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沫若《喀尔美罗姑娘》中的几个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是我国当代的大师,他的文学生涯便是从的创作开始的,他的一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还给诗歌的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郭沫若的诗歌呢?本文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欢迎阅读了解。
郭沫若发表的一些诗歌的创作理论给后世的诗歌创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发表的诗歌美学理论开创了诗歌的一个新的篇章。
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把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给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打破了一些形式化的束缚,重视抒情和音乐性,郭沫若对诗歌独特的美学思想值得我们去研究发现。
一、重视诗歌的内在
诗歌的发展也是充满着曲折不断前进的过程,在中国的二十年代初,新诗就已经出现在文化的浪潮中,但还不够壮大。
随着文学革命运动历史的巨轮推动着新诗的发展和进步,一些对诗歌有着独到看法的人们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给诗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早在郭沫若发表诗歌给人们以重击之前,胡适就已经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却遭到很多恶意的嘲讽和污蔑。
年轻的郭沫若终于以一首《女神》唱出了众多新派诗人的忧愤深广,它以充满爆发力的生命和点燃青春的火焰将毫无生气的格律诗燃烧成一片火海。
郭沫若厌恶形式主义,认为形式只是一种束缚,只有冲破束缚,表达情感,重视诗歌的内在。
有些人觉得诗歌一定要长才有价值,但是郭沫若却认为好的诗是短的诗。
诗的长短本来就是一个很模糊的界定,难以精确把握,纵然诗长有一千行,但是毫无内在可言,感情又无波动,又怎能说这是一首好诗呢。
郭沫若从诗歌的创作内容为主要角度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正确态度和出发点。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三部分三、填空题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13.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
郭沫若逝世已经20年了,但对他的评价,很多方面尚未定论,特别是他的人格问题,更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说他很伟大,有的说他很平庸;有的说他是“青春型”人格,有的则说他是投机分子;有的说他是敢于创造的天才,有的则说他是御用文人;有的说他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有的则不以为然,等等。
郭沫若究竟具有怎样的人格,他在现代和当代文化界、知识界、教育界心目中到底是什么形象,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全面评述,只想就其有关的点点滴滴的具体问题谈点看法,供读者参考,也请专家学者赐教。
(一)信仰中的人格问题严格地说,信仰并不属于人格研究范畴。
但在本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我们宁可把信仰共产主义视为一种高尚和伟大的人格体现。
这时的郭沫若真的信仰共产主义吗?不是。
共产主义对于郭沫若来说,只能算作一种倾向,一种想法,一种愿望而已,始终未形成为真正的信仰。
尽管在作品中,在一定的场合,他也曾喊“我是个无产者”,“我愿意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口号,这正如他自己所坦言的,那“只是文字上的游戏”;瞿秋白也认为这是“吊膀子”罢了。
下面的例证也说明这一点:①1926年初,郭去广州之前,完全了解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在政治路线、思想理论上的根本分歧,他也亲自参加过与国家主义团体、国民党右派的激烈论战;在到达广州时又发生了蒋介石诬陷、迫害共产党的“三·二0”中山舰事件,而且他从历史中也非常清楚“世界上最黑暗的角落是官场,最黑心的人是官吏;世界上最黑暗的官场是中国的官场,最黑心的官吏是中国的官吏”,但他还是很快加入了有实权的国民党,混入了官场。
这时的官场更加黑暗,官吏更加黑心;他们搞的是特务政治,是流氓权力。
②1926年他曾两次要求加入共产党,可是1927年真的批准入党后,不足半年他却又自动脱党了。
这时共产党处于最危难、最需要党员坚定信念、团结一致。
③郭在日本流亡期间,几乎从未发表过政治性的言论声援共产党,无论蒋介石怎样围剿,无论白色恐怖多么严重,即令在接到挚友、共产党领袖人物瞿秋白临刑前给他的秘信,他也未敢吭一声;就是建国后在《题瞿秋白笔名印谱》中也显得苍白无力,淡然寡味——“名可屡移头可断,心凝坚铁血凝霜。
第1篇一、引言郭沫若,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美术家,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含了丰富的实践精神。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郭沫若的若干作品,并对其中的实践精神进行了深入思考,以下是我对郭沫若分享实践报告的总结。
二、郭沫若的实践精神1. 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始终保持着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他的诗歌、戏剧、小说等作品,无不体现着这种精神。
例如,他的《女神》是我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之作,其中融入了古希腊神话和我国古代神话元素,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创新思维。
2. 深入生活,关注民生郭沫若的实践精神还体现在他深入生活、关注民生的创作态度上。
他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如《屈原》描绘了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受排挤的悲剧,展现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深刻关注。
3. 博学多才,博采众长郭沫若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他的实践精神体现在博采众长,将各种学科知识融入创作中。
例如,他的《古代舞蹈史》一书,将舞蹈与历史、文学、美术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博学多才的一面。
