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碑文看藏文连词在古藏文中的变化规律
- 格式:pdf
- 大小:460.53 KB
- 文档页数:9
试论汉藏翻译中的连词与格助词的作用摘要:连词和格助词在语言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汉藏翻译中的连词和格助词的作用,探讨它们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和特点。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揭示不同语言之间连词和格助词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深入了解连词和格助词的特点和功能,可以提高汉藏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关键词:汉藏翻译;连词;格助词;作用;连词和格助词是语言中连接句子成分和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元素。
在汉藏翻译中,连词和格助词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句子的逻辑和语法结构。
因此,对于汉藏翻译工作者来说,了解连词和格助词的作用和特点,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1. 连词在汉藏翻译中的作用连词在语言中主要用于连接句子成分或构建复合句,起到衔接句子间关系、呈现逻辑层次以及表示因果关系等作用。
在汉藏翻译中,连词的使用需根据上下文和意思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比如,在表达原文中的因果关系时,中文常使用连词“因此”、“所以”,而藏文中则使用特定的连词来表示这种关系。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连词的差异,并灵活运用合适的连词以保持文意的连贯性。
1.1 语义复杂性从语义角度来看,汉藏语系的连词包含丰富的意义,具有多样化的功能。
比如,在藏语中,连词既可以表达并列关系,也可以表达因果关系,甚至可以表达转折关系。
这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理解并恰当运用连词,以保持原文的表达方式。
1.2 译文的流畅性如何使译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更加自然流畅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汉藏翻译中,经常需要更换或增加一些适当的连词以使句子结构更加通顺、连贯,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这需要翻译者在选择连词时考虑语境和语体,灵活运用。
2. 格助词在汉藏翻译中的作用格助词在语言中主要用于表示名词的语法功能和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在汉藏翻译中,格助词的使用涉及到不同格将句子中名词短语的语法功能标示出来,起到明确句子结构和意义的作用。
简述藏文三次厘定和正字法修订作者:冯雪平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9期摘要:文章论述了藏族历代文人大师们,如何历经千年,根据藏语自身的语言和语法特征,如何不断探析、注疏、释疑、研究和发展藏文的语法及词汇的,概述了藏族历史上经过三次厘定的过程和内容。
关键词:正字法厘定论释一千三百多年前也就是七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派贤臣吞米·桑布扎赴印度留学。
吞米·桑布扎在印度拜当时著名的大学者婆罗门·勒辛嘎冉和拉仁毕森格系统地学习梵文和语法等学科。
学成返藏后依据藏民族的语言特征并系统全面的对藏语进行分析研究然后仿梵文的“叻扎”和“瓦德”两种字体,创造了藏文。
将西藏的古老的象雄文字改创成如今我们使用的通用文字。
并撰著了《三十颂》和《音势论》等八部语法著作。
同时从君王开始率先垂范学习和普及藏文,并开始培养藏民族自己的本土“罗扎瓦”(翻译人员),将佛教经典和一些社科类著作翻译成藏文。
作为中华文化及世界文明的重要部分,藏文的语法及词汇学,其主要来源于吞米大师所著藏文化传统的三十颂和音势论以及部分衍生分支的传统正字学三大部分组成。
期间,经过历代文人大师们不断加以探析、注疏、释疑、研究和发展,至今所保留下来的相关典籍著作也浩如瀚海,叹为观止。
当然,这些都是藏族一代代君王和“班智达”(精通大小五明学科的大学者)和“罗扎瓦”(大译师)们根据藏语自身的语言和语法特征,经过反复论证、推敲逐渐发展规范的。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至十五世纪的这段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西藏,是藏传佛教文化从产生到逐步发展,然后到繁荣的历史时期,也是藏民族将外来的佛教文明本土化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位翻译大师们将佛教经典的翻译作为首要任务,陆续将大量的佛教经典翻译成藏文,这一辉煌的事业为西藏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觉顿大译师将西藏一个多世纪以来,藏语文发展的修订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称为“三大厘定”。
