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 是这样占领西伯利亚的
- 格式:docx
- 大小:36.15 KB
- 文档页数:9
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国家俄罗斯——世界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达1707万平方千米。
俄罗斯成为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三个原因:一,地利——俄罗斯地缘条件有助于向北亚扩张。
地处东欧的俄罗斯相对于西欧列强开发较晚,实力相对逊色许多,再加上地缘条件的限制(离大西洋较远,通往大西洋的两大战略通道——波罗的海、黑海——地中海,因地形限制,出海口被欧洲列强控制)因此崛起后的俄罗斯帝国向西及向南的扩张都受到遏制,而且无优良的港口无力顺着海洋向外殖民,因此俄罗斯帝国向苦寒地带北亚扩张,而正是在亚洲的成功扩张,才使得俄国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罗斯人1613年-1914年的领土扩张;俄罗斯向北亚扩张还有一个优势是同纬度扩张,更容易适应西伯利亚的气候)俄罗斯亚洲部分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欧洲部分约400多万平方公里。
(俄罗斯人口分布;2018年俄罗斯人口约1.44亿,但四分之三都在其欧洲部分)二,天时。
俄罗斯的崛起扩张,恰逢人类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折时期。
得到工业革命的加持,俄罗斯人用火枪、火炮及铁路击败了中亚及北亚游牧民族的骏马、弓箭与弯刀。
俄罗斯人仅用50年,极少量的军队就征服了极为广阔的西伯利亚,将领土扩张到太平洋。
(没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俄罗斯根本无力投送力量和管理西伯利亚)三,人和——维京人与蒙古统治俄罗斯期间赋予俄罗斯人扩张的文化。
维京人与蒙古人的长期统治,让俄罗斯人具有了勇猛好战,嗜“土”成性的民族性格,俄罗斯获得独立之后,便进行领土扩张,在向北亚的扩张过程中,游牧民资规模小,且分散落后,无力阻止沙俄的东扩,而且北亚天寒地冻,并无多少出产,就算到如今开发难度也极大,俄罗斯的竞争对手很少,因此俄罗斯获得了北亚。
俄国农民战争俄国农民领袖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是俄国历史上四次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和最后的一次。
它震撼了沙俄的封建农奴制统治,对沙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军事上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这次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还在于它发展了俄国先进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革命的世界观,哺育俄国革命的先行者亚·尼·拉吉舍夫和贵族革命家:十二月党人,客观上对俄国的社会发展起了进步作用,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前进。
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是由于俄国的阶级矛盾激化而引起的。
18世纪后半期,俄国已从昔日的“彼得盛世”巅峰开始衰败。
当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全俄市场的扩大,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关系行将崩溃,资本主义关系日趋形成。
贵族和专制国家不断加强农奴制压迫,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抗议。
行将崩溃的、专横的封建农奴制不断加强对农奴的压迫,地主阶级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统治,连绵不断的战争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这一切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激起了广大劳苦大众的强烈不满,俄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在战争爆发前不久的1771年,莫斯科爆发了市民下层群众的起义(“鼠疫之乱”)。
1772年,雅伊克哥萨克奋起反抗哥萨克上层分子,同年,伏尔加河和顿河哥萨克镇里也发生了骚动。
仅1762-1772年,起义就达160次以上。
此外,非俄罗斯各族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
他们的土地、草场、林场统统被地主、工厂主、修道院霸占,而且要缴纳各种贡税,服各种劳役,如同奴隶一般。
压迫越重,反抗越强烈。
非俄罗斯各族人民的起义具有更广泛的性质。
整个沙俄帝国堆满了干草,随时都有可能燃起熊熊的起义烈火。
这次农民战争的主要动力是农民。
此外,哥萨克劳动阶层和矿业工人也参加了这一运动。
闻风起义的还有巴什基尔人、鞑靼人、加尔梅克人及伏尔加河中下游左岸地区的其他非俄罗斯民族。
叶卡特琳娜二世政府倚仗军事力量,勉强地驾驭着庞大帝国内蒙受压迫的各族人民。
1768年至1774年的俄土战争使国内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日益沉重的负担加深了劳苦大众的不满。