三、郭沫若作品中的实践精神分析1. 《女神》中的实践精神《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诗集中融入了古希腊神话和我国古代神话元素,展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郭沫若不仅借鉴了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祇形象,还结合了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祇形象,如盘古、女娲等。
这种博采众长的实践精神,使得《女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屈原》中的实践精神《屈原》是郭沫若根据我国古代历史人物屈原创作的戏剧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郭沫若深入研究了屈原的一生,关注他的忠心耿耿和遭受排挤的悲剧。
这种关注民生、深入生活的实践精神,使得《屈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古代舞蹈史》中的实践精神《古代舞蹈史》是郭沫若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将舞蹈与历史、文学、美术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博学多才的一面。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1500字《女神》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小说以女性为主题,讲述了两位具有截然不同命运的女性:战国时期的美女坚瑶和现代的小姑娘明莉的故事。
通过对两位女性的塑造,郭沫若先生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艰辛处境以及现代社会中女性争取自由和平等的艰难历程。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和思考,并对女性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我被坚瑶这个角色深深吸引。
坚瑶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她是一个被动的牺牲品。
她美丽而聪明,却命运多舛。
她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丈夫,一直受尽欺凌和虐待。
她的爱情被粗暴地扼杀,心灵深处隐藏着无尽的痛苦。
尽管如此,坚瑶并没有被困境击垮,她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和恐惧,在她强大的意志力的支撑下,她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她用爱和智慧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价值和力量。
在坚瑶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气。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成为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女性英雄。
她不仅是美丽的象征,更是思想与力量的象征。
她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告诉我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需要坚强和勇敢。
而与坚瑶不同的小姑娘明莉则是代表了现代女性的形象。
她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时代,她渴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然而,她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比坚瑶少。
她要面对的是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她要面对的是尚未完全平等的社会制度。
尽管她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但她在家庭中却受到了怀疑和限制。
她的力量和才智并不能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通过描写明莉的经历,郭沫若先生抨击了封建陋习和现代社会的不公正。
他通过女性的眼睛和观察力,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这让我深深地反思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
女性是社会的半边天,她们应该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尊重。
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平等权益,让她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女神》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它也是一部关于生命和人性的作品。
第三章 郭沫若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郭沫若的生平和主要代表诗集及话剧创作;熟知郭沫若主要作品的创作时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握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了解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二、 教学方法:1、以面授为主。
2、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 本章重点:郭沫若的代表作品《女神》、《凤凰涅槃》、《三个叛逆的女性》。
四、 本章的难点:1、掌握郭沫若的代表作品《女神》、《凤凰涅槃》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艺术特色。
2、理解郭沫若创作《女神》、《凤凰涅槃》、《三个叛逆的女性》的背景和作品的时代意义。
五、主要内容:第一节 郭沫若生平和思想道路第二节 郭沫若的《女神》第三节 郭沫若的其他诗集第四节 郭沫若的话剧创作第五节 郭沫若的早期小说创作第一节 郭沫若生平和思想道路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出身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
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
生活分期一、青少年时期(1892-1914)郭沫若自幼聪颖好学,从童年起便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了他对诗歌的兴趣。
中学时代,除更广泛地涉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外,还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和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初步接受了现代民主思想和外国文学的影响。
由于不满腐朽落后的学校教育,他曾三次被学校“斥退”,其叛逆精神得到了初步表现。