首先是九世纪初叶的一百八十多年间,藏文的语法和正字法,都在不断地得到订正,在藏文史籍上称之为第一次厘定。
藏文书面语发展历史研究
文书面语发展历史研究
一、写作史
1. 早期写作:古代文字作为最早中国可写性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有了
写作的能力,而古代文字的演变也开启了文书面语的编辑和完善的历史。
2. 两宋时期的发展:宋代继承了上代的写作传统,出现了“易言”和“尚水”等类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此外,宋代出现了许多文集,推
动了文书面语的发展。
3. 两宋时期后期:宋代后期出现了更多的新文书形式,题材越来越丰富,如摘录诗文、笔记、书信等,而中国文学又兴起新时期,催生了
一大批新型文本。
二、文艺复兴期
1.明清两朝:明清两期文书风格继承或衍变了宋代的文种,文字使用的简捷、凝练,使文学的表达更加深入,两朝的文书形式也不断发展,
如书信、对联、报道等。
2.元代:元代也是宋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明清末期,元代文书发展到一定水准,已经成为当时普遍使用的文体,文学被大量使用,文本写法更加工整,暗淡宣示、高雅简洁的结构及表达方式在当时流
行开来。
三、近现代
1.清末民初:此时此刻为文学发展历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以及成熟的国民文学的出现,为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社会观念,文学游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
流程,文学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文书逐渐从机械模式转向张扬
活泼。
2.近代:近代是由清末民初文学发展而来的,文学性格上受到“激进”影
响比较大,在多种文书写作形式与文思种类中,主流文学仿佛一把火,内涵话语比以往更加深刻,各类文本内涵带有很多艺术性,使文书发
展的新的空间逐渐開展。
藏文典籍中连词等连接动词结构的几种语法意义
贺文宣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5(000)003
【摘要】在藏语书面语中,称为连词的等,作为虚词中的并列连词使用时,其语法意义完全一样。
通常可以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或两个动词结构,在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时,所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次序可以颠倒,位置可以互换,两个成分间一般都是并列关系。
而在连接两个动词结构时,由于动词的时态变化,其语法意义则不象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那么单纯了,它们所连接的两个成份,有的次序可以颠倒,位置可以互换,两个成份间仍是并列关系,但大多数的次序则不能颠倒,位置不能互换,随着前面动词时态的不同而连词等的语法意义也就不同了。
【总页数】7页(P43-49)
【作者】贺文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先秦文献中连词"而"的历时分布特征(上)——先秦文献连词"而"语法功能的系列研究之二 [J], 裘燮君
2.藏文语法中几种常见问题的探讨 [J], 桑达多吉;
3.文法典籍《三十颂》释疑——藏文语法资深专家德却老师访谈录 [J], 才航多杰
4.动词的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兼论汉语语法中的"名物化"与"名动词" [J], 王淑华;凌飞
5.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结构及词汇意义 [J], 陈焕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一藏文知识点总结藏文是中国的五种少数民族文字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藏缅语族文字。
藏文非常独特,有其独特的文字结构和书写方式。
学习藏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语言视野。
下面我将从藏文的基本知识、音韵系统、文字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基本知识1. 藏文的起源藏文起源于西藏,是藏族人民使用的一种文字。
传统上,人们认为藏文是在7世纪由宋杰松赞干布引进西藏时所带过去的。
藏文采用梵字作为基础,又融入了大量藏语中的口语语音和音韵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藏文文字。
2. 藏文的发展藏文作为一种文字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它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版本和变体,如西藏古藏文、新藏文等,直到1959年,西藏发生大规模的政治变革,随之而来的是把藏文从梵文转化为拉丁文,以及由口头转向书面文字。
