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第四章摩擦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37
第一章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1.1 静力学公理✧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条件)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意的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
(效应不变)✧公理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作用点也是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公理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两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公理5 刚化原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如将此变形体刚化为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推论1 力的可传性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意一点,并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推理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1.2 约束和约束力一、约束的概念•自由体: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
•非自由体:位移受限制的物体。
•约束: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起限制作用的周围物体。
二、约束反力(约束力)•约束力:约束对物体作用的力。
•在静力学中,约束力和物体受到的其它已知力(主动力)组成平衡力系,可用平衡条件求出未知的约束力。
三、工程常见约束•光滑平面约束•柔索约束•光滑铰链约束•固定铰链支座•止推轴承径向轴承•平面固定端约束§1.3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受力分析:确定构件受了几个外力,每个力的作用位置和方向的分析过程。
•步骤:1.取研究对象(画分离体:按原方位画出简图)。
2.画主动力:主动力照搬。
3.画约束反力:根据约束性质确定。
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2–1 平面汇交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各力的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的力系。
参考答案:D5.(单选题) 图示系统受力F作用而平衡。
欲使A支座约束力的作用线与AB成60º角,则斜面的倾角应为()。
(A)0º(B)30º(C)45º(D)60º参考答案:B6.(单选题) 力的可传性原理()。
7.(单选题) 如图所示的两个楔块A、B在m-m处光滑接触,现在其两端沿轴线各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则两个楔块的状态为()。
(A)A、B都不平衡(B)A平衡、B不平衡(C)A不平衡、B平衡(D)A、B都平衡参考答案:A8.(单选题) 三力平衡定理是()。
1.(单选题) 如图所示,带有不平行的两条矩形导槽的三角形平板上作用一个力偶M,在槽内各有一个固连于地面、可沿槽滑动的销钉E和H,不计摩擦,则()。
(A)平板保持平衡状态(B)在力偶矩较小时,平板才能平衡(C)平板不可能保持平衡(D)条件不够,无法判断平衡与否参考答案:C2.(单选题) 如图所示,均质杆AB的重为P,D处用绳索悬挂,A端与光滑墙壁接触,现在B端作用一水平力F,则杆AB()。
(A)在力P 很大时才能平衡(B)当力P 大于零时就能平衡(C)当力P为任何值时都能平衡(D)力P为任何值时都不能平衡参考答案:D3.(单选题) 如图所示,带有不平行的两个导槽的矩形平板上作用一力偶,今在槽内插入两个固连于地面的销钉,若不计摩擦,则()。
(A)板必保持平衡状态(B)板不可能保持平衡状态(C)在矩M较小时,板可保持平衡(D)条件不够,无法判断板平衡与否参考答案:B4.(单选题) 均质杆AB长为L,重为P,用一绳索悬吊于光滑槽内,则杆在A、B处受到的约束力的关系为()。
(A)(B)(C)(D)5.(单选题) 已知杆AB和CD的自重不计,且在C处光滑接触,若作用在AB杆上的力偶的矩为m1,则欲使系统保持平衡,作用在CD杆上的力偶的矩m2的转向如图示,其矩值应为()。
(A)m2 = m1 (B)m2 = 4 m1 / 3 (C)m2 = 2 m1 (D)m2 = m1 / 2参考答案:A6.(单选题) 如图结构由O1A、O2B、CD和EF四根杆铰接而成。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理论力学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编码:6311X002 学分:2.5 总学时:48说 明【课程简介】理论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一系列后继课程的理论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核心教学内容包括: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摩擦;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土木类专业【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宏观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具备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解决工程结构的静力学平衡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和工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
【能力培养要求】以培养基本力学素养、力学应用能力为主。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学会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
【学习总量】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
学生自主学习72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形式上,课堂讲授与指导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倡导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启发诱导,激活思维,鼓励创新。
【学时分配】学 时 安 排序号 内 容 理论课时 实验课时实践课时习题课时小计1 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10 102 第二章 平面力系 16 163 第三章 空间力系 6 64 第四章 摩擦 4 45 第五章 达朗贝尔原理6 66 第六章 虚位移原理 6 6总 计 48 48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 材:《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第7版参考书:【1】《理论力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基础力学教学研究部,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7,第2版【2】《理论力学》,李俊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第2版【3】《理论力学》,赵元勤,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7,第1版大纲内容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对象;力、刚体、平衡的概念;理解:静力学公理;掌握:各种约束及约束反力的特点及其表示方法,运用:学会正确判定二力杆;三力平衡在画图中的运用;够正确地画出各种受力图。