二、留学日本(1914-1923)1914年赴日本留学,初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毕业后又考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
在这期间,郭沫若除参加反帝爱国的社会运动外,还阅读了很多外国思想家的著作和外国的文学作品,泰戈尔、海涅、歌德等外国诗人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学日本时根据家乡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
他出生于地主兼商家庭,从小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接受维新思想的启发,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
1913底,郭沫若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拜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等人的作品;1916年,与安娜相恋,《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写给其恋人的情诗;此时他也深受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宇宙观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在五四运动狂潮的激荡下,进入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凤凰涅槃》,《天狗》等都是此时期创作的;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与鲁迅一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等诗集;1924年,赴日本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创作的《革命与文学》标志着其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并于1927年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并写了《我的童年》,《创造十年》等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其代表作《屈原》,《棠棣之花》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女神》介绍《女神》是郭沫若的创作的第一本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突书局出版。
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
第1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篇诗剧,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2辑收《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这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二)三、填空题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
郭沫若留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文/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仲文 郭沫若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代留日作家,其留日期间的创作具有其别样的艺术价值和意蕴,其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残春》《漂流三部曲》《行路难》等小说中勤劳耐苦的日本妻子,《落叶》中善良体贴的菊子姑娘,《喀尔美罗姑娘》中美丽诱人的买糖姑娘和敏感寂寞的S夫人,《曼陀罗华》中毫无母性自私狠毒的哈君夫人等等,从这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反映着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郭沫若对自我的反思和对社会的探索。
一、勤劳忍耐的妻子形象郭沫若在《残春》《漂流三部曲》《行路难》《红瓜》等小说中,对爱牟妻子晓芙的人物形象刻画最为经典。
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晓芙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离开上海,远赴日本。
在日本,晓芙如无附着的浮萍在日本漂泊着,带着三个孩子的生活极其困顿,但少有怨言,仍鼓励着上海的丈夫振作,与丈夫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晓芙默默地履行着作为一个妻子与母亲的责任。
面对总是烦躁冲动的丈夫,即使被虐待、苛责,被贴上“女工兼娼妓”毒骂的标签,晓芙依然以温和相应对,处处退让以缓冲家庭的矛盾,用爱包容自己可怜的丈夫。
“这是他的一种怪癖。
他每逢在外面受着不愉快的感情回来的时候,他狂乱的怒火总要把自己的妻子当成仇人,自己磨牙吮血地在他们身上凌虐。
但待到骨肉狼籍了,他的报仇的欲望稍稍得了满足时,他的脑筋会渐渐清醒过来,而他在这时候每每要现出一个极端的飞跃:便是他要从极端的憎恨一跃而为极端的爱怜。
”晓芙就是一个如此坚韧而又伟大的女性形象,爱牟把晓芙比作“Beatrice”,“Beatrice”是但丁的初恋情人,是但丁一生中爱、美与信仰的化身,是在《神曲》中授意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带领他游历地狱,并引领他进入天堂的天使。
爱牟对他的妻子始终都怀有圣洁的礼赞的冲动,他在妻子走后曾发誓要像但丁作《神曲》让“Beatrice”成为永恒之女性一样,写下《洁光》作为对妻子的赞美诗。
在郭沫若笔下的晓芙,不再是一味依附于男权社会生存的女性角色,而是自强不息、勇敢追求爱情,在家庭结构中承担起与丈夫平等责任,享受平等待遇的新女性,她们既有中国女性传统的美德,又有着日本女性特有的自信自强的不依附性,不仅在生活上可以独挡一面,而且在精神上堪称丈夫的坚强后盾。
文件编号: AE -CE -35-F6-F3整理人 尼克 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第四章郭沫若1.名词术语概要:《女神》的产生和影响、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实事求是的历史剧原则。
2.作品介绍:《凤凰涅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夜步十里松原》、《天狗》、<我想起了陈胜吴广》、《太阳礼赞》、《瓶》、《屈原》、《论诗三札》、《我的作诗经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3.考点概述:(1)《女神》简述:《女神》是郭沫若于1921年8月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
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歌颂了不断毁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和美好理想。
