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私家园林学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10
岭南园林的特点?和江南园林、北京皇家园林各有什么特点?从余荫山房、可园谈岭南园林特点?(先说造园,然后归纳特点。
江南园林——扬州个园造园特点、手法?;先介绍自身特点推到江南园林特点。
)1、岭南园林的选址。
岭南园林的营建,最重视的是选址,而选址也最能表现出建园者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意趣。
苏州园林的选址原则是:辟园于小巷深处,园林混杂于民居中间,也就是在闹市中求僻静去处,通过艺术构思和人工手段去营造出一片城市山林之境。
而岭南的建园原则是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中,甚至降宅园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一部分。
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巧构。
保留至今的粤中四大名园,清晖园、梁园建在小镇边缘,可园、余荫山房则建在乡村,以求得良好的环境条件。
2、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比较大.庭院和庭园的形式多样,它们的组合较之江南园林更为密集、紧凑,旺旺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阴的效果,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联系和防御台风袭击.3、建筑物的平屋顶多有作成"天台花园"的现象,这样做既能降低室内温度,又可美化园林环境.为了室内降温而需要良好的自然通风,故建筑物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其外观形象当然也就更富于轻快活泼的意趣.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尤其以装修、壁塑、细木雕工见长,而且多有运用西方样式的装饰,如栏杆、柱式、套式玻璃等细部;甚至整座的西洋古典建筑配以传统的叠山理水,别有风趣.4、叠山常用姿态嶙峋、繁密的适应包镶,即所谓"塑石"的激发,因而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丰富,具有水云流畅的形象,在沿海一带也有用石蛋和珊瑚礁石叠山的,则又别具一格.叠山而成的石景又可以分为"壁型"和"峰型"两大类:前者的主要特征是逶迤平阔,由几组峰石连绵相接而成,没有显著突出的主峰;后者的主要特征是顶峰突出.山径盘旋,造型险峻而富于动势。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议作者:应晨舟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16期摘要:清代为岭南私家园林的兴盛期,本文主要论述清代岭南私家园林的背景、建筑风貌及其借鉴西洋元素的造园手法。
关键词:岭南园林;实用美观;西洋特色;雅俗共赏1 背景我国的园林艺术起源于秦汉,至明清为集大成时期,此时的岭南园林作为后起之秀,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鼎力比肩,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按艺术特征划分的3大类型之一。
岭南园林的艺术风格不仅融北方与江南造园风格,也吸收了不少外国造园手法。
出现了一批留存至今的名园。
“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带。
夏秋两季多台风暴雨,全年炎热多雨、高温高湿。
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岭南园林有别于其他园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天然的地理屏障,岭南在历史上一直远离国家的政治中心,所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弱。
地处沿海地带,很长一段时间为清朝对外的唯一通商口岸,明后期开始,岭南已经开始出现西式建筑。
后来由于外来殖民者的不断租借或是割占,西方文化加大了转入的势头。
这使得岭南造园艺术形成了一种开放、融通、中西合璧的风格。
如:航海国家葡萄牙于1514年入侵澳门(图1),对清朝广东一带的园林有深远的影响。
2 建筑风貌对于岭南园林建筑的特色,吴劲章先生总结为6个字,即“轻巧、通透、淡雅”。
园林建筑多为“连房广厦”和“高墙冷巷”的形式(图2)。
前者通过连片房屋把内庭与建筑融为一体,达到降温纳凉及避雨遮阴的效果。
后者建筑多采用小面宽、大进深的平面形式,建筑的墙体、屋顶薄,空间高敞通透,利于通风。
如广州清晖园为适应南方炎热气候,形成了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
此外,为抵御台风破坏,岭南园林建筑屋面出檐、起翘较江南园林小,铺厚实的灰绿筒瓦,檐口平直,使岭南“高墙冷巷”建筑更多呈朴实、稳重感[1]。
