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氨基酸发酵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91
氨基酸发酵生产工艺1. 概括氨基酸在药品、食品、饲料、化工等行业中有重要应用。
氨基酸的制造始于1820年,蛋白质酸水解生产氨基酸,1850年化学合成氨基酸,1956年分别到谷氨酸棒状杆菌,日本采纳微生物发酵法工业化生产谷氨酸成功,1957年生产谷氨酸钠(味精)商业化,此后推进了氨基酸生产的大发展。
当前绝大部分应用发酵法或酶法生产,很少量为天然提取或化学合成法生产。
主要菌种有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短芽孢杆菌、粘质赛式杆菌等,常常是生物素缺点型,也有些是氨基酸缺点型。
还有采纳基因工程菌进行生产的。
氨基酸的世界市场中,谷氨酸钠约占氨基酸总量的75%,其次为赖氨酸,占产量10%,其余约占15%。
外国谷氨酸采纳甘蔗糖蜜或淀粉水解糖为原料的强迫发酵工艺,产酸率13-15%,糖酸转变率 50-60%;国内采纳淀粉水解糖或甜菜糖蜜为原料生物素亚适当发酵工艺,产酸率10%,转变率60%。
菌种改进和新工艺开发,促使了中国氨基酸家产发展,应用于输液的18种氨基酸原料只有丝氨酸和色氨酸不可以工业化生产仍需入口外,其余16种均已投产,国产化80%以上。
2002年,全国氨基酸原料产品万吨,医药用总产量超出4200吨。
2002年氨基酸制剂近1亿支(片/瓶)。
氨基酸原料生产公司约20多家,制剂生产公司30多家。
甘氨酸3000多吨,赖氨酸及其盐酸盐约1000吨,天门冬氨酸、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等几百吨。
谷氨酸钠的生产规模最大,居世界首位。
氨基酸生产工艺培育基制备水解淀粉、糖蜜、醋酸、乙醇、烷烃等可作为碳源,取决于菌种和氨基酸种类和操作方式,常采纳水解淀粉糖、糖蜜。
氨盐、尿素、氨水等作为无机氮源,有机氮源有玉米浆、麸皮水解液、豆饼等。
有机氮源还可供给生物素等微生物生长因子的根源。
碳氮比关于氨基酸发酵特别重要,调理适合的碳氮比。
无机盐是发酵必要的,磷有很重要的影响。
主要发酵参数控制三级发酵进行生产,主要参数控制以下。
氨基酸生产工艺流程氨基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农业等领域。
氨基酸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发酵、提取和纯化四个主要步骤。
首先是原料准备阶段。
氨基酸的生产需要合适的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等原料。
其中碳源可以采用葡萄糖、玉米浆等,氮源通常使用氨氮、硫酸铵等,微量元素可以通过添加钾、镁、锌等来供给。
这些原料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制和准备,确保后续发酵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第二个步骤是发酵。
发酵是氨基酸生产的核心步骤,通常采用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等)进行。
首先将配制好的原料溶液倒入发酵罐中,然后将微生物接种其中,设置合适的温度、pH、氧气和搅拌等条件,使微生物能够充分生长和代谢。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将碳源和氮源转化为氨基酸,同时产生一定的废水和废气。
第三个步骤是提取。
发酵液中含有目标氨基酸、产生的其他物质、微生物等。
为了提取目标氨基酸,一般采用酸碱法或溶剂法进行。
酸碱法是将发酵液调节到合适的pH值,使得目标氨基酸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盐,然后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式分离出目标产物。
溶剂法则是使用有机溶剂如酒精或醚类物质,将发酵液中的目标氨基酸溶解,再通过蒸馏或萃取等手段将溶剂蒸发或分离,从而得到目标产物。
最后一个步骤是纯化。
提取得到的氨基酸仍然存在其他杂质物质,为了得到纯净的氨基酸产品,需要进行纯化过程。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结晶法、膜分离法等。
结晶法是将提取的溶液加热浓缩,再降温结晶,经过多次结晶和洗涤后,得到比较纯净的氨基酸晶体。
膜分离法则是采用膜分离技术,通过半透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氨基酸与其他物质分离开来,以达到纯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氨基酸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发酵、提取和纯化四个步骤。
通过合理的操作和控制,可以高效地生产出优质的氨基酸产品。
不过,不同的氨基酸制备工艺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目录一、谷氨酸简介 (2)二、谷氨酸发酵的工艺流程 (2)2.1谷氨酸生产菌种 (3)2.2生产原料 (3)2.3培养基制备 (3)2.3.1碳源 (3)2.3.2氮源 (3)2.3.3生物素 (4)2.4种子扩大培养 (4)2.5谷氨酸发酵 (4)三、谷氨酸发酵的工艺控制 (4)3.1环境控制 (4)3.1.1pH (4)3.1.2温度 (4)3.1.3通风量 (5)3.1.4泡沫 (5)3.1.5无菌 (5)3.2.细胞膜渗透性控制 (5)四、小结 (5)五、参考文献 (6)谷氨酸发酵工艺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级生物工程2班邢若枫摘要:众所周知,日常所用调味料味精就是L一谷氨酸单钠盐(monosodiuo gluamate,MsG)。
自1909年日本发明并工业化生产味情以来,几经变迁,已发展成为以谷氨酸发酵为主体的世界性氨基酸发酵工业。
