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古代诗人王之涣和张继的《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
2.学习古诗的基本语言特征、形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 《山行》教学内容:古诗《山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山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重点:1.教授《山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创作生涯。
2.解读《山行》的意象和意境。
3.学习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感情表达。
4.引导学生从语言、韵律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赏析。
2. 《枫桥夜泊》教学内容:古诗《枫桥夜泊》是宋代诗人张继的作品,通过描绘江南的水乡景色,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枫桥夜泊》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重点:1.教授《枫桥夜泊》的基本背景和作者张继的创作生涯。
2.解读《枫桥夜泊》的意象和意境。
3.学习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感情表达。
4.引导学生从语言、韵律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赏析。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和解读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阅读古诗原文,并理解其意境和意义。
3.教师示范朗读古诗,并引导学生发声朗读。
4.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学生分析古诗的语言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6.学生撰写对古诗的评论或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古诗教师介绍古诗《山行》和《枫桥夜泊》的背景和作者。
为学生营造了解古诗的氛围。
2. 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学生个人阅读古诗原文,并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整理出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示范朗读和学生朗读教师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停顿示范朗读古诗。
然后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表现力进行朗读。
4. 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枫桥夜泊优秀教案设计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一等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杨柳青堤、枫桥、夜泊等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2)了解杨柳青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学习理解和朗读《枫桥夜泊》;(4)掌握词语、句子的意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的语感正确理解和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学习历史、地理和文化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描写手法及细节的能力;(4)培养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审美意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和朗读课文;2.词语、句子的意义。
三、教具准备1.电脑、音箱;2.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枫桥夜泊》的情景描写,激发学生对夜色、江水、枫桥等形象的向往和美感。
2. 展示枫桥和夜泊的图片,了解杨柳青堤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步骤二:课文阅读(15分钟)1. 播放枫桥夜泊的诗歌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分析词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表达手法。
3. 解读课文的寓意和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三:欣赏赏析(15分钟)1. 播放枫桥夜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情感。
2. 展示枫桥夜泊的艺术形象,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3. 分享自己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思考。
步骤四:课文导读(15分钟)1. 解读生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描写手法和细节,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步骤五:小组合作(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自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
2. 联合全班,展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共同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步骤六:巩固提高(15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朗读一段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和表现力。
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枫桥夜泊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 掌握《枫桥夜泊》的基本音律和演奏技巧;-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能;-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学重点:- 理解枫桥夜泊与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学习《枫桥夜泊》的基本音律和节奏;- 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3. 教学内容和方法:- 介绍枫桥夜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枫桥夜泊》的乐曲结构和音乐特点,让学生逐步理解乐曲的情感表达;-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乐器进行合奏排练,模仿古琴音色和演奏技巧,加深对枫桥夜泊的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独特的音乐表演,包括舞台布置、服装搭配等,展示对乐曲的感悟;-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演奏和即兴创作,培养他们的表演自信心和音乐创作能力。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枫桥夜泊的来历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出学习目标。
步骤二:欣赏- 播放原版枫桥夜泊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并体验乐曲的情感与节奏。
步骤三:分析- 分析乐曲的结构和音乐元素,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和声,同时培养他们对音乐表达的感悟能力。
步骤四:合奏- 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乐器进行枫桥夜泊的合奏排练,对古琴音色和演奏技巧进行模仿和学习。
步骤五:创作-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音乐创作和即兴演奏,鼓励他们在乐曲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展示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想法。
步骤六:总结- 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课堂小结,再次强调枫桥夜泊的艺术魅力和学习成果。
5. 教学评价:- 学生个人表演评价:根据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即兴创作进行评分,注重其音乐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性。
- 小组合奏评价:评估小组的合作默契和演奏水平,鼓励团队合作和相互学习的精神。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枫桥夜泊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并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演自信心。
湘教版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湘教版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解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学习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力量。
2、丰富同学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绚烂。
3、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解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老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一、激情导入二、资料相互沟通1、同学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相互沟通。
2、老师简介古诗。
三、自读自悟1、老师放录音,同学听,留意诗的节奏。
2、同学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3、老师引导同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4、同学初步感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四、检查效果五、课堂小结其次课时课时目标1、精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图画。
一、复习导入指名同学朗读、背诵课文。
二、精读赏析1、同学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同学质疑,争论问题。
三、想象诗境四、迁移拓展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5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寒山石径斜月、乌、霜白云人家枫、火愁爱枫林城、寺霜叶红于二月花钟、船。