现在的藏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一种文字体系。
3. 藏文的使用范围藏文主要在西藏地区被使用,是该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
除了西藏地区外,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也有藏文的使用。
由于藏文是中国的官方文字之一,所以在相关的政府文件、学校教育、文化传播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音韵系统1. 音节藏文的音节基本上是由辅音和元音组成的。
辅音和元音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音节,每个音节都有自己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元音藏文有6个元音,即“ཨ、ཨཨ、ཨཨ、ཨཨ、ཨཨ、ཨཨཨཨ”。
这些元音音节在藏文中广泛使用,是构成词语的基本元素。
3. 辅音藏文的辅音共有30个,包括22个辅音字母,以及8个辅音字母的变体。
这些辅音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发音规则,发音时需要加以区分。
4. 声调藏文中的音节是没有声调的,但是有着语气和声调的变化,这是由于藏语言的特殊音韵特点所致。
在日常交流中,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会影响到词义的理解。
三、文字结构1. 字母藏文的字母一共有30个,包括22个辅音字母和6个元音字母,还有2个变音字。
这些字母构成了藏文的基本字符,用来书写词语和句子。
三年级藏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藏文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字之一。
在初等教育中,三年级是学习藏文的重要阶段。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三年级藏文知识,本文将对三年级藏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藏文的基础音节藏文的基础音节包括辅音字母、元音字母和辅音相组合的字母。
辅音字母由藏文的30个辅音字母组成,如“ཀ”、“ཀ”、“ཀ”等。
元音字母由藏文的27个元音字母组成,如“ཀ”、“ཀ”、“ཀ”等。
辅音相组合字母由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而成,如“ཀཀ”、“ཀཀ”、“ཀཀ”等。
二、藏文的基础词汇1. 时间词汇:ཀཀཀ(今天)、ཀཀཀཀཀཀཀ(明天)、ཀཀཀཀཀཀཀཀ(后天)等。
2. 数字词汇:ཀཀ(一)、ཀཀཀཀ(二)、ཀཀཀཀ(三)等。
3. 人称代词:ཀཀ(我)、ཀཀ(你)、ཀཀཀ(他/她)等。
4. 动词:ཀཀཀ(看)、ཀཀཀཀ(写)、ཀཀཀཀ(跑)等。
三、藏文的基础句型1. 主谓结构:主语+动词,如“ཀཀཀཀཀཀ”(我看)。
2. 宾主谓结构:宾语+主语+动词,如“ཀཀཀཀཀཀཀཀ”(你看我)。
3. 主谓宾结构:主语+动词+宾语,如“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你写信)。
四、藏文的基础语法规则1. 名词性质:藏文中,名词的性质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形式通常通过在名词后加上后缀“ཀཀཀ”来表示,如“ཀཀཀཀཀ”(山)变为“ཀཀཀཀཀཀཀཀ”(山群)。
2. 形容词性质:形容词在藏文中通常位于名词的前面,如“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蓝色的衣服)。
3. 动词时态:藏文的动词时态有过去时和未来时之分,分别通过在动词前加上相应的前缀或后缀来表示,如“ཀཀཀཀ”(去)变为“ཀཀཀཀཀ”(将要去)。
五、藏文的常用表达1. 问候表达:ཀཀཀཀཀཀཀཀ(早上好)、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晚安)等。
2. 日常用语: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谢谢)、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对不起)等。
3. 询问表达: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什么时候、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ཀ吗等。
第一部分導論古代西藏碑文研究第一章古代西藏碑文的語言和歷史背景1.1 語言學背景——藏語藏語(Tibetan Language)包括西藏及其周邊地區所說的好些關係緊密的現代方言、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典標準語和近三四十年出現的現代標準語。
藏語是藏緬語族眾多重要語言支系之一。
它好像與某些古代和現代的喜馬拉雅語言以及漢藏交界地區的某些部族語言的關係最為密切,但是,這些語言關係的確切性質尚待系統的考察。
當地的歷史傳統認為,是賛普松賛干布(公元649年去世)①統治時期吞米桑布紮創制的藏文。
漢文文獻認為,藏文在西藏使用不會晚於公元648年(烏瑞1955:106),敦煌吐蕃史料明確記載655年用藏文紀錄律法(巴考1940—1946:13,31)。
