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40.78 KB
- 文档页数:3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河道减脱水的影响研究穆羽;徐佩;傅斌;李明【摘要】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hydropower station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and the affected reaches, we established a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flow reducing reaches( or dried reaches) , and analyzed the flow re-ducing( or dried) conditions ofthe mainstream, first tributary and second tributary of the river. According to analysis results, 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low reducing ( or dried) condition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investigation section to thedam site, power station type, installation capacity and adjustment 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w reducing reaches ( or dried reaches) caused by th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s very serious in thisregion;discontinuous flow phenomenon of different degrees appear at all levels of the upstream tributaries, especially in the secondary tributary;and the reducing reaches ( or dried reaches) is less serious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dam site increases;the type and regulation performance of power stations are obviously re-lated with the flow reducing reach ( or dried reach) , but the installed capacity has no influenc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c-count of the impacts of power station's type and regulation performance when formulating a basi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and riv-er ecological recovery plan.%通过对岷江上游水电站以及受影响河道的实地调查,建立了河道减脱水评价指标,分别对岷江干流、一级支流及二级支流河道的减脱水情况进行了分析。
岷江上游汶川县耕地景观变化及空间驱动力刘淼;胡远满;常禹;布仁仓;张薇【期刊名称】《应用生态学报》【年(卷),期】2007(18)3【摘要】基于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对岷江上游耕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并引入二项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到道路、河流和居民点距离为驱动因子对汶川县耕地景观变化的空间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耕地景观面积一直处于增长趋势,1974—1986年间耕地景观面积增幅最大.1986—2000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不明显,但是耕地景观与其它景观类型相互转换频繁,空间位置变化剧烈,特别是1994—2000年期间.耕地景观面积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政策变化.耕地景观变化的空间驱动力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较大差异.【总页数】6页(P569-574)【关键词】景观指数;Kappa指数系列;Logistic回归;汶川县【作者】刘淼;胡远满;常禹;布仁仓;张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1【相关文献】1.岷江上游汶川县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J], 赵永华;何兴元;胡远满;李秀珍;常禹2.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杨兆平;常禹;胡远满;刘淼;问青春;张文广3.岷江上游景观变化研究——以汶川县为例 [J], 赵永华;何兴元;胡远满;常禹4.1990-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夏威夷;李玲;雷孝章5.岷江上游典型时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初步分析 [J], 胡志斌;何兴元;江晓波;赵永华;胡远满;常禹;李月辉;韩文权;刘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6卷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6,N o .32019年5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M a y ,2019长江上游大型库区移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何思妤,曾维忠,庄天慧(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从库区移民的生活消费性视角出发,选取长江上游6大流域移民农户的微观数据,分析该区域移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㊂结果表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农户高中频贫困发生率较高,金沙江㊁雅砻江及岷江流域的移民农户在医疗保健及文教娱乐这两个维度上较为贫困㊂从影响因素来看,移民人均收入增加与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减贫效应具有正向影响㊂这些结论说明,库区移民政策可做适当调整,在研判库区共性特征的基础上,突出个性需求,并从教育㊁医疗健康㊁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㊂关键词:长江上游;库区移民;多维贫困;空间分布中图分类号:F 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9)03-0063-09收稿日期:2018-12-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长江上游地区大型水库移民精准脱贫研究 (16X S H 007)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何思妤(1982 ),女,四川南充人,经济学博士,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减贫与发展;曾维忠(1968 ),男,重庆宣汉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减贫与发展;庄天慧(1964 ),女,四川彭州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发展㊁农村反贫困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建成各类水库超过8.6万座,其中长江上游干支流已建㊁在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46座,建设区及淹没区涉及四川㊁云南㊁贵州㊁甘肃㊁湖北及重庆等省市,产生了数以千万计的移民㊂通过逐年核定,2018年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达到2475万人①㊂据初步估算,2012-2026年间全国大约增加水工程移民300多万,每年约需搬迁安置20余万人[1]㊂受到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和耕地等必要生产资料减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移民生活陷入了绝对或相对贫困状态㊂据统计,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移民人口55.1万②,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㊂在我国13大水电基地中,有7个基地与长江流域相关,其中有5个水电基地集中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规划装机容量占13大水电基地总容量的50%㊂与其他地区库区移民相比,长江上游地区水库移民的贫困及其治理有其独特性㊂第一,长江上游地区水库集民族地区㊁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民族问题与贫困问题高度耦合,常规的后期扶持政策与贫困治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第二,长江上游库区移民安置区幅员辽阔,点多面广,部分地区地处省际毗邻区,远离交易中心且市场分割严重,贫困治理难度大且协作能力要求高;第三,长江上游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开发较早,情况复杂,老库区移民问题突出,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与新政策的妥善落实,已成为移民后扶贫工作急需攻克的重点和难点㊂基于上述特性,无论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改善民生的角度,立足长江上游库区治贫脱贫的特殊性,帮助库区移民脱贫致富,对于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㊂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水利水电项目建设的必然伴生物,库区移民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中国政府为了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制定的前期补偿㊁后期扶持方略及系列脱贫解困政策,大幅减少了农村移民贫困人口㊂近十年来,库区移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不少移民摆脱了物质贫困,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20.8%下降为2017年的2.2%,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提高了89%,人均收入年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农村居民2个百分点③㊂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库区移民农户收入虽然逐年递增,但是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偏低,家庭收入增长和政策补偿缓解了移民显性贫困,但非自愿迁移导致的能力受损使得隐性贫困仍较严重,消费贫困率高也将带来返贫风险[2]㊂而且,相较于原住民的贫困,库区移民的贫困治理更加复杂,库区移民的贫困不仅是经济单一维度的贫困,而是呈现出权利㊁能力㊁精神等多维度的贫困,它们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㊂库区移民的贫困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妥善治理,否则将会给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将降低库区人力资本积累速度以及激化移民与原住民的利益冲突等㊂而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建立在客观而可度量的贫困标准的基础上[3]㊂在传统的减贫策略中,收入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是一种有效方法,然而,随着对贫困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内涵已经从最初的收入不足转向广义的人文贫困,从多个维度定义和识别贫困已经成为贫困治理的基础[4]㊂A m a r t y aS e n较早提出多维贫困理论,按照S e n的可行能力剥夺理论,对个体贫困程度不应仅包括收入这一方面,还包括权力贫困与能力贫困,并将贫困的因素分析扩展到政治㊁文化㊁法律㊁制度等领域[5]1-9㊂S e n用多维度量替代单一指标,关注贫困实质而非表象,代表了贫困测量与评价的最新趋势㊂对应于贫困内涵认知的多维化转向,多维贫困的具体度量和分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6],理论与实践均取得较多成果㊂一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多种测量方法得到广泛运用㊂包括A-F法[7-8]㊁ 收入导向型 [9]㊁双界法[10]㊁基于 能力 的动态测量[11]等,总体来看,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目前还处于引进与吸收的探索阶段,而且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时空背景,因此可以满足全部公理化性质的贫困指数是不存在的[12];二是从研究的对象范围来看,从整体性贫困问题[13],到局部区域贫困[14],再到微观个体贫困问题[15]均有论及,但其中针对库区移民的多维贫困测量与分析较少;三是从研究视角来看,涉及到了经济学[16]㊁社会学[17]㊁民族学[18]等,而从空间分布的视角来研究长江上游库区移民贫困问题则相对不足㊂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虽然对库区移民的后期扶持与贫困治理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将长江上游地区库区移民作为一个整体展开全景式的研究则鲜有专家学者涉及㊂有鉴于此,本文拟做如下尝试:第一,从移民生活消费视角出发,依据恩格尔理论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测算㊁比较长江上游金沙江等6大流域库区移民的多维贫困指数,以期为今后库区移民贫困测量提供启示与借鉴;第二,展现与描述长江上游库区移民多维贫困的总体状况和空间差异;第三,探究空间贫困分布的成因,既有利于准确把握库区移民贫困的深层次㊁根本性因素,也益于为进一步探讨库区移民贫困治理方式提供理论借鉴,借此探寻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之路㊂一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一)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样本数据来源于2017年课题组对金沙江㊁雅砻江㊁嘉陵江㊁大渡河㊁岷江和乌江等6大流域大型库区1207位农村移民的实地调查数据㊂样本中,金沙江流域253位,占20.96%;雅砻江流域107位,占8.87%;嘉陵江流域259位,占21.46%;大渡河流域274位,占22.70%;岷江流域201位,占16.65%;乌江流域113位,占9.36%㊂(二)贫困维度的选择长期以来,收入和消费支出作为衡量物质贫困的关键指标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㊂伴随着我国减贫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关于切实做好水库移民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 2016 770号)颁布实施以后,库区移民的收入贫困发生率大幅减少㊂但是,据调查,农村移民在消费上更为贫乏㊂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能力,不少移民为了后续医疗㊁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等方面的保障进行预防性储蓄,大多数移民选择了省吃俭用㊁极少参与娱乐活动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维持低位㊂这种物质生活上的贫困,不仅折射出移民不敢64花钱的生活状态,更会对非收入维度贫困产生连锁反应和传导效应,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㊂因此,相较于收入水平,消费支出因更具有稳定性而更能精确地度量移民家庭福利水平,揭示库区移民真实的生存状态㊂因此,本文拟从库区农村移民的生活消费性视角出发,以期较全面地反映农村移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㊂按照国家统计局标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性消费被划分为食品烟酒㊁衣着㊁居住㊁生活用品及服务㊁医疗保健㊁交通通信㊁教育文化和娱乐㊁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本文将这8大类消费作为库区农村移民贫困测量的维度,具体涵义见表1㊂表1.