山行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和理解古诗词《山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学生能够理解和领悟古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表达,并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
二. 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三.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艺术性强的诗歌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2.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四. 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山行》诗歌中的重要词语,描写手法和意象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讲解解读法:通过老师讲解古诗词的背景、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山行》的诗歌内涵。
3.学生主体演绎法:通过组织学生课堂小演讲、朗诵、歌咏等方式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介绍《山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并给学生放一段美妙的山水音乐,来引导学生进入《山行》的世界。
2.让学生看一张山脉壮观的图片,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你们最喜欢的山有哪些?•为什么你们喜欢它们?•你们认为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Step 2 阅读和分析(4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然后再带领学生分段分析重要词语、描写手法、意象等等。
2.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然后完成诗歌的阅读理解题。
3.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通过提问和探究引导学生的想象和探究。
Step 3 学生主体演绎(40分钟)1.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他们喜欢的段落,然后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分析。
2.学生分组朗诵《山行》诗歌。
3.学生小组演出诗歌朗诵,并展现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Step 4 思考题和小结(20分钟)1.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作者在诗歌中的哪些描写你觉得最传神?•让你感觉最深的是哪些词句?•你对于大自然有哪些新的认识?2.总结一下诗歌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六.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演绎等方式来深入探究《山行》的诗歌内涵,体验诗歌的美和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小学语文《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小学语文《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小学语文《山行》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
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四、检查自学效果⒈认读生字“径”“飘”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回答问题:⑴为什么称为“寒山”?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
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⒈背诵小学语文《山行》⒉小学语文《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优秀模板13套)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套1古诗两首(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二、学生自学课文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三、检查自学效果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
为什么称“寒山”呢?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山行》。
板书:3、古诗两首山行近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山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径、斜"等4 个生字,会写“寒、径”等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秋天山林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识“径、斜"等4 个生字,会写“寒、径”等8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秋天山林的美丽景色。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有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飘香的果实。
在古代,很多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色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吧。
2. 展示秋天山林的图片师:(展示秋天山林的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秋天的山林。
枫叶红了,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银杏叶黄了,像一把把金色的小扇子;松柏依然翠绿,像一个个威武的战士。
秋天的山林真美啊!你们觉得秋天的山林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让我们一起去古诗《山行》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在朗读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想象自己就走在秋天的山林里,感受秋天的美丽。
2. 检查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径、斜、霜、赠。
寒山、石径、斜风、霜叶、赠刘景文。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生字词。
这个字是“径”,它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来说一说?(学生回答)“径”的意思是小路。
我们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比如“石径"小径”“田径"等。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二、学生自学课文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三、检查自学效果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
为什么称“寒山”呢?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山行》。
板书:3、古诗两首山行近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通过描绘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深秋山林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尤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欣赏。
核心素养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山行》,理解并运用诗中的关键词汇(如“寒山"、“石径”、“霜叶"等)进行简单描述。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会从自然景物中感悟生活哲理。
3.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增进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4.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景,体会诗人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意的理解。
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描绘的深秋山林美景,背诵全诗。
难点:深入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诗人通过景物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你们喜欢秋天的哪些景色呢?生:(学生自由发言,如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树叶等。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看看他是如何在诗中描绘秋天的。
初读感知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感受诗的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听你的朗读?(学生个别朗读,教师适时纠正发音)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呢?生:(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精读理解师:“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吗?生:(描述山路崎岖、冷清的样子)师:“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这“人家"给这幅画面增添了怎样的感觉?生:(讨论,如温馨、宁静等)师:“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为什么会停下车来欣赏枫林呢?生:(猜测,可能是被枫林的美景吸引)师:那么,“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句诗美在哪里?生:(讨论,理解“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魅力)深化感悟师:整首诗读下来,你有什么感受?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生:(讨论,如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秋天美景的赞美等)师:是啊,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对深秋山林的喜爱之情。
古诗三首《山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 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背诵课文。
2、抓住字眼理解诗意。
3、想象画面,走进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想象画面,走进诗的意境。
主问题:1、你读懂了诗的意思吗?2、诗中都有哪些美丽的画面?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枫桥夜泊》,在诗人的眼中,秋天是怎么样的?(在诗人的眼中,秋天是( 板书:对愁眠))出现幻灯片背诗过渡:今天。