所以,毫無疑問藏文是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創制的。
最早的有明確年代記載的藏文文獻是雪碑(Zhol)碑文(文獻II,所記年代緊接著763年)。
②在賛普赤祖德賛(815—838年在位)統治時期,藏文經歷了一次改革,使藏文拼寫規範化,一直沿用至今。
③按照米勒(Miller)的觀點,從藏文的創制到文字釐定期間的文獻語言,稱為“古代藏文"(Old Tibetan)。
以後的文學語言我們稱之為“書面藏語"(Written Tibetan)。
這裏研究的碑銘屬於古代藏文,此外,在敦煌石窟和中亞各地考古遺址發現的更多更廣泛的藏文文獻也屬於古代藏文。
這些文獻包括歷史和民間文學文獻、政府與行政檔案、醫學著作、前佛教時期的宗教史料,以及最早用藏文翻譯的佛經等等。
古代藏文的碑銘語言研究必須與這些非碑銘文獻材料研究相呼應,其中好些才剛剛開始被人們分析和理解。
1.2 歷史背景1.2.1 吐蕃王朝政體在我們這裏所討論的歷史階段的上一時期裏,居住在不同氏族和部落裏的中藏(Central Tibet)人民,逐漸合併成更大的聯邦。
這些聯邦被那些擁有堅固的①關於歷史上的吐蕃賛普世系,請參看附表I。
②我們對古代西藏碑文的序號是根據他們在本書第二部分的先後順序。
藏文语法学的历史
藏文完全合乎世界先进的表音文字体系的所有特点,就是使用一套字母,每个字母表示一定的读音,而不直接地、单独地表示词或词素的意义。
将字母组合成各式各样的字,代表语言中的词,人们看到字就能读出音来。
表音文字的字母数量有限,却能记录丰富的语言,便于人们学习、使用。
它好学、好认、好记、好写,相比字数繁多、形体复杂的表意文字,更符合文字发展的方向和规律。
在1300多年里藏文共经历了三次改革,分别是在公元8世纪中叶至公元9世纪初叶、公元9世纪中叶、公元11世纪初叶。
三次改革后整理规范了藏文字和语法、统一了用词用语、确立藏文字的书写法。
现在的藏文已具有完备的文法理论、发达的造词功能、丰富的修辞手法,不能将其与只能粗略记录语言、在群众中并不通用的原始文字和尚不完备的文字相提并论。
藏族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字,它不仅在我国藏族地区使用,而且在藏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如尼泊尔、不丹、印度、蒙古等国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
初二上册藏文知识点归纳总结藏文,是中国少数民族藏族人民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是中国五大民族语言文字之一。
在初二上册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一些与藏文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藏文。
一、藏文的基本特点藏文是一种世界上少数民族文字中非常重要的文字之一,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字形独特:藏文的字形独特美观,被誉为“雪山石刻”。
2. 字母构成:藏文有30个字母,称为“简化字母”。
3. 读写方式:藏文从左到右书写,每个字母在词中的位置会根据不同的音变规则发生变化。
二、藏文的基础词汇在初二上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藏文词汇。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གགགགགགགག(gagsarbu):意为“学生”。
2. གགགགགགག(khongbo):意为“老师”。
3. གགགགགགགགགགགགག(kye kyi tsen):意为“我的书”。
4. གགགགགགག(lobpa):意为“医生”。
5. གགགགགགག(soshe):意为“律师”。
三、藏文的音调与发音在初二上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藏文的音调与发音规则。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声调:在藏文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高平调、高升调、高降调和高低调。
2. 音变规则:藏文的发音会根据不同的音变规则发生变化,特别是在词中的位置会有所不同。
四、藏文的语法特点在初二上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藏文的基础语法知识。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名词性:藏文的名词分为人称名词、物主名词和普通名词。
名词性的标志是在名词前加上相应的构词成分。
2. 动词性:藏文的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助动词和系动词。
动词性的标志是动词前的变位词。
3. 代词:藏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不定代词等。
五、藏文的常用句型在初二上册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藏文句型。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S+V:主语+谓语。
例如:“གགགགགགགག(khampa)”(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