“海参崴”发现● 撰文、图片刘雅靖● 编辑Rita2020年暮冬的阿穆尔半岛上,海参崴晨光熹微。
我在飞机上俯瞰下方的日本海,背后是广袤的大西伯利亚,一直延伸到亚欧大陆深处。
俄罗斯人炫耀地称这里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征服东方”),地名里的“东方”一词自然呼应着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想象。
而对我来说,原本的满语名字“海参崴”似乎更符合这个城市的特征:一座富庶安宁、与世无争的海边小渔村。
9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9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92西太平洋沿岸的隆冬,海风凌厉如刀,海参崴的“不冻港”之称多少有点名不副实。
拜千岛寒流所赐,除了被阿穆尔半岛三面环绕的内湾——金角湾之外,周边的乌苏里湾、大彼得湾和阿穆尔湾在一年之内有4个月需要破冰才能出海。
这里的零下十几度,体感反而比漠河的零下四五十度还要冷上几分。
往来的斯拉夫人个个高大冷峻,气场逼人。
我裹紧羽绒服和过膝长靴,揉揉冻僵转而灼热发烫的皮肤,一股冷意从头到脚。
在搭乘摇摇晃晃的火车离开前,我突然发现机场的名字叫“阿尔谢尼耶夫”,而此刻我并不知道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
远处,乌苏里湾冻结的冰面浮起一层幽蓝幽蓝的光,列车快速地行驶在大西伯利亚铁路上。
身边有银发碧眼的冷艳女子,紧裹一身貂皮。
时光仿佛倒流了百年,这服装的样式,恐怕从沙皇俄国、苏联到俄罗斯时代都没有太大变化……一群鸽子飞过海参崴火车站。
车站附近的高架桥上,一个裹着红头巾的女人立在风中,像一个惊叹号。
在一条通往东方的铁路背后正值“新冠”疫情在国内大爆发前夕,我独自一人旅行到了这里——俄罗斯最大的港口城市、滨海边疆区的首府。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93天色渐亮,我看到了一座依山傍海的美丽小城。
这里不愧是昔日太平洋上最著名的东方良港,有着相当繁华的港口城市景观:湾区内停泊的万吨巨轮和退役军舰,远处的金角湾大桥,金色的教堂尖顶,城中的多个汽车销售中心,为海港货运和基建所准备的无数拖车、铲车、挖掘机,它们和我脚下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形成了一种无声的磅礴气象,这让我想起一个词——时代。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俄罗斯从弹丸之地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为避免封号失联,爱好阅读、向往自由的朋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可加编辑微信号历史路(或者在添加朋友中搜索cb186535)为好友,朋友圈文章更有趣、有料、有种!俄罗斯,寒风吹彻的俄罗斯。
1700万平方公里,比国土面积世界第二的加拿大多一个澳大利亚。
从东到西长1万多公里。
由于跨越的时区太多,高考的时候,西部的同学有充分的时间在考前上网浏览东部考生发布的试题。
这1700万平方公里肯定不是充话费的送的。
今天就来聊聊战斗民族的野望:为什么俄罗斯会成为世界上国土最广大的国家?俄罗斯的扩张动力,源于恐惧现代俄罗斯的雏形,诞生于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
即以基辅(现乌克兰首都)为首都的古罗斯国家。
这时候的地球,主角是东方的唐帝国、中亚的阿拉伯帝国、欧洲的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
基辅罗斯只是一个内陆小国,四面受敌。
这一带是广袤的平原,几乎没有自然屏障,列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于是,俄罗斯人经常受到来自北方的瑞典、西方的日耳曼骑士团以及立陶宛的侵扰。
到12世纪,蒙古人占领了基辅罗斯地区,四分五裂的各个罗斯公国不得不向如日中天的蒙古人俯首称臣,交税纳贡,同时俄罗斯人也总结了历史教训:土地少就要挨打。
既然无险可守,就用进攻性的扩张来御敌于国门之外。
13世纪,蒙古人册封的莫斯科公国开始崛起,逐步兼并其他罗斯诸公国,最终推翻了蒙古政权,统一了俄罗斯。
16世纪末,俄罗斯领土面积为280万平方公里,成为欧洲幅员最大的国家。
统一大业完成后,莫斯科公国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把蒙古索要贡赋的国书撕毁,并当庭下令将汗国特使处斩,宣告和蒙古正式脱离关系。
而这种基于传统安全危机的扩张也深受蒙古人作风的影响,伊凡四世视自己为金帐汗的自然继承人,启用“沙皇”称号,在之后的300多年间,历代沙皇无不以扩大版图为既定政策,向西向东不断蚕食周边领土,以求扩张到天然地理边疆为止。
俄罗斯的东西方属性辨析俄罗斯位于东西方交汇之处,欧洲东部及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它横跨欧亚大陆,东濒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芬兰湾,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它的版图占有东方的1/3,而它的发源地和政治文化中心都位于欧洲。
因为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使俄罗斯既具东方魅力,又兼容西方特征。
但这样的双重性格也使其东西方属性模糊不清。
在东方人眼中俄罗斯是西方国家。
