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18.55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述评

摘要:创新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又一直为创新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现代创新理论提出者熊彼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及发展了五种基本创新动力机制模式: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推一拉”综合作用模式、技术范式―

技术轨道模式及社会需要―资源模式。

关键词: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创新动力

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研究”的

资助(编号:2015SJD037)

人们对技术变迁的认识最初是一种线性的思维,认为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决定着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规模。这种模式隐含着知识单向流动的假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占据着人们对技术发展认识的主导地位。随着创新理论和实践的推进,人们发现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包含多层次、跨类别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国内外创新学者演绎了创新的技术经济系统、国家创新系统以及开放式创新的思想和理念。这个认知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线性到非线性、由封闭到开放的演化历程。

杨勇华(2008)认为技术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技术构想、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等几个阶段。而我们在研究演化时,尤其是面对现实世界中新事物的产生及发展时,我们更关心的是关于创造的力量,而不是仅仅考虑现存系统的简单功能。换言之,演化需要注重的是现存系统是如何变成当前的模样,将来又会怎样演进。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追溯事物质变的根源以及系统中每个组件的产生及维持的问题。因此,创新的动力来源及机制一直以来是创新研究的重点和要点。至今在研究创新动力机制方面,国内外学者共提出了五种模式: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推一拉”综

合作用模式、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模式、社会需要―资源模式。

1.技术推动模式

熊彼特突出强调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作用,他认为技术无论是在技术系统内部还是外部产生,无疑都是创新的推动力量。熊彼特所持的技术推动创新的理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拥有大规模科研人员的单位的创新优于科研人员较少的单位;其二是创新活动的进展有赖于技术发展。因此,技术推动模式认为,创新不是源自于市场需求,而是创新主体在技术专利授权下进行的功能性创新,从而间接满足市场的需求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技术推动模式存在着饱受争议的方面,首先是忽视了影响创新收益的价格及其他经济变化,其次是

强调创新过程中的单向性,这与实践中的强调反馈性、交互性和网络性等不相兼容。

2.市场需求拉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被广泛接受。在此之后,较多研究认为需求推动了创新的方向和频率。施穆克勒(1962)在对美国铁路专利研究的结论表明:发明和商业联系紧密,发明滞后于商业。进一步讲就是市场需求引起了基本创新。罗森伯格(1969)认为是需求推动了企业致力于特定问题的解决。在能源科技的特定案例中,当前流程和替代设备方面的创新均深受能源价格变化的影响。

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存在着较多的批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需求在不同的实证研究中是不一致的,因此该概念过于宽泛;第二,需求在解释其对渐进性创新拉动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对突破性创新拉动的效果;第三,关于企业能力的质疑,比如如何有效识别潜在的需求,企业用于满足需求的技术投资规模有多大等等。

3.“推―拉”综合作用模式

基于技术推动模式的忽视市场作用以及市场需求劳动模式未考虑技术能力,许多学者提出两者的共同作用催动创新的观点。Arthur(2007)提出,不仅仅是两者的共同作用,还存在交互作用。也就是说,技术推动以及市场需求拉动创新的观点是必要的但是不完整的,两者必定还存在同时的作

用。Freeman(1974)发现成功的创新源自于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的成功匹配。Munro和Noori(1988)在对加拿大900多个企业的调查结果后,得到结论:技术推动的创新占18%,市场拉动的创新占26%,综合作用的占56%。其后,许多学者也在对多个行业开展的研究表明,创新与市场、技术之间的关系复杂的、交互的,不同行业、不同时间表现的结果不尽相同。

4.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模式

多西(Dosi)在批评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需求拉动模式的基础上借鉴科学范式的理论提出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模式。该模式认为根本性创新会产生某种观念,这种观念一旦规范化下来就成为技术范式,每个技术范式下都有多条技术轨道,沿着技术轨道的轨迹渐进性创新涌现。而技术范式的更替则带来根本性的创新。但是Dosi(1982)仍旧认为科学技术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只是从长远来看,R&D 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强相关性的说辞愈发复杂。

5.社会需要―资源模式

日本学者斋藤优认为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和资源之间的不匹配或瓶颈,即是说当社会提出某种产品或技术需求时,而当前的资源并不能给予满足,于是就产生了这种需求和资源之间的瓶颈问题。这种模式虽然突出了资源对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忽视了资源对创新的约束和限制作用。

6.国内学者关于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

西方国家学者比较偏重从外部环境(市场、技术等)角度出发,探讨创新的动力机制的问题,而对创新主体的内在创新需求有所忽略,未能深入探讨两者结合后共同产生的作用机制。国内有些学者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项保华(1994)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分析模式,从及时性、合意性、内在需要、外在激励等几个方面出发,成功地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情况。万君康和王开明(1997)在技术创新动力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期望理论。向刚和汪应洛(2004)提出企业持续创新动力内源论和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模型。

国内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不仅仅从动力内源性方面出发,还包括各种外部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的代表学者有孙冰(2007)、杜伟(2005)、厉怒江(1993)等。参考文献:

[1]杨勇华.技术变迁演化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08,01:18-24.

[2]贾理群,刘旭,汪应洛.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坛,1995,05:38-41.

[3]Schmookler J. Economic sources of inventive

activit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2,22(01):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