库区移民消费各维度涵义消费维度具体涵义食品烟酒用于消费各类食品烟酒的支出,包括鲜菜㊁畜肉㊁鲜果㊁水产品等衣着用于各种服装㊁衣着加工服务费及鞋类的支出居住与居住有关的所有支出,包括租赁房房租㊁水电燃料等生活用品及服务各种家庭器具及家庭服务的支出医疗保健用于中西药㊁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支出交通和通信用于交通工具及其燃料㊁使用和维修,邮递通信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教育文化和娱乐用于教育服务和旅游等支出其他用品和服务除上述消费支出项目之外的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三)贫困指数的测算本文参考了恩格尔理论的构建思路,将基本需求支出作为衡量移民贫困指数的指标[19]㊂见式(1),R P I i j (r e l a t i v e p o v e r t y i n d e x )表示j 地区农村移民在第i 消费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A O i j (a c t u a l o u t l a y )表示j 地区农村移民的在第i 消费维度的实际支出㊂如果居民在第i 消费品上的基本需求支出在其实际消费支出的占比较大,说明移民生活水平接近社会最低的消费支出水平,说明其相对贫困水平R P I i j 较高;反之,如果移民在第i 消费品上的基本需求支出占比较小,说明其相对贫困水平较低㊂P R I i j =p i q i /A O i j (1) 式(1)中,基本需求支出(p i qi )是指人们为了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需要而必须购买的物品或服务,它作为衡量库区移民在各消费维度上是否贫困的参考标准㊂本文利用扩展线性系统支出模型(E x t e n dL i n e a rE x p e n d i t u r e S y s t e m ,简称E L E S )来测算基本需求支出㊂该模型在1973年由经济学家C .l u c h 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他认为居民的消费需求价格因素会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而该分析模型能够全面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各项指标,是目前国际上较为理想的消费需求分析模型[20-21]㊂式(2)为E L E S 模型的基本形式:φi =p i q i +αi I -ð8i =1p i q i ()(2) 其中被解释变量φi 表示农村移民在第i 类消费品上的平均消费支出,p i 和qi 分别表示第i 类消费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模型参数αi 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解释变量I 表示农村移民人均年纯收入㊂该模型是基于移民的消费量由其收入与用品及服务的价格决定,且满足了基本消费需求之后才按边际消费倾向来确定其他非基本消费的假设㊂令:γi =p i q i -αi ð8i =1p i q i ,得到式(3)φi =γi +αi I +u i (3)u i 为随机误差项,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估计出参数γi ,αi ;最后,将求得参数代入式(4),得到各类消费品的基本需求支出p i qi 为:p i q i =γi +αi ð8i =1γi /1-ð8i =1αi ()[](4) (四)多维贫困指数的测算和分解56何思妤 曾维忠 庄天慧 长江上游大型库区移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由各维度权重与相对贫困指数来测算多维贫困指数,首先确定权重w i ,表示第i 消费维度的权重,w i由熵权法来确定㊂将第i 项评价指标的熵定义为V i ,见式(5):V i =-k ˑð6j =1f i j l n f i j (5) 其中,f i j =y i j /ð6j =1x i j ,k =1/l n 6,y i j 表示j 地区在第i 维度的实际消费支出㊂假定当f i j =0时,f i j l n f i j =0,k 为玻尔兹曼常数,令k >0㊂依据上述熵值定义,第i 项评价指标的熵权w i 见式(6):w i =1-V i ð8i =11-V i (6)MP I j =ð8i =1w i P R I i j (7)MP I i j 表示j 地区农村居民的多维贫困指数㊂农村移民消费支出各维度权重见表2㊂表2.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各维度权重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权重0.11170.12310.14210.12330.13980.10040.13410.1255 然后,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依次计算i 维度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额和贡献率,见式(8)和式(9)㊂其中,H i 为i 维度的贫困发生率,n 为样本总人口㊂MP I i =(H i ˑw i )/n (8)R i =MP I i MP I =(H i ˑw i )/(n ˑMP I )(9) 二 库区移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一)库区移民各维度基本消费特征利用实地调查所得的长江上游库区移民2017年人均纯收入及消费相关数据,通过公式(1)-(4)进行拟合,F 值与t 值均在5%的水平上通过检验,可决系数R 2除 衣着 与 其他用品和服务 这两个维度以外均高于0.5,拟合效果较好,估计结果见表3㊂表3.E L E S 模型的参数估计与各维度基本需求支出消费维度γi αi R 2F 基本需求支出(元/人)食品烟酒653.040.1970.821181.0101975.13衣着196.320.0330.47129.521287.41医疗保健-245.160.0850.72197.825475.13交通与通信121.350.1720.61745.123497.28居住346.410.0940.51389.564441.02生活用品及服务79.240.0390.73241.473353.13教育文化和娱乐-21.660.1890.73481.287674.97其他用品和服务61.720.0120.429101.473197.46由表3可知,在被调查对象2017年的基本消费中,花费最大的部份为食品烟酒,人均达到1975.13元,占8类消费维度总体花费的42.30%㊂其主要原因是,安置区人多地少,调研的大部份库区都存在资源承载力低和环境容量不足的问题㊂据调查,高县油罐口库区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49亩,移民人均粮食仅246公斤,而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粮食产量为412公斤㊂对不少移民来说,利用自有田地种植粮食不能满足他们对食品基本需求,耕地的有限性导致他们食品自供能力较低㊂其次,教育文化和娱乐人均消费674.97元,占总花费的13.77%,排在第二位㊂与其他学者针对农村居民消费分析数据相比[22],增加了近13倍㊂虽然一方面,6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何思妤曾维忠庄天慧长江上游大型库区移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义务教育的有效推进和农村地区教育资助政策明显减轻了移民农户的负担,因学致贫比例大幅降低,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库区劳动力城镇转移就业人员大幅增加,仅四川省在2015年就输出移民劳动力276233人,达到48.06%④,使得近年来移民子女进城入学比例递增,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身工作经历更能反思㊁感悟到教育对下一代的重要性,促使其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㊂同时,由于国家对农村幼儿园的补助名额较少,幼儿园入学费用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仍然较高,支出占比较大㊂排在第三位的是交通与通信,人均基本消费497.28元,占总花费的10.15%㊂针对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中大农业安置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逐步实行农业安置㊁产业扶持与转移就业等 多样化组合 的安置方式,移民从事第三产业经营性活动与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本次调查中交通与通信消费基本需求所占比重较高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趋势㊂排在第四位的是医疗保健,人均消费支出475.13元,占总的基本支出的9.7%㊂据了解,目前移民资金用于移民村内卫生室等基本医疗配套设施的资金量较少,占移民后期扶持规划资金不足1%,村级医疗水平较低,一些移民村组一般疾病或疑难病症需到县级以及上医院诊治,医疗费用贵,报销比例低,导致有大病的移民家庭负担沉重㊂排在第五位的是居住,人均基本消费441.02元,占8.9%㊂被调查对象中,有两类移民农户在此类消费较高,一部份是老水库移民㊂据了解,老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绝大多数分布在水淹区㊁旱山区㊁华蓥山地质沉陷区和石漠化区,山洪和地质灾害频发,移民农户逢灾必损,导致危房改建㊁住房修缮支出增加㊂另一部份是搬迁重建的移民农户,涉及到新搬迁移民与避险解困二次搬迁移民户㊂第六位是生活用品及服务,人均消费353.13元,占7.2%㊂就调研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新搬迁的库区移民购置家电家具等生活用品花费较多,他们中不少农户反映尽管相关部门对搬迁重建所造成的物资损失,包括家具等可搬迁财物的损坏损失等有所补偿,但是有限的补助费难以满足他们当前的基本消费需求,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