在俄罗斯的500多年历史河流中,它所统治的领土发生过很大变化。
俄罗斯国家建立于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联邦的领土面积减少到1710万平方公里,是苏联的76%。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
东斯拉夫人是欧洲最为古老和最为庞大的部族集团。
随着俄国在中世纪和近代的扩张,其他100多个民族开始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
这些民族中有现今的乌克兰人、西伯利亚人、波罗的海地区的一部分人、高加索人和中亚人。
1581年9月1日,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率领840人东征,以拥有火枪火炮的优势,摧毁了兵力30倍于己的乌拉尔山以东的鞑靼人国家。
此后,俄国在西伯利亚再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推进极为迅速。
对西伯利亚的占领使俄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国。
在从1581年到1639年的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沙俄就从欧洲的东北角扩大到了太平洋沿岸。
19世纪,俄国更是不费一枪一卒就在远东割占了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从17世纪末开始的世界性扩张,俄国大大加快了亚洲方向的东进,在亚洲侵略夺得了大面积领土的同时,也在俄罗斯的西方属性中注入了东方文明。
在西方人眼中俄罗斯是东方国家。
从精神文明的角度而言,一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它根深蒂固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
2001年俄权威社会调查机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俄居民55%信奉宗教。
其中91 %信奉东正教,5%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各为1 %,0.8 %信奉佛教,其余信奉其它宗教。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俄国的表现众所周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
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这段历史,高中又学了一遍,但我们那是所学的都只是非常肤浅的,只是大致了解了一下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影响。
而对于具体的某个国家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我们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但是有时候了解一些又是比较必要的,虽然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但我觉得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也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
只有更加了解历史,我们才能以史为戒,拥有足够的动力尽自己所能建设自己的祖国,让历史不再重演。
正因如此,我在本次的期中作业中选择了这么一个题目。
一方面为了完成作业,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
在查资料的时候,我在这个网站的个人图书管中看到这么一句话: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
随后,我又在“百度百科”里也看到这句话,当然,这并不代表俄国首先进行侵略战争,但而过在此次战争中的积极态度也是可见一斑。
还有这么两段话: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
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
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
8月28日,俄国军队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
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900年11月,俄国胁迫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企图把军事占领合法化。
俄军利用军事占领的机会,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
这也是我在这个网站上看到的,然后又到其他相对来说比较权威的网站求证了一下,我发现这两段也没什么问题。
