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32.42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缺乏、教师总体素质不高、师资培训跟不上等方面。
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究,制定建设规划,拓宽培养途径,努力探索符合高职特色的师资培训体系。
关键词:高职师资问题对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到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24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全国高职院校由1998年的432所发展到2006年的1105所,1998年全国高职在校生117.41万人,2005年发展到近800万人。
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但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也顺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
但应该看到,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用的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实现这个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办学单位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
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把师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一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管理部门陆续制订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及文件。
二是各院校分别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摘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数不足、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学校领导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师队伍扩张速度太快等是造成队伍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
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队伍建设要立足全局,正确认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意义;要立足“六种素养”,让思政教师队伍“强起来”;要实施精准培训,夯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课;教师队伍建设;思考[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22-0046-02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①龙辉明,龙辉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指出,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
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打造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关键。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思政课越来越重视,各高职院校加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思政课教师人数有了迅速增长、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预期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数不足《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
根据笔者对省内外部分高职院校调查结果,大部分被调查的高职院校师生比并未真正达到1∶350的要求,而是将部分从事行政兼课教师、党务工作者、政工人员都算在“专职思政课教师”里面,以提高师生比。
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出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普及,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
尽管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国内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制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重要性不亚于普通本科教育。
尽管近年来我们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要完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并非易事。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和配合。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因此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高职院校之间缺乏协同和配合,导致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责任不明,管理混乱。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责任不清晰,使得管理混乱。
高职院校的管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学术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缺少统一和规范的管理标准和方法。
•管理流程不畅,效率低下。
制度体系不完善,导致高职院校的管理流程不畅,效率低下,进而制约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例如,高职院校考核标准不统一,办学责任不实,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纠纷等问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其课程设置应该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并不完全匹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针对性,缺少实用性。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基础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导致学生毕业后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缺乏创新,老旧陈旧。
高职院校课程的内容缺乏创新性,老旧陈旧,难以满足市场上新需求的学习和研究。
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条件限制了其课程开发的深入与广泛。
•专业设置重复,缺乏差异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比较单一,缺乏差异化。
而这些专业有很多是成熟的市场化专业,过度开办会带来人才浪费和职业定位混乱的风险。
出路加强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保障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教学管理工作是每所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中心,是各高职院校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办学目标的保证。
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需要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稳定性高、团队意识强的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用其高效率、高素质的管理水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做好组织、落实、服务等工作。
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工作一直不被重视,且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工作能效低、职业素养缺乏、团队服务意识差、职业满意度低。
这种状况已经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管理水平和管理要求极不相称,并且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质量。
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优化队伍结构、提高管理者水平和素质将成为每所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是指经过专门组织的专业训练,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教学管理理念及职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个人素质,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学管理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从工作性质上来看教学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有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且它的专业知识具有两重性,既要服务于教学与指导教学,又要对教学进行监督和评估,[1]因此这支队伍的建设无疑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学校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维持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随着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推进、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活动越来越多,教学内容越来越细化,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教学管理工作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
在复杂的工作中,如何理清头绪,维持教学工作正常的开展,并将教学改革工作深入进行,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来完成。
(二)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经历了蓬勃发展之后,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将目光从量变转换到质变上来,因此各院校都纷纷进行了办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和创新以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连接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桥梁。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高职院校逐步兴起,教学工作也不断创新改善。
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下面简单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各自所在领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机构。
因此,应该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去实际操作,掌握职业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
同时,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和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世界,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注重学生主体性,加强个性化教育高职教育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在学习期间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实践内容,这一点与本科生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可以采用课程差异化、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措施,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完全的学习和个性的职业发展计划。
三、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教学传统模式互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资源,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可以开设线上课程,提供线上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选择。
同时,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新技术来优化教学管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这也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和灵活化。
这是未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在高职教育中,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至关重要。
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有扎实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将这些知识和能力带给学生。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摘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教育管理存在着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模式千篇一律等局限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就是要改变旧有的管理模式,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根本的职业教育中提升水平,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育模式;双师型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技能、实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但是,随着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有许多新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教学管理理念的革新教学管理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实力。
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管理理念,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高职教学定位于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学管理应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来实施。
学校应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提供学生学习的保障,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把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生能力及其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一套明确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跟踪制度,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因为它的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恰到好处,那么就要把实际操作作为职业性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
在条件允许时,还应该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将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纳入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充分将市场的需要反应在教学过程中。
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就要开拓思路,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
第6卷 第3期集美大学学报V o.l 6 N o .32005年9月Journa l o f Ji m e iU n i versitysep .2005[收稿日期]2005-05-24[作者简介]陈福昌(1969-),男,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陈福昌(集美大学人事处,福建厦门361021)[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高校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师资队伍的竞争。
当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总量不足,高素质优秀人才不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职称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存在着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滞后老化、教师流动速度加快以及部分教师事业心不强等状况。
