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3.00 KB
- 文档页数:24
古诗词教案静夜思的赏析与鉴赏通过对李白的作品进行解读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寂寞之情古诗词教案:静夜思的赏析与鉴赏《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作品不仅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造诣,更承载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与寂寞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魅力,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首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夜思》,我们需要简要介绍一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具有举世无双的豪放气象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其中《静夜思》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二、诗歌分析1. 诗歌结构《静夜思》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
每一句都以平仄相间的韵脚构成,读起来抑扬顿挫、流畅自然,给人一种优美的感觉。
2. 内容表达通过字句的精妙运用,诗人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场景。
诗人独自一人,抬头望月,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这种孤独、思乡的情感,让读者深感李白内心的寂寞之情。
3. 诗句分析《静夜思》总共四句,每句都展现了诗人的思考和感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句以自然景物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想象。
通过月光和霜的形象,传达出诗人此刻的孤单和思念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以对比手法深化了诗中情感。
诗人仰望明月,令人感受到他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鉴赏与解读1. 诗意与意境《静夜思》以简洁的语言、深情的笔触创造出了独特的诗意和意境。
通过诗人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孤独,进而引起对于生命的思考。
2. 表达技巧李白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通过月光和霜的形象,他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与自然景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 诗歌的主题《静夜思》的主题是孤独与思乡。
诗人孤独地抬头仰望月光,思念着故乡的亲人和朋友。
通过对这种孤独和思乡之情的刻画,诗人引发读者对于家乡和亲情的情感共鸣。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2)学会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3)能够独立赏析简单的古诗词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2)学会从意象、炼字、修辞等角度分析古诗词;(3)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古诗词的兴趣;(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2)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3)独立赏析古诗词作品。
2. 教学难点:(1)古诗词中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的深入分析;(2)如何准确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古诗词为例,进行分析讲解;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词教材、参考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作者背景等;3.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
2. 基本概念:(1)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2)介绍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1)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分析讲解;(2)引导学生从意象、炼字、修辞等角度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2)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赏析心得和感悟。
5.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2)鼓励学生多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
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三、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四、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分)(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题干信息我的解读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少应该有两种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古诗词鉴赏实践情感表达教案第一部分: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美学。
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可能是一项难以驾驭的任务。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表达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第二部分: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升对情感表达的理解;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用古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10分钟)- 让学生观赏、欣赏一些古诗词,并讨论它们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形成小组,分享个人对古诗词的喜爱和理解。
2. 鉴赏实践(25分钟)- 给每个小组分发一首古诗或词,让他们阅读并理解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忧伤、喜悦、思乡等;-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并表达自己对这首古诗词所感受到的情感。
3. 情感表达展示(20分钟)- 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首他们感兴趣的古诗词,并用诗歌、绘画、音乐等形式表达其中的情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表达作品,并与全班分享他们对古诗词情感表达的理解和体验。
4. 写作训练(30分钟)-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其中蕴含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例如修辞手法的应用和句式的选择;- 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修改,提高写作质量。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古诗词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重要性;-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回顾。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热身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2. 分析每个小组在鉴赏实践和情感表达展示中的表现;3. 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是否有效地表达了古诗词中的情感。
第五部分: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古代文化遗址,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2. 鼓励学生参与古诗词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3. 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古诗词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诗词背景介绍- 诗词语言赏析- 诗词意境感悟- 诗词创作启示教学步骤1. 诗词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 解读题目:分析诗题,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主题。
2. 诗词语言赏析- 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生僻字、关键字,解释其含义。
- 句式分析:分析诗词的句式结构,如对仗、排比等。
- 修辞手法:讲解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词意境感悟-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如喜悦、忧伤等。
- 价值观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价值观,如爱国、敬业等。
4. 诗词创作启示- 写作技巧:分析诗词中的写作技巧,如构思、用词等。
-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词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诗词文本: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
-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的资料。
-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等。
教学建议-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词学习的氛围。
以上为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古诗词鉴赏概述1.1 了解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1.2 掌握古诗词的分类与分期1.3 明确古诗词鉴赏的意义与方法第二章:古诗词的表现手法2.1 比喻手法2.1.1 了解比喻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1.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比喻手法2.2 拟人手法2.2.1 了解拟人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2.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拟人手法2.3 夸张手法2.3.1 了解夸张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3.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夸张手法2.4 对比手法2.4.1 了解对比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4.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2.5 象征手法2.5.1 了解象征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5.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象征手法第三章: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3.1 了解意象与意境的定义与关系3.2 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与特点3.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意境创造与表现第四章: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4.1 了解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的概念4.2 掌握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的分类与特点4.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节奏与韵律运用第五章:古诗词的抒情与议论5.1 了解抒情与议论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与意义5.2 掌握古诗词中抒情与议论的手法与技巧5.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效果第六章:古诗词中的典故与象征6.1 了解典故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作用6.2 掌握古诗词中典故的来源与类型6.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及其寓意第七章:古诗词中的视觉与听觉描绘7.1 了解视觉与听觉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7.2 掌握古诗词中视觉与听觉描绘的技巧7.