年收回包括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的整个香港地区。
而英国政府并不甘心把香港交还给中国。
英方的盘算是,最大的让步就是以主权换治权,实在不行了,把主权在名誉上交给中国,但是要求中国同意它继续管制香港50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
那就是说,要订一个新的不平等条约,代替三个旧的不平等条约。
“所以那一次会谈,是针锋相对的”。
面对咄咄逼人的撒切尔夫人,小平坚定地说,主权问题是不容谈判的,我们已经等了这么多年,是在人们对政府有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等了这么多年,如果97年还不收回,我们这些人就等于是晚清的李鸿章,我们这个政府就应该自动下野,这个没有商量的余地。
撒切尔夫人说,你们搞“四化”建设需要香港的繁荣,而香港的繁荣是离不开英国的管制的,没有英国管制,香港就要垮台,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
香港回归的资料
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
香港回归--谈判
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发表简短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
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 年7 月12 及13日两开,地点在北方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
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 年9 月22 、23 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
月19 、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
1984 年4 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 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 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在1984 年2 月,立法局非
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
1984年6 月,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 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 月1 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 1984 年9 月26 日,中、英
双方终于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香港回归一、香港回归香港回归,俗称九七回归,有时称为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内地常称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指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租借香港新界99年的期限届满之时),英国将治权交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史事件。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中英谈判。
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
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
”“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二、仪式过程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
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一国两制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
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和防务。
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据基本法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角色扮演的技巧谈判第一场(旁白)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一见面后就高兴地说。
(撒切尔夫人):“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小平):“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
欢迎您来呀!”(旁白)接着,宾主双方就坐。
几分钟后,记者被请离场,会谈闭门进行。
(撒切尔夫人):“我坚持认为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
”(邓小平):“贵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坦率地讲,我们的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停顿一下,义正言辞地看着撒切尔夫人继续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撒切尔夫人):“如果这样,将会导致香港的崩溃。
”(邓小平):“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
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回。
”谈判第二场(旁白)中英双方代表分坐两边。
(英方代表慢条斯理地):“英国可以放弃对香港的主权,把主权还给你们,但前提是英国要继续统治香港。
”(中方代表甲义愤填膺地):“你们要继续统治香港,不就等于我们当家却做不了主了吗?”(中方代表乙):“这能体现出我们对香港行使主权吗?”(中方代表丙):“你们要是拿不出令双方满意的提议,我们中国就要单独公布自己的解决方案了!”谈判第三场(旁白)由于谈判僵持,香港前景不明朗,人心不稳,股市暴跌。
(英方代表幸灾乐祸地):“你们看,香港就是得由英国管理才行,否则,香港局势就会不稳,经济就会一落千丈。
”(中方代表甲):“你们不要忘了,钞票是由香港政府发行的,香港当局应该负主要责任!”(中方代表乙拍案而起):“你们损害了香港人民的利益,已经引起人民强烈不满,这还不够吗?”谈判最终胜利(旁白)经过一年多的风风雨雨和22轮艰苦谈判,中英两国终于达成协议,迎来收获的时刻。
香港回归教案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香港回归教案: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取得了对香港的主权,并将其纳入中国的统一体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一事件的经过。
一、香港的殖民史要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首先需要了解香港的殖民史。
在19世纪初,中国的清朝政府因与英国发生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此后,英国又通过《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新界等香港周边地区租借或者割让给英国。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同时,英国殖民政府对香港的发展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改革,包括建设基础设施、推动教育事业和发展贸易等。
这些措施对香港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香港问题引发的回归由于历史因素和特殊地理位置,香港问题成为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一个争议焦点。
