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军高考化学易错点(19)化学实验选择题专练(模拟题训练)

领军高考化学易错点(19)化学实验选择题专练(模拟题训练)

领军高考化学易错点(19)化学实验选择题专练(模拟题训练)
领军高考化学易错点(19)化学实验选择题专练(模拟题训练)

易错点19 化学实验选择题专练

模拟题训练

1.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易燃试剂与强氧化性试剂分开放置并远离火源

B.在50 mL量筒中配制0.1000 mol·L-1碳酸钠溶液

C.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D.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

【答案】B

2.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A逐滴加入到固体B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A为浓盐酸,B为KMnO4,C中盛品红溶液,则C中溶液褪色

B.若A为醋酸,B为CaCO3,C中盛Na2SiO3,则C中溶液中变浑浊

C.实验仪器D可以起到防止溶液倒吸的作用

D.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AlCl3溶液,则C中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答案】D

【解析】A、浓盐酸和KMnO4反应生成氯气,氯气通入品红溶液,溶于水生成的次氯酸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A正确;B、若A为醋酸,B为碳酸钙,与醋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中盛Na2SiO3和CO2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则C中溶液中变浑浊,故B正确;C、D为球形结构,可使倒吸的液体受重力作用流下,具有防倒吸作用,故C正确。D、浓氨水和生石灰CaO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和AlCl3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且氨水是弱碱,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故D错。

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B

4.对于下图所示实验,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或操作正确的是

A.实验甲:匀速逐滴滴加盐酸时,试管中没气泡产生和有气泡产生的时间段相同

B.实验乙: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为无色

C.实验丙:用瓷坩埚融化NaOH

D.装置丁:酸性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乃至褪去

【答案】D

【解析】A.先发生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则开始没有气泡,然后有气泡,但反应时间前短后长,故A错误;B.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大,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为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故B错误;C.瓷坩埚成分中有二氧化硅,它能够NaOH反应生成粘性物质硅酸钠,故C错误;D.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蔗糖变为碳,然后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SO2具有还原性,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时,观察到酸性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乃至褪去,D正确。

5.一种无色气体100mL,由NH3、NO、CO2所组成,将此无色气体通过浓硫酸的洗气瓶后,发现

气体减少了30mL。剩余气体继续通过Na2O2固体后,发现气体变成红棕色,再将该气体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发现试管内水位上升,最后试管内充满液体。则原混合气体中NH3、NO、CO2气体的体积比为( )

A. 5∶8∶12 B. 15∶14∶21 C. 10∶14∶21 D. 30∶28∶23

【答案】B

6.如图是用于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气体的装置,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A.氯气能被碱石灰吸收,故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氯气,故错误;B.氨气可以用碱石灰干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气法收集,但图中为向上排气法收集,故错误。氨气极易溶于水,用干燥管进行氨气的吸收装置,可以防止倒吸。C.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硫和氯化钙不反应,能用氯化钙干燥,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用干燥管能防止倒吸,故正确;D.一氧化氮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也不能用氢氧化钠吸收,故错误。

7.中学常见的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b→c+d+H2O。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若a是Fe,b是稀硝酸(过量),a可溶于c溶液中。则a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4H++NO3

-═Fe3++NO↑+2H

2O

B.若c、d均为气体,且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将混合气体通入溴水中,橙色褪去,褪色的离子方程式为SO2+Br2+2H2O═4H++SO42-+2Br-

C.若c是无色刺激性气味的碱性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含空气和c体积各半的混合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假设溶质不扩散,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能为0.022 mol·L-1

D.若a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c、d均为钠盐,参加反应的a、b物质的量之比为4∶5,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写为4CO2+5OH-═CO32-+3HCO3-+H2O

【答案】C

8.如图所示,常温时将一滴管液体Y一次性全部挤到充满O2的锥形瓶内(装置气密性良好),若锥形瓶内气体的最大物质的量是a mol,久置后其气体的物质的量是b mol,其中a≥b的是