俄罗斯历史上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总计588.388万平方公里1858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侵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西的六十多万平方千米领土;1860年,俄国通过《北京条约》侵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沙俄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堪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1881年,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的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林则徐在新疆就断言俄罗斯将是中国未来之大敌,百余年来从未变过。
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南,蒙古高原以北,南北长600多公里,东西宽50公里,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淡水湖。
贝加尔湖的水极深,浅的地方也要50米以上,最深的地方则达到了1620米,平均水深则是72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总共有350多条河流流入贝加尔湖,却只有安加拉河一条流出。
因此,贝加尔湖的蓄水量极大,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所有的淡水湖。
贝加尔湖的水量总共有2.3万立方公里,占整个俄罗斯淡水储量的五分之四,地球表面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
这样大的水量够全世界60亿人饮用40年。
贝加尔湖的水极清,能见度可达40米以上。
这里生存着600多种植物和1200多种动物,在物种的丰富上也堪称世界湖泊之最。
贝加尔湖在中国的古书上早有记载,被称为“北海”。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19年,牧羊之地正是在贝加尔湖之畔。
贝加尔湖及安加拉河流域一直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汉为匈奴,晋为柔然,唐为突厥,北宋为契丹,南宋以后则为蒙古民族。
这里分布着大片的草原及森林,著名大河叶尼塞河由此发源,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这片地区上千年来一直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俄国人的到来。
俄国人在湖西岸筑起了一座堡寨,起名为伊尔库茨克,现在已发展成了拥有6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可以生产苏—30战斗机。
库页岛,面积7.6万平方公里,原为中国第一大岛,自唐朝以来就为中国正式管辖,历代都有明确记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八旗中竟然有俄国人?并且还属于镶黄旗
导语:八旗制度或许大家都不陌生,八旗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在衣服的颜色上有所区别,正黄、正白、正红、正蓝
八旗制度或许大家都不陌生,八旗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在衣服的颜色上有所区别,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是有四种春色的衣服和旗帜,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则是在纯色的衣服和旗帜上镶上边,以示区别,这是清朝立国的根本,所以清朝历届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八旗骑射。
其实八旗制度没有什么特别,他起源于牛彔额真,跟中原王朝的部队编号是一样的,比如明朝的军队分为了中央军和地方军,我们常说的九边就是地方军,中央军也就是京营又有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等,类似现在的军区概念,清朝的八旗是逐步完善的,最开始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随着实力的壮大,容不下了,所以就另外设置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而到了征服蒙古以后,为了方便对于蒙古的统治,又设置了蒙古八旗,等到入主中原以后,又建立的汉八旗,总体来说,八旗制度相对于明朝的军制,更加严密一些,八旗的旗主向皇帝负责,各个旗又相互牵制。
但是明朝的军制更加接近于现代,并且有了兵种的分类,比如神机营,就是火器兵,这样更利于相互配合作战。
只是明朝卫所制度腐败以后,才没有了战斗力。
相信以上的这些知识,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但是可能你不知道的是,清朝八旗里也有俄罗斯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件事情源于雅克萨之战,说到雅克萨之战,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这是历史书中重点知识,雅克萨之战清朝战胜了俄罗斯,签订了
生活常识分享。
中俄暧珲条约《中俄暧珲条约》是1858年5月28日沙皇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与清政府黑龙江奕山在暧珲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俄暧珲条约》的历史事件,希望你喜欢!中俄暧珲条约的简述暧珲系满语“母貂”之意,明末清初,暧珲一带曾以产貂闻名。
