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只有五块钱也要坚持
- 格式:docx
- 大小:14.71 KB
- 文档页数:1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之情。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丁当响。
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
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三个馒头。
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
”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
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
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
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
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我回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渣也没一点儿了。
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
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
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四月的一天,我随手打开电视机,便看到了一直很喜欢的名日《绝对挑战》的节目——京城的一家知名企业准备招聘一名营销部经理,各路精英闻讯而来,几经筛选,三位佼佼者脱颖而出。
现在,他们正坐在演播大厅里,面向全国观众,再次接受企业精心组织的特别考核,最后的胜出者将当场接过企业的聘书。
应该说,那三位有着高学历和一定工作背景的年轻应聘者,那天的出色发挥,充分显示出了他们各自不俗的竞争实力,面对企业给出的许多观众都颇感头疼的考题,三位应聘者竟能从容不迫、对答自如,可谓智慧张扬、精彩纷呈,现场观众、主持人、主考官都禁不住频频赞叹。
四轮激烈的考核过后,三位应聘者水平实在是难分伯仲,场外参与预测最后赢家的观众也分不清究竟该支持哪一位,大屏幕上显示的支持率几乎完全相同。
关键的最后一道考题看似太简单了——请竞聘者谈谈一个企业应该如何战胜自己最强劲的对手?第一位应聘者侧重于从研究对手着眼,高屋建瓴,条分缕析,阐述了自己战胜对手的三个策略,颇显经营管理者的精明干练。
第二位应聘者侧重于从完善自身人手,由此及彼,洞悉幽微,提出了自己战胜对手的四点计划,颇具经营管理者的精细缜密。
第三位应聘者出语惊人——学会把强劲的对手变成朋友。
面对众人的惊愕,这位应聘者微笑着解释道:“一个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时刻保持着危机感,时刻感受到来自对手的强大压力。
离开了对手强有力的挑战,企业会逐渐失去竞争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所以,战胜竞争对手的最好的方式,不是打败对手,而是学会与对手交朋友,只有对手成了朋友,才能化解许多矛盾和冲突,才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可以更容易地从对手朋友那里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在对手更强大的同时,自己也强大起来。
那也彰显着一个企业的自信、自立、自强的风度与气质……”热烈的掌声响起,第三位应聘者最后如愿以偿,因为他的“战胜对手的最好方式是与对手交朋友”,显示出他的视野更开阔、胸襟更广阔、志向更高远……而所有这一切,正是一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励学生自信坚韧的励志故事_误会了50年[大全五篇]第一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励学生自信坚韧的励志故事_误会了50年一对老夫妻,在她们结婚50年后,准备举行金婚纪念。
就在这天吃早饭的时候,老太太想:“50年来,每天我都为丈夫着想,早餐吃面包圈时,我都把最好吃的面包圈的头让给他吃。
今天,我该自己好好享受这个美味了。
于是,她切下了带奶油的面包圈的头给自己,把剩下的给丈夫。
不料,她丈夫很高兴,吻了吻她的手,说:“亲爱的,你今天给了我最大的享受。
50年来,我从没有吃过面包圈的底部,那是我最爱吃的,我一直想你也一定喜欢吃那个。
”老太太说:“现在我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不仅需要沟通,还要有好的沟通方式。
沟通就是把信息传给对方的一种行为。
”丈夫听了,点了点头,微笑地说道:“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更美满。
”从此夫妻俩更恩爱了。
第二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励学生自信坚韧的励志故事_人生的距离有两个农人,他们在村庄的后面种了5亩玉米。
很瘦的农人十分讲究每棵玉米的株距和行距,并且每穴只留一棵茎肥叶壮的苗子,其余的全都拔掉。
而稍胖的农人就不同了,他竭力缩小每棵玉米的行距和株距,间苗时特别留意给每穴都留下了两棵玉米苗。
他报指一算,如果每棵玉米只结一个玉米穗,到秋天邻居只能收获1000个玉米棒,而自己则可稳稳收获2500个玉米棒。
初夏,玉米苗长成了浓绿浓绿的玉米林。
瘦农人见了大吃一惊:“你怎么留了这么多玉米苗,秋天能收获什么?”胖农人不屑地答:“玉米苗留得多,到时候我收的肯定要比你多。
”瘦农人说:“留足了行距和株距,玉米地里能洒进阳光吹进风,玉米才能长得壮长得好,你这样种玉米恐怕收不到。
”忽然一夜刮起了风,那风其实不算很大,每年夏天都要刮几场的。
翌日清早,胖农人赶到地里一看,呆住了:大风把他的玉米全吹倒了,就像用车碾过一样。
别说秋天收更多的玉米,就连种子也很难收回了。
沮丧的胖农人想,这回瘦农人的玉米损失也一定很大,可结果却是恰恰相反,瘦农人的玉米一棵一棵长得直直的、壮壮的,一棵也没有被风吹歪。