1956年从日本开始,以后先后由面二筋豆粕和废糖蜜浓缩物水解的方向,转向以糖质为原料的细菌发酵法。
生产味精谷氨酸之类氨基酸的发酵,区别于传统的酿酒和抗菌素发游,是一种改变微生物代谢的代谢控制发酵。
本文则就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谷氨酸发酵机制和研究动向等方面,说明谷氨酸发酵的发展。
[1]关键词:谷氨酸;发酵;工艺;研究;发展一、谷氨酸简介谷氨酸一种酸性氨基酸,分子内含两个羧基,化学名称为α-氨基戊二酸。
为无色晶体,有鲜味,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等电点3.22。
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动物脑中含量也较多。
分子式C5H9NO4、分子量147.13076。
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
谷氨酸可生产许多重要下游产品如L—谷氨酸钠、L—苏氨酸、聚谷氨酸等。
氨基酸作为人体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不仅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而且在食品工业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谷氨酸钠俗称味精,是重要的鲜味剂,对香味具有增强作用。
谷氨酸钠广泛用于食品调味剂,既可单独使用,又能与其它氨基酸等并用。
§第七章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发酵机制第一节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一、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GlucoseEMP丙酮酸草酰乙酸Asp天冬氨酸激酶(AK)天冬氨酰磷酸(asp-p)天冬氨酸β-半醛DDP合成酶(PS)高丝氨酸脱氢酶(HD)二羟吡啶羧酸(DDP)高丝氨酸(Hos)琥珀酰高丝氨酸合成酶高丝氨酸激酶二氨基庚二酸(DAP)琥珀酰高丝氨酸ThrLys 苏氨基酸脱氨酶Met Ile二、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生物合成的代谢调节机制1、大肠杆菌中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GlucoseEMP丙酮酸草酰乙酸Asp(天冬氨酸激酶AK,同功酶)天冬氨酸磷酸(asp-p)天冬氨酸β-半醛(同功酶)二羟吡啶羧酸高丝氨酸(Hos)Lys琥珀酰高丝氨酸 O-磷酸高丝氨酸Met Thr大肠杆菌天冬氨酸族氨基酸代谢特点:生物合成途径要比黄色短杆菌、谷氨酸棒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的代谢调控要复杂,其过程如下:关键酶:天冬氨酸激酶是一个同功酶,分别受三个代谢产物的抑制,这三个终产物分别是:Lys、Met和Thr,只有当这三个代谢产物同时过量时,Asp激酶的活性才能完全被抑制。
同功酶:几种在同一细胞中催化同一反应的酶,但其活性受不同代谢产物体调节。
2、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控GlucoseEMP丙酮酸草酰乙酸Asp(天冬氨酸激酶,AK)天冬氨酸磷酸(asp-p)天冬氨酸β-半醛二羟吡啶羧酸高丝氨酸LysO-琥珀酰高丝氨酸 O-磷酸高氨酸Met Thr黄色短杆菌与大肠杆菌(E.coli)的区别:(1)天冬氨酸激酶(AK),在黄色短杆菌中是一个变构酶,并有两个活性中心,分别受Lys、Thr的协同反馈抑制(2)黄色短杆菌中,存在两个分支点的优先合成机制:P75如图所示),即优先合成Hos,然后再优先合成Met,当Met过量时,阻遏:催化Hos 琥珀酰高丝氨酸所需要的酶的合成(即,琥珀酰高丝氨酸合成酶),使代谢流向合成Thr的方向进行,当Thr过量时,反馈抑制:Asp-β-半醛 Hos所需要的酶的的活性(即高丝氨酸脱氢酶),使代谢流向Lys的合成上。
氨基酸在发酵中的用途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也是分解蛋白质的产物,广泛应用于发酵工业中。
氨基酸的应用范围包括调味品、膳食营养补充剂、医药、化妆品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氨基酸在发酵中的用途。
首先,氨基酸在微生物发酵中作为重要的营养源,其存在与否对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种类和质量均有重要影响。
在发酵生产过程中,氨基酸是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基础,通过抗原质和营养质学的联合制约,可有效避免营养不足或过剩而引起的细胞生长、代谢异常等。
其次,氨基酸在制备调味品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氨基酸类调味品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种类。
其中,谷氨酸钠、天冬酰胺酸和色氨酸等氨基酸受到广泛应用。
通过合理的配比及添加适当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可以使调味品产生特有的鲜味、咸味、香味、甜味等多种味觉感受,丰富了产品味道,并在保持食品原有的口感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产品中的钠、脂肪等有害元素含量。
再次,氨基酸在膳食营养补充剂中是不可或缺的。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膳食营养补充剂的市场需求也逐年增加。
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养补充剂中具有优良的补充功能。
