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17 KB
- 文档页数:6
课程名称:美术鉴赏课时:4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4. 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重点:1. 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学生对绘画和雕塑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欣赏和解读绘画和雕塑作品中的艺术内涵。
2. 如何运用绘画和雕塑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绘画艺术概述一、导入1. 通过展示绘画作品,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和画家?二、讲授1. 介绍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讲解绘画艺术的特点和分类。
3. 分析中外著名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鉴赏1.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幅绘画作品进行鉴赏。
2. 分享鉴赏心得,教师点评。
四、作业1.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撰写鉴赏心得。
第二课时:雕塑艺术概述一、导入1. 通过展示雕塑作品,激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著名的雕塑作品和雕塑家?二、讲授1. 介绍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讲解雕塑艺术的特点和分类。
3. 分析中外著名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鉴赏1.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幅雕塑作品进行鉴赏。
2. 分享鉴赏心得,教师点评。
四、作业1.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雕塑作品,撰写鉴赏心得。
第三课时:绘画与雕塑的融合一、导入1. 通过展示绘画与雕塑融合的作品,激发学生对绘画与雕塑融合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绘画与雕塑融合的作品?二、讲授1. 介绍绘画与雕塑融合的历史和特点。
2. 分析绘画与雕塑融合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鉴赏1.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幅绘画与雕塑融合的作品进行鉴赏。
2. 分享鉴赏心得,教师点评。
四、作业1. 创作一幅绘画与雕塑融合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讲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雕塑的基本特点、流派和代表作品。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现代雕塑艺术的兴趣,培养对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现代雕塑的基本特点、流派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现代雕塑图片、教材。
2. 学生:铅笔、橡皮、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现代雕塑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现代雕塑,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二)新授1. 教师讲解现代雕塑的基本特点:(1)造型独特,富有创意;(2)材质多样,运用现代科技;(3)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时代感。
2. 教师介绍现代雕塑的流派:(1)抽象派:强调形式美,追求视觉效果;(2)表现派:强调情感表达,追求个性;(3)装置艺术:强调空间、时间和观众参与。
3. 教师展示现代雕塑的代表作品,如:(1)米罗的《哈里昆》;(2)毕加索的《牛头》;(3)杜尚的《泉》。
(三)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现代雕塑融入我们的生活?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现代雕塑可以应用于公共艺术、室内装饰、园林景观等领域。
(四)实践1. 教师示范现代雕塑的创作方法,如:(1)构思草图;(2)选择材料;(3)制作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现代雕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让学生了解了现代雕塑的基本特点、流派和代表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3. 教师应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现代工业美术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现代工业美术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现代工业美术的起源和发展2. 现代工业美术的主要特点3. 现代工业美术的代表作品分析4. 现代工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5. 创新实践:设计属于自己的现代工业美术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现代工业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现代工业美术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分析3. 创新实践:设计属于自己的现代工业美术作品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代工业美术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分析法:分析现代工业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现代工业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现代工业美术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分析:分析现代工业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设计属于自己的现代工业美术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现代工业美术起源、发展、特点和代表作品的掌握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分析现代工业美术作品时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观点。
3. 创新实践评估:评价学生设计的现代工业美术作品的创意、审美和技巧运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工业美术展览,加深对现代工业美术的理解和欣赏。
2. 邀请现代工业美术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理念。
3. 开展现代工业美术作品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创新。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有效,是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评估是否合理、全面,是否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九、教学资源1. 现代工业美术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理论知识和作品案例。
现代设计艺术教案教案名称:现代设计艺术教案教案编写人:XXX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设计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及代表性作品。
3. 培养学生对现代设计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现代设计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现代设计的定义和内涵- 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现代设计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 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对设计艺术的影响- 包豪斯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设计艺术的国际化发展趋势3. 现代设计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建筑设计:浅谈现代建筑的发展与设计理念- 平面设计:现代平面设计的特点与应用- 产品设计:现代产品设计的创新与实用性4. 现代设计艺术的欣赏与创造- 欣赏现代设计艺术作品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造能力- 设计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与应用三、教学方法1. 面授教学:通过讲述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现代设计艺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代表性作品。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代设计艺术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现代设计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互动,培养对现代设计艺术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现代设计艺术的概念和特点1.1 定义现代设计艺术,介绍其内涵和范畴。