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古典私家园林类型的特点比较我国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古典私家园林类型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按性质分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北方园林以顾和圆,圆明园为代表,其实也被称为皇家园林.江南园林主要分布在苏、扬、沪、宁、杭、嘉一带地区,以苏州园林为典范,又称为私家园林.岭南园林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区,以广东的可园,徐荫山房为代表,是比江南园林更显得开放公共的私家园林.北方园林的特点:.1.为历代朝代的皇帝所建,富丽堂皇,严谨庄重,空间布局上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2.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3.建筑用重檐,红柱黄瓦,雕梁画柱,显得纷繁华贵,壮观和瑰丽.建筑和装饰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得皇权的尊贵.4.一池三山,多是真山真水的自然风貌,园林规模宏大.代表元素:轴线对称.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三交六窗花等。
植物上用松、柏、槐等。
堆石上用青石、房山石等。
江南园林的特点:1.多为士大夫和达官贵族所建,规模比较小,布局却精巧.2.景观和建筑的布局不拘泥于对称的定式,,灵活多样3.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4.建筑色彩素雅,以黑白为主色调.代表元素:植物以常绿的阔叶树如樟,竹,桂等为主,还有落野树种种如柳,桃,海棠等.景观中多采用亭榭廊槛,以桥坊石运用较多.与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构成一致,融合为一体.岭南园林的特点:1.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多是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宅院形式,规模小.2.建筑材料以青灰色的砖瓦为主,显得阴凉清淡.3.更加讲究点景,借景和意境的升华.4.具有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色,同时有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使岭南园林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代表的元素:植物以木棉,棕榈为主,终年常青,高大挺拔,五彩缤纷.兰花在布景和字花中应用广泛.建筑有碉楼、船厅、廊桥等地方建筑类型.装修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艺术.。
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摘要: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发源地。
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结合分析岭南庭园造园,园林建筑及其理水手法,浅析岭南庭园的艺术成就,总结了岭南庭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园林岭南园林建筑理水庭园岭南古属南粤,由于远离中原,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不毛之地,但自隋唐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经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岭南逐渐成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多元综合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并且有悠久的造园传统和乡土文化气息,所孕育出来的岭南园林成为中国园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1.历史的追溯:对于岭南园林的记载,比较有据可循的是在南汉时期,但是历史的记录显示出它并没有像我国的中原和江南那样表现出其造园发展的连贯性,而是突出表现某几个阶段。
岭南传统园林发展主要为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园林造园四个历史阶段。
南越王朝时期:就广州市的秦汉考古在1995-1997年间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宫苑实例。
现发掘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里,筑有石砌大型仰斗状水池,石渠,平桥与水景,砖石走道等。
这段时期南越国园林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在山上筑高台,广州的越王台便是筑在越秀山之上,讲究的是“依山就势”。
因此该时期的园林造园特点就是,利用自然地形和自然环境,通过大自然的有力因素来把握总体趋势,同时,庭院内部空间布置精细周密,施工精致;在宫苑中喜用规整的水渠,池石,几何图案的处理,这种整体取向自然,局部取向人工的特点和造园手法,此后一直影响着岭南园林的发展。
南汉王朝时期:古代广州历史上有“三朝十帝”南汉为其中的一朝。
在《南汉春秋》中有记载“凿山城以通舟楫,开兰湖,辟药洲”,此处的药洲,指的便是南汉宫城禁苑中著名的南宫仙湖药洲。
仙湖为人工所造,周围五百余丈,湖中布局洲渚水石,栽植红药;洲渚间有太湖奇石九峰,比拟天上的星宿。
此时的南汉园林深受道教影响。
此外广州城西的荔枝湾也是这个时期的大作,当时被称为“荔枝洲”。
是由南汉刘王兴建的。
岭南园林造园手法解析摘要: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进行考察,并对其中特殊节点做了重点研究。