通过添加各种氨基酸,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由于营养不良、疾病等原因所失去的蛋白质。
同时,氨基酸还可作为运动营养补充剂,可以显着提高运动员的肌肉质量、促进肾脏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并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最后,氨基酸在制药、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
作为生物催化剂,氨基酸可用于制备高效、低剂量的药品,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
另外,氨基酸还可作为化妆品中的重要配料,具有增强皮肤抵抗力、促进细胞新陈代谢等功效。
综上所述,氨基酸是发酵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膳食补充剂、调味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都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对于提高产品品质、满足人们营养需要、开发新的养生产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氨基酸的研究,不断创新,提高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发酵工艺对食品中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食物的制备过程中,发酵工艺被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保质期,还对食品中的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产生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一、发酵工艺及其原理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酵母菌等生物体对食物进行代谢作用的过程。
发酵工艺经过一系列反应,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食材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各种有机酸和气体等物质。
这样不仅可以改变食品的味道和质地,还可以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
二、发酵对有机酸含量的影响有机酸是食物中常见的一类化合物,包括柠檬酸、乳酸、苹果酸等。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食材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有机酸。
以酸奶为例,酸奶是经乳酸菌发酵的牛奶制品,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使酸奶呈现出微酸的口味。
发酵不仅可以产生有机酸,还可以调整食品中各种有机酸的含量。
以酱油为例,酱油是经过大豆和小麦等食材发酵而成的传统调料。
在酱油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将大豆和小麦中的淀粉转化为众多有机酸,包括氨基酸和酸类物质。
这些有机酸不仅赋予了酱油独特的香气和口味,还提升了酱油的保鲜性和营养价值。
三、发酵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在食品中,氨基酸的含量对于食品的品质和补充人体所需营养至关重要。
发酵作用可以促进氨基酸的生成和释放。
例如,豆豉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发酵制成的调料,发酵过程中豆豉中的蛋白质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氨基酸。
这样就增加了豆豉中氨基酸的含量,并提高了其营养价值。
同时,发酵还可以改变氨基酸的比例和组成。
以面包为例,发酵过程中面粉中的蛋白质会分解为一系列氨基酸,从而丰富了面包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
这样保证了人体获得多种多样的氨基酸,对身体的正常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发酵工艺的优势和应用在食品加工中,发酵工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氨基酸及其发酵工艺设计项目——制作人:贺丹、王春艳、周燕梅、顾婷玉2009年3月28日目前,随着氨基酸的用途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合成氨基酸已形成了一个与营养品市场、动物饲料市场明显区别开来的细分市场,且品种多样,特性和生产方式也各有不同。
在精细化工领域的药用中间体生产以及蛋白质类药物的研发、生产过程中,氨基酸是合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氨基酸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随着工艺进步及应用范围的扩大,成为精细化工市场的重要分支之一。
据估计,从2004年到2009年,全球对药用中间体和高端原料药的需求将以年均6%~9%的速度增长。
据此前一份题为《蛋白质医药市场:新兴市场的科学和商业》的市场研究报告称,由于受目前占全球蛋白质类药物市场销售总额80%以上的美国和欧洲市场强劲需求及销售的推动,2010年的蛋白质类药物市场的销售额可能会达到870亿美元。
显然,这为氨基酸市场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再加上受近几年生物制药技术的研发力量逐渐壮大的带动,氨基酸的市场供求、产业实力也将随之跟上。