我们要学习另外的一首诗那么作者杜牧的眼中又是?板书:山行1、指导题目“行”可以组一个什么词?2、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读通、读顺古诗。
2、在课本上划出古诗的节奏。
指名读诗(相机指导“斜”)同音成韵3、抓住字眼,理解诗意。
出现自学检测单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远上()斜()石径()坐()霜叶()红于()指名说4、探究主问题一:(1)、自学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轻声朗读,抓住诗中的字眼,逐字逐句理解诗意。
(2)、互学要求:有不理解的做标记记录下来,讨论不理解的字词。
(3)——、展学要求: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过渡:同学们,我们读出了诗的节奏,那我们还要读出诗的画面。
三、抓住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探究主问题二:1、自学要求:诗中都有哪些美丽景物?用简笔画在检测单中画一画。
2、互学要求:组长主持,组员依次表达,学生畅所欲言,那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并机做简笔画。
3、展学要求: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并展示作品。
过渡:所以在杜牧的眼中,秋天是--------(板书:红于二月花)齐读全诗。
师:诗学到这里,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画面,还要读到你自己,说说秋天我们都见过那些美丽的景物?生自由表达,勾出生活的回忆。
四、练习说活,想象诗意。
(出现南飞的大雁图、原野图、庄家丰收图、小松鼠觅食图、孩子们秋游图,指导说话。
)五、用诗的语言,写一写眼中的秋天。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古诗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古诗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以《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艺术魅力,并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2.能正确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词义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以优美的语言朗读《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并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课堂活动(30分钟)活动一:诗意呈现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首古诗进行诗意呈现。
可以通过朗诵、表演、图片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每个小组要解释自己的选择,并与全班分享。
活动二:词义理解与讨论教师针对每首古诗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和讨论。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入手,深入探讨古诗的内涵。
活动三:情感表达学生针对《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写一段自己的情感表达。
可以是对古诗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也可以是对自然景观或人生哲理的思考。
学生可以选择写作形式,可以是散文、诗歌或者故事。
3.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进行展示,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对古诗的理解分享给全班。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并点评优秀的作品。
四、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对古诗的理解,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分享。
2.诗意呈现:学生以清晰的朗诵、生动的表演或者精美的图片展示,呈现《山行》和《枫桥夜泊》的诗意。
3.词义理解与讨论: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古诗中的重点词汇,能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有意义的讨论。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并能够正确解读诗句。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古诗《枫桥夜泊》的赏析和解读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教师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导入,比如:“大家在夜晚有没有经过一座古桥,看到镜面般的河面上洒下月光,感受到一丝宁静和美丽?”引导学生思考,并预热课堂气氛。
2.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古诗《枫桥夜泊》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告诉学生这是唐代杨炯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之无常的思考。
3.诗歌赏析逐句解读古诗《枫桥夜泊》,教师可以辅以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解读:在月亮落下,乌鸦哭叫,霜花遍布天空的晚上,诗人正在枫桥上夜泊。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解读:江边的枫树在夜晚闪烁,与渔民的篝火共同形成一幅景象,但它让诗人倍感愁绪。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解读: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解读:半夜的钟声传到了诗人在船上的耳边,让他感到宁静与充实。
第五句:“荷叶西风寺院门”,解读:寺庙的门前有荷叶,受西风吹拂,发出沙沙的声音。
4.情感体验和言语表达鼓励学生表达对古诗《枫桥夜泊》的感受和理解。
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诗中的枫桥、江边的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你在现实生活或其他诗歌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5.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写一篇与《枫桥夜泊》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启发。
6.拓展延伸教师可以介绍其他与《枫桥夜泊》主题相关的古代或现代作品,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主动回答问题、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选诗背景本次教学设计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山行》和南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两首诗。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唐代和南唐时期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诗歌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古代的山林和水乡,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和南唐时期的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2.掌握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如对景写物、比兴等;3.熟悉《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的文本内容和意境。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2.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悟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的背景介绍和解读;2.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的介绍和分析;3.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和分享。
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老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介绍《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技巧;2.阅读理解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学习两首诗歌,进行理解和解读;3.分组讨论和演讲: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进行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讨论,并以演讲的方式展示;4.创作诗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并展示给全班。
四、评价方式1.书面评价:老师对学生课堂笔记、阅读笔记及诗歌创作进行书面评价;2.口头评价:老师对学生小组讨论和演讲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3.课堂表现评价: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投入程度、思维深度、情感表达等进行评价。
五、教学效果预期通过本次教学设计,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4.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枫桥夜泊》这首宋代诗人张继的作品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能够理解并解释《枫桥夜泊》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教学内容1.《枫桥夜泊》的背景和意义:1.1 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以及其在宋代的作品地位;1.2 解读作者在诗中刻画的句容枫桥的景色以及其与作者的情感联结;1.3 分析诗中表达的对生活的思考和人生的意义。
2.古代诗歌欣赏能力的培养:2.1 学习古代诗歌的格式和构成要素;2.2 分析《枫桥夜泊》中的韵律和节奏,并对比其他古代诗歌。
3.文学鉴赏能力训练:3.1 理解并解释《枫桥夜泊》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3.2 探究《枫桥夜泊》中所运用的意象,如枫桥、天边的斜阳等;3.3 引导学生通过对《枫桥夜泊》的鉴赏,提升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
4.应用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写作练习:4.1 学生根据所学修辞手法,运用于自己的短文写作中;4.2 学生选择一个意象,并在短文中巧妙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一段枫桥夜景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张继及其作品在宋代的地位和影响。