1.2 对比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分析其区别和特点。
1.3 通过实例展示现代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
2. 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2.1 介绍工业革命对设计艺术的影响,解释现代设计的背景和产生原因。
2.2 简述包豪斯学派的兴起和发展,探究其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2.3 分析现代设计艺术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例举国际上知名的设计机构和展览。
3. 现代设计艺术的代表性作品3.1 建筑设计:介绍几个当代建筑作品,分析其设计理念和创新之处。
3.2 平面设计:展示几个现代平面设计作品,探讨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
初中美术教案:学习绘画与雕塑学习绘画与雕塑绘画与雕塑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两个方面,通过学习绘画与雕塑,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教案将围绕学习绘画与雕塑展开,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
一、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1. 素描的基本要素素描是绘画的基础,通过学习素描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线条的绘制,包括直线、曲线、竖线和横线等。
其次,学生还需学会运用明暗的对比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了解明暗的原理和构图的方法。
2. 调色技巧的训练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调色技巧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色彩搭配,了解色彩的明暗关系和冷暖关系。
其次,学生还需学会运用不同的画笔和调色板来控制颜料的深浅和稠度,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 绘画创作的探索在掌握了基本技巧和方法之后,学生可以进行绘画创作的探索。
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题材和风格,通过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观画展和研究名家作品来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
二、雕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1. 雕塑的构造和比例雕塑是以实体材料为基础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学生需要了解雕塑的构造原理和比例关系。
通过学习雕塑的造型要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立体造型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 雕塑的材料和工具雕塑的材料和工具是进行雕塑创作的基础条件,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材料和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例如,可以让学生了解石膏、黏土、木材等常见的雕塑材料,以及锤、凿、雕刀等常用的雕塑工具。
3. 雕塑创作的技巧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实践的方式,学习雕塑创作的基本技巧和过程。
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造型开始,逐步提高对雕塑形象的表现能力。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验,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题。
总结通过学习绘画与雕塑,初中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技能。
课题:《艺术雕塑绘画之美》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雕塑和绘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雕塑和绘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
2. 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1. 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2.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一幅雕塑作品和一幅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雕塑?什么是绘画?二、新课讲授1. 雕塑:(1)介绍雕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
(2)展示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如古希腊雕塑、中国古代雕塑等。
(3)分析雕塑作品的造型、构图、材料等方面,让学生了解雕塑的艺术魅力。
2. 绘画:(1)介绍绘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
(2)展示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如写实绘画、印象派绘画等。
(3)分析绘画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让学生了解绘画的艺术魅力。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观察一幅雕塑作品和一幅绘画作品,用简短的文字描述自己的感受。
2.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幅具有创意的雕塑作品或绘画作品。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雕塑和绘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雕塑和绘画的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雕塑和绘画艺术?二、新课讲授1. 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1)观察法:从作品的造型、构图、材料等方面进行观察。
(2)比较法:将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雕塑和绘画作品进行比较。
(3)联想法:结合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对作品进行联想。
2. 案例分析:(1)展示一幅雕塑作品和一幅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运用欣赏方法进行分析。
(2)分享学生的欣赏心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计《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第八课工业设计●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通过观察、鉴赏了解并感受工业设计产品的特点能力目标:经历了解、观察、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初步懂得一些评价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工业设计产品的设计与审美来理解现代艺术,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提高对美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现代工业设计的变化及特点,如何评价工业产品设计的优劣。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工业产品设计的优劣●教学设计环节一:情景导入设计改变了产品的命运,赋予产品新的生命。
环节二:讲授新课1、工业设计定义师问:工业设计是什么?它又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了呢?通过一组图片近距离的看看我们身边的工业设计。
播放PPT 图片(背景音乐)总结定义和基本属性:工业设计是大工业生产方式下,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段,遵循一定的美的规律,来创造能够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的活动。
工业设计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等基本属性。
2、工业设计的历史发展通过萌生、发展、成熟三个时期椅子的变化介绍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
A 萌生时期(PPT 展示)代表人物:苏格兰以麦金托什作品:高直式座椅教师讲解分析师问:这样的样式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倡导简洁、抽象的几何装饰风格,更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更合乎工业时代的审美要求。