主要探讨了其中玲珑小榭一景的造景手法,包括其宏观的构图布局、与周围景物关系、自身借景考虑等。
最后,根据其造园手法在岭南精神上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余荫山房;岭南园林;八角亭;玲珑小榭;岭南精神1概述1.1余荫山房区位余荫山房位于广州番禺区南村镇,当时的南村是广州大镇,水上交通便利,向北可以通往广州城,向南可以出海。
但是余荫山房本身处于闹市之外,在环境幽美的城郊地区,可以说是市井之外的一片净土。
进可入广州市区,退可至幽静城郊,是理想的闲居之所。
1.2建造背景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大成的事情,最具系统性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即是出于明代。
而清代,私家园林更是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南方,由于与西方的频繁交流,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岭南风格。
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而余荫山房正是现存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
当时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着“入世”与“出世”的思想。
“ 入世” 时,士人们辅佐帝王治理天下,无暇过细地筹建私家园林。
“ 出世” 时,士人们则独善其身、淡泊明志,追求自然生活。
所以,自然山水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由精神最好的寄托。
受此影响,文人们在离开官场后往往醉心于自己的私家园林建设。
在自家宅屋后营造出风格朴素、淡雅、精致而又亲切的城市山林来。
而余荫山房正是建于清同治六年,原园主人邬彬在同治六年乡试中举,故族人将建造祠堂所剩的土地赏给邬彬建园[1]。
邬彬自朝中引退后便在依照自己早有的意愿在这块地上修建了自己的山水庭园,为了纪念先祖的福荫也祈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故将其名为“余荫”。
称“山房”而不称“园”则体现了主人朴素谦逊的态度。
1.3相关历史人物园主人邬彬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县试第一,年方十九岁。
咸丰四年(1854年)踏入仕途,任内阁中书,七品官衔,随后因纳粟获奖叙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从五品官衔,签分刑部主事。
2岭南庭院的风格与特征中国传统园林讲究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但无论是壮丽宏伟的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曲院庭深的江南园林,其造园方式均深受当时人们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经济技术水平的影响。
岭南地区雨水丰沛、土地肥沃,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基础,同时岭南自古以来重视海外贸易,商品意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实用主义贯穿于岭南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于是造就了异于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的“实用型园林”。
岭南园林的形式以庭院为主,庭院营造与物质生产相结合,功能与人的起居生活相适应,结合生活、享受、游乐的需求,广植岭南佳果,结合岭南地区水网密布的特性,将庭院空间与廊、桥、亭、台、楼、阁等建筑相结合,巧妙地化解了庭院建设用地紧缺的难题,突出建筑与山、石、水景的融合,构造用途多元的“山林水泉”之乐的庭院空间。
可见功能实用、空间紧凑、建筑为主便是岭南庭院最为突出的风格特征。
3和园山水园林的造园理念岭南和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全园占地面积42 000 m 2。
地块狭长,南北长400 m,东西宽100 m,河涌自北向南从场地内穿过,形成了典型的岭南水乡空间基础,为和园山水造园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和园造园的灵感来源于宋代古画,一幅自然山水与城市和谐共融的水乡生活画卷。
和园通过造园勾起人们对古代山水画繁华盛世的追忆,也是对岭南水乡生活的品味。
岭南水乡,以水景见长,水石交融,构成园林主景色。
设计以“山水、街市、人家”为主题,以“和园六景”展开一幅自然山水与城市和谐共融的水乡生活画卷。
以挥摘要 岭南和园,是一座坐落于顺德城央的岭南古典园林作品,是鲜有的现代岭南古典园林佳作。
本文深入介绍了和园的这座“山水园林”的造园特征,解读和园的山水园林布局及造园技巧,展示了岭南古典园林布局、筑山、理水的精髓,传承岭南古典园林文化。