建于明朝的暧珲旧城地处黑龙江东,史称江东暧珲。
由于江东暧珲隔黑龙江与内地往来多有不便,清政府遂于旧暧珲下游12公里的江西岸重筑城池,衙门也迁移到这里,相对江东暧珲而称此地为江西暧珲,也称黑龙江城或暧珲新城。
《暧珲条约》就是1858年5月28日在暧珲新城签订的。
《中俄暧珲条约》中俄是清咸丰八年(1858)沙俄乘江城或暧珲新城。
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时武力强迫清黑龙江奕山于暧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俄暧珲条约的简介侵吞中国黑龙江地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历代沙皇政府的一贯图谋。
鸦片战争之后,沙俄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加紧其侵略黑龙江的活动。
1849年至1853年,俄国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
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俄国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沙俄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咸丰八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
会议采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与清政府举行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谈判的意见。
会后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说,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中国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可以与他会商。
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对清政府极为不利。
穆拉维约夫便乘机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暧珲城下。
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
22日,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暧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奕山会晤、谈判。
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
第八讲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第一节农奴制度的取消新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即尼古拉一世之子明白,俄国处于危机之中,再按照老样子生活已经不行了。
地主们不惜任何代价地想维护农奴制度,但是,压力山大二世处于对“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的担心,着手推行自由主义改革。
1861年2月19日,皇帝签署了与改革相关的各项法令和取消农奴制宣言。
这是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根据“2月19日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
现在他们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再不能按照主人的意志将农民买卖、赠送和迁移。
农民能够自由地从事手工业和贸易、进入其他社会阶层、谋取公职或入学。
此外,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还得到一块份地。
不过,地产中的所有土地依然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包括农民使用的土地。
由于使用自己的份地,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应当服徭役或缴纳代役租。
这些农民叫临时义务农民。
为了得到这块份地,农民需先向地主缴纳应付数目的1/5左右,其余的部分由国家交齐。
但是,农民必须在49年内将这一数目连同利息还给国家。
这样,农民并不是无偿地得到了土地,他们被迫向地主缴纳赎金。
事实上,在取消农奴制之后,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比以前还少。
尽管如此,农奴制度的取消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由于1861年改革,俄国形成了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贸易、交通和农业来说更加良好的条件。
于此同时,还推行了司法、军事以及地方自治管理等其他方面的自由主义改革。
地方自治机构的改革包含在地方自我管理组织之中,而地方自我管理为俄国生活首次带来一些民主的成分。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发展得益于19世纪60年代改革,俄国的经济现代化速度加快。
彼得堡和莫斯科成为最重要的资本主义大工业中心。