B 成长时期(PPT 展示)代表人物:(德密斯·凡·德罗1929) 作品:巴塞罗那椅教师讲解分析教师总结:形式跟随功能,去除干扰和装饰。
C 成熟时期(PPT 展示)代表人物:(日柳宗理1957) 作品:蝴蝶凳教师讲解分析教师总结:新材料、注重功能性、人文精神、民族特色小结。
再次强调工业设计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基本属性,也是判断产品优劣的标准。
环节三:深入讲解:工业设计经典案例分析以羊角咖啡杯为例为大家讲解一下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如何符合基本属性的。
[视频播放]直观感受产品使用1)教师提问:通过观察羊角杯与普通杯子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学生回答:方便携带、造型独特、以人为本等。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现代雕塑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尝试现代雕塑艺术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现代雕塑艺术的特点及分类。
2. 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1. 现代雕塑艺术与传统雕塑艺术的区别。
2. 现代雕塑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展示现代雕塑艺术作品图片、视频等。
2. 教学模型:现代雕塑艺术作品实物或模型。
3. 教学材料:雕塑创作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传统雕塑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回顾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雕塑艺术是如何发展到现代的吗?现代雕塑艺术有哪些特点呢?二、讲授新课1. 现代雕塑艺术的概念及特点- 现代雕塑艺术是指在20世纪以来,受到现代哲学、艺术思潮、技术变革等因素影响,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 现代雕塑艺术的特点:注重形式、材料、空间、观念的探索与创新;强调个性表达,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
2. 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现代雕塑艺术在西方兴起,以毕加索、布拉克等人为代表。
- 20世纪中叶,现代雕塑艺术逐渐传入我国,与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雕塑艺术。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现代雕塑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形式、材料、空间、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现代雕塑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四、现代雕塑艺术创作1. 教师介绍现代雕塑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进行现代雕塑艺术创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现代雕塑艺术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评选出优秀作品。
3.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现代雕塑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现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基本知识。
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材来源:《小学美术》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审美能力。
2.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现代雕塑的基本创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 理解现代雕塑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运用现代雕塑的创作方法进行实践。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展示现代雕塑作品。
2. 各种材料(如塑料、纸、木、金属等)供学生创作使用。
3. 教师示范工具及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现代雕塑作品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现代雕塑?它与传统雕塑有什么不同?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教师总结现代雕塑的基本特点。
二、发展阶段1. 教师展示多种现代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如形态、色彩、材质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现代雕塑的常见创作方法。
3. 教师示范现代雕塑的基本创作步骤,如构思、选材、制作等。
三、实践阶段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现代雕塑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分享创作心得。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现代雕塑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收获,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现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现代雕塑创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现代雕塑,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现代雕塑展览,拓宽视野。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现代雕塑教案教案标题: 现代雕塑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雕塑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现代雕塑创作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3. 培养学生对现代雕塑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步骤:导入活动:1. 提问:请学生谈论并分享对于雕塑的了解和观点,让他们思考雕塑的定义以及不同类型的雕塑。
2. 展示现代雕塑作品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3. 介绍现代雕塑的定义:现代雕塑是指20世纪至今的雕塑创作,以现代社会文化为背景,采用各种材料和形式进行创作,包括抽象雕塑、装置艺术等。
4. 分析现代雕塑的特点:自由、多样、个性化、创新性,与传统雕塑形式有所区别。
5. 解读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包括不同风格和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
实践操作:6.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现代雕塑家,进行深入了解并准备小组介绍,包括该艺术家的作品和风格特点等。
7. 学生现场展示小组介绍,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对现代雕塑的理解和感知。
8. 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自主创作,鼓励他们基于所学知识和技巧,尝试创作一件现代雕塑作品。
评价与反思:9. 学生展示和评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10. 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11. 总结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现代雕塑对于当今社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作业:1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创作经历和对现代雕塑的认识与感悟的文章。
13. 收集并展示学生的作业,让他们之间相互交流与讨论。
教学资源:1. 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和视频;2. 现代雕塑家的介绍和作品资料;3. 创作材料和工具。
教学延伸:1. 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雕塑作品;2. 鼓励学生参与现代雕塑比赛或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掌握基本的创作技巧,提高对现代雕塑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教案【教学目的】①了解并感受外国现代绘画、现代雕塑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于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与分析。