关键词 山水园林;岭南园林;筑山理水;石景营造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24.43Abstract Lingnan Heyuan,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Shunde, is a rare modern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 masterpiece.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depth introduction to the garde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garden” in Heyuan, interprets its layout and gardening techniques, and illustrates the essence of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 layout, mountain build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and inherits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 cultur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ingnan architecture; mountain build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stone landscape construction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历史悠久,通过人为的艺术创造,运用筑山理水的创作方式,以山石构筑园林景观骨架基础,以水景为空间脉络,把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相结合,创造出意境深邃的园林景观。
浅谈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考试论文班级:10室内3班姓名:谭春梅学号:322011。
04.23岭南园林萌芽于秦汉,经过长期缓慢的发展逐渐繁荣,下迄明清,终于走向中国园林之林,使我国出现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三足鼎立的崭新局面。
岭南园林即是以珠江三角洲的园林为主,逐渐影响到潮汕、福建、海南、广西、台湾等地。
岭南园林以宅院为主,一般都作成庭院的形式.叠山多用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包镶,很有水云流畅的形象,沿海也有用珊瑚石堆叠假山的。
建筑物通透开敞,以装饰的细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画见长。
由于气候温暖,观赏植物的品种繁多,园林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郁.作为历史文物,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虽然它的发展历史晚于北方和江南园林,但对它们在造园风格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广州地处祖国南大门,兼以华侨众多,造园手法很早就受到外国的影响,解放后新建庭院亦常借鉴于日本和西欧的现代造园技艺经验,并在原来岭南传统庭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我国当代园林的创作实践中率风气之先.因此,研讨岭南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很高的历史借鉴价值.一. 岭南园林形成的自然、人文条件(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
特殊的气候及地理条件岭南,即五岭以南,始称于唐贞观年间,亦称岭表、岭外、杨越、百越、南粤,五岭指分布于湘赣之南,粤桂之北,东西达1000公里的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
它们如道道帏帐把塞北之风阻于五岭以北,再加上紧邻南海,故气候炎热,属南亚热带和热带,年均温23℃,最高38.7℃(广州),最低的—4。
3℃(韶关)。
可以看出,岭南园林属于热带海洋的气候特征,为避暑气,园林建筑做成“连房博厦"(如可园)和“高墙冷巷”(如梁园)形式,前者通过大片房屋降温,后者通过多进院落不断通风降温,而四季繁花又是热带气候的另一个表现;为表现以海洋为主题的特色,不仅海滨公园和海景风景区应运而生,如三亚海滨绿带、亚农湾、海口西海岸、北海金沙滩、香港海洋公园,而且景点喜用鱼和船主题,如海口公园的千年塔(似剑鱼)、流花湖公园的渔民捕鱼景点和北海海滨公园的啤酒屋(似船)等,闽南的海鼓石和海南的海礁石格局亦以海为模型【1】.岭南域内两大水系为珠江水系和韩江水系。
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首先,岭南园林文化注重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岭南地区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水网发达,气候湿润多雨。
岭南园林在风景选择和规划上,依托自然山水,山涧、溪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与园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岭南园林以山水为主题,借助地势起伏、水流曲折、草木葱茏等自然元素,构建起山水园林的壮美景观。
其次,岭南园林文化注重园林与建筑的协调。
岭南园林采用了传统园林的布局和建筑手法,如亭、塔、池、桥等,使园林与建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建筑物的形式多样,有仿古建筑如古亭、古楼等,也有各色各样的小品建筑如假山、花台等。
这些建筑物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具有浓郁南方特色的园林画卷。
此外,岭南园林文化注重园林的植物景观。
