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学日本时根据家乡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他出生于地主兼商家庭,从小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接受维新思想的启发,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1913底,郭沫若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拜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等人的作品;1916年,与安娜相恋,《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写给其恋人的情诗;此时他也深受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宇宙观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在五四运动狂潮的激荡下,进入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凤凰涅槃》,《天狗》等都是此时期创作的;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与鲁迅一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等诗集;1924年,赴日本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创作的《革命与文学》标志着其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并于1927年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并写了《我的童年》,《创造十年》等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其代表作《屈原》,《棠棣之花》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女神》介绍

《女神》是郭沫若的创作的第一本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突书局出版。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第1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篇诗剧,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2辑收《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这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全书包括《序诗》共有诗歌54首,诗剧3篇。这些诗写于1916-1921年,其中绝大部分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1919-1920年)。《女神》一问世便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以及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诗体的到来。与中国传统诗歌和早期白话新诗相比,它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体现,这个形象借助于“泛神论”将自我第一次提高到本体和神的地位。“泛神论”是流行于16-17世纪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想,表现为“本体即神,神即自然”。郭沫若自己的解释则为“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女神》特点

总体看来,《女神》以浪漫主义为主,象征是其主要手法,其对现实的揭露,批判是以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乐观想象与坚定信念为基础和前提的,理想主义是其浪漫主义的精髓。《女神》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冲破一切丑恶事物,推倒一切腐朽势力的力量,它对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徵,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篇《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之一

《凤凰涅槃》是诗集中最长,同时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首诗。它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借助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旧中国包括诗人的旧我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从“凤凰”这一艺术形象身上,体现了诗人与祖国的同一命运,成了五四时代精神的号角。除夕将近的时候,在梧桐已枯甘泉已竭的丹穴山上,“冰天”与“寒风凛冽”,一对凤凰惊慌失措地来回飞旋着为自己安排火葬。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它们诅咒现实,诅咒了冷酷、黑暗、污秽的旧宇宙,把它比作“屠场”,比作“囚牢”,比作“坟墓”,比作“地狱”,怀疑并且质问它“为什么存在”。它们从滔滔的泪水中倾诉悲愤,诅咒了五百年来沈睡、衰朽、死尸般的生活,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有的只是“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息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看不到“新鲜”和“甘美”,看不到“光华”和“欢爱”,年轻时的生命力已经消逝,于是它们痛不欲生,集木自焚。在对现实的谴责里,深深地积攒着诗人心头的民族悲愤和人民的苦难。凤凰的自我牺牲、自我再造形成了一种浓烈的悲壮气氛。当他们同声唱出“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的时候,一场漫天大火终于使旧我连同旧世界的一切黑暗和不义同归于尽。燃烧而获得新生的不只是凤凰,也象征性地包括了诗人自己。至于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沈痛和壮美。“火中凤凰”的传说给予诗人以现实的启迪,使诗歌的彻底革命精神紧密地结合着历史乐观主义的态度,最后,凤凰更生了。诗人以汪洋恣肆的笔调和重叠反复的诗句,意在渲染大和谐、大欢乐的景象。这是经过斗争冶炼后的真正的创造和新生。它表达了诗人对“五四”新生的歌颂,也是祖国和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炽烈的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热情。

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女神之再生》,也以神话题材突出了“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诗剧一开始写天地晦冥,风声和涛声织成“罪恶底交鸣”,女神们从“生命底音波”里听出预兆,感到“浩劫”重现,各各离开了神龛,她们齐声唱出:“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这里就点到了全诗的题旨。在颛顼同共工决战的场景里,诗人以暗示式的语言,谴责了军阀的混战,插写了人民的灾难。天柱折后,颛顼与共工一同毁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反动统治者的强烈的憎恨。在黑暗中,终于传来了代表人民意志的声音。女神们不屑于去做修补残局的工作,她们再造了一个太阳,并且预言这个新造的太阳将“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

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