搬迁前的生活水平㊂衣着与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排在第七位与第八位㊂从各维度的边际消费倾向来看,αi值均大于0,表明各维度消费支出与移民农户收入成正比㊂其中,食品与烟酒㊁教育文化和娱乐㊁交通与通信的弹性系数较高,分别是0.197㊁0.189和0.172,表明这三类支出对收入变化最为敏感,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村移民对改善型消费(食品烟酒㊁交通与通信)和发展型消费(教育文化与娱乐)的支出㊂(二)库区农村移民多维贫困空间分布特征按照式(1)和式(7)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金沙江㊁雅砻江㊁嘉陵江㊁大渡河㊁岷江和乌江等6大流域8个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多维贫困指数㊂从长江上游整体来看,所有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标均低于1,表明长江上游库区移民的实际消费支出高于基本消费需求,移民个人生活消费的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㊂其中,库区移民在教育文化和娱乐㊁医疗保障相对贫困指标平均值较高,分别是0.960和0.999,两项得分均接近于1,表示移民农户在教育文化和娱乐及医疗保健上的实际支出刚刚能够满足现实的基本需要㊂得分最低的是食品烟酒和衣着,分别为0.356和0.361,表明移民农户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 不愁吃,不愁穿 , 生存型 需求得到满足㊂从分析结果来看,最高得分是最低得分的3倍左右,说明移民农户在不同维度上的贫困程度差异比较明显㊂从各流域数据来看,相对贫困指标值超过1的有3个,分别是金沙江流域移民在医疗保健的均值为1.178,雅砻江流域移民在教育文化与娱乐上的均值为1.217,岷江流域移民在医疗保健上的均值为1.341,表明这三个流域的库区移民分别在医疗保健及文教娱乐这两个维度上的消费支出低于实际所需的基本水平,即是目前的消费情况无法完全满足移民的现实需要㊂从长江上游整体上及6大流域库区移民的多维贫困指数来看,与内地移民相比,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库区移民贫困程度更为严重,特别是雅砻江流域库区移民的多维贫困程度最深,指数均值为0.744㊂处在第二位的是金沙江流域,其库区移民多维贫困指数均值为0.662,第三位的是大渡河流域,其库区移民多维贫困指数均值为0.631㊂第四位的是岷江流域,移民多维贫困指数均值为0.601,其次是乌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分别为0.520和0.502㊂据悉,雅砻江㊁金沙江和大渡河三大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是国家规划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技术可开发量居全国前列㊂目前,该区域水电开发已经进入大范围启动阶段,预计到2020年将涉67及移民人口7638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2.85%⑤㊂少数民族地区库区移民具有五大特殊性: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㊁特殊的生产方式和收入构成㊁特殊的人口和社会结构㊁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宗教习俗及特殊的战略地位㊂这些特殊要素,已经成为水电能源开发的主要约束条件,同时也是民族地区贫困移民群体实现稳定脱贫的瓶颈制约因素㊂区域环境的局限导致库区移民依靠产业化经营的可能性降低,库区移民收入的可持续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㊂据调查,民族地区的水电开发区大多离内地城市较远,交通不便,往往需要开辟隧道㊁打通公路等前期复杂工程,施工难度大㊁开发周期比内地更漫长㊂大型水电站建设工期长达十余年,从工程规划到整个施工周期,国家和地方考虑到即将被淹没的实际,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上一般不会再安排新的项目,导致库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滞后㊂特别是 停建令 下达后,包括移民住房等生活设施在内的一切新增投入均不计入补偿范围,导致移民农户住房旧损,实际生活水平下降㊂为了考察6大流域贫困空间分布格局,下面按照各维度贫困指数得分水平,划分为低贫区(用 1表示)㊁中贫区(用 2 表示)㊁高贫区(用 3 表示)㊂将贫困指数得分小于0.4的省份划分为低贫区,贫困指数得分在0.4~0.7之间的划分为中贫区,得分大于0.7的划分为高贫区,结果见表4㊂表4.长江上游6大流域库区移民贫困空间分布地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与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多维贫困指数金沙江流域均值212233322雅砻江流域均值212333333岷江流域均值112113322大渡河流域均值122233322嘉陵江流域均值111213312乌江流域均值122123322总体上看,贫困指数空间分布与上述分析结果一致㊂从各维度贫困指数划分水平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中贫困发生率较高,而教育文化和娱乐㊁医疗保健两个维度的贫困发生率均为高频㊂(三)库区农村移民多维贫困分解根据式(8)㊁(9)的计算方法,将不同区域库区移民的多维贫困指数按照8个指标进行分解,结果如表5所示㊂表5.库区移民多维贫困指标贡献度(%)地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与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与服务金沙江流域0.10.10.31.21.32.43.70.9雅砻江流域0.10.10.31.31.42.12.60.8岷江流域0.10.10.30.10.71.74.10.6大渡河流域0.00.20.20.70.91.80.90.3嘉陵江流域0.00.00.10.40.02.21.20.0乌江流域0.00.10.20.20.72.01.10.7 按照一般的研究经验,多维贫困剥夺的临界值通常选择0.4㊂在0.4作为临界值下,教育文化与娱乐㊁医疗保健对6大流域库区农村移民的多维贫困指数贡献率都最大;交通与通信㊁生活用品及服务对金沙江流域和雅砻江流域库区移民多维贫困指数贡献率最大,这与民族地区生活用品㊁设施匮乏及交通不便有一定关系㊂而交通与通信对嘉陵江流域贡献率最小㊂上述结果表明,教育文化与娱乐㊁医疗保健维度的贫困是6大流域库区移民农户多维贫困的最主要因素㊂而食品烟酒㊁衣着㊁居住等3个维度对库区移民多维贫困指数贡献率最低,说明移民群众的吃穿住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但是民族地区的交通不便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改善㊂8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岷江上游干流边滩沉积物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褚慧敏;周立旻;黄静;高宝金;刘峰;郑祥民【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6(36)4【摘要】通过对岷江上游(源头至紫坪铺水库江段)干流边滩21个现代沉积物样品的磁性特征测试,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边滩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类型以亚铁磁性的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菱铁矿和少量的赤铁矿,其中岷江源头处菱铁矿的含量相对较高;(2)磁性矿物晶粒以假单畴(PSD)—多畴(MD)为主;(3)在沉积物磁性特征的空间分布上,茂县至紫坪铺水库河段的磁性矿物含量高于源头至茂县河段,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前者磁性矿物晶粒也明显粗于源头至茂县河段;(4)岷江支流和两岸的滑坡体的汇入及沿程水动力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岷江干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