它以火山喷发式的浪漫主义激情,深刻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开创了一代诗风,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代表作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
①《女神》的浪漫主义精神:欧洲浪漫主义三大特征:描写大自然、返观内心、赞美宇宙,这些都在诗集《女神》中得以体现。
a.描写具有崇高壮美的事物。
b.对自我的颂扬和对个性解放的讴歌。
c.表现一种反抗、破坏和创造的精神。
d.题材往往是浪漫化的古代题材和神话传说。
e.诗歌语言形式:想象奇特丰富,语言、形象的夸张。
诗歌形式的随散,正是他思想要突破束缚,追求自由的体现。
②《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诗歌的主旋律。
在抒发爱国主义思想的诗篇中,《凤凰涅檠》这首抒情长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凤凰涅槃》中的凤凰,本为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这里用以象征中国。
涅槃为梵语音译,乃佛教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寂灭一切烦恼和具备一切清净功德。
后来高僧之死亦称涅槃,意即脱去凡胎,“返本归真”,获得永生了。
所以《凤凰涅槃》的题意,如作者所说:“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专题一学前自测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C )。
单选题(2分)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李大钊2.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 D )。
单选题(2分)A.《呐喊》B.《朝花夕拾》C.《彷徨》D.《故事新编》3.《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B )。
单选题(2分)A.鲁迅B.周作人C.胡适D.沈雁冰4.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 B )。
单选题(2分)A.苏雪林B.郭沫若C.郑伯奇D.周作人5.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 B )。
单选题(2分)A..青年杂志社B.新潮社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6.叶绍钧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小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主要有( ABC )等。
多选题(1分).A.《这也是一个人?》B.《倪焕之》C.《潘先生在难中》D.《是爱情还是苦痛?》7.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
其中,主要有( BCD )等。
多选题(1分)A.《狂人日记》B.《风波》C.《阿Q正传》D.《故乡》8.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 BCD )等。
多选题(1分)A.《孔乙己》B.《迟桂花》C.《沉沦》D.《南迁》9.在创造社还有一批与郁达夫相近,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学说,长于心理描写包括畸形的性心理的青年作家。
主要有( ABC )等。
多选题(1分)A.张资平B.幐固C.叶灵凤D.废名10.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 ABC)等。
的是曾轰动一时的经典名作,也难逃被时代的隔膜笼罩的阴影。
其实尘封的不只是经典,还有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
学习了太多的主义和思潮,却架空了作品本身蕴含的批判与思考。
不得不承认时间与空间上的疏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理解的障碍。
出现的“两极阅读现象”加剧了对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1921年诗集《女神》的出版,不仅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但据我了解,现在一般年轻读者对郭作品不会有太大兴趣,评价自然不会太高。
但另一方面,文学史的评价却极高。
这种现象便称之为“两极阅读现象”。
《女神》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而今已时过境迁,所以若非是文学史的学者对其写作背景不甚了解,读起难免有些生疏。
且置于诗歌形式日趋完善的现在再读起那些难免觉得有些粗糙,不经文饰。
也便不再深入研究,这些经典即便被遮住了光芒。
究其原因,大概是“专业阅读”的评价与普通读者的理解和感觉存在较大的差距。
以往对《女神》的考察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入手,即考察《女神》如何体现反封建以及改造社会的要求,如何代表“五四”的声音等等。
其与一般读者的理解存在较大出入,他们难以体验到《女神》独特的时代审美内涵。
渐渐便敬而远之兴趣变淡。
所以要求读者最好采用三步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
“专业阅读”往往侧重于名理分析,而非专业阅读则停留在“直观感受”,所以品读经典除去“两极阅读”偏颇的办法,就是三步阅读结合起来。
以《天狗》为例。
我是一个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y底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吃我的心肝,我在我的神经上飞跑,我在我的脊椎上飞跑,我在我的脑筋上飞跑。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第一节郭沫若生平及其创作一、生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
郭沫若生于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时就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读小学时的"撕榜风波",少年时代因重症伤寒而留下的"两耳重听"的后遗症,以及家庭为他主持的"包办婚姻",都对郭沫若的性格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戊戌维新时期,他接触到了"新学",梁启超、章太炎等激进的改良主义者的政论文章,培养了他的反叛性格,而"富国强兵"的思想则滋养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亥革命期间,他亲历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既给他带来了失望和苦闷,也激发起他不屈的反抗精神。
1914年,郭沫若赴日留学。
与鲁迅一样,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但他沉醉在泰戈尔、海涅、歌德、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并从斯宾诺莎那儿认识了"泛神论"。
