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比湿的变化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邢作栋:张掖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目录摘要:........................................................................................................................................................... - 2 -ABSTRACT ................................................................................................................................................... - 3 -引言 ............................................................................................................................................................... - 3 -1 研究区概况................................................................................................................................................ - 4 -2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5 -2.1资料来源 .. (5)2.2分析方法 (5)2.2.1 气候倾向率 ............................................................................................................................... - 5 -2.2.2 Mann- Kendall突变检验 ............................................................................................................. - 5 -2.2.3 Morlet小波分析........................................................................................................................ - 6 -3 结果与分析................................................................................................................................................ - 7 -3.1张掖市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 (7)3.1.1张掖市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 - 7 -3.1.3张掖市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 - 10 -3.2突变分析.. (12)3.2.1 张掖市气温突变分析................................................................................................................ - 12 -3.2.3 张掖市降水量突变分析............................................................................................................ - 15 -3.3小波分析 .. (16)3.3.1张掖市年平均气温小波分析..................................................................................................... - 16 -3.3.2 张掖市年降水量小波分析........................................................................................................ - 17 -4 结论.......................................................................................................................................................... - 18 -参考文献...................................................................................................................................................... - 18 -致谢 ............................................................................................................................................................. - 21 -张掖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邢作栋(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依据1960-2012年间甘肃省张掖市逐月气温和降水量的资料,对当地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变化趋势摘要: 气候变化问题被列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并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可能原因, 对温室气体、植被破坏、水汽变化等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作了概括总结,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生态系统、水资源、人类健康、工业、人居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发展趋势及气候变化预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影响;趋势近年来,人为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逐渐受到关注,“全球增温”、“全球暖化”、“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臭氧层破洞”, 不再只是学术名词了。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牵涉广泛的问题,它涵盖的层面包括环境、生态、气候、地质、海洋、生物多样性、经济发展、政治议题等。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在近30 a 来受到了各国政府、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发表4 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来, 气候变暖已成为众多科学家公认的事实,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
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宇宙射线,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1.1自然因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1.1.1太阳辐射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
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 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 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 年。
西安市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刘培【摘要】西安市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西安市的气候演变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63―2013年的近50年来的年平均温度、年内温差、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近50年来,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现减少的趋势,相对湿度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平均风速也呈现出减弱的趋势,这与全球的气候变化以及整个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期刊名称】《吉林水利》【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5页(P19-22,25)【关键词】西安;气候变化;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相对湿度【作者】刘培【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