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视觉与听觉描绘效果第八章: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8.1 了解情感表达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8.2 掌握古诗词中情感表达的手法与途径8.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特点第九章:古诗词中的审美观念9.1 了解古代审美观念的基本内涵9.2 掌握古诗词中审美观念的体现与影响9.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审美价值与意义第十章:古诗词鉴赏实践10.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鉴赏10.2 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分析古诗词的表现手法10.3 总结与评价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价值第十一章:古诗词中的结构布局11.1 了解古诗词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11.2 掌握古诗词开头、过渡、结尾等各部分的作用与技巧11.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结构布局艺术第十二章: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上)12.1 了解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作用12.2 掌握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12.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及其效果第十三章: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下)13.1 了解古诗词中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作用13.2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13.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及其效果第十四章:古诗词中的风格与流派14.1 了解古诗词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特点14.2 掌握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诗人与作品14.3 分析具体古诗词所属风格与流派及其艺术特色第十五章:古诗词鉴赏的综合训练15.1 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词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鉴赏15.2 培养古诗词鉴赏的能力与习惯15.3 提高自身审美水平,深入体会古诗词的艺术魅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分类与分期2. 古诗词鉴赏的意义与方法3.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应用4. 意象与意境的内涵与关系,常见意象的内涵与特点5. 节奏与韵律的概念、分类与特点,抒情与议论的手法与技巧6. 典故与象征的运用与寓意,视觉与听觉描绘的技巧7. 情感表达的手法与途径,审美观念的内涵与体现8. 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开头、过渡、结尾等各部分的作用与技巧9. 常见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与运用技巧10.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特点、代表诗人与作品难点:1. 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与表现2. 节奏与韵律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分析3. 典故与象征的深层寓意解读4. 情感表达的细腻区分与把握5. 结构布局的艺术性分析6. 修辞手法的多样化运用与效果分析7.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艺术特色辨识8. 古诗词鉴赏的综合能力培养。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教案标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特点。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节奏、韵律、意象、比喻等。
2. 诗歌的鉴赏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感。
3. 诗歌的表达技巧:朗诵、演绎、创作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优秀诗歌的朗诵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探究: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和分析,理解诗歌的魅力。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和创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总结:总结诗歌的鉴赏技巧和表达技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优秀诗歌的朗诵视频或音频。
2. 课件:整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辅助教学。
3. 诗集:提供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歌,供学生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诗歌的朗诵、表演和创作。
2. 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鉴赏分析和诗歌创作作业。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鉴赏技巧,提高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课外阅读和文学作品欣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考纲解读】(见《名师导学》教师用书P253、学生用书P157)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起什么表达作用。
【知识储备】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应掌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和风格流派。
(一)表达方式(见《名师导学》教师用书P253、学生用书P157)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在诗词中主要考查抒情和描写。
在表达方式方面的鉴赏主要考查考生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种或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及分析评价其所起到的作用。
(1)叙述。
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议论。
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3)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描写的角度有:①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②写景角度:远景和近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俯瞰与仰视(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
③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感受等。
描写技巧主要有: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①衬托,分正衬(烘托)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②动静结合:作用是通过动静相衬或者化静为动,打破画面的沉闷单一,丰富画面意蕴,增强画面的生机和活力,取得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渲染突出主体。
③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一是诗人联想的已逝之境。
二是诗人想象的对方之境。
三是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
四是诗人想象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虚实结合的好处: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虚实相生,使画面更生动形象,使情感更丰富深刻,使形象更生动丰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④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手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2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2分)。
⑤细节描写,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
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等细节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丰满,更加突出人物的某一情感。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又如:《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句本身并没有描写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而是从侧面写动人心弦的效果。
⑦点面结合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诗词中“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作精妙的描画。
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也可以是群体之中的“个”点,例如,朱敦儒的《好事近》:“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三四句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
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
⑧五种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五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身份或经济状况,反映人物性格,以形传神,突出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衬托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反衬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言为心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的作用:反映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心理描写的作用: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通过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示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神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反应人物某种心情,突出人物某种精神品质。
练习:1、(2010天津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照要求作答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白石滩王维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赏析: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一群少女在月光下浣纱,人物活动使得画面动了起来。
(4)抒情,即在作品中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又分:①借景抒情(即景抒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②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借物抒怀。
一般用于咏物诗中,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③用典抒情。
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以表达诗人某种意图或思想感情的手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此词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上阕通过缅怀古代英雄人物,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报国的抱负。
这些典故的运用,丰富了作品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④借事抒情(借古讽今)。
鉴赏借事抒情,要读出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刻画的是什么细节。
像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