对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研究,为岷江中下游乃至与之相联系的长江河道中利用沉积物磁性特征追踪泥沙来源,重建岷江流域环境演变过程提供基础信息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0页(P57-66)【关键词】河流沉积物;岩石磁学;岷江上游【作者】褚慧敏;周立旻;黄静;高宝金;刘峰;郑祥民【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2【相关文献】1.岷江上游干流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J], 蒋良文;王士天;刘汉超;李渝生;王运生2.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晚新生代陆源沉积物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王振;邱思静;陈一凡;程璐;吕红华;郑祥民3.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J], 王小群;王兰生;沈军辉4.太湖流域上游东苕溪干流沉积物和悬浮物的氮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 [J], 金晶;袁旭音;陈诗文;李正阳;叶宏萌;许海燕5.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以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为例 [J], XUHui;CHEN Jian;CUI ZhiJiu;GUO Pei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岷江水体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摘要:以岷江为对象,探讨水体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指出上游过度兴建水电站及中下游的污水过量是岷江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水环境的破坏使流域生物多样性下降,主要的影响是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物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及土著特有物种快速消亡;基因流动减少,遗传多样性下降。
为了保护岷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应改善水环境,恢复生态环境,主要对策为整治上游的水电站;环评先行;制定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生态工程。
关键词:水体环境生物多样性岷江1岷江水环境现状岷江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50m3/s,年径流量900亿m3,径流主要来自降雨和部份高山融雪。
5~10月为丰水期,水量约占全年80%左右,11月~翌年4月为枯水期。
由于流域内复杂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各河段径流特征也不一致。
据高扬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含沙量0.58kg/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5210万t,其中大渡河3297万t,占63.2%;青衣江近900万t,占17.3%。
岷江推移质主要产于上游,数量较大,且具有粒径大,年内集中,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2002年,岷江已降至三年来最低水位,流量仅为46立方米/秒。
从1996年开始,每年冬季和春旱季节都出现了断流现象1.2造成岷江水体现状的主要原因原因有多方面的。
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上游保持的树木被乱砍滥伐,环保工作力度不够……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上游滥建水电站,尤其是小水电站,以致水流量大量减少,以及中下游沿江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据了解,乐山市所在的岷江中游每年要向岷江排放污水6亿多吨,其中三分之二是生活污水,三分之一是工业废水。
2.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物多样性可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山洪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丁海容;李勇;赵国华;马超【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3(28)2【摘要】采用了岷江上游15个水文站的多年径流资料及降雨资料,探析了岷江上游降水量-径流量的相关关系,分析了该流域洪水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流域2010年“8.13”、“8.18”洪水的发育情况与汶川地震对洪水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震后山洪特征表现为:①岷江上游属于汶川地震带,为该区山洪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②震后植被覆盖率降低是洪水加剧的重要条件;③震后强降水是特大山洪发育的诱发因素;④地震滑坡淤堵河道后溃决,加剧了洪水的突发性、破坏性;⑤震后该流域洪水发生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洪水量和频率将加大.%"5. 12" Wenchuan earthquake hit the upper reaches zone of Minjiang river, consecutive "8. 13", "8. 18" heavy rainstorm attacked these areas in 2010, which triggered severe post-earthquake flash flood disaster in the earthquake zone. Based on runoff and rainfall data of 15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upper reaches zone of the Minjiang river, the rainfall-runoff correlation is analyzed, the flash flood change trend is explored, the formation of "8. 13" , "8. 18" flash flood in 2010 and effect of earthquake on the flash flood is researched.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ost-earthquake flash flood in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is characterized as following: (1 ) The zon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belongs to the Wenchuan seismic belt,which provide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for the flash flood formation; ( 2) The reduc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ratio after the earthquak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aggravate the flash flood; ( 3 ) Heavy rain is one important factors inducing flash flood; (4) Landslides induced by earthquake block river course and then the dam crevasse, which exacerbated the flash flood emergency and destructivity; ( 5 ) The critical rainfall of flash flood occurren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flash flood volume and frequency increase after the earthquake.【总页数】6页(P14-19)【作者】丁海容;李勇;赵国华;马超【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2;P315.9【相关文献】1.岷江上游汶川地震重灾区山洪灾害危险分区研究 [J], 王钧;宇岩;欧国强;潘华利;乔成2.天水市“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J], 于国强;张茂省;胡炜3.北川湔江河段“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 [J], 刘剑;葛永刚;张建强;陈容4.岷江上游叠溪混杂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MA JunXue;CHEN Jian;CUI ZhiJiu5.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内团结阶地特征及成因分析 [J], 罗斌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岷、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分析杜明;柳强;罗彬;张丹【摘要】根据岷、沱江断面水质例行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岷、沱江流域干流及其支流水质现状,探讨了岷、沱江干流水质沿程变化和可能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岷、沱江流域均以总磷超标为主,沱江流域水质污染重于岷江流域.