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完善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水准,同时,不断完善内外部环境,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良好保障,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6493(2005)03-0087-04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师资队伍建设。
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实施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其目的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部分高校的建设步伐;从地方政府来说,他们迫切要求高校能够快速发展,借助于优良的师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从高校自身看,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师资力量的竞争,高校要完成培养人才的重任,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建设好师资队伍。
一 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
总体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许多院校生师比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公认的警戒线,师资缺口比例较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问题与建议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要素,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探索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概念的提出与演进20世纪80年代,第一所高职学院金陵职业大学诞生。
在办学实践中,基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过程、教学方式上的不同,对高职教师素质提出了不同要求,要求高职教师要具有两方面的能力,即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
1991年,王义澄在《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文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文章提出,建设一支能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专科教育的关键。
自此之后,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热点。
国家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逐步明确双师的概念以及高职教育双师的具体要求。
梳理这些政策文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1994—1999年:政策导向阶段从第一所高职学院诞生到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各地共兴办了120多所高职学院。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经验不足、重视不够,以及高职学院在办学中还存在着政策不配套、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结果多数学校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专科。
加上长久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积习,高职教育在发展中慢慢暴露出职业教育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等问题。
因此,在这一阶段,出台了一系列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為导向的政策。
从1994年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教师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双职称制”开始,到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提出“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正式进入政策文本,“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教育专任教师的发展目标,也是学院办学基本条件之一。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浅议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进程的加快,教学质量的跟进与提高已然成为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传统的师资建设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因此,各类院校都在努力构建更加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师资队伍。
相应的解决对策: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准;重视教师的培养,构建高素质教学梯队;竞争、聘用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45-02“国为兴,必贵师而重傅。
”没有一流的教师团队,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就难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助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与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其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的根本保证,更是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这一“顶层设计”的重要抓手。
一、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近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进入到一个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发展阶段,相应地,高职教师的队伍建设也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成绩显著1.专职教师总数逐年递增。
截至2010年,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共有专任教师40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51%。
2.教师队伍“质”的提升也堪称“突飞猛进”,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拥有“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比例是反映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据统计,我国已有近40%的专业教师转变为“双师型”教师,学历水平、职称结构均大幅改善。
3.“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得到普遍重视。
高职教育并不仅停留在片面的“学历教育”,而是旨在使学生获得扎扎实实的本领,以适应社会真实需求的“技能教育”。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体制的不断健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引起重视。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力求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在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上已有很大的提升,在推进就业、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从431所增长到1215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3%;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300万人,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86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6%,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
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是关系到高职自身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指出:“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关系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但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并未跟上学校规模快速发展的步伐,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壮大,体制的不断健全,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引起重视。
如何建立一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原因1 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在本次调查统计的高职院校中,专职教师的来源情况为:毕业后直接任教110人,企业调入12人,其他单位调入78人,各占比例为55%,6%,39%。
此数据来源于商丘高职院校调查统计由上表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或者由其他高校退休后再聘的教师,而从企业调入的工程人员到学校任教的比例较少。
当前,中国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整体的工作仍然是社会本位。
在实际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校园的稳定和安全总是放在第一位,关注的仅仅是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价值和社会价值,重形式、轻实质,轻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踏入社会后的适应性,而没有注重通过学生个体的内在化发展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素质的转化。
1高职高专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忽视管理过程的人际情感关系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时是5%的讲道理,剩下的95%最关键的就是对学生的爱;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学生进步的最大动力。
师爱之所以仅次于母爱是因为师爱是用理智与心灵沟通,也是增进师生感情的重要方式。
给学生以真挚的爱,才会引导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辅导员由于对学生的爱,真诚地为学生着想,做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是学生能敞开心扉的教师,我们可以“解毒济病”,收到了预期的成效。
但是有些辅导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为人师长,学生就应该什么都听从于他,无论老师对与错,更有甚者怕学生出事担责任,对学生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不敢提出来、瞒报,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学生因此就越来越难管理了。
这些问题出现,正是揭示了我国当前的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管理过程中只知道教授学生知识,而忽视管理过程的师生人际情感关系。
实际上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学问、能力与品德等的授受关系,又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关系,情感交流始终是激励管理活动成功的根基。
正是情感的作用,才使得管理产生和谐、融洽和理想的成效。
而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管理中,很多辅导员注重的是完成当日的管理工作,不出意外,不用承担后续责任,敷衍居多,用心的少,更不用说情感的交流。
这使得管理工作仅是浮于表面,做做秀,难以深入。
管理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感受,不能调动学生的管理积极性,忽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甚至有些辅导员为单单完成日常任务,对学生发号施令,使唤性强,不顾学生感受,更谈何民主管理和激励措施。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摘要]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
只有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完善高职教师的学历、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激发高职师资的内在潜能,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对策建议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我国高职院校按举办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三大类型。
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教师基数庞大,师资整体水平较高,教师素质发展比较全面,但也有一些因为教师达标率低而面临摘牌警告的院校。
从整体水平来看,目前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外聘教师比例偏低,部分院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
民办高职院校大多发展周期比较短,年轻教师的比例明显偏高。
在专任教师总数中,小于30岁的年轻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公办院校的比例。
兼职教师大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高,可见兼职教师队伍的来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具有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和机制保障,其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是各类型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结构建设较好的院校。
此类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相对容易,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1.师资队伍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就目前形势来看,教学管理体系、制度等在逐步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
虽然很多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但就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而言,教学管理工作还需要很多的创新和改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不比普通高等院校,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所以,就业便成了衡量学校好与坏的重要标准,而保障就业的有效办法便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便可见一斑。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现状1.教学管理体系逐渐优化教学体系(teaching system),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
它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等一系列教学要素。
当今的教学体系大体相同,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创新并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体系及方法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不少院校都引进了德国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应用到了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较适合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
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学管理体系仍不完善,还需进一步优化,须在前进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2.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发展初期,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比较单一,一般只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评,没有考虑到在众多同类院校中,如何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开创独一无二的高职教育。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很多院校认识到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良好完备的教科研(课题)研究制度、课程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
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在摸索中探寻方向,不断尝试新方法,验证新思想,敢想敢做才能取得大的突破。
如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的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推出了《人才培养方案》、教考分离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