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的生成
- 格式:pdf
- 大小:57.49 KB
- 文档页数:2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美学原理-重点绪论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次提出来的。
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 1714—1762年)出版《美学》(?esthetik)⼀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创⽴。
鲍姆加通也因此在美学史上被⼈称之为“美学之⽗”。
2.中国的美学:近代:(1)王国维的观点:境界说。
著作:《⼈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2)蔡元培的观点:以美育代宗教,推⾏美育。
著作:《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1)朱光潜的观点:美在意象。
著作:《诗论》、《谈美》、《⽂艺⼼理学》、《西⽅美学史》如:“花是红的”这⾥的“花”是⼀个客观的⾃然对象,⽽“花是美的”这⾥的“花”则是客观⾃然景物与⼈的主观情思相交融⽽形成的审美意象。
(2)宗⽩华的观点:从中国古代天⼈合⼀的⽣命哲学观出发,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
《美学散步》如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命情调与客观的⾃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深的灵境”。
(3)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3.什么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的⼀种精神——⽂化活动,它的核⼼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的精神超越了⾃我的有限性,得到⼀种⾃由和解放,回到⼈的精神家园。
从⽽确证了⾃⼰的存在。
(1)审美活动是⼈类的⼀种精神活动,它是⼈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就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
如:陶渊明《归园⽥居》: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2)审美活动是⼈的⼀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个本然的⽣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获得⼼灵的⾃由,”真“、”善“、”美“得到了统⼀。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 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 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 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 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 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 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 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 文学流派: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以有影响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
2.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提出来的。
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3. 文学批评: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4. 原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概念。
是一种源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始意象。
文学理论所说的原型,是指对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并激发了读者情感反应的那种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
5. 俗文学 俗文学:为满足读者娱乐、消遣需要创作的文学 ,与雅文学相对。
其特征是通俗性、传奇性和娱乐性。
6. 典型化: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的基本方式。
即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7. 母题: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
来自民俗学,原本是指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或成分。
母题源于传统,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浸渗和凝聚。
可以突破时代、地域、文化等限制而不断出现,从中可以见出文学和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和审美心态的深刻影响。
8.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态之一,既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又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填空1.现实主义是一种以_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_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2.西方的创作天才论源于柏拉图的“_诗灵神授”说。
:电日,‘=·~象的审美特征任灵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意象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征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意象的内涵,增强了意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意象特征含蓄美自然美朦胧美新奇美“意象”论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第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系统化的学说,其在历史性发展过程和共时性表现形态的交叉和交织中呈现出规律性。
从而不仅使意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在拓展和发展.而且使对意象的研究更为深入和扩大,因而形成意象理论。
“意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其使用过程中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大,其含义和界定也就众说纷纭.形成对意象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古人运用意象主要有五种涵义:一是表意之象,如《易经》中的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及其演变而成的六十四卦象.用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二是意与象的结合,强调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对象之象的结合。
如王昌龄说的“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和明代何景明说的“意象应日合。
意象乖曰离”都显然指的是意和象两种东西。
三是意之象,亦即以意修饰和限定象,指重意之象,与重形之象的形象相对而言。
说明意象与形象的区别,从而强调中国古代艺术形象论的重神、重意、重情的倾向。
认识,这种心理活动因为受到抑制而不能明晰表达,所以只能体现出一种情感倾阿、思维倾向。
这种“对过去的事物与运动所产生的经验、知觉、记忆和意象的一种原始的组织”.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称之为内觉。
…内觉在散文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觉体验像非符号化的联想一样.呈现着扩散的态势,使主体的情绪感受既丰富又朦胧。
当散文家在情绪酝酿与体察中,内觉被有意识地把握.并使之逐渐明晰,结束了它的不确定的活动状态。
找寻到一个合乎传达这种情感认识的形式结构时.就进入了创作阶段。
这种日积月累久藏在胸的经验、记忆、意象,经过主体的体察和培育,一旦被触发唤醒和认识,能够被形象把握,就变为我们所常说的“直觉”或“灵感”。
美学原理一、名词解释美学: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归纳起来,美学有以下定义: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优美:亦称“秀美”。
