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省优质课一等奖-散步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共7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8.92 MB
- 文档页数:1
散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1、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一、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二、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⑴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⑵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教师导学: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
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
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三、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散步》教案4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是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背景下进行的。
故事情节与我们在中班阶段进行的“逛街”游戏十分相似,于是我们借助有趣的故事情景尝试开展了一次器乐活动。
活动目标.能用不同的乐器或用相同的乐器不同的演奏方法模拟故事里的各种声音,并尝试运用回旋曲完整表演故事。
.按场景以小组轮换的`方式进行器乐表演,体验合作表演故事的快乐。
活动准备.各种乐器,故事图片等。
.幼儿已听过故事,并探索过部分情节的声音。
3.乐曲《稻草中的火鸡》。
活动过程一、引出主题.今天天气真好,母鸡萝丝准备出门去散步了!.幼儿听音乐用肢体动作学母鸡萝丝散步。
3.我们还可以怎么表现母鸡萝丝很高兴的样子呢?4.母鸡萝丝在散步时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
二、讲述故事,组织讨论.讲述故事。
.狐狸的坏主意得逞了吗?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3.母鸡萝丝去散步时去过哪些地方?它先去哪里再去哪里?4.共同探讨其中一个故事情节的声音。
如,你最喜欢哪段故事?在这段故事里,你能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的?什么声音在前,什么声音在后?5.你会用什么乐器表现这些声音?6.导幼儿尝试用乐器表演。
7.请部分幼儿表演。
三、交流分享,共同游戏.分别请幼儿选择乐器尝试游戏。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
.交流分享。
请幼儿仔细看看某组小朋友表演得像不像,他们用了什么好方法。
3.请一个幼儿扮演母鸡萝丝用肢体动作表现散步的情景,其余幼儿分组用乐器表演各个场景,共同游戏。
附:从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到音乐活动的演变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在农场里散步时和一只狐狸之间发生的故事。
故事内容如下: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狡猾的狐狸跟在身后。
咚!梆!狐狸被钉耙撞倒在地。
母鸡萝丝绕过池塘,狡猾的狐狸跟在身后。
扑通!呱呱!狐狸一下掉进池塘。
母鸡萝丝经过磨坊,狡猾的狐狸跟在身后。
哗啦啦啦!哗啦啦啦!狐狸被面粉袋砸到了头。
母鸡萝丝穿过篱笆,狡猾的狐狸跟在身后。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散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品读清新质朴的语言。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的培养。
2.透过朴实的语言品味浓浓的亲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阅读文段,揣摩情节的发展。
文段:几年前,我探亲期满返回无锡的时候,母亲送我到车站,我的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到发车时间……二、感知课文1.听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写到了哪些人?(2)在什么季节、什么地点散步?(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事件)(3)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一)捕捉细节议人物文中的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试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我”“母亲”“儿子”三个人物的性格。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二)各抒己见提观点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三)体验幸福说“秘诀”散步,算不得大事;作者处理的办法,也许也算不得最好,但结果是一家人和和美美。
从这样的小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幸福家庭的秘诀。
大家知道这秘诀是什么吗?(四)走入画面探景物1.找出景物描写的段落,体会朗读语气的处理。
2.思考: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有无关联?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四、感悟体验1.指导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
2.交流感悟:“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一句的深刻含义。
3.回放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幸福片段,体味“甜蜜的负荷”那独特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1.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亲情是身心疲倦时听到的亲切问候,是;亲情是轻松愉快时发出的会心微笑,亲情是……2.作业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11篇)《散步》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课前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过程:一、老师导语导入同学们刚学了《春》一文,已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春天里一家三代四口一起散步,散步中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请大家告诉我是一个什么难题?二、听录音、初步感知,找分歧,赏画面,抓主旨。
1、听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回答“难题”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路母亲小路孙子教师追问:这是摆在谁面前的一个难题?3、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摆在“我”面前的难题他很好的解决了,并且在文章中描绘出一幅温馨而又令人感到的画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后,教师追问,你能谈谈对这幅画面的理解吗?三、读文本,悟亲情,探究“孝”1、“我”面对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听母亲的;大路没走,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听孙子的。
2、这样看来,一家四口人中,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说的?(1)“我”听母亲的A、相关语句B、言下之意,母亲年岁已高,在前文有一处与这呼应的,请找出读读。
C、读到这里,很明显“我”听母亲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D、设想:再过几十年,“我”的儿子面对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呢?(2)、母亲“听”孙子的A、母亲听孙子的,找出相关语,你喜欢这句话吗,请评析一下。
B、文章中还有一处暗示孙子值得疼爱,你能找出来吗,读读,评析C、讨论:走大路,是“我”的孝敬;走小路,是对儿子的疼爱。
现在,不走大路,走小路,是不是不孝呢?(探讨出这是家庭成员的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显示出家庭的和睦、温馨)D、设想:奶奶的初衷是走大路,后改变主意走小路,好心里是怎样想的`,假如你是她,请用语言来表达她的内心世界。
2024年散步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6篇散步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3、体会文章用人物性格来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1、感悟文章所揭示出来的一条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
2、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主题思想来写的。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成语故事:(注意联系前面的几个成语)两袖清风,画龙点睛,2、导入:从课题入手,“散步”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随随便便的走走,是一种休闲的方式。
那么在莫怀戚的这篇散文中,散步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且看课文第125页的文章。
3、快速地默读文章,思考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有特点的句子划起来,并且通过这个题目想一想:作者在散步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主题?提问,回答:(1)初春的'时候,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个人,在田野里散步。
(2)主题:尊老爱幼。
4、再仔细的阅读文章,想一想“尊老爱幼”的这个主题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要找出具体的字和词。
)师注意:同学回答之后,主要让学生来回答这些细节与主题有什么联系,反映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师只做适当的指导。
归纳:正因为有这个主题的存在,人物的性格都要服务于这一个中心。
而是不是他所有的性格都可以服务于这个中心呢?不是的。
因此,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性格来写,选取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部分性格来写。
这也是我们作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点之一。
撇开作文不说,就这一部分的性格也都可以让我们来过渡:这些性格只是他们众多性格当中的一个方面,为什么其他的方方面面的性格都不写,而只写这个性格呢?因为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要让人物的性格服务于主题。
但是就这一部分的性格,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受。
现在,我们不妨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在你们每个四人小组中谈谈: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5、讨论: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师注意: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适当时候,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反驳,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脚,能否坚持住观点。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三、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
1.利用百度或谷歌搜索引擎对课文中不熟悉的生字词进行查阅熟悉,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预习。
2.人教版教材;
3.与文章有关的图片资料;
4.文章的音频。
散步朗诵视频:
拓展资源:广告
四、学习策略设计
本节课主要使用“问题探究”方式学习,主要使用的策略有:
探索策略:独立利用教材或网络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处理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
讨论策略:面对面或是利用分组的方式来讨论课程内容;