岭南地区气候湿润,适宜植物的生长,因此岭南园林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
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杜鹃花、荷花、莲花、梅花等,它们与山水景观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此外,岭南园林还注重栽培一些南方特有的植物,如榆叶梅、银杏等,丰富了园林的植被景观。
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是挖山造水。
岭南地区山多水多,岭南园林通过巧妙的造园手法,将山体进行切割、开凿,挖出水潭、池塘等水体,增加了园林的水景元素。
其次是借助地势塑造景观。
岭南地区地形复杂,山脉起伏,岭南园林充分利用地势,通过高低错落的步行道和观景台,使游客在园林中欣赏到不同角度的景色。
此外,岭南园林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建筑工艺,如假山、石块铺路等,赋予园林以独特的风貌。
总之,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独具特色,突出了自然山水、建筑和植被景观的协调与融合。
通过山水、建筑和植被的有机结合,岭南园林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景观,展示了岭南地区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传统文化。
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景观的形式上,更体现在对自然、对人文的独特理解和塑造上,为岭南地区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岭南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岭南古典园林,欢迎大家阅读。
岭南古典园林介绍园林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岭南是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
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岭南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古园林,这是中国园林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岭南古典园林发展历程岭南是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
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
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
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也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
据历史记载,岭南园林始建于南越帝赵陀(?——前137年),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今广州)大举兴宫筑苑。
现存的九曜园,其前身就是仙湖遗迹,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尔后随着割据政权的衰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但随着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逐渐呈现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
清代岭南园林的代表海山仙馆、伍家花园、广州府花园、长寿寺花园。
岭南古典园林分类归属类型岭南园林有皇家、私家、公共园林等。
皇家园林有南越王的四台、闽越王的桑溪、南汉的西御苑、闽王的西湖水晶宫等。
岭南园林简介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种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
地区。
岭南园林的设计取材于自然山水,融合了汉族、苗族、壮族等
多个民族园林的特色。
在岭南园林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假山、水池、
流水、亭台楼阁、花木等。
岭南园林强调的是自然、简朴和富有人情味的特点,设计风格上
富有层次感和变化性。
比如说,在“四水归堂”中,岭南园林的四水
指的是从园林四周引入的水流,然后在园林中融合成一股水流,最终
回到堂中。
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水景的变幻,还有助于降低园林的
温度。
此外,岭南园林还注重利用空间,打造多种功能空间,如茶室、花厅等,使人们可以在园林中休憩、互动、探险等。
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现代园林
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如今,岭南园林已成为广东乃至中国境内重要
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岭南园林的特点?和江南园林、北京皇家园林各有什么特点?从余荫山房、可园谈岭南园林特点?(先说造园,然后归纳特点。
江南园林——扬州个园造园特点、手法?;先介绍自身特点推到江南园林特点。
)1、岭南园林的选址。