其中,彼得堡以机械制造业中心而闻名,莫斯科依然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发源地。
一大批工业城市普遍兴起。
19世纪最后1/3时期,几乎在一片空荒之地上产生了巴库的石油工业。
俄国人是这样占领西伯利亚的一、16世纪末至17世纪沙俄侵占西伯利亚1547年1月16日,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1530—1584)加冕即位,不满足大公称号,正式自称沙皇(1547—1584),从此莫斯科公国又称沙皇俄国,简称沙俄。
在沙皇向东扩张过程中,出身于俄国北方沿海农民的斯特罗加诺夫及其家族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
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是16—20世纪初俄国最大的富商。
1558年,斯特罗加诺夫取得沙皇政府的特许状,获得在卡马河、丘索沃耶河一带开拓殖民、发展盐铁业、经商以及招募“哥萨克”(突厥语,意为“冒险者”军人)组成军队来“保护”其侵占的领地等特权。
1563年,沙皇伊凡四世自称“全西伯利亚皇帝”。
西伯利亚今泛指俄国境内介于乌拉尔山脉和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1547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哥萨克军在托博尔河口,击败了西伯利亚汗国的统治者库楚姆汗。
158 1年,应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招募与出资,以叶尔马克为首领的哥萨克装备了一支由840人(其中哥萨克540人)组成的西伯利亚远征军,乘船沿额尔齐斯河向东征掠,侵入西伯利亚西部,1582年11月4日,俄军占领西伯利亚汗国首都西伯里(失必尔,今伊斯克尔),但遭到西伯利亚汗国各族人民游击战的反抗。
沙皇曾两次派兵增援。
1584年,叶尔马克所率哥萨克军在额尔齐斯克遭遇库楚姆汗军队的激烈反击。
1585年8月6日,叶尔马克哥萨克远征军的主力被歼,叶尔马克在败逃中淹死于额尔齐斯河,其余部被迫撤离西伯利亚。
但不久,俄军再度侵入西伯利亚,1587年俄军建起托博尔斯克(鄂毕河与托博河交会处),作为侵占西伯利亚的军事、政治中心。
1598年,库楚姆汗被害,俄军基本实现对西伯利亚汗国的征服与侵占。
1604年,沙皇军队建立了鄂木斯克。
1613年1月,贵族、商人、僧侣和哥萨克上层的代表,在缙绅会议上推举罗斯托夫总主教、菲拉列特之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1596—1645)为沙皇,由此开始了俄罗斯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
1632年,沙俄国队又建雅库次克城堡。
1639年,沙俄军队到达鄂霍次克海岸。
1649年,沙俄军队建立了鄂霍次克城堡。
[沙俄军队向西伯利亚当地居民(通古斯人)强征、掠夺毛皮实物税,尤其是珍贵毛皮。
1682年,彼得一世(1672—1725)被立为沙皇,但由其姊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公主摄政。
1 689年,索菲娅摄政之权被推翻,由彼得一世亲政,史称“彼得大帝”。
1685年6月、1686年7月至1687年克,中国清朝政府军在雅克萨击败了东侵的沙俄军队保卫了中国领土。
1689年9月7日,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该条约把俄国译作鄂罗斯,中国《元史》上译作兀鲁思、斡罗思)。
尼布楚条约在中俄之间第一次正式划定了东部边界。
该条约规定,“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
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又流入黑龙江的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
……俄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
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
”[4] (P2 82)尼布楚条约明确确定大兴安岭以南,额尔古纳河以南,包括库页岛均属中国领土。
而且18世纪初,约1713年,库页岛的阿伊努人就到中国清朝设在黑龙江口的衙门向清朝入贡。
清朝官吏“对(这些)酋长都是表示欢迎的,给他们以品位和官职(清朝地方官),并以优厚的礼遇作为安抚的手段。
”二、18—19世纪沙俄向千岛群岛扩张清军对俄军的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暂时挡住了沙俄军队对中国(清朝)大兴安岭以南和黑龙江流域领土的侵略,沙俄侵略军转向东北,于1697—1698年侵占堪察加半岛。
1697年,沙俄哥萨克军在堪察加海岸伊齐亚河畔的一个部落,发现了前年从日本大阪驶往江户途中的船遇险而漂流来此被土著居民营救出来的日本船老大传兵卫,[3] (p8)并于1701年12月把他送到莫斯科——圣彼得堡。
1702年1月,沙皇彼得一世召见了传兵卫,从传兵卫口中得到许多有关日本的讯息。
彼得一世令传兵卫学习俄语,又让传兵卫向俄人传授日语。
1710年,彼得一世命传兵卫接受东正教洗礼成为东正教徒,并改名为“加甫里尔”。
彼得一世利用传兵卫开设了日语学校。
这是有记载的俄国人与日本人最早的接触。
自1710年以来的20多年中,俄国人从堪察加半岛东岸,先后获得10多名从日本因遇海上风暴漂流来的日本人,并将他们作为俄国人的日语教师和俄军侵入千岛群岛的引路人与翻译。
1736年,沙俄在圣彼得堡科学院附设日语学校,其中不少教师是来自日本的遇险漂流者。