气候变化研究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气候异常现象加剧的背景下,已成为地理科学气候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1]。
气候是构成人类环境的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太阳辐射能的驱动下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种缓变平衡态,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环境要素[2]。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异常现象的频繁出现,使得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热点。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00年之中,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而相对于过去50年变暖趋势的每十年的上升幅度为0.13℃,几乎是过去一百年的两倍[3]。
而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的气候变化基本是趋于一致的,全球变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分析该区域的近50年来的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等要素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评估人类活动对西安市气候的影响,也可为未来西安市发展中面临的气候等相关问题提供相对合理的解决措施。
气候变化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气候变化英文名称:climatic change定义1: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动与气候振荡的统称。
所属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 ;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2: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动与气候振荡的统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 ;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3: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是气候振动、气候振荡、气候演变和气候变迁的总称。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气象学(三级学科)定义4: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动与气候振荡的统称。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
目录[隐藏]简介气候变化定义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影响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抗击气候变化7大工程解决方案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编辑本段]简介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
气候变化一词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使用中,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这有别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用法。
在公约中,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编辑本段]气候变化定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近50年无锡地区雷暴日气候特征分析吴莹崔浩牛文胜(无锡市气象局无锡 214101)摘要雷暴是对流旺盛的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对流性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大风, 甚至冰雹和龙卷风等恶劣天气。
雷暴天气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 它的形成、发展过程十分迅速, 因而增大了准确预报的难度。
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的一大气象灾害。
无锡地区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人口、城市、电网、交通、建筑密集,对雷电的影响敏感,针对本地区的雷电灾害严重情况,分析研究无锡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年代际、月、日变化规律等,对于雷暴预报及防御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文主要利用无锡地区(无锡、江阴、宜兴)1960~2009年近50年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无锡地区雷暴日的气候特征,结果显示:无锡地区属于多雷区,但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呈波动式下降的特征,80年代前后是无锡地区雷暴日数的转折点。
区域内雷暴的活跃期是3月~9月,7、8两月为雷暴高发期,季节变化对雷暴影响非常大,甚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雷暴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8~20时之间雷暴易发期为13~19时。
地形对雷暴发生发展及强度等有明显影响作用,无锡地区雷暴分布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走势,多山丘、多水体附近雷暴发生概率要比其他地形影响多。
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得出无锡地区雷暴的周期性特征比较明显,并且其周期具有自相似特征,主周期中包含着时间尺度更小的次周期:无锡存在19~20年、13~15年,准12年,准7年,准3年的震荡周期;江阴存在准20年,13~15年,准13年,准11年,准3年的震荡周期;宜兴存在准20年,准15年,7~8年,3~4年的震荡周期。
初步探讨了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的雷暴的影响,发现高温日数的增加对于雷暴的发生没有明显作用,但相对湿度的下降及平均气温、地面气温的升高在各个季节对雷暴的发生有不同影响。
关键字:雷暴气候特征周期特征1雷暴的时间特征分析1.1雷暴的年际及10年年代际变化特征无锡地区1960~2009 年平均雷暴日数32.9天(无锡32.2天,江阴30.2天,宜兴36.2天),属于多雷区。
摘要通过本学期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植物各自的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植物本身从种子萌发、发芽、开花、结果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看到了不同植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所具有的各自特点。
总之,这门课以生命为中心,以影片为题材,展示了植物的生长习性、人的生长发育、微小动物的适应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我主要是对看过的以“全球气候变暖”为题材的一个影片作以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气候变暖的历史✧全球气候变暖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后果✧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心得体会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生命动植物气候1、先重述问题: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危害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危害,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气候变暖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的危害:1、冰川融化(主要是大陆冰川融化影响),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2、可能使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影响生物生存。
低纬地区可能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较大。
