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32.42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缺乏、教师总体素质不高、师资培训跟不上等方面。
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究,制定建设规划,拓宽培养途径,努力探索符合高职特色的师资培训体系。
关键词:高职师资问题对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到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24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全国高职院校由1998年的432所发展到2006年的1105所,1998年全国高职在校生117.41万人,2005年发展到近800万人。
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但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也顺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
但应该看到,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用的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实现这个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办学单位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
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把师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一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管理部门陆续制订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及文件。
二是各院校分别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摘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数不足、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学校领导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师队伍扩张速度太快等是造成队伍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
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队伍建设要立足全局,正确认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意义;要立足“六种素养”,让思政教师队伍“强起来”;要实施精准培训,夯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课;教师队伍建设;思考[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22-0046-02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①龙辉明,龙辉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指出,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
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打造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关键。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思政课越来越重视,各高职院校加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思政课教师人数有了迅速增长、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预期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数不足《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
根据笔者对省内外部分高职院校调查结果,大部分被调查的高职院校师生比并未真正达到1∶350的要求,而是将部分从事行政兼课教师、党务工作者、政工人员都算在“专职思政课教师”里面,以提高师生比。
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出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普及,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
尽管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国内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制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重要性不亚于普通本科教育。
尽管近年来我们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要完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并非易事。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和配合。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因此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高职院校之间缺乏协同和配合,导致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责任不明,管理混乱。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责任不清晰,使得管理混乱。
高职院校的管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学术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缺少统一和规范的管理标准和方法。
•管理流程不畅,效率低下。
制度体系不完善,导致高职院校的管理流程不畅,效率低下,进而制约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例如,高职院校考核标准不统一,办学责任不实,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纠纷等问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其课程设置应该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并不完全匹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针对性,缺少实用性。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基础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导致学生毕业后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缺乏创新,老旧陈旧。
高职院校课程的内容缺乏创新性,老旧陈旧,难以满足市场上新需求的学习和研究。
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条件限制了其课程开发的深入与广泛。
•专业设置重复,缺乏差异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比较单一,缺乏差异化。
而这些专业有很多是成熟的市场化专业,过度开办会带来人才浪费和职业定位混乱的风险。
出路加强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保障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教学管理工作是每所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中心,是各高职院校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办学目标的保证。
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需要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稳定性高、团队意识强的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用其高效率、高素质的管理水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做好组织、落实、服务等工作。
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工作一直不被重视,且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工作能效低、职业素养缺乏、团队服务意识差、职业满意度低。
这种状况已经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管理水平和管理要求极不相称,并且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质量。
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优化队伍结构、提高管理者水平和素质将成为每所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是指经过专门组织的专业训练,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教学管理理念及职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个人素质,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学管理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从工作性质上来看教学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有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且它的专业知识具有两重性,既要服务于教学与指导教学,又要对教学进行监督和评估,[1]因此这支队伍的建设无疑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学校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维持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随着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推进、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活动越来越多,教学内容越来越细化,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教学管理工作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
在复杂的工作中,如何理清头绪,维持教学工作正常的开展,并将教学改革工作深入进行,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来完成。
(二)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经历了蓬勃发展之后,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将目光从量变转换到质变上来,因此各院校都纷纷进行了办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和创新以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连接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桥梁。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高职院校逐步兴起,教学工作也不断创新改善。
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下面简单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各自所在领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机构。
因此,应该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去实际操作,掌握职业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
同时,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和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世界,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注重学生主体性,加强个性化教育高职教育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在学习期间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实践内容,这一点与本科生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可以采用课程差异化、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措施,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完全的学习和个性的职业发展计划。
三、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教学传统模式互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资源,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可以开设线上课程,提供线上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选择。
同时,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新技术来优化教学管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这也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和灵活化。
这是未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在高职教育中,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至关重要。
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有扎实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将这些知识和能力带给学生。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摘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教育管理存在着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模式千篇一律等局限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就是要改变旧有的管理模式,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根本的职业教育中提升水平,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育模式;双师型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技能、实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但是,随着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有许多新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教学管理理念的革新教学管理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实力。
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管理理念,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高职教学定位于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学管理应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来实施。
学校应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提供学生学习的保障,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把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生能力及其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一套明确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跟踪制度,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因为它的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恰到好处,那么就要把实际操作作为职业性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
在条件允许时,还应该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将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纳入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充分将市场的需要反应在教学过程中。
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就要开拓思路,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