1711年8月,由75名哥萨克组成的俄军于堪察加半岛的洛帕特卡角首次乘船远征千岛群岛的占守岛和幌筵岛,并试图向当地居民阿伊努人征掠毛皮,但未取得预计目的,同年9月返回堪察加半岛。
1713年4月,沙俄军人科兹列夫斯基等从堪察加半岛侵入千岛群岛的幌筵岛,并从岛上掠回棉花、丝绸、麻织品、日本刀、金币和阿伊努人。
日本学者认为,科兹列夫斯基是第一个来到千岛群岛的俄国人,他记载下“幌筵岛上当时已有南岛的库里尔人带来锅、釜、器皿、刀剑、木棉和绢类,为了同温祢古丹等岛进行交易而驶往其处,并且还到堪察加换取海龙、狐狸等皮张”。
1736年12月,沙皇政府命令雅库茨克统领雅科夫·艾尔琴大校为探险队长,组成由500名官兵,海员和地理绘图员的探险队,前往千岛群岛调查矿藏以及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等事项,历经一年,但未获多少效果。
1721年5月,受沙皇彼得一世派遣的天文、航海学者伊万·艾弗来诺夫等人,前往千岛群岛,曾到过国后岛、幌筵岛,7月返回鄂霍次克。
艾弗来诺夫绘制了堪察加与千岛群岛地图,并称千岛为日本的岛屿。
该地图失落多年,于1945年为学界发现。
1738年7月26日,以什潘别尔格为队长,由63名成员组成的俄国探险队,由堪察加半岛乘船航向千岛群岛,8月14日,经过得抚岛,并绘制出所经岛屿的地图,画出了三十一个岛屿。
8月24日,因担心冬季来临,返航回堪察加半岛。
第二年,即1739年6月,以什潘别尔格为队长,由四艘船组成的俄国探险队,由堪察加半岛向东南海域航行,试图寻找日本,6月27日,他们见到了海岸,但并不知道他们所处位置在日本本州东北部外海。
6月29日,沙俄探险船中的两艘在今日本宫城县牡鹿群网地岛东南海面抛锚停泊一夜。
6月30日,沙俄探险船队航行至仙台湾,见到仙台湾岸日本陆地的情况。
7月2日,沙俄探险船队返回网地岛西北海域暂泊。
期间,日本仙台藩曾派遣官员和佛教僧人前往沙俄探险船,并互赠物品,但因语言不通,交往颇不易。
仙台日本渔民数人,也曾到沙俄探险船,互换物品。
随后,沙俄探险船队从网地岛海域北返,经北海道、千岛群岛海域,回到鄂霍次克。
同年11月,探险船队向圣彼得堡政府呈送了该探险船队远航到达日本海岸的“报告”。
沙俄探险船队中的“圣加弗利尔号”,于1739年6月25日在航行中与该船队失散,它继续南下,于6月29日到达今千叶县南部海域,船员乘小舟登岸,向日本居民索取淡水。
7月2日,该探险船航行至今伊豆半岛下田海域,再次登陆索取淡水。
7月5日,“圣加弗尔号”向北返航,于9月2日返抵鄂霍次克。
沙俄探险船队到达千岛群岛等地,其重要活动之一是征收毛皮税,掠取当地居民的贵重毛皮。
与此同时,1754年前后,俄国人已以得抚岛为据点,与日本人进行贸易活动。
1767年,沙俄哥萨克已在择捉岛掠取毛皮税。
他们(俄国人)已确切知道自占守岛到色丹岛、松前岛等2 2个千岛群岛的岛屿位置。
1771年,择捉岛、得抚岛、磨堪留岛、罗处和岛上的原居民反抗沙俄掠夺者,杀死其21人,另有18人逃回堪察加半岛。
1788年,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命令博物学家拉克斯曼进行俄、日贸易以及设法掌握千岛群岛。
为达此目的,沙俄政府将其在千岛群岛获得的三名日本人遇险漂流者派往北海道根室,就俄、日通商贸易与松前藩主进行商谈。
沙俄政府还把处以流刑的俄国罪犯38人以及20名猎人安置到得抚岛,为沙俄掌握该岛效力。
1801年,日本幕府在择捉岛的纱那设立守备衙门,并开通色丹岛到国后岛的航船,是年,日本幕府派官吏前往得抚岛,要求俄国人离去,禁止当地居民与俄国人交往与贸易,并在岛上树立“天长地久大日本属岛”的标注。
1802年,日本在色丹岛建立哨所。
1803年,国后岛有15个渔场,而1799年以来,在该岛谋生居民由320人增至534人。
[3] (p14)1805年,择捉岛上的俄国人均已离去。
1806年秋,俄美公司下属福斯托夫中尉的远征队从鄂霍次克起航,到达时属中国(清朝)领土的库页岛,夺占了日本人在该岛久春古丹的据点。
1807年4月25日,俄国远征队的船又到择捉岛,俘获日本守备人员数人,掠取物资,然后返回鄂霍次克。
1811年夏,俄国海军少校戈洛弗宁所率“黛安娜号”测量船测量了千岛群岛中的罗处和岛、宇志知岛,计吐夷岛、新知岛、知理保以岛、磨堪留岛、得抚岛西岸、择捉岛东岸和北岸等地,并于7月5日到达国后岛泊港,补给粮食和淡水。
[3] (p16)期间,俄、日双方在国后岛发生冲突,戈洛弗宁等数名俄人被日军扣押,“黛安娜号”副船长里科尔德被迫返回鄂霍次克。
次年(1812年)8月27日,里科尔德又率船队到达国后岛泊港,并以俄国所俘获的日本人作为交换,要求日方交还戈洛弗宁等俄人,但未达目的。
直至1813年5月26日,里科尔德第三次前来泊港,几经交涉,里科尔德才将戈洛弗宁等8人领回。
日俄在千岛群岛地区的接触、交往与争夺,直至1813年,俄国鄂霍次克长官通过里科尔德致函日本,首次向日本提出希望日俄之间划定边界以及在边境开展集市贸易之事。
而日本德川幕府则实行锁国政策,不愿通商贸易。
关于日俄边界,幕府主张日本达到择捉岛,俄国达到新知岛,择捉与新知之间的岛屿定为空岛,不准居民居住。
这样,得抚岛和知理以岛便是“空岛”。
幕府认为,漂流民的遣返可在得抚岛进行。
[3] (p18)但事后日、俄双方未能随即就划界问题进行联系与会谈。
1828年,获得沙皇政府给予专营权的俄美公司,将大约百名卡吉克阿留申人移居得抚岛,为公司猎取海兽,以获珍贵皮毛。
1837年,俄美公司将在鄂霍次克获得的数名遇难救起的日本漂流民送往择捉岛。
1843年又将8名日本漂流民送往择捉岛。
1845年,又有俄国船来到择捉岛,再次试图与日本进行通商贸易等事宜的商谈,但未获得积极结果。
在美国海军准将培理(1794—1858)于1853—1854年2月两次率舰打开日本锁国的形势下,1854年12月2 1日,俄国全权代表普佳金(又译普提雅廷)与幕府交涉员简井政宪、川路圣谟在下田签署了《日俄友好条约》,该条约的第二条规定:“今后日本国与俄国之边界在择捉岛和得抚岛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