3、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危害:1、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世界便会因为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
2、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受到威胁。
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很多海滨大城市也会受到牵连。
3、全球变暖会使我们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差,人类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4、最底层的食物会消失,造成很多以海洋生物为食的生物死亡。
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温度上升,海洋食物链的最底层死亡,然后污染海洋,如此恶性循环。
5、温度上升还会让很多无脊椎动物从冬眠中苏醒,然后这些昆虫错过捕食时机而大量死亡,由于昆虫提前苏醒导致吃掉大量森林和庄稼。
7月以来,超警暴雨肆虐多地,从城市到乡村,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最近几年,全球温度升高趋势越发明显,特别是今年夏天,美国高温天气造成多地火灾,阿联酋甚至出现70多度的极端高温天气,我国部分地区超出正常气温的天气也常有发生。
高温、暴雨频发,元凶是不是“全球变暖”?如何识别全球变暖,它与极端天气形成有什么联系?除了“坏小孩”的`感觉外,它有没有可爱的一面?“目前,还看不出郑州‘720’暴雨与全球变暖存在直接联系。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3 年 第33 卷 第1 期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3 No.12023中国气候变化科学认识进展及未来展望——中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一部分》解读巢清尘,李柔珂,崔童,魏超(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也是一种政策“支撑工具”。
通过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科学家或科学团体、机构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国际社会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近十来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应对气候变化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同时科学认识极端气候变化规律和风险既是适应气候变化,也是积极推动“双碳”工作落实的重要基础。
在此新形势下,2018年中国启动了《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部分由来自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的近20家研究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参与编写。
报告包括十二章,着重反映了自2015年以来,基于气候系统观测、古气候档案、理论研究和气候模拟等科学分析,取得的一系列关于中国气候变化的新证据、新认识。
报告从大纲确定,到启动编写、专家和部门评审,再到多轮的修改并最终发布,历经四年时间,凝聚了所有编写专家的大量心血。
1 报告主要结论[1]1.1 中国气候的变化事实1900—2019年全球、北半球、南半球平均表面温度的变暖趋势分别为每10年升高(0.09±0.01) ℃、(0.09±0.01) ℃和(0.08±0.01) ℃,1979—2019年全球达每10年升高(0.17±0.03) ℃。
1998年以来全球变暖不仅没有停滞,反而略有加速。
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约(1.11±0.13) ℃[2]。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习目标]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2.掌握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推测气候变化趋势。
3.运用资料分析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化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
2.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总体状况: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周期约为十万年当前状况:正处在温暖的间冰期中(2)人类历史时期(我国)⎩⎪⎨⎪⎧⎭⎪⎬⎪⎫15、17、19世纪比较寒冷16、18、20世纪比较温暖寒暖交替 (3)气象仪器观测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20世纪40年代之后↓全球气候逐渐变冷20世纪70年代后期↓气温逐步回升,并呈加速态势现在 气温波动上升思考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冷冬天气,有人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是不对的。
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不认可。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大趋势,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多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
2.证据: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与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
3.未来变化幅度预测: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 ℃,海平面将上升0.09~0.88米。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1)原因:气温升高,极冰融化,海水膨胀。
(2)后果:造成海岸侵蚀加强,淹没土地,海水入侵等。
(3)区域差异:三角洲、沿海平原由于地面沉降等原因使未来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1)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将会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
河套地区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由于河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技术手段,对于该地区的研究工作仍然相对薄弱,针对河套周边的气候变化分析更是涉及不多。
因此利用已有的该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来分析该地区气候特征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河套平原周边4个测站从1955年到2014年的逐月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周边气温、降水、日照、风速和湿度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气温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温度最高,冬季最低,近60年来该地区区域平均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0℃左右,多年来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1℃;(2)降水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约为171.8mm,年降水日数为42天,河套平原内里的降水较周边地区更为稀少,多年来降水呈较弱的增加趋势;(3)该地区年日照时数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多年来平均年日照时数为3073.3小时,且呈弱的减少趋势,并且西部日照时数较东部的多;(4)该地区风速在夏季偏大,冬季偏小,年平均风速约为2.9m/s,近60年来风速呈现出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趋势,且东部地区的风速较西部的偏大;(5)该地区相对湿度在秋冬两季相对较大,在春夏较小,平均相对湿度约为42%,并且多年来年平均相对湿度呈较弱的上升趋势。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农业灌溉发达,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不过,现在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境内许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状态。
河套,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
