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历史第一册优秀教案

新中国历史第一册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

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

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案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案法。

[教案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2----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4----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案用具是多媒体教案课件,教案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案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案法。

----5----

[教案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案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6----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7----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8----

第3课华夏之祖

[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简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案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案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9----

板书设计:尧舜禹

禅让制

夏朝

禹时

----11----

第4课 活动课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12----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案

[教具]地图册、多媒体资料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的最佳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13----

讲评课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卷

[教案目的]

1、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2、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教案方法]讲授法

[教案课时]1课时

[教案类型]讲评课

[教案重点]中国古代人类主要生产生活、情况

[教案过程]

1、组织教案。

2、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3、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8 、11、15题

在填空题中重点讲解第1、4、5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卷)

4、留出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练习(使用微机)

1)元谋人发现的时间_____;地点:_____;地位:_____;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2)、北京人发现的时间______;发现地点_____;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发明了文字。

6、作业:整理试卷,巩固所学内容。

----15----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

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

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案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6----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案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案

----17----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案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案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教案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展示图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 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刻画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沿着这样一条路一起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了解我们的祖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三个篇章来学习 第一篇——二中全会引乾坤 播放视频:“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讲话”片段。 文字材料: 从现在起,重新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毫无疑问,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这次七届二中全会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重大决定。会后,毛泽东更是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他们将开创一个新事业,缔造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带领全国人民跨进新时代。 为了这个伟大的新事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作了充分详细的筹备,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他们为新中国到底作了哪些准备工作。对,我听到有的同学已经说出来了,首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第二篇——开国大典辟新天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 展示图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场 中国共产党本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主题,与社会各界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召开了这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现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课标明确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是需要了解的,同时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行对处理国际关系所起的巨大作用,从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节。 教材分析 教材用“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这三个子目介绍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政策和活动。使我们了解或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其中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的相互关系——外交政策指导外交活动、外交活动是外交政策的实践,也体现得较清晰。 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思维活跃,从初中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高中抽象思维为主。但其思维针对性、辩证性还很欠缺,对较浅的、容易理解的感性知识仍表现出兴趣,也愿意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能力问题。大部分学生仍还存在死记硬背的方法,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混淆历史概念的问题,这需要关注和克服。 教学建议 1.教法:情景问题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法。结合老师创设的新情景、提出的新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动探究,来形成一定的认识,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2.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3.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采用讲练结合法、讨论法、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聪明智慧的。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 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新中国历史第一册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 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 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案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案法。 [教案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2----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 依据: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 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 基本流程:

四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四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标题:《四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国历史中的"四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现当代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四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史: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宋等历史朝代的发展演变。 2.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 3. 中国现代史: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4. 中国现当代史:从改革开放到当前的历史事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视频或相关文物等资源引起学生对"四史"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四史"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分别介绍"四史"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2.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源展示"四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四史"中的典型事件和其影响。 三、讨论与合作(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四史"。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3.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整理出一个关于该历史事件的PPT或海报,并准备 简短的口头报告。 四、展示与分享(15分钟) 1.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PPT或海报,并进行口头报告。 2. 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评价。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四史"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 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四史"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思考历史对于现实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四史"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 撰写一篇小论文。 2. 强调论文的结构和要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环节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与沟通能力。 2. 对学生的口头报告进行评价,考察其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 对学生的小论文进行评价,考察其对于"四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能否有效达成? 2. 教学步骤是否合理,能否顺利进行?

【上好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精品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设计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本课是开篇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端。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和平解放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初步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分析材料,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开国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讲述中国现代史,时间轴演示现代史时间分期,创设问题情境,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 一、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一)概况 1.【自主学习】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2.结构图展示第一届政协会议参会人员组成 总结: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充分体现了广泛性和民主性。 (二)内容: 1.图文史料展示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内容 (设计意图)大量图文史料展示,丰富课堂,加深学生对政协会议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2.【素养提升】阅读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的方法产生之。……国家应在经营范围、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解读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 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 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 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 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 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 (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 (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 (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 (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 (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教案

八下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复习课教学设计 吉林省延吉市第四中学历史组袁军令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与表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表象分析掌握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图文结合进行复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学案教学掌握基础知识,利用图表系统整和,形成完整的历史框架,并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阅读史料并从中发现问题,善于从复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自主学习,竞赛学习,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要让学生认识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包含的民族精神。 2.体会志愿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了解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竞赛学习、老师指导、多媒体教学 课标要求: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复习过程: 【图片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激情引趣,进入复习):屏幕上给出四副图片,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说说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 A B C D 学生:A──开国大典B──西藏和平解放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 教师:如果让你把四个事件放在一个专题进行复习,请同学们给这个专题命名并阐述理由。学生: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因为开国大典标志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而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国内和国际环境,保卫了新生政权。

2023年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四篇

2023年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四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篇1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七年级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1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2 2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8: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1)识记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有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完善;知道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有关史实。 (2)理解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意义。认识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3)运用 通过比较,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探究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2.能力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置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学习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对我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所起作用的学习,体会我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本课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教学资源】 学生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并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教师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与此同时新中国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材料) 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境;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境;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境;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情境。 师:看了上面四幅图片,同学们对旧中国的外交有何认识? 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旧中国实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和原则,取得了哪些成就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多维互动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形势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投影的二战后世界形势图,讨论新中国外交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国际关系突出的特点) 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同时多媒体展示要点: 有利形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包围、孤立。 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 巩固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1.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2.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3.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 民主主义革命 上溯到1840年→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3年以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 解放战争 开国大典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________年9月,在________举行。 ①通过了起_____________作用的《共同纲领》。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_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③以_________为国旗。 ④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词:_______ 曲:________)为代国歌,北平改名为北京为首都;采用________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不过时:《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思想,使我们警钟长鸣。) 2、开国大典:时间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_________ 。从此,中国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成为_________;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 (国际)新中国的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西藏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第1页“导入框”,讨论回答: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