岷、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下降既有年均径流量减少导致生态基流减少自然因素的原因,也有点源污染源包括涉磷企业及城镇生活和面源污染源包括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及农田径流等人为因素的原因.【期刊名称】《四川环境》【年(卷),期】2016(035)005【总页数】6页(P20-25)【关键词】岷、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水质评价;趋势分析【作者】杜明;柳强;罗彬;张丹【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成都610091;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成都610091;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成都610091;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成都61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2· 水环境·岷、沱江流域仅占四川省幅员面积的30%左右,却涵养和支持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1],是四川省五大水系中污染最严重、水质恶化速率最明显的两大水系,复合污染源强贡献突出、多市交界、多支流汇入,河网典型性而独特[2-3]。
“十三五”规划正在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被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岷沱江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新的阶段探究。
因此,本文选择2015年四川省水质例行监测数据研究岷、沱江流域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对岷、沱江流域的水环境规划与治理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岷、沱江流域水环境的主要超标因子和污染程度;分析岷、沱江干流水质空间变化特征;讨论干支流径流量变化、复合污染源强等因素对水质变化影响,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
岷、沱江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
岷江流域面积为135 840km2,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100~1 600mm,河口年径流量890亿m3,干流全长711km[4],发源于岷山。
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王海军;武克军;孔祥冬;张勃【摘要】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年(卷),期】2017(009)003【总页数】8页(P95-102)【关键词】岷江交汇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驱动力机制【作者】王海军;武克军;孔祥冬;张勃【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乐山 614000;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乐山 614000;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乐山 614000;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乐山614000;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01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是指景观要素的组合与分布特性[1],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格局、结构、生态功能随时间发生的演化过程[2,3],目前景观空间格局与动态演化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4-6]。
岷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岷江上游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河谷深切,高山峡谷众多,地表起伏巨大,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具有优势的水能资源优势,使其水电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行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地质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为此,本文以岷江上游流域梯级水电开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梯级水电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评价,用可行性的理论评价方法揭示梯级水电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良好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结论如下:(1)岷江上游流域的水文形势变化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该项研究以岷江上游的杂谷脑河流域为典型子流域分析对象,以桑坪站的1988年-2008年的水文数据为基础,得出杂谷脑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年均输沙量也呈普遍下降态势;地质灾害频率不断增大;同时,本文选取了1994年(Landsat TM),2007年(Landsat TM),2014年(OLI)多波段遥感影像图作为研究基础数据,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将岷江上游划分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城乡建筑用地5个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工程建设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分类结果显示随着水电站规模不断的扩大,岷江上游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未利用地面积扩大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城镇化建设比较集中。
(2)对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其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变化分析,其中选取了斑块数量NP、斑块类型面积CA、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景观比例PLAND;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散布与并列指标(IJI)、相似邻接百分比(PLADJ)、聚集度(AI)、蔓延度指数(CONTAG)、景观连接度指数(COH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等指标对岷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电站的建设、水库数量和面积的扩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岷江上游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岷江上游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岷江上游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岷江上游典型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将植被盖度、多样性、复杂性、演替度等反映植被稳定性的数量特征指标结合气候、地形、土壤等外部环境因子建立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源区植物群落中,云杉林、柳灌丛、窄叶鲜卑花灌丛、冷杉林、绣线菊灌丛有较高的稳定性值,沙棘和小果小檗灌丛稳定性值较低;草甸群落中,苔草草甸和白茅草草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值,蒿草草甸和高山草甸稳定性值较低.干旱河谷植物群落中,绣线菊灌丛、瑞香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小马鞍羊蹄甲一白刺花灌丛、莸灌丛有较高的稳定性值,西南野丁香灌丛、驼绒藜灌丛、川甘亚菊灌丛的稳定性值较低.作者:冶民生吴斌关文彬马克明刘国华张宇清 YE Min-sheng WU Bin GUAN Wen-bin MA Ke-ming LIU Guo-hua ZHANG Yu-qing 作者单位:冶民生,YE Min-sheng(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西宁81000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吴斌,张宇清,WU Bin,ZHANG Yu-qing(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关文彬,GUAN Wen-bin(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100083)马克明,刘国华,MA Ke-ming,LIU Guo-hua(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3)刊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2009 16(1) 分类号:Q145.2 S718.54 关键词:植物群落群落稳定性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岷江上游。