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
海拔900~1200m.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过渡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候类型为大陆性气候,是中国北方东部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区域,属于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带.这种过渡地带是环境演变较为敏感的区域[1-2]。
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第39卷第3期2015年5月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V ol. 39 No. 3May 2015刘珂,姜大膀. 2015. RCP4.5情景下中国未来干湿变化预估 [J]. 大气科学, 39 (3): 489−502, doi:10.3878/j.issn.1006-9895.1406.14119. Liu Ke, Jiang Dabang. 2015. Projected changes in the dry/wet climate of China under the RCP4.5 scenario [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39 (3): 489−502.RCP4.5情景下中国未来干湿变化预估刘珂1, 2姜大膀1, 3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摘 要本文采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21个气候模式的试验数据,利用土壤湿度以及由其他8个地表气象要素计算所得的干旱指数,预估了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情景下21世纪中国干湿变化。
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对1986~2005年中国现代干湿分布具备模拟能力,尽管在西部地区模式与观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RCP4.5情景下,21世纪中国区域平均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和土壤湿度均有减小趋势,与之对应的是短期和长期干旱发生次数增加以及湿润区面积减小。
从2016到2100年,约1.5%~3.5%的陆地面积将从湿润区变成半干旱或半湿润区。
空间分布上,干旱化趋势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和东南地区,同时短期和长期干旱发生次数在这两个地区的增加幅度也最大,未来干旱化的发生时间也较其他地区要早;只在东北和西南地区未来或有变湿倾向,但幅度较小。
第49卷第1期2021年2月气象科技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 l. 49,N o. 1F e b.2021近30年六盘山东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分析邓佩云1>2桑建人“2*杨萌3穆建华U2常倬林],2曹宁i (1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2;2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610225)摘要利用1989—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 M W F)的ERA-In te rim高时空分辨率(0. 125°X0. 125°)再分析资料以及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对六盘山区近30年东坡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①近30年六盘山区大气可降水量、700 h P a比湿、水汽通量与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呈东高西低、南大北小的特征。
②六盘山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层孟加拉湾、南海及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水汽输送。
③六盘山区的水汽输送特征表现为700 h P a和750 h P a以西南风水汽输送为主导,750 h P a以下六盘山东侧为东南风迎风坡,受地形强迫的影响.东南暖湿气流在东坡抬升。
④六盘山系东坡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或弱辐散的动力场配置,加之地形、东亚季风与天气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六盘山区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初步的研究结果可揭示区域空中水汽条件的分布特征,为该地云水资源开发提供可参考性依据。
关键词六盘山区;大气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风场;地形中图分类号:P467D O I:10. 19517/j. 1671-6345. 20200061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有限的环境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干旱 灾害为代表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愈加受到政府、公众和学界的关注[1_2]。
怀化市气候特征分析发表时间:2020-12-15T09:52:33.53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2期作者:曾志明崔健榕石伟曾林[导读] 通过分析怀化市近50年常规气象资料,得出怀化市年平均气温增长率为上升曾志明崔健榕石伟曾林怀化市气象局 418000摘要:通过分析怀化市近50年常规气象资料,得出怀化市年平均气温增长率为上升0.269℃/10年,增长率高于我国年平均气温增长率(1951~2016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达到 0.23℃/10 年),说明怀化市是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明显的城市之一。
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是最高气温的1.5倍左右。
伴随着全球变暖滞缓,平均气温近十几年也出现了变暖速率减小现象。
关键词:气象因子气温距平值气候特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3年9月27日发布第五次评估报告称,1901至2012年,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了0.89℃,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升高1.5至2.0℃。
报告指出,有95%的可能性,人类活动是自1950年代以来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近60年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近100年来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地区差别和长期波动较大。
陈固特等分析得出华南沿海近51年(1953~2004)年的平均增温速率为0.012℃/年。
王绍武等研究也得出,中国气温有明显回升,但略低于全球,任国玉等对1951~2004年全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研究得出这54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3℃,增温主要是从1980年代开始,郭军等研究得出中国近50年气温库仑增长率是0.22℃/10年。
怀化市地处江南丘陵地带,湿度大,夏季炎热,且持续时间长,冬季湿冷,是典型的内地丘陵气候。
本研究将分析怀化市近60年的气温变化情况和近10年的气候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气象资料收集本文使用的气象资料是鹤城区气象局提供的怀化市鹤城区1960~2019年近60年的逐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建立地面气象资料数据库。
全球气候变化出现的现象1、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极地地区出现什么现象冰川融化导致基地面积缩小,那里的生物面临灭绝和丧失家园,还会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危机海拔较低的沿海城市!2、全球气候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量变化年代际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和近地表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空间异质性较大等,具体表现如下:(1)温度变化:近5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自1960年来升温幅度达1.2℃,最暖年份则出现在近20年中,不同地区增温幅度不同,总体趋势是北方升温要大于南方,而冬季增温(平均0.04℃/年)要显著高于夏季增温(平均0.01℃/年)。