美学范畴之一。
与“崇高”相对。
指事物呈现出婉约柔和、纤巧雅致的特性,以此唤起人们亲切、愉悦、平和、自由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个与优美相对的美学范畴,崇高是以人力反抗自然、以人性反抗兽性、在挑战拼搏抗争中获得的精神愉悦,是实践主体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表征。
丑: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
荒诞: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二、简答1、美是什么?(优缺)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一)美在客观说。
这种理论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
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有精辟的论述。
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二)美在主观说。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三)主、客观关系说。
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
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1)答案⼀、填空1.(席勒)在《美育书简》⼀书中第⼀次从⼈性的完善⾓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个前所未有的⾼度。
2.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3.美感是多种⼼理的协同运动⽽形成的⼀种精神上的⾃由感,在本质上是对(⼈的本质⼒量)的肯定。
4.以(孔⼦)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中国美学理论影响最⼤,其⼈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1、形式美的产⽣与⼈类符号实践及在符号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形式感)密切相关。
2、造型艺术是艺术门类之⼀,是以(⾃然符号)为媒介创造具有空间实体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3、语⾔符号、⾃然符号和(⼈⼯符号)是⼈类的符号实践中存在的三种基本符号形态。
4、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情感的(强烈性)、复杂性、浪漫性。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1.本质论美学的代表⼈物是古代西⽅哲学家(A)A.柏拉图B.鲍姆加登C.⿊格尔D.贺拉斯2.在20世纪80-90年代以“艺术意境”、“节奏”等概念产⽣⼴泛⽽重要影响的中国现代美学家是(C)A.朱光潜B.蔡仪C.宗⽩华D.李泽厚电⼤专科形考作业答案3.关于悲剧的本质,⿊格尔的观点是(B)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的悲惨遭遇来显⽰命运的⼒量。
`B.悲剧是两种对⽴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永恒理性”的胜利。
C.⼈⽣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没欲望,才能于苦海脱⾝。
D.悲剧是将⼈⽣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
卓越4.在中国,⾃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的视野是在(B)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卓越⼈社5.中国晋宋时代提出“畅神说”的著名画家是(C)A.王维B.刘勰C.宗炳D.钟嵘6.认为⾃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带来瞬间欣喜若狂如痴如醉的“⾼峰体验”的⼈本主义⼼理学家是(B)A.弗洛伊德B.马斯洛C.阿恩海姆D.克罗齐全国⼤学⽣交流社区3 w+7.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A.⼈的启蒙和解放B.建⽴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化认同D.以情动⼈,以理服⼈8.被称作现代中国“美育之⽗”的是(C)A.梁启超B.王国维C.蔡元培D.鲁迅1、作为形体构成的基本符号⽽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是(B)。
美学名词解释1美感: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上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又叫做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
大概为0.618:1。
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
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8荒诞:荒诞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是在现代确立的,它即缺乏古典美的和谐整一,又缺乏丑的表现力和对意义重建的努力,荒诞使得任何理性的解释都归于失败,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没有意义,在虚无、恐慌中获得解放感和对生存的把握。
音乐审美心理学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审美意象的作用1.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觉和审美记忆表象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在人脑中进行的信息再加工活动,是审美感性和理性连接的中介加工活动(区别人与人间的水平高低),即有时候它们还是纯感性的、有时候它们已经渗入了理性。
2.审美意象,则是审美感知觉、审美记忆表象、审美联想、审美想象等加工和运动的高级阶段,同时,它还融入了审美理性、价值观、情感、个性等复杂的心理要素,成为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审美心理加工活动、有意味的图像及其成果,在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审美联想——审美表象串联2.联想定义由当前的事物想到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心理过程。
实际上是记忆信息(表象)的提取和串联。
3.审美联想定义及分类审美联想指在当前内外刺激唤起的头脑中过去审美表象和经验的活动,也是从纯直觉的审美感知形象感向审美理解进步的一个标志性环节。
其具有审美表象的特点:形象、生动、情感、和谐等。
十一、审美联想的分类1.相似联想因为事物之间的属性、本质、色彩、形态相似而产生的联想。
由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感知而回忆起与之在性质上或形态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过程。
为形象思维创造环节的一种具体活动方式,亦是想象活动的具体形式之一。
2.相近联想简单联想的一种形式,是因事物或现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个心理过程。
涉及思维、学习、记忆、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
相近联想只是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简单经验的结合,是机械记忆的基础。
3.对比联想又称“相对联想”。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对与该事物具有相反特点(包括事物的性质和形态)的其他事物的回忆和想象活动。
4.因果联想按照事物内在的因果逻辑联系进行的联想,相当于形象性推理。
例如由企业标志联想到企业策划。
早上看到地面潮湿,我们会想到夜晚一定是下雨了。
5.功能联想根据事物的各种用途进行的联想。
十二、审美想象:审美表象重组1.想象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的新现象的心理过程。
叶朗: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一、引言:什么是美学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不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
2.中国美学的历史至少从老子、孔子的时代就开始了。
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美学。
3.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朱光潜和宗白华。
4.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出现一场美学大讨论。