竞争策略: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最后有交流讨论的过程,必然会有一种竞争心理,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评价策略:学生可以对别人的学习结果评价,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
角色扮演:为了学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分角色来扮演人物进行课堂表演。
五、教师的总结与强化
教师在此阶段可以对课文进行总结,对文章进行梳理和归纳,对设计的问题作出回答,对课文的重难点作出深刻讲解;并且对于学生没能想到的知识点教师加以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知识。
六、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类型评价指标分数(每项5分)
自我评价满意度
教师评价对任务积极性。
第6课《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分歧"各得其所”等重点词语,掌握其读音、词义和用法。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和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责任,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2)理解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所传达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对生命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积累重点词语,掌握多音字、形近字和近义词的辨析。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亲情。
3.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 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如“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2.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家庭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先生的一家,一起走进初春的田野,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提问:莫怀戚是一位怎样的作家明确: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作协副主席,1971 年出生于重庆,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品有《大律师现实录》和《经典关系》等。
优秀一等奖课文散步教案(5篇)优秀一等奖课文散步教案(5篇)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人才。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一等奖课文散步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一等奖课文散步教案(篇1)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b:过程与方法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领会主旨。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c: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深沉的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
教学难点:领会表现至善至美的亲情美的主题以及语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的欣赏与感悟。
导学步骤:一、情境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说感受)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温馨的爱,像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莫怀戚的《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习质疑1、回顾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情愫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颟顸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惆怅,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憬悟到生命的永恒。
诵读、咀嚼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斑斓多味?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驾驭生活,不贻误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第6课《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能够找出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如以小见大、大词小用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蕴含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让学生珍惜身边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1.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 体会文中以小见大、大词小用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如“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悟能力。
3. 让学生学会运用以小见大、大词小用等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家人一起做过一些特别难忘的事情呢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一起旅游、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等。
2. 提问:这些事情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开心、幸福、温暖等。
3. 教师引导: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人之间的亲情是最珍贵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文章——《散步》,看看作者莫怀戚是如何通过一次散步来展现家庭亲情的。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提问:有谁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莫怀戚呢明确:莫怀戚,1951 年出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散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2.通过阅读品味文中画面的温馨和细节的动人。
3.理解学习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二、导入新课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沐浴着亲情。
如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三、课前预习1、走进作者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2、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划出生字新词和词义;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划线字注音分歧()信服()拆散()霎()时水波粼粼()嫩()芽熬()过解释分歧: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2、散步人有哪些?地点?季节?3、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4、结果如何?五、意境欣赏说一说你能具体地说说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分歧吗?母亲走大路大路平坦我(责任重大)儿子走小路小路有趣六、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样?(结合文中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语句说一说)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文中的“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的中年男人。
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候,有时可以兼顾两头,但有时无无法兼顾两头。
如文中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的时候,那么顾那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要顾老一头。
因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但父母风烛残年,尽孝心的时间不多。
所以这里有个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下,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一头。
慈爱宽容、疼爱孙子、善解人意即使自己行动多不方便,也宠爱孙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信赖儿子,尊重儿子;“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袋,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温柔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乖巧“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七、咏读入理品味探究1、找出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品味,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第4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散步优质课教案省一等奖(6篇) 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漫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答复)今日,我们一起学习《漫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漫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
要求学生把握以下字词: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2、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
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致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漫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漫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打算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终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尝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展多角度品尝探究。
鼓舞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明确:“我”恳切、孝敬;妻子贤良、温存;母亲老迈、服从而又有修养;儿子听话、懂事。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严肃其事呢?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索的写作意图。
明确:(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担当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3)我打算委屈儿子——表达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根本原则;(4)似乎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索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