目前,全球氨基酸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7 0亿美元。
全球范围来看,所生产的氨基酸大部分投向了农业和营养学领域。
然而,回报最大和增长速度最快的,还是应用于生物科技和制药领域的合成氨基酸,虽然其仅占氨基酸应用范畴的其中一小部分,但却是氨基酸市场成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如目前应用于药物研发平台和手性药物生产的氨基酸和肽类产品,其定制生产业务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
尽管应用于生物科技和制药领域的合成氨基酸在氨基酸中的使用比重刚刚超过50%。
但据统计,这两个领域使用合成氨基酸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8%。
除此之外,应用于强效增甜剂的合成氨基酸预计将以年均3.8%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可达到4.27亿美元,这一增长势头将主要出现在美国市场。
相信随着更多蛋白质类药物的研发和上市销售,合成氨基酸在制药和生物科技领域里的应用将更加锦上添花。
一、氨基酸发酵行业的现状与趋势许多种氨基酸均可利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产,使氨基酸产量大增,其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发酵生产L-氨基酸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技术过程,它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酶和代谢产物来合成L-氨基酸。
本文将介绍L-氨基酸发酵生产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关键步骤。
一、L-氨基酸发酵生产的基本流程L-氨基酸发酵生产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培养基的制备:将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和培养基成分加入到水中,经过混合、消毒等处理,制备出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2. 微生物的培养:将选用的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中,利用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 值、氧气含量等)进行培养,使微生物快速繁殖。
3. 发酵过程:在微生物培养达到一定程度后,加入适当的营养物质和调节剂,以促进微生物代谢产生目标L-氨基酸。
4. 分离提纯:将发酵液经过分离、提纯等处理,得到高纯度的L-氨基酸。
二、L-氨基酸发酵生产的关键步骤1. 微生物的选择和培养条件的优化微生物的选择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是L-氨基酸发酵生产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见的微生物有大肠杆菌、放线菌等。
在选择微生物时,需要考虑其生长速度、产酸能力和稳定性等因素。
同时,需要优化培养条件,如调节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酸能力。
2. 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过程的控制是L-氨基酸发酵生产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营养物质的加入量、调节剂的浓度和添加时间等,以促进微生物代谢产生目标L-氨基酸。
同时,还需要控制发酵液的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
3. 分离提纯的技术分离提纯的技术是L-氨基酸发酵生产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
常用的分离提纯技术包括离心、过滤、蒸馏、萃取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发酵液中的L-氨基酸分离出来,并得到高纯度的产品。
三、L-氨基酸发酵生产的应用L-氨基酸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
其中,L-赖氨酸、L-赖氨酸盐酸盐、L-色氨酸、L-苯丙氨酸等是常见的L-氨基酸产品。
在医药领域,L-氨基酸可以用于合成多肽类药物、生物制剂等。
第一章发酵工程概述第一节:发酵工程的概念一、发酵的定义传统概念:发酵(fermentation)最初来自拉丁语“发泡”(fervere)这个词,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谷物产生co2的现象。
巴斯德研究了酒精发酵的生理意义,认为发酵是酵母在无氧条件下的呼吸过程,是“生物获得能量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说,发酵是在厌氧条件下,糖在酵母菌等生物细胞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代谢,向菌体提供能量,从而得到产物酒精和co2的过程。
然而,发酵对不同的对象具有不同意义。
对生物化学家来说,关于发酵的定义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代谢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现代概念:生物学家把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统称为发酵。
二、发酵工程的概念及特点1、发酵工程的概念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发酵技术。
