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态化的审美意象
- 格式:pdf
- 大小:441.84 KB
- 文档页数:5
一、填空1.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2.艺术家曾把艺术起源的这种说法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如果说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它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这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就是美学。
4.黑格尔更是干脆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美学在艺术与哲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5.实用艺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6.艺术风格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
7.从体系上来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8.最早的舞蹈常常是歌、舞、乐三者合为一体,既是巫术礼仪,又是歌舞活动。
9.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
10.从总体上讲,艺术创作过程又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这样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
11.艺术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必须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才能形成艺术作品。
12.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13.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
14.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15.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有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16.“美育”这个概念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
《美育书简》17.四川的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它位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的凌云山上,又名凌云大佛。
四大石窟:敦煌、云冈、龙门、麦积18.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19.雕塑一般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三类。
20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21唐代画家韩干《照夜白图》元代画家赵孟頫《秋郊饮马图》22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主要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2、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3、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4、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绪论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6.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7.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章审美活动论1.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2.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3.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4.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5.为什么说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6.工具制造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什么联系?7.如何评价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的意义?第三章审美形态论1.概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
2.简要说明审美形态形成、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及主要类型。
3.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4.美学史上关于悲剧与喜剧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5.谈谈丑与荒诞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6.简述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7.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人生实践性质。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简谈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历程。
2.什么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3.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4.审美经验包含哪些基本要素?5.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何?6.审美心理结构如何进行自我调节?7.谈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4、模仿说起源于“模仿”。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游戏说起源于“游戏”。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着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8、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9、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与意象重点解析1.简释: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模仿说;形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载道说;娱乐说。
答:第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主要有游戏说(康德)、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第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主要有模仿说(柏、亚)、表现说(康德、柏格森)、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和符号说(朗格)。
第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主要有载道说(韩、柳)、娱乐说(李渔、亚氏)。
2.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答:① 被“艺术” 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②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③“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④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3.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何在?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有哪些联系?答: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第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第三,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两点:第一,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并且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第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4.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第一,物质实在层。
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艺术概论一.辨析题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具备形象性;P26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指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往往结合在一起,达到情韵浓郁、形象传神的效果,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如经其事,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文学作品中,作家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常常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使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更加突出;所以观点是错误的,文学艺术具有形象性;2.艺术形象的个性化比共性更重要;P12正确;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而不是通过共性来反映个性;个性与共性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具有前提;如果是抽象的理论,这就是共性;例如艺术家要塑造一个共产党人的形象,这里的共产党人就是共性,但是这是不够的,艺术家需要塑造一个具体的人物,他具有共产党人的特征也就是共性,要让这个人物形象生动地出现在受众面前;在作品里,首先看到的不是共产党人,而是艺术家塑造的这个具体人物,看到个性的显现,然后透过这个具体任务看到共产党一群人的优秀品质;对于艺术来说,先有一个独特的个性,这样形象也就塑造的越成功,艺术家是靠形象说话的,而不是靠概念;3.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经典时无法将语言文学的阅读味,想象的魅力和深蕴的情思全部影视化;P256-258正确;1.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文学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是“想象的艺术”,这是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影视作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因而不具有想象的魅力;2.文学艺术具有情感性;语言文学既可以描绘物质世界,又可以直接展示人的内在思想、情感、情绪和愿望,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感情深深蕴藏在文学形象中,而影视艺术的表现力要受到物质媒介的局限,无法将语言文学的深蕴情思全部影视化;4.艺术中的主体只有一个,即艺术家;P7错误;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人;艺术活动中的人进一步再分,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艺术家,艺术家是属于创造性的主体,没有艺术家,艺术作品就无法创造出来;另一个方面是鉴赏受众,当然受众也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是在鉴赏中和接受中,这些受众是接受艺术作品的接受主体;5.艺术就是技术错误;艺术是需要技术的;技术一般是用于创造物质文明,是普遍规律的体现,是知识的归纳,而艺术是借助一定物质化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技术强调的是拥有某项基础能力,而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强调的是美学;技术具有目的性,而艺术具有审美性,是技术基础上的提升;所以,艺术不是技术;6.表情艺术的物质实感性不突出,不擅长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P176正确;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表情艺术长于表现而拙于再现,往往直接表现和揭示内心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再演孔雀,她也只是人的形体,不像孔雀,而艺术需要实体性模仿,例如绘画和雕塑就可以通过绘画和雕刻将孔雀惟妙惟肖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这就是模仿;因此表情艺术难以模拟或再现客观现象,不擅长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7.在艺术中,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的;P3正确;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呈现出来;”文学创作所反映的现实是心灵化的现实,从而使艺术美区别于自然美,文学创作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现实化的心灵,从而使艺术具有形象性;例如玉石,就是感性的东西,它的光泽、体积、形状就是感性的;所有艺术品的形象都是感性的,感性的东西就是形象化的、具体的东西;但这些东西需要表现思想表现情感,这些思想感和情感就是心灵的,如果没有经过心灵,就无法表现心灵;8.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作品好玩就行;P26错误;艺术起源于游戏这种说法把人游戏看做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论断;事实上,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具有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而不仅仅是娱乐游戏;而艺术作品是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不仅仅是好玩而已;9. 