八年级历史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课标内容 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讲述开国大典,认识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阶段的影视作品较多,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

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西藏和平解决的基本史实; 目标2:比较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会议与1946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的异同,分析归纳新政协召开的历史意义。(重点、难点) 目标3:小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目标4:通过史实说明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出示图片

人民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新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维度,这和旧大纲是迥然不同的。就这节课而言,第一目标“知识和能力”,和老教材相比“新初期的外交”删掉了“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压缩了历史背景,减少知识记忆量,重点更加突出,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单独作为一个子目。“能力要求方面”新课程更加突出提高历史事实比较的能力要求。第二个目标是“过程和方法”,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授人以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会学、乐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正是新课标追求的目标。我采用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执教这节课,就是想体现这种精神。第三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旧大纲作为思想教育目标,新课标在此基础上拓展加深,把历史学科从政治思想教育中解放出来,突出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这一目标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情趣、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应当是彰显人文主义精神。 一、知识和能力 1.新外交的国际背景、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及原因 2.归纳新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 3.新旧外交的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积极意义 二. 过程和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4.通过新旧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用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旧外交的比较,感受“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示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2.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表明新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材分析 1: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为以后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主要内容介绍了从新中国外交的奠定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定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2:教材的两个显著的变化: (1)删 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形成新的格局.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的削弱了.除美国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创伤;其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第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活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第四,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新中国对半殖民地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人民都积极争取,以

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 (2)突出 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从“开拓外交新局面"这一子目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子目. 因此,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编者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一节需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课。 首先,原来需要死记硬背的国际环境这一部分删掉,可以解决学生对课本的依赖,改变以往的老师出问题-学生找答案-老师念答案-学生划记号的单一模式,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中才能获取答案。第二点,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第四点内容团结各国人民删掉,避免让学生产生疑惑到底是要“一边倒”还是要团结全国各国人民。 第三点,单独提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子目。更加突出其是我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重点在于此政策对于我国甚至是世界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对指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复习教案 第一节向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教学目标 1 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平解放西藏和全国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 。2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不但是中国光辉灿烂新纪元的开始,而且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2)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进行真、善、美等观念的教育。 4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证学生学会类比联想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1)新中国的诞生及历史意义是重点。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的诞生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斗争是重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章节内容的关键。 21950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难以理解。因为1931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中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而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开展的,却对富农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互相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保存富农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孤立地主阶级,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的各级反动政权,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生:(思考并作答)

高一历史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繁荣与危机并存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继续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另一方面与世界潮流相比,呈现出落后的一面,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这一单元既是对前面历朝历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历史发展的延续和总结,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在中国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二)教材整合:本课主要讲明朝,共三个子目,分别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外部环境和边疆问题,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第三子目在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三)内容取舍:明朝的边疆与前代相比包括内陆、沿海两大方面,问题更加复杂,同时,明朝对内陆边疆的治理也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打下了基础,因此这一部分讲述稍详细。内政相对简略,除太祖、成祖外未出现其他具体人物。但是这一部分概念比较多,历史解释的要求比较高,是本课的难点。本课内容最后简述了清朝入关前和入关后统一南北方的历史,与下一课清朝历史前后呼应,体现了明清两朝的关系。 (四)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是明

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五)课时数量:1课时 一、课前准备 教师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基础知识,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与学法指导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作出历史解释。 2.正确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郑和下西洋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培养注目全球、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3.了解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掌握明清易代的相关史实,培养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 2、难点: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以朱元璋与明朝的建立作为本课的导入:出示朱元璋画像,简介明朝建立过程。“建立明朝后,他是如何来巩固统治的呢?” 【设计意图】以朱元璋与明朝建立作为本课的导入,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朝堂上的大明

高一历史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教材分析 1.本课主题 本课的主题是“两次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教学中需要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对中国的影响,并从中了解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等史事,在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同时,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教材内容 (1)主干内容 本课教材正文部分包括三个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国内外局势,意在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讲

述两次战争的进程和影响;开眼看世界,讲述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解和介绍西方,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围绕两次鸦片战争,三个子目之间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第一子目建构理解战争爆发的历史情境,第二子目建立关于两次战争的史实认知;第三子目体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 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高度概括的“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1则,帮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的危害;学思之窗1则,揭示英国侵略的不正义性和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思考点1则,意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必然性;历史纵横2则,一则为“亚罗号事件”用史实来解释“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借口,一则为“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的情况;教材最后的探究与拓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正义性和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史实。 3.核心知识概念 本课涉及到的概念众多,如果按照概念的范围大小和重要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内容: 第一层次(主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层次(重大史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中国史教案-新中国史

高考中国近现代史讲义新中国史教案 一.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分期: 1.按社会性质划分为两大阶段: ⑴.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0~1956年底) 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21世纪中叶) 1.按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 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0~1956年底) 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0~1952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即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 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年底)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 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主要工作: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成功与失败相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错误,一是社会主义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