岷江流域的资源管理综述李东(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雅安 625000)摘要:岷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及应用对四川平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喝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讲述岷江流域水资源的安全问题的探讨,及岷江流域水资源环境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管理措施。
分析当前该流域的不合理开发的现状,结合国内外其他较好的生态流域保护和管理的经验和做法范例,对岷江流域的保护与管理面临的重要困难问题与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岷江流域;对应措施;综述;可持续发展正文:岷江——长江上游支流,属于长江的一级支流,全流域均在四川省境内,孕育了古蜀文明。
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都江堰市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和青衣江,到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1279千米,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
水量丰富,年均径流量900多亿立方米,为黄河的两倍多。
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
岷江在四川省宜宾市注入长江。
地理位置——岷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松潘县郎架岭,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四川盆地西部,于宜宾市合江门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279千米。
[1]流域面积13.54万km,天然落差约3650m,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水利开发最早的河流之一,水电站分布广泛。
岷江干流都江堰鱼咀分水堤以上为上游,长约365km,都江堰鱼咀分水堤至乐山大佛为中游,长约216km,乐山大佛以下至宜宾为下游,长约154km。
主要支流有黑水河、杂谷脑河、大渡河、马边河,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
岷江流域位于四川省盆地西南边缘地带,地势由西部高中山区逐级降低至东部平原丘陵区。
流域上游属高原气候区,海拔超过4000余米,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下,中下游属亚热带气候区,海拔低至300m,年平均气温15~18℃。
流域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少部分来自高原融雪。
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雨量集中在5~10月,占全年75%,干流高场站,多年平均流量2850m/s,径流量900亿m,多年平均输沙量0.52亿t。
水能经济岷江流域水电开发水土流失影响及防治对策舒芬【摘要】岷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随着水电梯级开发的不断深入,因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及潜在危害越发突出。
为此,本文就岷江水电开发在施工建设期、运行期产生的水土流失潜在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临时、工程、植物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电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影响;对策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72岷江是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天然落差3009m,水能资源丰富,年总径流量900亿m3,水能蕴藏量约800万kW。
目前,岷江上游已建和在建水电站15座,形成梯级开发模式,过度的开发利用产生了一系列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1、岷江流域水电开发现状岷江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共规划建35座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共5158.7MW,占岷江可开发水资源的75.16%。
其中:岷江上游干流规划18座大中型水电站,包括5座坝式、5座混合式、8座引水式,已建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574.1MW,在建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456MW,二者占干流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3.70%,占上游流域可开发资源的39.35%。
支流规划大中型水电站17座,其中杂古脑河规划8座,已建狮子坪、薛城、古城、桑坪4座,水电站全部为引水式水电站。
2、水电开发水土流失的潜在危害2.1 诱发地质灾害建设期大量的临时弃渣堆积在河道里,造成河流泥沙含量大量增加,最终淤积下游河床,抬高水位,影响下游防洪;弃渣场、临时堆渣场选址不当,基于地形的劣势和自身的不稳定,遇强降雨或外营力,有可能造成渣体滑坡。
道路开拓扰动山体,上边坡陡峻,遇外动力作用,遇强风化岩带有失稳塌坡的可能;料场爆破施工,受外动力的冲击,将破坏岩体的稳定性,遇构造线或软弱夹层,可能诱发局部山体滑坡或岩石崩塌。
岷江流域,大部分区域地形陡峻,河岸地层稳定性差,是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年8月 Vol.25 No.4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Aug. 2006
收稿日期:2005-07-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1506) 作者简介:胡志斌(1972-),男,江西 赣州人,博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空间决策、城市生态等方面研究,E-mail: Zhibinhu@163.com。本文编校:焦 丽
文章编号:1008-0562(2006)04-0623-03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胡远满 (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16) 摘 要: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