艺术教育对于弥合现代人感性的冲动与理性的冲动的分裂具有重大意义;P50正确;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又能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另外,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于理想的分裂,恢复心理平衡于精神和谐,通过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完善;10. 艺术起源于巫术错误;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并不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艺术的起源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二.名词解释1.艺术:借助一定物质化的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广义是一切种类的艺术门类之总称,狭义指初语言艺术之外的表演性门类;2.模仿说:也称“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3.表现说:艺术既不是功利的活动,也不是道德的活动,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4.造型艺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5.散点透视: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巧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的一种构图方法;6.剧本:即一剧之本;剧本有两点重要性,第一它是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具有独立阅读价值的文学剧本,第二是剧本对之后的舞台表演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表演的依据;7.戏曲表演的程式化:是指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8.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9.戏剧冲突:戏剧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动作,来展开激烈的冲突和交锋,使戏剧情节得以进展,人物性格得以展现;10.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1.艺术主体: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主体指的是艺术创作主体,是艺术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主体指的是社会的人;12.艺术体验: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到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13.艺术语言: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就是艺术语言;14.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15.艺术意蕴: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和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16.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它体现在“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三.论述题;1.论述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1综合性与独特性吸收各门艺术的多种元素,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集一身 2情节性与主人公叙事性艺术,人物行动,人物之间关系,人物形象3文学性与表演性文学性是基础,文学剧本的创作;表演性是是中心环节,演员进行二度创作2.怎样理解艺术的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雕塑、绘画不仅再现生活,又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是内容存在的方式和形态,形式表现内容,使内容升华;巴尔扎克像(3)艺术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阿Q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3.如何理解影视艺术真实完备的影视画面影视画面的内容是清晰可见,是真实的,具有空间感,人们可以通过画面直观的看到形象,可以看到发丝的颤动,可以将壮阔的画面尽收眼底,是其他艺术所无法达到的;影视画面中,可以呈现几代人的生活;影视画面在物理的时间和空间感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影视画面不论是空间的自由还是时间的流畅都可以体现出来;影视画面可以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演绎出来;影视画面可以获得心理的时间和空间,这是以往的艺术所不能体现的;影视画面获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新的纬度,这是影视艺术所特有的;它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展示人生,也可以从微观角度展示细致入微的感受,也可以从中观表现;影视画面是高清的、仿真的、是优质性的画面;迄今为止,影视艺术的画面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没有什么艺术可以从画面上超过影视艺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影视画面只会更好;影视艺术的真实完备的影视画面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4.论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的层次主要有三层:第一层是艺术语言,它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是由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所构成的层次+艺术语言的含义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第二层是艺术艺术形象,它是作品内在的结构,是艺术家的审美意像的物态化含义;第三层的艺术意蕴含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这种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意蕴,往往需要鉴赏者仔细品味才能领会到;5.论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问题;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和趋向;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是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鉴赏心理中的保守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于人的审美心理具有前后相贯的连续性,人们在艺术鉴赏的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特定欣赏习惯经过多次反复后就会成为直觉性情感;人们鉴赏心理中的变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艺术鉴赏中,又常常追求艺术作品题材的新颖,主题的开掘,风格的独创,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等;显然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和变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们表现为鉴赏主体审美经验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对立统一;所以要求艺术家既要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又要尊重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和接受能力;6.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1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多听音乐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看绘画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学作品读多读熟了,也就有比较,有了鉴赏和鉴别;高尔基阅读大量书籍,成为着名作家;2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例如,对于绘画的鉴赏要特别注重第一印象,对于建筑的鉴赏要伴以运动的感觉,对于工艺美术品的鉴赏需要触觉等;3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修养体现艺术修养,如果不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强烈的战斗精神,就不能对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着名绘画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了;4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艺术鉴赏也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作品;鉴赏者的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反之,则难以接受或体会不深;郭沫若讲过读离骚,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深深感到它的伟大和不朽;5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与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或专门的领域,就是要通过培养与提高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从而使人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并且重视提高全社会群体的艺术鉴赏水平和鉴赏力;。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 B.审美意识 C.审美关系D.知、情、意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 B.1735年C.1740年 D.1750年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认识关系 B.伦理关系 C.精神关系 D.实用关系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主要方法 B.详细方法 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自然美与艺术美 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 D.艺术美与现实美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芒的神秘的夜所冲动。
"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 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 B.美在愉快 C.美在间隔D.美在形式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表达的美学主张是()。
A.美是主观的 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D.性的选择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
艺术概论学复习笔记-合集(10-12章节)●第十章-艺术创作●第一节-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专业的艺术家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的结果。
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艺术家的特点:●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艺术家各有分工。
既包括以个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家、雕塑家、画家等,也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编剧、导演、演员、美工等等。
●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艺术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产,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
在作品中熔铸这种炽热的感情,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
●3、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艺术生产需要艺术家将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其中,艺术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对艺术创作活动至关重要义。
●4、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离开了创新,文学艺术就失去了生命。
艺术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
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
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同代人,超越自己。
●5、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具有艺术表现的技巧和艺术传达的能力。
●二、艺术家与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创作客体来讲,再现。
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进行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们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