这场大讨论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范围内讨论美学问题,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复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6.美学的学科性质可以归纳为四点:第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第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等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第四,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从国际范围看,至今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7.学习美学的意义在于:第一,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地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第二,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自己对于人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
8.美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习美学的方法:第一,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学习和思考任何美学问题都不能离开人生;第二,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第三,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第四,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第五,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第六,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
2012年2月 (第2期,总第178期)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Ⅱ NTIST Feb..2O12
(No.2,Gener ̄No.178)
【文艺论丛】
意象创构论美学的 系与反思 莫先武 (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摘要:意象不仅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也是现代美学的核心范畴。从王国维的境界说开始,经过朱光潜的情 趣说与宗白华艺术境界的阐释,以及蒋孔阳先生的“美在创造中”“多层累的突创”等实践创造论美学,汪裕雄的审美 意象学,夏之放的艺术意象元范畴说,顾祖钊、童庆炳的文学形象三至境之一论的发展,至朱志荣形成了比较系统的 意象创构论美学。意象创构论美学由表层的本体论、构成论、创构论、特征论、风格论五大板块与深层的生命论构成, 并通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超感性的思维方式。将表层的意象创造与内在的生命价值进行了有效沟通,既使得意 象的艺术创构有了生命的灵动而有了价值的根基,又使得生命意识因艺术意象的介入而获得了感性的形式,使得意 象的感形式与生命意识获得了统一与融合。 关键词:意象创构论美学;体系;反思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2)02-0137-04
意象不仅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也是现代美学的核心范 畴。从王国维的境界说开始,经过朱光潜的情趣说与宗白华艺 术境界的阐释,以及蒋孔阳先生的“美在创造中”“多层累的突 创”等实践创造论美学,汪裕雄的审美意象学,夏之放的逻辑起 点与元范畴说,顾祖钊、童庆炳的文学形象三至境之一论的发 展,至朱志荣终于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意象创构论美学。意象创 构论美学由表层的本体论、构成论、创构论、特征论、风格论五 大板块与深层的生命论构成,并通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超 感性的思维方式,将表层的意象创造与内在的生命价值进行了 有效沟通,既使得意象的艺术创构有了生命的灵动而有了价值 的根基,又使得生命意识因艺术意象的介入而获得了感性的形 式,使得意象的感形式与生命意识获得了统一与融合。当然,我 们也应看到,意象创构论美学体系也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 进一步反思与完善。 意象创构论美学体系由本体论、构成论、创构论、特征论、 类型论五大板块构成,这五大板块构成了意象创构论的表层理 论体系。 (一)本体论。意象创构论美学将意象视为艺术与美学的核心 范畴,意象是的艺术论与审美论的本体。如在艺术论中,意象创构 论美学认为意象是其核心;在审美论中,则将意象作为美学的核 心范畴。什么是意象?我们来看他们三处相互关联的解释: “审美意象是审美理论研究的核心。审美意象中包含了主 体审美活动的成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最终凝结为审美意 象。审美意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 “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非认知无功利的态度 对对象的感性形态做出动情的反应,并且借助想象力对对象进 行创构,从而使物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成为新的形象,即意象。” “审美意象就是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意中之象’,是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通过物我交融所创构的无迹可感的感性形态。 其中的‘意’,是主观的情意,也不同程度地融会着主体的理解; 其中的‘象’,是情意体验到的物象,和主观借助于想象力所创 构的虚象交融为一。意与象合,便生成了审美活动的成果~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象,包含意、象和象外之象三个方面的 内容。”【 甄 8、1均 意象创构论中的审美意象,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物我交 融时所“创构的无迹可感的感性形态”,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把握:1.审美意象就是美;2.审美意象是一种感性形态,是一种 感性形象;它既不是单纯的主体情意,也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 主客交融而由主体创构的新的感性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审美 主体的情意占据着主导地位;3.审美意象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 想象力,是主体凭借想象力创构出的新形象,具有独创性、不可 复制性、不可逆性;4.审美意象中的“意”,主要是审美主体的情 感,同时也包含着主体的理性理解;审美意象中的“象”离不开 客观的物象,但更是主体情感化的“象”,是主体凭借想象力创 造出的“虚象”。 综上,审美意象可以用三个公式来概括:1.从审美本质说, 意象=美;2.从审美属性说,意象=感性形象;3.从构成说,意象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
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
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
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26.意象的生成: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两者合为一体就是意象。
(1)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和客体在审美状态下交融的动态心理过程(2)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27.“悟”:(1)“悟”指的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2)主体在“悟”中终于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象重建直接把握了其内在意蕴。
28.巫术说:(1)是20世纪一种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的理论,其主要依据是秦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2)这种学说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因巫术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29.席勒的《美育书简》(1)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在这部著作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26、审美意识:(1)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等。
27、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1)这是西方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标志着作为审美邢台的诞生。