岭南园林的营建,最重视的是选址,而选址也最能表现出建园者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意趣。
苏州园林的选址原则是:辟园于小巷深处,园林混杂于民居中间,也就是在闹市中求僻静去处,通过艺术构思和人工手段去营造出一片城市山林之境。
而岭南的建园原则是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中,甚至降宅园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一部分。
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巧构。
保留至今的粤中四大名园,清晖园、梁园建在小镇边缘,可园、余荫山房则建在乡村,以求得良好的环境条件。
2、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比较大.庭院和庭园的形式多样,它们的组合较之江南园林更为密集、紧凑,旺旺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阴的效果,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联系和防御台风袭击.3、建筑物的平屋顶多有作成"天台花园"的现象,这样做既能降低室内温度,又可美化园林环境.为了室内降温而需要良好的自然通风,故建筑物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其外观形象当然也就更富于轻快活泼的意趣.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尤其以装修、壁塑、细木雕工见长,而且多有运用西方样式的装饰,如栏杆、柱式、套式玻璃等细部;甚至整座的西洋古典建筑配以传统的叠山理水,别有风趣.4、叠山常用姿态嶙峋、繁密的适应包镶,即所谓"塑石"的激发,因而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丰富,具有水云流畅的形象,在沿海一带也有用石蛋和珊瑚礁石叠山的,则又别具一格.叠山而成的石景又可以分为"壁型"和"峰型"两大类:前者的主要特征是逶迤平阔,由几组峰石连绵相接而成,没有显著突出的主峰;后者的主要特征是顶峰突出.山径盘旋,造型险峻而富于动势。
19.明清时期私家园林总论1(江南私家园林)主讲 杨向青•一、元朝时期私家园林建设的总体情况•二、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建设的总体情况•三、明清江南的私家园林总论•四、明清北方的私家园林总论•五、明清岭南的私家园林总论一、元朝时期私家园林建设的总体情况•元代北方宅园十分重视亭类建筑,多以亭为园名,如张九思宅园“遂初亭”。
“青山缭神京,佳气溢芳甸。
林亭去天咫,万状争自献。
” ——赵孟頫《张詹事遂初亭》•北方私园多种植牡丹、芍药、荷花,最具代表的是保定张柔的“雪香园”;•南方别邺最有名的:无锡倪瓒“清闷阁” 、顾瑛 “玉山草堂”等。
元 保定张柔“雪香园”,现今莲池“临漪亭”元 倪瓒 《安处斋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二、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建设的总体情况•明清的私家造园活动出现了不同的地方风格:江南、北方、岭南最为成熟。
明清私家园林建造较为集中地区的示意图清 袁江 《别苑观览图》 局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三、明清江南的私家园林总论•明清时期的江南园林总体包括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私家园林比较集中的城市有:扬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
(一)扬州私家园林的建造•南北朝时期徐湛之,在今蜀岗附近营构亭馆:风亭、月观、吹台、琴室,且果Array竹繁茂,花药成行;隋唐时期更是名噪一时;吹台雪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运河旁的千年古刹高旻寺•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肆市胜,扬州以亭园胜。
”。
扬州城及西北郊总图私家园林“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扬州园林甲天下小盘谷九狮峰保障河雪景逸圃小亭•秋色渐染——延纳借景、映带湖山的保障河(瘦西湖)•保障河,从城东北,约三里起始,大小园林共有六十余座。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达十余公里的“瘦西湖”带状园林集群。
保障河“九峰园”清 赵之壁 《平山堂图志》蜀岗保障河全景 清 赵之壁 《平山堂图志》•“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
岭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一、广东1、番禺余荫山房(园门楹联)余荫山房又叫余荫园。
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清代举人邬彬为纪念其祖先余荫而修建的。
据说当时邬家两代三人先后中举,为显示家庭荣耀,邬彬花银3万余两,按江南园林风格,历时五年建起了余荫山房,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时曾成为轰动番禺的一大盛事。
如今园门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便巧藏园名“余荫”二字。
