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近4年中考真题展示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0
2019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场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1.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A.墨家 B.纵横家 C.法家 D.农家3.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C.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4.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5.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
基于此,他主张A.格物致知B.正心诚意C.学以致用D.知行合一6.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
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
”据此,王阳明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7.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近4年中考真题展示一、(2017重庆A卷18~22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岁时的寄托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除夕、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
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
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
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
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
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
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
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
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
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
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
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说明类文本阅读一、(2019原创)现代文阅读。
(10分)中药禁忌要讲明白王君平①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布公告,决定对柴胡注射液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进行修订,在禁忌项下,还特别增加“儿童禁用”。
②提起柴胡注射液,很多人并不陌生。
柴胡注射液是世界上首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有70多年的临床应用史。
此次修改说明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儿童使用注射液不良事件高发。
2017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显示,在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83.5%,明显高于总体报告中注射剂的构成比。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成人能用的药,儿童不一定能用。
这也为中药安全性研究敲响了警钟。
③中药有绿色、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历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占八成以上,而中药不到两成。
但有人认为,中药有毒,伤肝伤肾甚至致癌。
如此以讹传讹,抹黑中药,其原因在于,中药在安全研究上有历史欠账。
西药的说明书,不良反应能列好几页,禁忌能写好多条,注意事项有好多款,而对于多数中药而言,无论是不良反应、禁忌,还是注意事项,只有四个字:尚不明确。
如此语言不详的说明书,说不清,道不明,无法满足公众用药的知情权。
④有人说,中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就是找不到不良反应,恰恰说明了中药的安全性。
其实,中药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禁忌上。
一是量的禁忌。
中医用药如用兵,并非多多益善,而是精准药量,确保用药之利而去药之弊,防止药的偏性将人体纠偏。
二是症的禁忌。
使用中药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分,风寒感冒的人吃了治风热感冒的药并不管用。
以柴胡为例,作为清热解表药,对于其他热型的孩子使用就不灵,对症治疗才安全。
三是人的禁忌。
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症状不同,用药也不同,千人千方。
上世纪50年代,著名中医蒲辅周治疗乙脑,167个病例,他开出了98个方子。
他的弟子、国医大师薛伯寿开了1万多个方子,如果考虑剂量在内,几乎没有相同的两个方子。
说明文阅读专题常州8.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
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涧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緘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①有苌楚,猗傩其枝。
天②之沃沃③,乐子之无知。
”“其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
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
”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果子外皮的绒毛状似猕猴,另一说法是果实常被猕猴食用。
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
③猕猴桃缓慢地持续着它的旅程,却一直未被前人驯化栽培。
究其原因,一是猕猴桃喜阴怕晒,畏旱怕涝,对水分、土壤的要求都较高;二是猕猴桃属于雌雄异株,花朵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强,人工栽培的难度较大。
就这样,猕猴桃默默在山间谷底生长了上千年,就连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猕猴桃”,也散发着一种野果的味道。
④不过命运卷起了这颗果实,给了它一张通往海洋另一边的船票。
1904年新西兰教育学者伊莎贝尔到宜昌探望妹,猕猴桃的种子漂洋过海,随着她返回新西兰,来到了南太平洋岛国。
⑤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猕猴桃生长的理想之地,很难授粉的问题也在技术上得到了解决,猕猴桃被广泛种植并于1924年培育出新的品种。
改良后的品种个头更大,皮表绒毛分布均匀,耐受磕碰,口味鲜美,营养丰富。
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几维鸟(Kiwi bird)倒是很像,1966年前后,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
这个名称是如此响亮,以至于逐渐成为所有商业化猕猴桃的代称。
再通过运输、储存和销售的产业实践,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在猕猴桃栽培和销售的世界版图里一枝独秀,但随后奇异果的生产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专题说明文阅读类型1 传统文化主题(一)(2019·淮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题跋:绵廷千年的点赞艺术马菁菁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
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
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
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宮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
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
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的“签名”,只能愉偷的把名宇写在树干上、山峰上。
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
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
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
这样一來,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
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
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面——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 "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
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
说明文阅读新题赏析知识梳理阅读思路:明对象↓抓特征析语言↓↑理结构→说方法抓特征:逐段概括说明内容理清语段间层级关系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抓住两个“关键”:关键词:结论词、次序词关键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新题赏析题一: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①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四大途径。
一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
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
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
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一些网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
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之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
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
1、上文①~④段分别从哪个方面来说明络低俗语言的?试加以概括。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
重庆近4年中考真题展示(2014~2017)),)
第1类传统文化(2017新增)
一、(2017重庆A卷18~22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除夕、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
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
明节等。
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
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
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
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
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
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古人在大年初一时
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
..不能少的。
汤圆
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
相传
..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
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
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
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
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
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
节。
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
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
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
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
除夕之夜家家举
宴
,谓之合家欢、团年饭。
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
《清嘉录》即云:
除夜
“长幼咸集
,
,
家庭举宴
多作吉利语
俗呼合家欢。
,
”
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
各年夜饭
,
“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馔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
顺”。
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改动) 1.第②~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
(4分)
时间顺序(1分)。
先介绍春节和元宵节的食俗,接着介绍夏天端午节、秋天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食俗,最后介绍冬天除夕的食俗(3分,漏答一个季节扣1分)。
或:按照春夏秋冬来介绍节日食俗(2分),同一个季节又按过节的先后来介绍(1分)。
【解析】从文章第②段的“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第⑤段的“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第⑥段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和第⑦段的“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等可以看出是按照季节顺序来具体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即时间顺序。
由此概括相关内容即可。
2.根据第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
(4分)
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可以知(1)内容应为:祝福吃到钱物的人今年有格外好的运气。
从第④段“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取‘团团圆圆’之意”,可以知(2)内容应为: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
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3.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相传
..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
(2)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
..不能少的。
(1)准确地说明了“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的说法,没有得到证实。
(2)“万万”表程度,强调了在元宵节吃汤圆的重要性。
(每小题2分)
【解析】(1)中“相传”意为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这就表明了这只是一种流传下来的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中“万万”一词,是“绝对、无论如何”的意思,起到强调的作用。
运用这个词语说明了在元宵节吃汤圆,是绝对不能缺少的食俗,体现了吃汤圆对元宵节的重要意义。
4.第⑦段中引用了古籍《清嘉录》中的话,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再现了古人除夕吃年夜饭的情景;为“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作佐证;使文章语言典雅。
(答到两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引用材料,首先是引用这段话,以此证明“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的观点;其次,这段话描写生动,再现了当年除夕之夜的盛况;最后引用古文能够使文章语言典雅。
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
A.吃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吃菊花糕,寄寓避邪祈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