(1分)(2)罗森克兰兹把丑和美并列起来,认为丑不仅是美的陪衬物,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2分)28、审美理解的多义性:审美对象的意义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
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必须通过直观来把握,因此其意义就显得含蓄而丰富。
29、以道制欲:“以道制欲”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主张。
(1分)所谓“道”,是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指“理”。
(1分)美育就是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
26.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时间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题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2分)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论叶朗的美在意象摘要:“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或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
以“意象”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也一直占主导地位。
现在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才他美学精神在当代重要的价值显现。
叶朗的“意象”论美学,是长期研究中国和西方美学,艺术,哲学的结晶。
以“意象”为核心,或本体构建起了“审美感兴,审美意象,审美体验三位一体”的“意象本体论美学体系”。
【1】376关键词:美学,意象,审美叶朗的“美在意象”给我们介绍了意象在论美建构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深入到美学本身作细致的研究和考察,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意象,什么是美,在生活中更方便,更快捷地运用这些知识。
叶朗的“意象”论美学,在他大量的著作中,最能代表其理论形态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美学史大纲》、《现在美学体系》以及《胸中之竹》等,这三部著作恰好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以“意象”为主体的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史大纲》立足本土文化传统,注重东西文化传统的参较,为建构其现代形态美学体系而寻找了历史渊源,《现在美学体系》则是从横向的维度对“意象”美学作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化论证和描述。
《胸中之竹》则注从的微观角度上对“意象”论美学进行多侧面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深化,其标志是明确提出“美在意象”【5】267 的本体论命题,这一命题是对中国传统意象论美学,尤其是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理论和整体推进和发展。
让我们明白美在意象的理解,可以很好的利用,发挥。
一﹑对美和意象的理解1﹑什么是美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由这个基本观点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是在有限的显现形式中的观念;美是被视为观念之纯粹表现的个别的感性对象,因此在观念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感性地显现在这个别的对象上,而在个别的感性对象中,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观念的纯粹的表现。
从这方面说,个别的对象就叫形象。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含蓄、玄妙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
但是,意境并非绝对神秘而不可解,任何艺术创造都是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心理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完全可以运用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论,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意境生成的审美心理机制。
一、中国古人对意境生成的审美心理机制的感性描述(一)陆机、刘勰等人为文学形象生成的审美心理机制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意境范畴正式形成之前,陆机在《文赋》中就阐明了文学形象生成的心理过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
”(《文心雕龙・原道》)其次,蕴涵着美的特质的天地万物唤醒了具有审美心灵的作家。
作家把客观事物转换成心中各种各样的美的形象,“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文心雕龙・原道》)“物色心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
最后,作家再通过娴熟的语言技巧将心中各种美的形象转化成文学艺术形象,“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
意境属于高级的文学形象,陆机、刘勰所探讨的文学形象生成的心理过程也是意境生成最基本的心理机制,它必须经过艺术酝酿和艺术表现这两个过程,将客观之美通过作家的审美心灵和技巧表现出来。
(二)王昌龄系统描述了意境生成的心理机制王昌龄不仅第一次将“意”与“境”合并成一个概念来探讨诗歌艺术,而且还对意境生成的审美心理机制作了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意境生成需经过以下心理过程:首先,诗人要在灵感状态下才能更容易地构造意境。
怎样产生灵感呢?诗人要达到忘我境界,主客相融,充分利用各种感知器官,聚精会神,洞穿客观物象,从平常物事中悟出诗意。
“凡诗人,夜间床头明置一盏灯。
若睡来任睡,睡觉即起,兴发意生,精神清爽,了了明白,皆须身在意中。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
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
选择判断1、中国古代有丰富深刻的文艺心理学见解,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观点有哪些?虚静说、兴会说、童心说、滋味说2、文艺心理学中提出“出入说”的是王国维。
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哪些?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是什么样的著作?《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苦闷的象征》,纠正了弗洛伊德忽视社会性对作家的作用。
认为作家的无意识是由社会的压迫造成的,艺术是作家受到社会的压迫,产生苦闷,从而要表现出来的,表现方式既是象征。
4、一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哪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5、何谓“俄狄浦斯情结”?男孩总独享母亲的爱,而仇视自己的父亲6、“格式塔”(gestalt)的意思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格式塔是由德文Gestalt 音译而成,它的原意是指“形式”或“形状”、“要义”。
马克斯·惠特海默沃尔夫冈·柯勒库特·考夫卡7、艺术家的体验类型有哪些?缺失性体验与丰富性体验;崇高体验与优美体验;超越体验与愧疚体验;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神秘体验与归依体验8、文学语言的本色化语言通常有哪两种类型?本色化描述语、本色化对话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如何?a.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b.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10、审美意象的类型?“思想的图式”与“象征性图式”两大类11、审美意象的联结会形成什么?(意境、场景)在抒情性艺术和视觉艺术中,审美意象的联结表现为意境。
在叙事性作品中,审美意象的联结表现为场景。
12、何谓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谁?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
它张扬人的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创造。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美国)。
1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的一切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欣赏)中的审美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