②对西方现代前卫艺术及其思潮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③对新兴的工业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并初步懂得一些评价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现代绘画、现代雕塑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并能对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分析。
教学难点:现代派艺术较为复杂,历史的评价不一,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
【教学过程】1、立体主义: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
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
(1)、介绍毕加索:毕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
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
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
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 "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
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玫瑰红时期”。
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
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
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
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2)、立体主义: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
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
1908年,G.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L.沃塞列斯在《吉尔&S226;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
立体主义的主将是P.毕加索和布拉克。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
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
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
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
2、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1)野兽主义:1905年产生于法国的松散的美术社团。
这个社团没有共同遵守的明确目标。
没有发表过宣言和理论主张。
野兽主义这个名称是偶然产生的。
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一群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参展,他们是H.马蒂斯、A.德兰、A.马尔凯、H.芒金、M.de弗拉曼克、G.鲁奥等人。
在他们的作品中间,有一件展品比较写实,风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塑家多纳太罗的作品。
批评家L.沃塞列斯在描述该展品时,用了“在一群野兽中间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这样一句话,把马蒂斯等年轻画家的画比作野兽,故名。
35岁的马蒂斯被这群风格并不相同的年轻画家拥戴为领袖。
野兽主义是西方20世纪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派别。
他们继续着后印象主义V.凡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
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
有人把野兽派看作是广义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也有人认为,野兽派不是一个艺术运动,只是马蒂斯等人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式束缚的阶段。
马蒂斯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野兽时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出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汇。
”野兽主义作为社团存在的时间只有二三年。
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作新的探索。
(2)表现主义:20世纪初欧洲(主要在德国)的文艺运动和思潮,在美术中有鲜明的反映。
德国《狂飙》杂志的编辑H.瓦尔登1911年首次使用表现主义来称呼柏林的前卫派作家,不久被广泛采用。
实际上,美术中最早的表现主义社团从1905年即已出现。
表现主义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主义忠实地描绘现实的悖逆。
同时,它和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有内在的联系,它承继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
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
19世纪末,德国的一些哲学家、美学家的理论,曾经对表现主义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直接对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E.蒙克。
他的作品引起了一群年轻画家的极大兴趣。
第1个社团是桥社,1905年成立于德累斯顿。
它的发起者和主要成员和 E.L.基希纳、E.黑克尔、K.施密特-罗特卢夫、O.米勒、M.佩希施泰因。
这群年轻人凭着乐观主义的热情和一种改革社会和艺术的信念,试图建立一个把生活和创作融合在一起的社团。
他们提出到工人区体验工人的纯朴感情,对雇请的模特儿采取平等的态度;宣传艺术不只是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而且还有为了人生、满足生存需要的目的;主张创作者与欣赏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桥社的画家们早期主要画风景和裸体,用写生直接抒发感情。
桥社虽于1913年因内部意见不一而解体,但对德国表现主义运动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第2个社团是青骑士社。
组织者是从慕尼黑分离派中分裂出来的、来自俄国的W.康定斯基。
他于1909年成立了慕尼黑新美术家协会,不久又脱离该会,以与F.马尔克共同主办的刊物《青骑士》为据点,团结一批激进的青年艺术家,参加的有A.马克、H.坎彭东克、G.明特尔、P.克利和著名作曲家A.勋伯格。
在青骑士社举办的展览会上陈列作品的,还有桥社的成员和法国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画家。
1913年支持表现主义运动的瓦尔登狂飙画廊,仿效法国举办了第一次德国秋季沙龙,陈列了包括青骑士成员在内的欧洲各国新流派的作品,并在北欧各国巡回展览,影响很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骑士社中止了活动。
但欧洲以至西方各国1910年以后的艺术变革,无不和它有一定的联系。
青骑士社中最杰出的画家是康定斯基、克利和马尔克。
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艺术的鼻祖,他在1911~1912年间推出最早的抽象绘画;瑞士画家克利采用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有稚拙趣味的作品;马尔克善于画马,试图把形的结构与色彩的微妙变化有机地结合于形象的塑造,以加强艺术表现力。
他们都宣传非理性的、超脱现实生活的纯艺术。
德国表现主义美术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据点是柏林的《狂飙》杂志社和同名画廊。
参加《狂飙》活动的,除基希纳外,还有奥地利的O.科柯施卡。
他的画派,在形式上以富有强烈的动感、旋转的笔触和歪曲客体的变形著称;在内容上,以善于剖析对象的心理状态、性格和情绪而引人注意。
第3个社团是新客观社,出现于1923年。
严格地说,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社团,而是一个展览会的名称。
参预活动的艺术家受桥社和青骑士社的影响,提倡客观现实──主张描绘战争的后果和腐朽不堪的社会,对失去人性的现实和市民的庸俗气作猛烈的抨击。
他们不要求极端地分解和歪曲客体,而要求细节的真实性。
代表人物是G.格罗斯、O.迪克斯、M.贝克曼。
新客观社是表现主义的最后阶段,也是它的左翼。
表现主义艺术家虽然试图不重复现实,不反映现实的表面,而力求反映现实的本质和精神,但由于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由于用人性的、人本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决定了他们不能深入到生活的内里和本质,除少数人外,他们只能用传神的笔,画出一幅幅体现抽象观念的形式感很强的图画。
表现主义的绘画,尤其是版画作品,经鲁迅介绍,对30年代的中国新木刻运动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小结: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特征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
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
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
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