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退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人口格局;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X 141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up reaches of Min River HU Zhibin, HE Xingyuan , LI Yuehui, HU Yuanman (Institute of Shenyang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0016, China) Abstract: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source areas for Yangtze River.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for analyzing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ed patterns. 1:250000 foundation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study area were employed by ARC/GIS9.0 system supporting. The results show,1) Rural settlements are the primarily for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 scattered greatly and lives together slightly. 2) The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two sides of road. The distance is contiguous between the rural settlements, there is 72.86%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ng from 1.00km to 2.5km.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affected directly by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which 97.55 %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1.5km away from rivers. The results are the key proof for optimiz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carrying out the polici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settlement patterns;population patterns;GIS
0 引 言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1999年的全国统计数据[1]显示,乡村人口为8.7亿,占总人口的69.1%,农村居民点依然是农民的主要聚居形式,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目前,有些学者开展了针对城镇的研究,但是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较为少见,金其铭[2]从地理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农村聚落进
行了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趋向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方向;周道玮[3]则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乡村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对
象以及村落形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田永中[4]、田光进[5-7]利用GIS系统平台,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中国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情况下,研究农村居民点分布对于节约耕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岷江上游地区是长江重要的发源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典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区,本研究主要利用1:2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ARC/GIS9.0系统的支持下,对岷江上游的居民点分布格局以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这将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进行区域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第25卷 624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岷江是长江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东端岷山南麓。岷江上游指岷江流域都江堰以上区域(102°59′~104°14′E31°26′~33°16′N),其范围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黑水和松潘五县的行政辖区基本重合,全流域面积约为224 189 km2,人口约38万(2000年),聚居
了以羌族藏族等为主的大量少数民族,是经济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5,8-14]。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岷江上游1:25万地形数据、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1:25万地质图、1:10万地形图、1:100万土壤图、2003年阿坝州统计数据等。 在Arc/info9.0中将所有地理数据转换统一空间参考系统;所有统计数据按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GIS命令处理居民点与道路、河流、海拔的关系。利用SPSS、EXCEL等软件将相关属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居民点总体情况 研究区共分布有1019个居民点,其中村庄844个、农林牧场71个、镇驻地14个、乡级政府79个、县政府5个,体现出典型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由于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这种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到居民点的分布,众多村庄散布在道路两旁、河流两侧,镶嵌在森林中和高山草原上。
2.2 居民点空间格局 居民点总密度为0.22个/km2,各个县分布并不
均匀,黑水县、茂县和里县居民点密度相对较大,分别为0.057、0.052、0.047个/km2。汶川县居民点数量不是最多,但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程度比较高。黑水县地处研究区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人口总数不多,但是居住分散,居民点数量相对较多。同时也说明,居民点密度和人口存在较为复杂关系,由于研究区人口相对比较稀少,众多地区属于无人区,居民点密度只具有相对
意义。 2.3 居民点分布的离散特征 居民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可以衡量居民点分布形态,即是离散特征,如图1。分布间距在5 km以内的居民点有995个,平均距离1.82 km,间距在1.00 ~2.50 km的居民点占据了72.86 %,居民点沿着河流和道路呈树枝状分布,分布较为密集。
图 1 居民点间距离分布直方图 Fig. 1 the histogram of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2.4 居民点分布与河流关系 居民点的分布和河流有密切的关系,河流的大小等级是限制居民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1.5km以内是居民点分布的集中区域,97.55%的居民点分布在这个范围。主河道两岸的居民点离河岸的距离一般在500 ~1000 m,其他支流的居民点分布离河道更近,多数在50 ~200 m之间。其原因是河流的两岸一般都有较为平坦,适合人类的居住;而居民点离河岸距离远近主要在于雨季河水的涨落情况,主干河流水量大,雨季过水面积大,对两岸的居民点有较大的威胁,居民点分布也就较为远些。
2.5 居民点分布与道路关系 居民点的分布与道路的关系极为密切,62.02%的居民点距离道路50 m以内,11.09%的居民点距离道路50 ~100 m,研究区重要居民点(如县级、镇级政府所在地)均在距道路50 m以内。在多数情况下,人类选择便于出行的区域作为定居点,道路是影响居民点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研究区属于高山峡谷地带,只有河谷与道路两侧较为平坦的,另外,当地居民通向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公路,随
距离/km 1.001202.0080 3.00 5.00 20 0.0040 4.00 60 100Mean=1.8197
Std.Dev.=0.80611N=995
频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