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认定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43
第1篇一、引言行政案件是涉及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案件。
在我国,行政案件主要包括行政处罚案件、行政许可案件、行政强制案件、行政赔偿案件等。
从法律角度来看,行政案件具有以下特点:二、行政案件的定义及特点1. 定义行政案件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涉及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的争议案件。
2. 特点(1)主体特定:行政案件的主体一方为行政主体,另一方为行政相对人。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承担行政责任的组织,如政府、政府部门等;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对象,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法律关系复杂:行政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包括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等。
这些法律关系相互交织,使得行政案件的处理更加复杂。
(3)争议焦点明确:行政案件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以及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害等方面。
(4)程序性:行政案件的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如立案、调查、审理、判决等。
三、行政案件的分类1. 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处罚案件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案件。
如罚款、拘留、吊销许可证等。
2. 行政许可案件行政许可案件是指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主体依法赋予其某种权利、资格或者许可其从事某种活动的案件。
如设立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等。
3. 行政强制案件行政强制案件是指行政主体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对行政相对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案件。
如查封、扣押、冻结等。
4. 行政赔偿案件行政赔偿案件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主体侵害,要求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案件。
四、行政案件的处理原则1. 法律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2)合法原则:行政行为必须合法,不得违法。
(3)合理原则:行政行为必须合理,不得滥用职权。
2. 实践原则(1)公开原则:行政案件的处理应当公开、公正、公平。
正确认定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肖才阳;万祖俊;陈荣章【期刊名称】《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3页(P24-26)【作者】肖才阳;万祖俊;陈荣章【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北省公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北省公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正文语种】中文在质监行政执法中,不论是简易程序还是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如何正确认定行政相对人,直接影响到整个行政案件的处罚是否正确、是否合法,如果认定出错,将会导致执法违法的情况发生,甚至行政败诉。
在认定行政相对人时,如何正确界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笔者结合执法实践,作如下分析与探讨。
公民(自然人)我国的《民法通则》中同时使用了“自然人”和“公民”两个概念。
实际上,“自然人”和“公民”这两个概念在内涵和外涵上都是不同的。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而自然人,则是指一切具有自然生命形式的人。
在中国境内,公民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自然人则不仅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可见,“自然人”的范围大于“公民”的范围。
在《民法通则》中将“公民”与“自然人”是并用的。
该法第八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此可解释为在我国现行民法上,这两个概念是通用的。
但是,在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合同法》的第二条中,则只使用了平等主体的“自然人”的提法。
(一)对个体工商户的认定。
《民法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个体工商户的主体是个体劳动者。
这里所说的“户”既包括从事工商经营的公民个人,也包括从事工商劳动经营的家庭。
个体工商户经国家主管机关核准登记领得营业执照后便可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独立进行工商业经营活动,在其业务经营活动范围内享有民事主体资格。
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认定问题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认定问题一、引言在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认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准确判断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有助于明确其法律地位,确定适用的法律规定,保障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本文将对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认定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二、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法律依据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认定主要依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和相关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等。
根据法律规定,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可以被划分为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三、个人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认定1. 自然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十四条,自然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
在行政处罚案件中,确认个人的主体性质主要考虑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要素。
2. 未成年人的认定对于未成年人行政相对人的认定,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判断。
根据该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年满十八周岁以下的公民。
在行政处罚案件中,需确认当事人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 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转变的认定在行政处罚案件中,有时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可能会发生转变,如个人转为法人或法人解散等。
对于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转变的认定,应综合考虑法律事实和法律效果。
五、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认定1. 事业单位在行政处罚案件中涉及的事业单位,其主体性质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的规定进行认定。
根据该法第三条的规定,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以外的为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为主的法人。
2. 社会团体对于社会团体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情况,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组织法》的规定予以认定。
根据该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社会团体是由自愿结合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组成的非营利性法人。
3. 其他组织形式对于其他组织形式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情况,需要依据具体法律法规进行认定。
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判断其主体性质。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022级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下面属于程序公正的要求的是( )。
答案:行政公务人员不得办理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行政案件;行政决定作出前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行政主体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政决定时,必须说明理由;禁止单方接触2.下面有关行政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答案:行政法主要涉及行政权的行使及后果;行政法是国内公法3.下列哪一项产生行政法律关系( )。
答案:某人大机关向规划行政部门申请建造房屋;公民甲被乙打伤,请求公安机关对甲作出处理4.下列哪些不属于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
答案:人民法院的行政判例;行政法基本原则5.下面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是( )。