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一、是非判断题1.1.1 在任何情况下,体内任意两点距离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 ∨ ) 1.1.2 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
( × ) 1.1.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不但适用于刚体,而且也适用于变形体。
( × ) 1.1.4 力的可传性只适用于刚体,不适用于变形体。
( ∨ ) 1.1.5 两点受力的构件都是二力杆。
( × ) 1.1.6 只要作用于刚体上的三个力汇交于一点,该刚体一定平衡。
( × ) 1.1.7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刚体。
( × ) 1.1.8 凡矢量都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
( ∨ ) 1.1.9 只要物体平衡,都能应用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 × ) 1.1.10 凡是平衡力系,它的作用效果都等于零。
( × ) 1.1.11 合力总是比分力大。
( × ) 1.1.12 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它们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相同。
( × ) 1.1.13 若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处于平衡。
( ∨ ) 1.1.14 当软绳受两个等值反向的压力时,可以平衡。
( × ) 1.1.15 静力学公理中,二力平衡公理和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于刚体。
( ∨ ) 1.1.16 静力学公理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适用于任何物体。
( ∨ )1.1.17 凡是两端用铰链连接的直杆都是二力杆。
( × ) 1.1.18 如图1.1所示三铰拱,受力F ,F 1作用,其中F 作用于铰C 的销子上,则AC 、BC 构件都不是二力构件。
( × )二、填空题1.2.1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一般分为 外 效应和 内 效应。
1.2.2 对非自由体的运动所预加的限制条件称为 约束 ;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物体的运动趋势的方向 相反 ;约束力由 主动 力引起,且随 主动 力的改变而改变。
理论力学运动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篇:理论力学运动学知识点总结运动学重要知识点一、刚体的简单运动知识点总结1.刚体运动的最简单形式为平行移动和绕定轴转动。
2.刚体平行移动。
·刚体内任一直线段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它的最初位置平行,此种运动称为刚体平行移动,或平移。
·刚体作平移时,刚体内各点的轨迹形状完全相同,各点的轨迹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
·刚体作平移时,在同一瞬时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大小、方向都相同。
3.刚体绕定轴转动。
• 刚体运动时,其中有两点保持不动,此运动称为刚体绕定轴转动,或转动。
• 刚体的转动方程φ=f(t)表示刚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角速度ω表示刚体转动快慢程度和转向,是代数量,以用矢量表示。
,当α与ω。
角速度也可• 角加速度表示角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是代数量,同号时,刚体作匀加速转动;当α 与ω异号时,刚体作匀减速转动。
角加速度也可以用矢量表示。
• 绕定轴转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加速度与角速度、角加速度的关系:。
速度、加速度的代数值为。
• 传动比。
一、点的运动合成知识点总结1.点的绝对运动为点的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合成结果。
• 绝对运动:动点相对于定参考系的运动;• 相对运动:动点相对于动参考系的运动;• 牵连运动:动参考系相对于定参考系的运动。
2.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 绝对速度:动点相对于定参考系运动的速度;• 相对速度:动点相对于动参考系运动的速度;• 牵连速度:动参考系上与动点相重合的那一点相对于定参考系运动的速度。
3.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 绝对加速度:动点相对于定参考系运动的加速度;• 相对加速度:动点相对于动参考系运动的加速度;• 牵连加速度:动参考系上与动点相重合的那一点相对于定参考系运动的加速度;• 科氏加速度: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相互影响而出现的一项附加的加速度。
• 当动参考系作平移或 = 0,或与平行时,= 0。
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一、是非判断题1.1.1 在任何情况下,体内任意两点距离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 ∨ ) 1.1.2 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
( × ) 1.1.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不但适用于刚体,而且也适用于变形体。
( × ) 1.1.4 力的可传性只适用于刚体,不适用于变形体。
( ∨ ) 1.1.5 两点受力的构件都是二力杆。
( × ) 1.1.6 只要作用于刚体上的三个力汇交于一点,该刚体一定平衡。
( × ) 1.1.7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刚体。
( × ) 1.1.8 凡矢量都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
( ∨ ) 1.1.9 只要物体平衡,都能应用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 × ) 1.1.10 凡是平衡力系,它的作用效果都等于零。
( × ) 1.1.11 合力总是比分力大。
( × ) 1.1.12 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它们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相同。
( × ) 1.1.13 若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处于平衡。
( ∨ ) 1.1.14 当软绳受两个等值反向的压力时,可以平衡。
( × ) 1.1.15 静力学公理中,二力平衡公理和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于刚体。
( ∨ ) 1.1.16 静力学公理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适用于任何物体。
( ∨ )1.1.17 凡是两端用铰链连接的直杆都是二力杆。
( × ) 1.1.18 如图1.1所示三铰拱,受力F ,F 1作用,其中F 作用于铰C 的销子上,则AC 、BC 构件都不是二力构件。
( × )二、填空题1.2.1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一般分为 外 效应和 内 效应。
1.2.2 对非自由体的运动所预加的限制条件称为 约束 ;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物体的运动趋势的方向 相反 ;约束力由 主动 力引起,且随 主动 力的改变而改变。
2014-2015第1学期理论力学A试卷附件目录1、试题分析2、课程教学分析与总结3、出题登记表(教师签名)4、教学大纲2014-2015第1学期理论力学A试题分析1、2014-2015第1学期理论力学A试题的题型有判断、填空、作图以及计算四种题型。
判断、填空题重点考察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同时考察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作图题考察了学生对平面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计算题则重点考察了理论力学A课程中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点的合成运动、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普遍定律和达朗贝尔原理进行了重点考察。