英国在20世纪初的《中英新约》中将香港的期限延长了99年,但这并未解决香港问题的根本性质。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逐渐强大起来,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香港回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和英国于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明确了英国将于1997年7月1日无条件将香港交还给中国的决策。
三、“一国两制”原则的探索和实践为了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以及解决香港回归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问题,中国提出了“一国两制”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中国的主权下,香港可以保持独特的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50年内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利。
1997年,香港正式回归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的法律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以及高度自治的政府组织结构等得到保留和延续。
这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解决其他领土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四、回归后的香港自回归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日益发展壮大。
香港保持了稳定的政治格局和独立的司法制度,继续享有高度自治权。
中英香港谈判的报告文学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0周年,回顾香港回归之路,中英谈判是一件大事。
从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开始,到1984年9月18日谈判结束,两国政府一共进行了22轮谈判。
在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里,谈判桌上时而暗流涌动,时而风平浪静,双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激烈交锋?幕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邓小平为香港问题定了调子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她与邓小平的会谈揭开了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9月24日上午,撒切尔夫人先到人民大会堂新疆厅拜会邓颖超,邓颖超早已在门口恭迎。
两人是老朋友,故人重逢,谈得十分尽兴。
与邓颖超告别后,撒切尔夫人随即到福建厅与邓小平会见。
与邓颖超早早在门口恭候不同,福建厅大门紧闭,撒切尔夫人见状虽然有些踌躇,但依旧快步向前,快到门口时,福建厅大门才缓缓打开,笑容满面的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握手致意。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寒暄说:“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小平的回答颇为微妙:“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
欢迎您来呀。
”宾主就座后,记者尚未退场,两人继续聊了一会儿轻松话题,他们谈到川菜,还谈起了在伦敦居住多年的马克思。
几分钟后,记者被请离场,会谈闭门进行。
撒切尔夫人在外交问题上态度一贯强硬,她的底牌是千方百计不让香港回归中国,顶多是将名义上的主权交还中国,实际控制权必须由英国掌握。
撒切尔夫人坚持必须遵守三个条约:“要保持香港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
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撒切尔夫人所说的“三个条约”是指19世纪英国政府同中国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
中国政府多次申明,香港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政府同晚清政府签订的有关香港地区的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从来不接受,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在条件成熟时收回整个香港。
浅析中英香港谈判的斗争艺术和技巧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姓名:常*学号:**********浅析中英香港谈判的斗争艺术和技巧【摘要】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揭开了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是极其艰苦曲折的,影响谈判的有众多因素,例如国家利益、文化冲突以及综合国力,而本文主要分析的是这个“世纪谈判”背后运用的谈判技巧以及如何影响中英香港谈判。
【关键字】香港谈判;综合国力;谈判技巧一、香港问题的简单回顾1.不平等条约签订清政府光绪帝与英国于1898年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由1898年起,英国租借新界及其二百多个岛屿,期限为99年。
在租借新界之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1842年,清廷签署了《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割让予英国;而九龙半岛则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1860年,因签署了《北京条约》被割让予英国。
自1898年至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之前,新界、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均受到英国统治。
2.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化从国内讲,我国走出了动荡时期,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实力也不断提高,从国际上来讲,冷战格局开始打破,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我国和世界的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1980年1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
针对祖国统一问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指明了方向。
3.马岛战役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是二战以来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英国从阿根廷军队手中夺过两国争议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这一仗不仅打出了英国的威风,使世界对英国刮目相看,也大大提高了撒切尔夫人在国内的威望和国际上的影响。
撒切尔等待这次战争来为香港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案,同时借此威慑中国。
二、香港谈判的过程及技巧1.撒切尔的第一次访华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19世纪后半叶,英帝国主义用炮舰外交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将香港岛、九龙半岛尖端割让给英国,并把九龙界限北至深圳河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
弱国无外交,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新中国的成立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