答案:某省会市人民代表大会6.张某拟开办一家典当行,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公安机关批准后,发现张某在申请时提供了虚假材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公安机关对张某开办典当行申请的审批,属于特种行业行政许可;公安机关应当撤销其颁发给该典当行的证书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
答案: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8.下列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答案:公安机关处罚吸毒的违法行为人;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公安机关发布关于道路交通管制的通告;卫生机关处罚非法行医的行为人9.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答案:派出所依法传唤公民甲;市政府发布违章建筑拆除办法10.行政行为以启动是否需要行政相对人先行申请为标准,分为()。
答案:依职权行政行为;依申请行政行为11.下列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是()。
答案:教育局向李某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公安局向孙某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2.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对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本身以及对所有其他组织、个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效力,主要包括()。
法学概论-题库1、社会主义法制答案: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
2、权利答案:是人们根据法律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或某种利益的资格。
3、国家机构答案: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有机联系的国家机关的总和.4、民族区域自治答案:就是在我国领土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
5、行政处罚答案: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6、行政决定答案: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针对特定事件而采取的处理决定。
7、知识产权答案: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
8、所有权答案: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9、商法答案:是指调整经济关系中商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票据权利答案: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11、法定继承答案: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进行联系。
12、税法答案: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标准工时答案:指法定的,正常情况下一般劳动者从事劳动的时间。
14、犯罪客体答案:是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15、先予执行答案:是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为了解决申请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或其他紧急情况,而裁定由被告先行给付一定款项、特定物或暂停实施一定行为的措施。
16、行政诉讼法答案: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7、不起诉答案: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或者自行侦查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作出不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决定的一种诉讼活动。
第1篇一、案件性质的界定案件性质是指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法律事实和法律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案件性质:1. 法律关系:案件性质首先要明确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即案件中的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是案件性质的基础,决定了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规范。
2. 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
案件性质需要明确法律事实,以便确定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和适用的法律规范。
3. 法律问题:法律问题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法律疑问,如法律适用、法律解释等。
案件性质的界定有助于明确法律问题,为案件审理提供方向。
二、案件性质的分类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案件分为以下几类:1. 民事案件:民事案件是指涉及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案件。
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
2. 刑事案件:刑事案件是指涉及犯罪行为的案件,如故意杀人、盗窃、诈骗等。
3. 行政案件:行政案件是指涉及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案件,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
4. 刑事自诉案件:刑事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追究犯罪行为人刑事责任而提起的诉讼。
5. 行政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依法撤销或变更该行为的诉讼。
6. 仲裁案件:仲裁案件是指当事人根据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案件。
三、具体案例分析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分析其案件性质:1. 案例一: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供应一批货物。
合同履行过程中,甲公司未能按时交付货物,导致乙公司遭受损失。
乙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件性质:民事案件。
本案涉及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合同关系,属于财产关系纠纷。
2. 案例二:张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张某的父亲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追究张某的刑事责任。
案件性质:刑事案件。
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认定问题在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行政相对人的不同主体性质将会影响到其在行政处罚程序中受到的法律保护和责任,因此正确认定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是行政处罚程序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认定问题展开讨论。
一、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概念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指的是行政相对人所属的法律主体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下称“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人:指的是一个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2.法人:指的是设立依法并注册,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民事权利能力的组织。
3.其他组织:指的是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拥有一定物质基础和以实际控制为依据的组织。
在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的不同所受到的法律保护和责任也是不同的。
因此,正确认定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是行政处罚程序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认定方法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明确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并根据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适用法律。
那么,如何正确确定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呢?1.实质管辖权原则实质管辖权原则是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认定的重要原则之一。
该原则强调的是以实际控制为依据,依据实际控制的对象来认定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由一个人实际控制,虽然该公司已经注册为法人,但该公司实际上是由一个人掌控的,那么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该公司应当被认定为自然人,而不是法人。
2.注册登记原则注册登记原则是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认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该原则强调的是依据官方登记的事实来认定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
例如,如果一个社会团体已经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为法人,那么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该社会团体应当被认定为法人。
3.根据法律规定在一些情况下,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质可以依据法律规定来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