3.诗歌分析:3.1 学生阅读《枫桥夜泊》诗歌,并进行整体理解。
3.2 分析诗歌的格式和构成要素,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3.3 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对比。
4.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4.1 学生学习《枫桥夜泊》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4.2 学生探究《枫桥夜泊》中所运用的意象,如枫桥、天边的斜阳等。
4.3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和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5.文学鉴赏能力训练:5.1 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借鉴学习《枫桥夜泊》的韵律和节奏。
5.2 学生进行一次文学鉴赏,解读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6.写作练习:6.1 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 )月( )日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
和“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
情。
教材学情
简 析
教材分析:
《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两首》中的七
言绝句,皆为描写秋景的传世名篇。它们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作者分
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首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
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
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可谓是一首秋的赞歌;《枫桥夜泊》
则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
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
难以言说的轻烟般的愁思。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1、 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朗读体味,熟读成诵。
2、 生本共鸣,入境悟情;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教具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师 生 活 动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入诗 1、(课件配乐)深秋的一天,晚唐诗人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一路上,白云、枫林、寒山、石径……,目不暇接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难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板书诗题。 2、读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3、诗人在山上行走时,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师范读古诗。 二、三读韵歌,入情入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 重点指导: 句末是平声字,朗读时可适当延长; 每句第四个字亦可适当延宕或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齐读全诗。 (二)、再读感悟,解诗明意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画: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哪些景色? 2、组织交流。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 例:“石径”(石头小路。用上拆字法,“径”用查字典的方法) 3、精读体味,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教师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 )的寒山 ( )的石径 ( )的枫叶 ( )的白云 设计意图 伴着优美的旋律和山林秋色的迷人画面,再辅以教师的动情导入,旨在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迫切想去感受“诗情画意”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新课标》
指出:“阅
读是个性
化行为。”
学生对阅
读内容必
然有自己
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品悟,以画为媒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
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
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 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
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学生自读、互读,师生配合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处”。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
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
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 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
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
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
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
林,他停下车来就是因为喜爱这美丽的枫林!
重点指导: “坐”(因为)。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
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
“晚”。
的独特感
受、体验、
理解。本环
节引导学
生用多种
方式交流
阅读感受,
目的是让
学生之间
平等友好
地对话,在
交流中互
相启发、互
相补充、互
相促进,提
高他们的
语文综合
素质。
教材不是
终点。本环
节的设计
在语文学
科与艺术
学科、课文
与生活之
间架起了
桥梁,引导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同桌互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师
生配合读等。
⑥配乐齐读。
(四)、配乐背诵,积累内化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
约,秋意绵绵啊,当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
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三、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旁题上这首诗,为画增添一份
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
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
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2、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杜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火红的秋天,生机勃勃的秋天,
是否秋天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一样的呢?我不防再来看一首描写
秋天的古诗。(课件出示诗)
(1)、请读一读这首诗。
(2)、读出感觉了吗?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生可能
学生走出
“书本语
文”,回归
“生活语
文”。
同样的秋
色,别样的
情怀;同样
的秋景,不
同的心境。
这就是为
什么中国
古典诗词
能借助一
个个简单
常见的景
物抒发如
此丰厚的
情感底蕴
的原因所
在。鲜明的
导语为探
寻《枫桥夜
泊》意象背
后的文化
意韵做了
情感上的
铺垫
引导学生
明白:心情
不同,就算
看到同样
的景物也
会有产生
不同的感
情,而这景
体会到:孤单、凄清、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请读读诗
句。其他同学再来交流交流你的感受。(如果学生有困难,就再
读诗。) (3)、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事情困扰着作者,使他夜不能眠?(出外旅行,想念家人。)请心中想着家人,读一读这首诗。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科举落榜)你能体会诗人此时的心情吗,请你表达出来。或许还有很多原因引发诗人的愁绪,就让我们帮他抒发出来吧!齐读整首诗。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1)、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 (2)、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 (3)、难怪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景把这情表达出来。请再读这两首诗,好好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 (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6、小结 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
融入景物
中,情景交
融。)
今天我们跟着两位诗人去感受了截然不同的秋景图,课后请同学
们再搜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或文章,去更多的了解秋天。
(简短的一句话,不仅总结的课堂,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天的所见、所
闻、所感。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
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
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
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
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
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板
书
设
计
3、古诗两首
山行 枫桥夜泊
远上寒山石径斜, 月落乌啼/霜满天,
近景
白云深处有人家。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停车坐爱枫林晚, 姑苏城外/寒山寺,
远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