整个园林大体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有八角池、玲珑水榭和孔雀亭;西部有莲池、曲水流觞、临池别馆、深柳堂和卧匏庐;中间一座游廊式的“浣红跨绿”拱桥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了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意境。
(余荫山房,浣红跨绿廊桥)“浣红跨绿”廊桥无疑是园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了。
它前后各有五级石阶,桥下石拱券,桥上歇山顶式桥亭,两端连风雨廊,设美人靠,可供游人休息、观景。
而桥额分别题写的“浣红”和“跨绿”,则与园门楹联中的“红雨”、“绿云”呼应,点出了园林景致的特色。
坐落在园林西部的“深柳堂”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曾是园主昔日读书的地方。
它面阔三间,三进分别为厅堂、书斋和卧室,宽敞明亮,是园林中木雕等装饰艺术最为精华的所在,并有不少名人题字的木刻。
与“深柳堂”隔池相望,还有“临池别馆”等。
在园林东部,最主要的建筑是“玲珑水榭”,因为八角,又建在一个八角形的水池中央,所以又称为八角亭。
在它四周还有杨柳楼台、孔雀亭、来熏亭、榄枝厅等景致,并栽有菠萝树、腊梅、南洋水杉等古树。
园南还建“瑜园”,又称小姐楼,从二楼阳台更可俯瞰余荫山房全景。
近年,在余荫山房北面的潜居邬公祠,还修建了文昌苑,辟有文昌飞阁、挂榜青山、漾春轩、瑞景楼等,造就了一个新的“荫翳生凉,水殿风来,柳影樨香,时盈客袖”的园林景致。
2、东莞可园“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这是一幅镌刻在东莞可园门口的对联,它不仅巧妙点出了园林的名称,而且以略带炫耀的口气,表达了它“咫尺山林、可人适意”的意境。
(园门口的对联)可园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园主张敬修曾是一个金石书画、琴棋诗赋的文人,早年投笔从戎,捐官在广西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交过手,后因大败于桂林红巾军几乎丧命,三次辞官回乡,三次宦海起落,最后虽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但终因积伤成疾而不得不再次退出官场。
回乡后他苦心经营,建起了这座园林,取名“可园”,虽得于园林“可人适意”的景致,但也多少反映了他晚年“无可无不可”的思想。
可园得名,传有三解:一是“可人”——“可”字原本就有可人心意、合人心意之解,“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岭南园林讲究的就是那种清静幽雅、可人适意的境界。
二是“可以”——传说张敬修当年建好园后邀众友人宾客同贺,游览后征集园名,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园林太好,众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赞美,就都含糊其词“可以!可以!”,于是也便有“可以的园子”的意思。
三是“无可无不可,模棱两可”——它出自园主官场宦海三起三落的经历,“再仕再已,坎止流行,纯任自然,无所濡滞”,取名“可园”,以图寓意后人在仕途上可行则行,应止则止,乐天安命。
走进可园,首先是一方莲塘,塘边原立有侍人石,是当年系马停轿的地方。
穿过客厅来到“擘红小榭”,“擘红”是剥荔枝的意思,擘红小榭就是昔日园主邀请友人品尝荔枝的地方。
位于中庭的歇山顶式的“可堂”是可园中最为端庄、严谨的建筑。
堂前“假山涵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去处,而状似狮子的石山则被戏称为“狮子上楼台”。
高四层约16米多的“邀山阁”,据说不仅是可园最高的建筑,也是清代岭南四大园林中最高的建筑。
“邀山阁”下的“绿绮楼”,传说得名于唐代传世名琴“绿绮台”,是昔日园主藏琴、弹琴的地方,后改为女眷居住,所以又称“小姐楼”。
“双清室”得名于堂前“湛明桥翠” 和“曲池映月”两景,是园中又一胜景,据说曾是昔日园主吟风弄月的地方。
它进深6.4米、面阔6.15米,歇山顶式,而最为奇巧的是堂中的建筑、地面、天花、窗扇皆用繁体“亚”字为图案,寓意吉祥,所以又称为“亚字厅”。
可园最为人称道的,还在于它作为岭南画派策源地的雅意文风。
传说当年有“岭南画派鼻祖”之称的居廉、居巢两兄弟,曾为园主张敬修的幕僚,居园作画长达10年之久,每有佳作,多盖上“可以”印章,如今园中仍珍藏着他们的多幅画作,如居廉的牡丹蜂蝶寿石图堂幅、蝙蝠螳螂图扇面、居巢的海棠花卉图扇面等。
他们不仅创造了岭南画派独具特色的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画花鸟画,还在园内设馆授徒,从而开创了岭南画派的一代画风。
据说岭南著名的画家高剑父、陈树人和后来的关山月,都是居氏兄弟的得意弟子和传人。
3、顺德清晖园(半月亭)(碧溪草堂)在岭南四大园林中,清晖园的历史也许是最为久远的——它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曾是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黄士俊的府第。
作为顺德建县以来的第一位状元,黄士俊府第曾经声名显赫,如今园内的留芬阁,就是他晚年归隐的居所。
传说明末清初为表示对明室的尽忠,黄士俊发誓足不下楼,至死不踏清朝土地,最后终老阁中,时年85岁。
清乾隆年间,黄氏家境中落,府第荒废,园林遂为顺德的龙氏家族所购得——始购园林的龙应时为清乾隆年间进士,曾出任山西灵石知县;其子龙廷槐为清嘉庆年间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等,为报母恩,而取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园林易名为“清晖园”。