【答案】C

【解析】A.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因为铁过量,则久置过程中铁发生吸氧腐蚀,则消耗氧气, a>b,故A不选;B.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因为亚硫酸钠过量,则久置过程中亚硫酸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 a>b,故B不选;C.Fe、Al 与浓硫酸发生钝化,气体体积基本不变,故C选;D.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久置过程中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NO,体积变小,故D不选。

9.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A逐滴加入到固体B中,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若A为浓硫酸,B为K2SO3,C中盛品红溶液,则C中溶液褪色

B.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AlCl3溶液,则C中先变浑浊后澄清

C.若A为醋酸,B为CaCO3,C中盛Na2SiO3溶液,则C中溶液中变浑浊

D.若A为双氧水,B为MnO2,C中盛Na2S溶液,则C中溶液中变浑浊

【答案】B

10.已知:Al、Fe、Cu 的合金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只有 NO,实验过程如下:

另取等量该合金,溶于足量 NaOH (aq),则可得气体的物质的量是

A. 0.22 mol B. 0.15 mol C. 0.3 mol D.无法计算

【答案】B

【解析】由标况下 V(NO)=6.72L,则 n(NO)=0.3mol,可知该合金与稀硝酸反应时失去电子0.3mol*3=0.9mol,由合金与过量稀硝酸反应的溶液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成沉淀25.4 g,可知生成的沉淀为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铜混合物,且质量和为 25.4 g,由电子得失守恒和质量守恒进行求算。设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合金中铝的物质的量为2x /3 mol,可列出算式:合金中铁和铜的质量和为(17.9—2x*27 /3)g=(17.9-18x)g,25.4 g沉淀中铁元素和铜元素质量和为 25.4-(0.9-2x)*17=(10.1+34x)g,由 17.9-18x=10.1+34x,解得 x= 0.15 ,故正确答案 B。

11.根据下列实验方案所得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答案】C

12.亚硝酸钙[Ca(NO2)2]是水泥混凝土外加剂的主要原料,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 Ca(NO2)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已知:2NO +CaO2═ Ca (NO2)2; 2NO2+CaO2═Ca(NO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儿氮气再加入稀硝酸

B.装置 B、D 中的试剂可分别为水和浓硫酸

C.装置 F 中酸性 K2Cr2O7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未反应的氮氧化物

D.将铜片换成木炭也可以制备纯净的亚硝酸钙

【答案】D

13.下列化学试验仪器或操作正确的是

A.长颈漏斗 B.测溶液 pH 值

C.用硫酸滴定 NaOH 溶液 D.溶量瓶

【答案】C

【解析】A 是分液漏斗。B 测溶液 pH 值操作错误,不应直接将试纸置入待测溶液中,而是用玻璃棒将待测液点在试纸上测试。C用硫酸滴定NaOH 溶液用酸式滴定管,操作正确。D 为100mL 容量瓶,而非溶量瓶。

14.在化学实验中必须注意安全,以下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①在点燃H2、CO、CH4等易燃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②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③浓碱液对皮肤有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H2SO4溶液冲洗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应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⑤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⑥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A.③⑤⑥ B.①②③ C.①②④⑥ D.全部

【答案】C

15.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是

【答案】B

【解析】A.酸式滴定管下方无刻度,充满液体,则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mL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溶液体积大于20.00mL,故A错误;B.碘易溶于酒精、酒精与水互溶,则可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故B正确;C.NaClO溶液具有漂白性,可漂白pH试纸,应用pH计测NaClO溶液的pH,故C错误;D、称取 KMnO4固体放在小烧杯中溶解,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

容量瓶中,故D错误。

16.完成下列实验,所选装置正确的是

【答案】A

1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答案】B

18.某氮肥样品可能含有NH4HCO3、NH4C1、NH4NO3中的一种或几种。称取该样品1.000克,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将溶液分成两等份依次完成如下实验:

①向一份溶液中加入10mL 0.2mol?L-1的盐酸与之充分反应,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CO2气体