中国历史迈进新的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那时一个敏感而又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英国占领下的香港,何时收回香港对新中国更为有利。
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客观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暂不收回、维持现状”的决定。
这个决策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暂不收回”并不意味新中国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或放弃香港,而是有更加深远的考虑;“维持现状”有利于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使香港成为新中国“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
周总理讲得很清楚:香港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
1960年代,中国政府对港澳工作又明确提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八字方针,即对香港的未来要作长期打算,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采取足以改变香港现状的政策,同时要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外交战略服务。
香港成为新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保持与西方世界对话关系的“桥梁”和“窗口”。
1970年代末,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国内来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从国际上来讲,冷战格局开始打破,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1980年1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
随着“九七”日益临近,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如何处理新界租约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而英国出于保护其在港既得利益的考虑,则一心想通过某种方式延续对香港的统治。
坦率地讲,英国是极不愿意把香港归还给中国的。
中英双方的立场从1979年起,英国不断派员前来中国,想摸清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底牌。
港督麦里浩在这一年访华时,采取“侧面进攻”的方式,从商业事务的角度出发,要求中国领导人同意港英政府批出超越1997年6月的“新界”土地契约,并把“新界”地契原来的年限规定改为本地契“在英国王管制此地区期间内有效”,借以达到模糊“九七大限”的目的。
但邓小平面告麦里浩,无论用什么措辞,延长地契年期,都必须避免涉及“英国管制问题”。
同年9月,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宋之光答复当时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中国政府不同意英方的建议。
之后,英方继续派遣高层人士如前首相卡拉汉、外交大臣毕力嘉、副外交大臣艾坚斯访华,了解中国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态度,并谋求扩大双边关系,其积极性之高前所未有。
1982年,英国前首相希思带着撒切尔夫人交付的重任来到中国。
见到邓小平后,希思明确提出希望知道中国对香港的态度。
邓小平回答:“无论将来香港的政治地位如何,香港经济现状会维持不变,投资者大可放心。
”邓小平的话很含蓄,但是已经把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表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香港的主权必须收回。
至于在经济上,可维持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希思进一步问道:“现在谈判是否有失仓促呢?”邓小平回答:“不,我们有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我们有逐步好转的国际关系,是考虑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了。
”中英第一阶段谈判1982年9月23日,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两国围绕香港前途的谈判正式开始了。
这时候,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胜了马岛战争,从阿根廷军队手中夺过两国争议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这一仗不仅打出了英国的威风,使世界对英国刮目相看,也大大提高了撒切尔夫人在国内的威望和国际上的影响。
英国首相与中国总理就香港问题举行会谈时,英国首相首先阐述英国立场,强调"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在国际法上仍然有效",只可通过协商加以修订,不可单方面予以废除。
香港素有“东方明珠”之美称,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个地区和周围230多个岛屿。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国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个郡,当时的香港地区就属于南海郡番禺县。
自此,香港一直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香港问题的产生,是由于19世纪英国通过武装侵略强迫软弱的清政府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割占香港地区而形成的。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在香港水域进行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活动,把香港变成了向中国倾销鸦片的集散中心。
1834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要求英国政府从印度调几艘军舰来华,占领珠江东部入海口处的香港。
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侵略者的野心终于得逞了。
1841年1月25日,英军在香港岛强行登陆。
第二天,他们又举行仪式,恬不知耻地升起英国国旗。
他们还无理要求岛上的清军撤离。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第3条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样,英国在实际上占领香港岛一年半之后,终于通过不平等条约堂而皇之地割占了这块75.6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
这是近代中国挨打后英国殖民强盗侵占我国的第一块领土。
贪婪是无止境的。
在吞噬香港岛之后,侵略者又把目光转向九龙。
英国继续玩弄先占据再强迫清政府割让的伎俩。
英军占据尖沙咀,修建营房和炮台,伺机迫使清政府承认。
1860年3月,在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的军队被打得焦头烂额、节节败退的时候,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乘机炮制了一份租借九龙尖沙咀的文件,逼迫两广总督劳崇光一字不改地在文件上签了字,盖了章。
不久英国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正式割占了九龙半岛的南端。
九龙半岛南端11.1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被巴夏礼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他受到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奖赏,被封为爵士。
到了十九世纪末,中国又成了任人宰割、任人蹂躏的俎上鱼肉。
清政府更加腐败,妥协退让,西方列强争相瓜分。
今天你要通商,明天他来租地,一个得手,个个都要利益均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