清道光年间,龙廷槐的儿子龙元任再次考中进士,“一门三进士”,从而使得清晖园历经三代人的苦心经营,逐渐成为岭南最具规模的私家园林。
位于园林中部的碧溪草堂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如今园中年代最久的建筑。
水磨青砖、贴水而建,曾是当年园主的起居室。
圆形的木雕镂空门洞,两扇门扉下方各刻有48个“寿”字,字字形态不同,号称“百寿图”,是清晖园昔日“三宝”中仅存的一宝(另两宝是大金鱼和白木棉,现均已不存)。
草堂外墙还镶嵌着一幅“轻烟挹露”砖雕,据说也有数百年历史。
而草堂旁一株已有200多年树龄的龙眼树,虽已老迈龙钟,但上面却枝叶茂盛,是清晖园中最老的一棵古树。
作为园林的主体建筑,碧溪草堂早年曾先后接待过邓小平、薄一波、何香凝、郭沫若等知名人士。
与草堂隔水相望的船厅,是清晖园建筑中最具特色的。
它坐落在水池的东北角,因仿建岭南著名的珠江画舫“紫洞艇”而得名;又因传说曾是园主千金的闺房,所以又叫“小姐楼”。
船厅上下两层,玲珑剔透,底层镂花透光落地屏门,二层敞开式回廊,檐下灰塑彩绘,棂格图案,楹联“楼台浸明月,灯火耀清晖”,更充满了水乡画舫的意境。
船厅旁还建有惜阴书屋、真砚斋、澄漪亭,是园主昔日读书和接待文人墨客的地方。
与船厅相连的廊下,悬一“绿云深处”的横匾传说出自乾隆皇帝十一子成亲王之手笔。
东侧还有归寄庐、小蓬瀛和笔生花馆等。
位于清晖园东北角的留芬阁,就是传说中明代状元黄士俊当年足不出户的地方,也是清晖园中最高的建筑。
门廊楹联“王树留芬春晖永驻,芳园涉趣清韵徐来”出自广东知名学者刘逸生。
四层阁楼,镶嵌着精美的彩色玻璃和陶瓷浮雕,其中东面贴墙的陶瓷出水筒顶端的“燕巢”,据说还是明代的遗物。
主阁二层阳台与“集云小筑”相通,阁旁还有英石垒筑的“九狮山”,以及两棵连在一起的古榕,人称“连理树”。
4、佛山梁园一为草庐、一称草堂,仅从佛山梁园这两座代表作的称谓,似乎就已能嗅到岭南园林那种植根民间、淡雅自然的独特韵味。
梁园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是当年佛山的诗书画名家梁蔼如和他的三个侄子梁九章、梁九华和梁九图等所建梁氏宅园的总称。
梁蔼如,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和文渊检阅,书、画、诗皆有所成,曾有“得其书画者寸缣尺素皆珍之”的美誉。
而其三个侄子,也都曾先后出任过清廷礼部的主事或仪制司员外郎等职,一门四杰,是佛山颇知名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
清嘉庆年间,梁蔼如辞官回乡修建“群星草堂”,后其三个侄子又分别相继建起“汾江草庐”、“十二石斋”和“寒香馆”等。
前后历时四十多年,到清道光末年鼎盛时期,整个园林面积已达200多亩,规模宏大,宅第、祠堂与田园风光浑然一体,曲水回环、松堤柳岸,成为佛山著名的私家园林,以及岭南闻名遐迩的四大名园之一。
清代末年,梁园衰落,到民国初年已濒于湮没。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抢救保护和九十年代的大规模重修,才使得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岭南著名园林得以保存下来。
如今的梁园占地21260平方米,已辟为梁园博物馆,并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梁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园林前部的多组清代古建筑群,它们包括“部曹第”、“佛堂”、“梁氏宅第”和“刺史家庙”等。
一色的水磨青砖、砖木结构,且多饰以木雕、石雕、砖雕,高雅精致,无疑是佛山清代古民居的代表作。
如今,为保护古建筑地面的砖雕等文物史迹,“刺史家庙”内搭建起玻璃屋式的展厅,陈列了“绿荫深处映清流”的梁园百年风采展。
由草堂、客堂、秋爽轩、船厅和回廊等组成的“群星草堂”是梁园的主体建筑,它以“石庭”、“山庭”、“水庭”等为基调,格调高雅,布局精巧。
尤其是坐落在湖边的“荷香小榭”,高约4米,飞檐翘角,门窗缕空,饰以荷叶、荷花等题材的精美木雕,显得轻盈通透。
立于水榭,清风扑面,满湖荷香,清新飘逸,令人心醉。
沿湖石径跨过一座精致的石拱桥,便可来到“汾江草庐”。
一边是庭院深深,有“个轩”、“半边亭”、“寒香馆”、“皴云斋”等景致,且植有玉棠春、鹰爪兰、鸡旦花等多株古树;一边是湖光水影,近有造型优美的石舫,远有雕梁画栋的廊桥。
而最吸引眼球的也许是立于水面的一座高约三米的“湖心石”了,它玲珑剔透,亭亭玉立,旁边白鹅、鸳鸯戏水,环湖则是竹寮、假山、垂柳——“两处园林都入画,满庭玉兰尽能诗”,犹如一幅浓缩了的岭南水乡风韵图。
在岭南四大名园中,梁园的石景因千姿百态、独树一帜而最为人称道。
传说当年梁蔼如叔侄四人风雅所致,均为“石癖”。
爱石、赏石,又以梁九图为最。
传说一次他途经清远,得十二黄蜡石,欣喜若狂,专门雇人载回家中。
黄蜡石原产真腊国(柬埔寨),清代十分罕见,梁九图见“其色纯黄,巨者高二尺许,小者也为径尺,其状有若峰峦者、有若陂塘者、有若溪涧瀑布者、有若峻坂峭壁者、有若岩壑磴道者”,十分喜爱。
他不仅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十二石山斋”,甚至自己也取名为“十二石山人”,而这十二黄蜡石,也因此成为梁园众多奇石中的珍品。
二、广西雁山园始建于公元1869年,是清代广西桂林士绅唐岳的私人园林,名为“雁山园别墅”。
公元1911年清代两广总督岑春煊以纹银4万两买下此园,改名“雁山公园”。
“桂林佳境,一园看尽”。
在雁山园这个300亩的大院子里,桂林山之秀、水之丽、洞之奇、树之异全部可以看到,所以称之为桂林的缩影。
雁山园建好以后,就被称为“岭南第一园”。
桂林人知道雁山园有红豆树,珍稀品种,雁山四宝之一。
园主大埠乡绅唐仁、唐岳父子在建园时种植了名树异卉,我想红豆应该在其中,栽种的应该还有其余三宝:绿梅、方竹和丹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