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这一年,郭沫若与日本姑娘安娜的热恋,点燃了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诗情,后来收在《女神》第三辑中的《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都是为安娜而作的。
如《死的诱惑》等。
他后来的《炉中煤》等许多爱国名篇和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等,实际上也包含着他对爱情的歌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已经在国内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的郭沫若,读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发现惠特曼诗歌的自由形式更适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激情,找到了"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喷火口"和"喷火方式",于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在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几乎是一口气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并在翻译歌德诗剧《浮士德》过程中,创作了《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等诗剧。
浅谈郭沫若《喀尔美罗姑娘》中的几个问题
《喀尔美萝姑娘》是郭沫若早期小说集《塔》里面写得最美、最动情的短篇小说。郭沫
若在他的小说《喀尔美萝姑娘》中塑造了温柔、善良的卖喀尔美萝的日本下层女子的形象。
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我对喀尔美罗姑娘的暗恋以及由暗恋产生种种的苦闷,幻想,忏
悔等心理状态,最后恋情破灭而投海自尽的经过。
1925年,郭沫若把自己早期创作的七篇小说收录在《塔》里,并在《前言》中深情地
写下了向青春的告别辞: 啊,青春哟!我过往了的浪漫 时期哟!我在这儿和你告别了! 我悔
我把握你得太迟,离别你 得太速,但我现也无法挽留你了!对于这个小小的“塔”, 郭沫若称
之为收藏着自己“青春时代的残骸”。从《喀尔美罗姑娘》来看,这块”残骸”应该就是作者青
春时代渴望已久的爱情.在这个爱情的背后,作者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留日学生的生存状态以及
内心世界丰富的矛盾冲突.下面主要是浅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1.抒写精神苦闷的自叙传小说
郭沫若前期的小说受到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的熏染,借鉴日本私小说的技法,把
作家的自我视为作品的中心,描写自我的经历、抒写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欲求与冲突,
以感伤的情调、抒情的风格、浪漫的气息、夸饰的苦闷拨动了众多叛逆的渴望自由的
男女青年的心弦。《喀尔美罗姑娘》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主人公”我“从性的苦闷到生
的苦闷,最后选择死亡作为这场精神苦闷之旅的终结,实在引人深思。任何创作都以
现实为依据。《喀尔美罗姑娘》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在异国真实的生存状况。他
们有的在日本受歧视,生活困顿,不得不与圣洁善良的妻子分离,过着有家不能归有
妻不能爱的漂泊生活。有的受到异国风俗文化的影响,思想出现急剧的变化,他们在
精神上迫切期待爱的到来,却不能承受恋情的破灭,以致产生肉欲的苦恼,生的苦恼。
在《喀尔美罗姑娘》中,作者把个人命运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来描写,再现了那个动
荡的令人苦闷的时代。
在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是作为“新青年”的作家们寻求自我认知和自我治疗的方式。
这种叙说自我和自我叙说使自我的困扰、压抑和病态获得了某种缓解、自治和升华,体现了
自我生命的救赎。
2.向内心世界的挺进
在《喀尔美罗姑娘》中“我“多次坦露对喀尔美罗姑娘爱的幻想:”我很想象一只高翔
的飞鹰看见一匹雏鸠一样,伸出手去把她紧紧抱着。我要在她的眼上,在她的脸上,在她的
一切一切的肤体上,接遍整千整万的狂吻!“”她这种优美的心情,我不敢僭妄着说是对于
我的爱意,但是,你能叫我不爱她,你能叫我不爱她吗?“’’你看她这种状态是什么意思呢,
你会简单说一句:她是在害羞。但是她为什么见了我要害羞呢?害羞不便是爱情的表现吗?”
尤其典型的是作者在N公园对’我’和喀尔美罗姑娘幽会的梦境描写。这个潜意识的反映才
是’我“内心思想的主体。另外,文中还多处出现‘我”对自己的情感归处的追问以及对妻
子的忏悔。.郭沫若大胆向人的心灵出发,展示了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自我
心理的发现,实质上写出了”真实的人“,写出了人隐藏在灵魂深处无可名状的东西,这种
东西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它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精神:人的觉醒,热切追求个性思想自
由解放以及呼唤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3.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
在郭沫若笔下,喀尔美罗姑娘是一个具备真与善的完美少女。作者主要从其外貌和心灵
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例如“她的眼睛!啊,你看,那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得
出的,那是不能用文字来形容得出的!它是那么莹黑,那么灵敏,那么柔媚呀!她一见
了我便把眼睑低垂下去了,眼睫毛是那样的浓密,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富有生命呀!“”眼
下的睫毛如象覆着半朵才开放着的六月菊一样的,完整地画了。出来,完整地画了出来!啊,
她那一头浓腻的黑发!我看见她希腊式髻上的西班牙针了。“又如当”我’发现糖纸多了两个
想返还给姑娘的时候,姑娘说是因为有几个太小了,所以多给’我“一些。当时我想到的就
是:”朋友,你能不动心吗?这样优美的心情,你能不动心吗?这岂是利己性成的一
般商人妇所能有的心情,这岂是那贫民窟里的女儿们所能有的心情,这岂是你我所能不
动心的心情吗?”我认为姑娘的心情是优美的,美好的,这是”我”对姑娘品行的肯定。即使
是后来”我”认为她卖糖食是陪笑,从心里痛骂她没品性,下流,是招集苍蝇的腥肉,丑丑丑
丑丑„„但是当她在人群中突然发现了我,笑着向我目礼起来。围集的人大都掉头来看我的
时候,我竟然会感到十分荣幸和优异。我觉得自己错了,不应该侮辱她,而且下了决心去向
她谢罪。由此可见,我是被喀尔美罗姑娘的美彻底征服了。
另一方面,当有人想要破坏“我“心中的美的时候 ,”我’痛斥:“我在这时候又诅咒你
们医生,诅咒了你们一千万遍!你们都是社会的病菌!你们是美的破坏者!你们做医生的人
不知道悲哀,不知道慈爱,你们只想把人来做试验动物,图博士的称号,图巨万的家财,你
们只献媚富豪,你们是贫民的仇敌,你们不把贫民的生命当生命,你们是和人相似的黑猩猩!