所命题型能全面考察学生对理论力学A教学内容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
2、命题覆盖了所有的章节,考核了本课程重点、难点内容。
命题本课程中的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部分的知识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既有重点,也有难点,内容全面。
3、在题型设计上设计了四种题型:判断题10分(10%)、填空题20分(20%)、作图题10分(10%)、计算题60分(60%)。
从分析看,题型丰富多彩,题量和分值分布比较合理。
4、本考题题型丰富、题量适中、分值分布合理。
5、第一大题为判断题、第二大题为填空题、第三大题为作图题,考察了理论力学A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有效支持课程计划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中的第①、②、③项能力;第四大题为计算题,考察了理论力学A中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部分的基本原理的灵活应用,能够有效支持课程计划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中的第①、②、③项能力。
2014-2015年第1学期“理论力学A”课程教学分析与总结2014-2015第1学期理论力学A出题登记表课程编号:05160110理论力学ATheory Mechanics A总学时:72总学分:4.5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4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机自本科相关课程: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教材:《理论力学》王永岩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推荐参考书:1. 《理论力学》Ⅰ、Ⅱ第六版,哈尔滨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理论力学》,郝桐生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 《理论力学》学习辅导,哈尔滨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理论力学》,范钦珊主编,范钦珊、薛克宗、程保荣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理论力学简明教程》周乐柱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理论力学教案完整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理论力学的定义课程目标与意义适用对象与先修课程要求1.2 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区分矢量与标量的概念单位制与坐标系的使用1.3 物理量的测量与误差分析测量方法与工具误差的概念与分类误差减小与处理方法第二章静力学2.1 力的概念与基本定理力的定义与分类矢量运算规则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2.2 平面力系与空间力系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分解空间力系的合成与分解力矩与力偶的概念2.3 摩擦力与弹簧力摩擦力的定义与类型弹簧的弹性模型与胡克定律摩擦力与弹簧力的计算方法第三章运动学3.1 描述运动的参数位置、位移与路程速度与加速度时间与时刻的概念3.2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的图像与方程相对运动与参考系的选择3.3 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与特点第四章动力学4.1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4.2 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动量的定义与计算动量定理与冲量概念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3 动能定理与能量守恒动能的定义与计算动能定理与外力做功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第五章碰撞与爆炸5.1 碰撞的基本概念碰撞的定义与分类碰撞的三大要素:碰撞速度、碰撞角与碰撞系数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5.2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弹性碰撞的特点与计算非弹性碰撞的特点与计算完全非弹性碰撞的近似处理方法5.3 爆炸现象的分析爆炸的定义与分类爆炸波与冲击波的概念爆炸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与传递第六章刚体运动学6.1 刚体的平动与转动刚体的定义与特性平动与转动的描述刚体运动的叠加原理6.2 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刚体运动的坐标表示法刚体运动的图像表示法6.3 刚体的速度与加速度刚体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刚体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刚体运动的动力学分析第七章刚体动力学7.1 刚体动力学的基本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在刚体动力学中的应用刚体运动的动量定理刚体运动的动能定理7.2 刚体的转动动力学转动惯量的概念与计算转动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刚体转动的稳定性与失稳刚体动力学在机械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刚体动力学在技术中的应用刚体动力学在车辆动力学中的应用第八章流体力学基础8.1 流体的概念与特性流体的定义与分类流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粘度与表面张力流体流动的两种状态:层流与湍流8.2 流体流动的描述流速与流量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流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8.3 流体阻力与流体动力流体阻力的定义与计算流体动力的概念与计算流体流动的优化与控制第九章弹性力学基础9.1 弹性变形与弹性模量弹性变形的基本概念弹性模量的定义与分类弹性变形的数学描述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应变与应力弹性力学的边界条件弹性力学的解法与数值方法9.3 弹性力学的应用弹性力学在材料力学中的应用弹性力学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弹性力学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10.1 理论力学的主要概念与原理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强调理论力学在工程与应用科学中的重要性10.2 理论力学的应用领域理论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力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理论力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10.3 展望未来:理论力学的挑战与发展现代力学研究的新方向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的发展理论力学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能源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静力学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静力学平衡条件是理论力学的基础,理解平衡条件的推导和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