(2)降水量变化:近5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际波动较大,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960—2006年,各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地区以及西南的西部和华南的东部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速最大值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其他区域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华北年均降水量减少最多。
(3)日照时数变化:近50年中国的日照时数、近地面平均风速等均呈显著减小趋势。
其中,日照时数全国普遍减少,以华北地区最明显,每10年减少119小时;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减少趋势每10年降低58~73小时,西北地区每10年减少24小时。
不过,风速减少最明显是西北地区。
(4)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近50年来,中国遭遇的极端高温热害、亚热带极端低温冻害、洪涝灾害和极端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率都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的趋势,极端性天气气候灾害频发使农业生产年际间波动增大。
就区域变化而言,中国除华中地区外其他地区夏季的高温热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而冬季寒冷天数则显著减少,强降雨事件引起的洪涝灾害则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这些极端事件在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多,在东北和长江流域西北部地区则相对较少。
(张旭辉)3、学习全球变暖现象的百度百科链接?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高三 地理(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 分数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月球自转与其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均为27.32日,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正面,看不见月球背面(如下图所示)。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上经历的一个昼长约为( ) A .12小时 B .24小时 C .14天D .27.32天2.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后,在1月4-10日进入休眠状态,是因为正值( ) A .夜间 B .白昼 C .低温期D .高温期3.1月份,嫦娥四号探测器测得月面最低温度为-190℃,此时最可能是( ) A .6日前后 B .12日前后 C .20日前后D .28日前后下左图为不同地点的两个摄影师同时拍摄到太阳正处在地平线上的景观(不考虑天气、地形等因素),且拍摄者均朝正南方向,下右图为太阳视运动轨迹线示意图。
完成下列小题。
4.关于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日两地均昼长夜短B .两地恰关于地心对称C .两地正午时刻杆影均朝向正北D .两地纬度范围是 23.5°~66.5° 5.若一地位于拉普兰地区(69°N ,24°E ),则该地夏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为右图中的( ) A .①B .②C .③D .④干旱地区的土壤受蒸发影响,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增加,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浅层土壤湿度大于深层土壤的现象,这就是逆○………………内………………○………………装………………○………………订………………○………………线………………○完成下面小题。
近30年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比湿的变化特征
利用1979年-2007年月平均NCEP/DOE Reanalysis 2相对湿度和温度资料研
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比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500hPa以下的平均温度与
平均比湿呈线性上升的趋势,两者表现为同步变化;北半球的平均温度和平均比
湿线性上升趋势比南半球明显;水平结构上,850hPa以下温度和比湿增加的显
著区域出现在全球大部分地方,相应的回归系数空间分布图上,北半球大部分地
区为显著的上升趋势,而南半球有上升趋势的区域则小得多;另外,对全球增暖
的响应,2000年以来整层比湿的积分(可降水量,整层水汽含量)也呈上升的
趋势,且南半球要比北半球明显。
标签:全球变暖 比湿 统计方法 线性趋势
0引言
本文承认“全球变暖”已经是一种不争的事实,根据《气候变化2001:科学
基础》(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报告称,自 1861年以来,全
球平均气温 (global mean temperature,GMT)(陆地和海面近表层气温的平均
值)己经增加。
从全球来看,20世纪90年代很可能是1861年以来仪器记录中最暖的10年
(Richard,2006),而1998年很可能是同期最暖的一年(Richard,1998),预计
今后的数年里气温将更上一个水平(Hansen, 1999)[1]。
过去几十年来,各国气象工作者对温度和比湿分布,影响比濕分布的因子,
如何对比湿的分布进行应用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胡文超[2]等研究了中国西部空中水汽分布结构特征,发现水汽的垂直分布
结构非常相似,850hPa以上的水汽分布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水汽含量随高
度减少,有季节变化。
王德瀚[3]等研究了杭州上空温度、湿度分布的气候学特征,指出不论哪一
个月,杭州月平均比湿都是随高度减少的,在低层减少得尤其迅速,垂直比湿梯
度在夏季最大;不论哪一个高度,杭州月平均比湿都是夏季大,冬季小。
张学文[4]研究比湿在大气中的相对分布,利用熵增加原理导出了大气比湿
分布的理论方程,并与实际中归纳的经验方程互相佐证。
Jeremy D.Price[5]将预测原位置比湿的标准偏差运用到云量预测模式上,后
者一般用总比湿的分布方程预测。
本文热衷于从全球的角度研究比湿的分布变化特征,为云量预报、降水分布
预测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1资料处理
所以在以下的分析中本文会着重于分析200hPa以下层次比湿的变化特征,
有选择地描述200hPa以上高层的特征。
3比湿在水平结构上的变化特征
由比湿和温度的线性系数的分布图可以发现:在全球范围内,除了南美洲和
欧洲的部分区域、太平洋东部的海面,1000hPa层次上比湿和温度在陆地上和在
海洋上的上升趋势都表现得很明显。尤其在北极地区,增温增湿趋势的表现得比
较明显,不少研究表明:极地海冰融化是全球增暖导致的结果,水体一般都会增
加比湿。在海洋上,大西洋西岸一带,近洋面的比湿就有上升的趋势。
总体而言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而南半球有上升趋势的区域
则小得多。
4可降水量的变化
对全球而言,全球2m高度上平均温度和全球平均可降水量也是有很明显的
同步变化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63。
可降水量的变化在1979年-1993年也是比较平稳的,表现为数据围绕平均值
振荡,在1993年-2007年就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5结论
(1)全球500hPa以下的平均温度与平均比湿呈线性上升的趋势,两者表现
为同步变化,北半球的温度和比湿线性上升趋势比南半球明显,北半球平均比湿
的下降趋势比南半球的更明显。
(2)水平结构上,比湿增加的显著区域出现在850hPa以下的大部分地区;
垂直结构上,比湿的分布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水汽主要分布在200hPa以下,
北半球一般是1月份比湿小,7月比湿大,4月和10月居中,而南半球和北半球
相反。
(3)全球平均可降水量从1993年开始也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北半球比南半
球更明显。
参考文献
[1] 李华斌.全球变暖定量分析及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变化预测[D].杭州:浙江
大学,2007.
[2] 胡文超,白虎志,董志祥.中国西部空中水汽分布结构特征[J].南京气象
学报,2005,28(6):808-814.
[3] 王德瀚,谢梦莉.杭州上空_湿度分布的气候学特征[J].杭州大学学报,
1985,12(3):386-394.
[4] 张学文.大气比湿的分布律[J].气象学报,1987,45(2):251-253.
[5] Jeremy D.Price. A semi-empirical parametrization for total in situ specific
humidity standard deviation derived from tethered balloon
observations[DB/OL].2002.
[6]梁必骐.天气学原理[M].第一版.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