你们何尝配得上说是人道,何尝配得上说是博爱?“死”的威胁迫在你们的面前,社会的缺
陷迫在你们的面前,你们的眼中只是看见铜板!你们和病菌是兄弟,你们该死,该死!“
对于“我”的妻子瑞华,“我“认为她是在一种圣洁的光中生活着的人,”我“对于她
的礼赞就象我礼赞圣母玛丽亚一样。可见妻子瑞华有一种圣洁的美,这种圣洁表现在她对我
的不离不弃,生活中的刻苦耐劳。尤其是她愿意和我离婚,让我自由选择自己的爱情。瑞华
是真诚的,善良的,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这份爱就是一种崇高的美。
在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个被我称之为“妖婆”的女人:S夫人。从这个称呼可以知道,我
对她是极度厌恶的。原因在于她勾起我痛苦的回忆以及她的虚假——以借钱为饵引诱我做出
越轨的事情。这个人物的塑造和前面两个女性形成明显的对比,更加突出喀尔美罗姑娘和瑞
华美好的品质。
最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喀尔美罗姑娘和瑞华似乎过于完美,这种过于完美的事物
是虚假的,都是男性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想象创作出来。从古代《诗经》,唐诗宋词到现代
的《渴望》中的刘慧芳,《大长今》等,对女性的描写都是偏重于其美好的一面,都是符合
作者自身的审美标准。文学形象是虚构的,但是向往美与善相统一的审美观念却是真实的,
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认同,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价值追求。
4现代主义技法的运用
在《喀尔美罗姑娘》中作者主要运用了意识流,白日梦等现代主义技法。小说以第一
人称“我“向友人讲述自己留学两年的经历。以喀尔美罗姑娘为中心,描写了我从相识,单
恋,小别,重逢,久别,永别这一过程中内心起伏不定的变化,因此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中国
早期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尝试。对于白日梦的描写则体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中国20世
纪早期文学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家们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梦境、性灵、性本能等
精神生活现象加以描摹和剖析,借以表现那种超越社会和传统文化束缚下的生命的本能冲
动,小说描写了“我”在日本留学期间,对住在巷内花坛边卖“喀尔美萝”(一种甜食)的姑娘
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并暗恋上了她。她是那么柔媚,那么灵敏,像诗一样美妙,具有西班牙女
郎的那种深邃的魅力。“我”目睹了这位喀尔美萝姑娘后,“感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异样的焦
躁”。当喀尔美萝姑娘的身影占据了“我”的整个脑海,她的音容笑貌渗透到“我”的每个精神
细胞之中的时候,白昼和夜晚的界线也就模糊了,现实与幻境之间也架起了桥梁。于是,夜
间的N公园内,“我”与喀尔美萝姑娘欢悦相聚,两人的情绪都达到了高潮,心绪充实而满足。
这种梦中相会是一种有意义的精神活动现象,是主人公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的延续,也是一
种愿望的满足。郭沫若通过这些梦境场面的描写,揭示了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揭示了作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特征的人的某些本能和本性,应该说是有深刻的认识意义
的。
总之,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是玄想式的,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同时它也是一
个知识分子爱情玄想破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