44.8mL(设产生的CO2全部逸出)。

②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6mol?L-1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设产生的NH3全部逸出)至少需要25mL 0.15mol?L-1的硫酸才能被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000 g样品中一定含有NH4HCO3 0.316克

B.向①反应所得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样品中一定含有NH4C1

C.原样品的含氮量为21%

D.无需另外再设计实验验证,就能确定原样品中是否含有NH4Cl

【答案】D

19.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答案】B

20.“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上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 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耗小是该方法的一大优点

B.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过滤、蒸发、结晶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答案】D

【解析】A.碳酸钙的分解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消耗能量,耗能大,选项A错误;B.基本过程中有两个反应: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②碳酸钙的高温分解,循环利用的应该有CaO和NaOH 两种物质,选项B错误;C.“反应分离”过程中分离物质的操作应该是过滤,目的是通过过滤得到碳酸钙沉淀,选项C错误;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而被吸收,甲醇工业上可用CO2制备,选项D正确。

21.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①所示装置用于粗盐提纯中除掉泥沙

B.图②所示装置用于蒸干氯化镁溶液制无水MgCl2

C.图③所示装置用于以己烯为萃取剂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D.图④所示装置用于验证乙烯的生成

【答案】A

22.根据下列操作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答案】C

23.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实验: ①测定溶液的pH 值,溶液显碱性;

②取少量溶液加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③在上述溶液中再滴加Ba(NO 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④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NO 3)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 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以下对原溶液的推测正确的是 A . 一定有C1–

离子存在

B . 不能确定是否存在HCO 3-

离子存在 C . 一定有CO 32-

离子存在 D . 一定有SO 32-离子存在 【答案】B

【解析】①测定溶液的pH ,溶液显强碱性;②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说明B 原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或都含有;③在上述溶液中再滴加Ba (NO 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或亚硫酸钡或二者都有;④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

(NO 3)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氯离子,但②步中加入盐酸含有氯离子,不能确定原溶液中含氯离子;由于碳酸根或亚硫酸根水解显碱性,因此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氢根离子;综上所述:选项B 正确。

24.有一瓶无色溶液,可能含有Na +

、K +

、Al 3+

、Mg 2+

、NH 4+

、Cl -、SO 42一

、HCO 3-、MnO 4-中的几种。

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许溶液,逐渐加入过量的Na202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和白色沉淀且白色沉淀逐渐增多而后又部分溶解;②另取部分溶液,加入HNO3酸化的Ba ( 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③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原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到黄色火焰。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肯定有Na+、Al3+、Mg2+、Cl- B.肯定有 Na+、Al3+、Mg2+、SO42一

C.肯定没有K+、HCO3-、MnO4- D.肯定没有K+、NH4+、Cl-

【答案】B

25.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现象及原理均正确的是

A.用玻璃棒蘸取NaClO溶液点在干燥的pH试纸上,试纸呈现蓝色,证明HClO是弱酸B.将一定量的FeCl3晶体、盐酸依次加入容量瓶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FeCl3溶液C.为证明Cu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了CuSO4,可将反应后的混合液冷却后再加入水,若显蓝色即可证明生成了CuSO4

D.用乙醇、乙酸及浓硫酸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中发现忘加碎瓷片,需在完全冷却后再补加【答案】D

【解析】A项,NaClO具有漂白性,无法测出溶液pH,不能判断NaClO溶液的酸碱性,应选pH 计测定其pH,才能作出判定,故A项错误;B项,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应在烧杯中溶解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最后加盐酸抑制水解,故B项错误;C项,反应后的溶液中有剩余的浓硫酸,因此加水稀释反应后的溶液时,应把反应后的混合液加入水中,若显蓝色则证明生成了硫酸铜,不能反之操作,易发生危险,故C项错误;D项,发现忘加碎瓷片,应先冷却,再加碎瓷片,防止暴沸,故D项正确。

26.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答案】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