即发酵工程渗透有工程学的微生物学,是发酵技术工程化的发展。
由于发酵工程主要利用的是微生物发酵过程来生产产品,故也可称为微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包括从投入原料到获得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基本本上可分为发酵和提取两大部分,发酵部分是微生物反应过程,提取部分也称为后处理或下游加工过程。
发酵工程是研究和解决整个过程的工艺和设备问题,将实验室和中试成果迅速扩大到工业化生产中。
发酵工程组成:由上游工程、发酵工程和下游工程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与发酵工程发酵工程与下游工程2、微生物工业发酵的基本过程3、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1)发酵工程主体微生物的特点种类多、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容易通过人工诱变获得有益的突变株;产生酶的种类多,能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能够利用无机物、有机物等各种营养源;可以用简易的设备来生产多种多样的产品;不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等优点。
(2)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与传统酿造技术相比,源于酒类、酱类、醋类等酿造技术的发酵工程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具有以下特点:发酵过程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数十个反应过程能够在发酵设备中一次完成;反应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消耗少,设备较简单;原料通常以糖蜜、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可以是农副产品、工业废水或可再利用资源(植物秸秆等),微生物本身能有选择地摄取所需的物质;容易产生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能高度选择地在复杂化合物的特定部位进行氧化、还原、官能团引入或去处等反应;发酵过程中需要防止杂菌污染,大多情况下设备需要进行严格的冲洗、灭菌、空气需要过滤等。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变化规律概述豆酱是一种由大豆经过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传统食品,其制作过程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变化规律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关的科学原理进行解析。
蛋白质在豆酱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一级标题在豆酱的制作过程中,蛋白质是豆酱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长链聚合物,其结构和功能在发酵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二级标题豆酱制作的初期阶段,蛋白质会经历蛋白质水解的过程。
豆中的蛋白质被豆酱中的酶水解成较小的肽段,这些肽段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和呈香气。
三级标题蛋白质水解过程中,主要的酶是具有蛋白质酶解作用的蛋白酶和胰蛋白酶。
这些酶能够切断蛋白质的肽键,将蛋白质分解为较小的多肽和氨基酸。
四级标题在豆酱发酵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程度会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水解的蛋白质越多,豆酱的口感越醇厚,且易于消化吸收。
此外,水解蛋白质还能增强豆酱的营养价值。
四级标题蛋白质水解过程中,氨基酸的释放是非常重要的。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发酵过程中,大豆中的蛋白质逐渐被水解成氨基酸,使得豆酱中的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
五级标题不同种类的发酵豆酱所含有的氨基酸组成可能有所不同。
根据研究,豆酱中主要含有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
五级标题发酵过程中豆酱中氨基酸的变化规律与豆酱的微生物种类和发酵条件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会分解和合成不同种类的氨基酸。
因此,通过调控发酵条件,可以改变氨基酸的产生与含量,从而影响豆酱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总结蛋白质和氨基酸是豆酱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发酵过程中,蛋白质会发生水解,生成较小的多肽和氨基酸,从而增加豆酱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发酵豆酱中的氨基酸组成与微生物种类和发酵条件密切相关,通过调控发酵条件可以改变氨基酸的产生与含量。
深入研究豆酱制作过程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变化规律,对于豆酱的品质和营养价值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