安妮踮起脚尖,纤细的手指摸索着伸向书柜里的那本硬质日历牌,经过这几个月的练习,安妮已经能熟练地摸索出日历牌上的每个数字了。
“今天是6月12日,还有两个月,亲爱的约翰就要回到我身边来了。
”安妮嘴边绽出一个甜蜜的微笑。
两年前的那场化学泄漏事故,让她意外地失去了明亮的眼睛和父亲,留下她和那个寡语的继母苏珊娜一起生活。
从医生开始为她治疗眼睛开始,苏珊娜就一直在旁边冷漠地说:“你不用抱太大希望,医生说了,恢复视力的机会是5%,相当于没有机会,所以你要准备下半生都当瞎子。
”没有亲人的关爱,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她还有最好的支柱,那就是男友约翰。
一听说她出事了,约翰就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来了。
“亲爱的,就算你以后再也看不到光明,我也会一直陪在你身边!”之后,约翰考取了瑞士的一所大学,因为路途遥远,毕业后才能回小镇。
因此,毕业的那个特殊的日子,就成了安妮唯一的梦想,陪伴她的还有每月约翰寄来的一封封长信。
等待的日子里,苏珊娜总会不耐烦地要求安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她会要求安妮自己拄着盲杖到街上去帮她买东西,有时会拖着安妮到厨房帮她做饭菜。
苏珊娜还买回了一架旧钢琴,要求安妮去弹,如果安妮拒绝,她会嘲笑说:“你连这点小事都不会做,将来怎么做约翰的妻子呢?”至于学习电脑和会计知识,是安妮自己要求的,因为约翰来信说,她可以试着学一下,这些会对她的将来有所帮助。
当然,安妮最喜欢的还是趁苏珊娜忙的时候,摸索到街心花园莲花池旁的长椅上坐着吹风。
咸咸的风和着淡淡的幽香,安妮知道,那是蓝莲花的芬芳。
每到夏天,蓝莲花就会冲出淤泥灿烂盛开,像甜美的爱情!那天,安妮像往常一样坐在街心花园听来来往往爱情的声音。
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她旁边的莲花池旁传来。
“亲爱的,看蓝莲花开了,真漂亮!”是约翰的声音,安妮兴奋地站起来。
就在这时,另一个女孩的声音传过来。
“哦,约翰,真的呢,好漂亮的蓝莲花!”然后,安妮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声音不大,但她依然能清晰地分辨出,那是两个相爱的人在热吻。
跟随着丈夫游牧于科尔沁大草原上的乌日娜,多大的辛苦她都能承受,最难承受的是那对双胞胎的儿女先天的反应迟钝,都10岁了,还在一年级里遭受着比他们小的孩子们称呼“傻瓜”的嘲笑。
一个秋日的午后,那位慈眉善目的老师来家访,再次不无遗憾地告诉乌日娜一个令她悲伤无比的事实——她的一对儿女有明显的智力障碍,很多非常简单的问题都听不明白,恐怕又要重读一年级了。
听到她一向信赖的老师那不容置疑的评语,一股寒冰般的凉意在她的心底掠过,迅速地弥漫了周身。
难道一双可爱的儿女就要在弱智、蒙昧中度过他们凄然的一生吗?望着茫然无知地在草地上追逐蝴蝶的儿女,乌日娜浸满悲哀的眼睛里面,忽然坚定地进出一个不肯屈从命运的“不”字。
乌日娜做出了一个连她自己都惊讶的选择——她要靠自己来教育一双儿女,要让他们像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有出息。
只读过六年书的乌日娜,对培养孩子的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几近于零。
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她愿意从头开始学起。
她去镇上求教老师,又来到呼和浩特市找大学教授咨询,还跑到北京最好的智障学校听课……那些年里,她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像一个被饥饿困扰了许久的乞丐,不停地寻觅着培养儿女的良方。
她还买来了一大堆的书籍,没黑没白地艰难地啃读起来。
丈夫说她简直是发疯了,左邻右舍都带着同情地连连摇头,因为他们都不相信乌日娜会改变儿女似乎早已注定的命运。
可乌日娜固执地相信儿女的智障完全有可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加以克服。
在翻阅大量的中外成功的教育范例过程中,她的这个强烈的信念更加坚定起来,尤其是美籍墨西哥人昆塔尼拉的教育经历,更是深深地震撼了她的心灵——她相信奇迹也会在她和自己的儿女身上出现。
很少有人知道乌日娜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刚过40岁的她那一头曾叫人羡慕的乌丝全都斑白了,额角深深的皱纹也在讲述着岁月对她沉重的磨砺;很少有人知道她以怎样的刻苦,拿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自学本科毕业证书后,又获得了内蒙古大学的硕士学位;很少有人知道她以怎样锲而不舍的耐心,一点一滴地开发着儿女的智力,丰富着他们的知识,让他们终于在去年凭优异的成绩迈进了重点高中的大门,开始自信地圆他们的大学梦……这是来自内蒙古的一位特级教师给我讲述的一位母亲真实的故事,在她唏嘘不已的讲述中,她多次重复乌日娜的一句爱意充盈的话——“我相信,爱是完全可以打败智障的。
作家赵树理下乡有个经验,不抱不哭的孩子。
若一位大嫂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正在哭着,他会接过孩子,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和大嫂说话,很快就亲热地谈起来了。
起初,朋友们总是不理解,对他说:“你应该把不哭的孩子抱过来,正哭着的不要去抱。
孩子正哭着,你去抱,不是自讨苦吃吗?”
他解释说,能抱在怀里的孩子,怕不会超过三岁。
这样的年龄,任情任性,无牵无挂,既不会敬重名人,更不会畏惧权贵,哭与不哭,连想都不会去想,全凭他一时的感觉。
再从发展的趋势说,正哭着的孩子,不外两种可能:一是继续哭下去,再是慢慢地停下来或戛然而止。
孩子哭着,你不负任何责任,因为他原本就在哭着;而一旦不哭了,你就平白地得到一份好处。
原本就不哭的孩子,也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不哭,再就是“哇”的一声哭了。
不管他是为什么哭的,都是在你手里哭的,你都会落个“不讨孩子喜欢”的名声。
一天,意大利小提琴家尼哥罗·帕格尼尼(1782~1840)乘着四轮马车赶往剧院举行独奏音乐会。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大风呼啸,漫天飘舞着鹅毛般的雪花。
剧院里早已坐满了急切的女士和先生们,人们都想亲耳聆听这位被称为“魔鬼的儿子”的小提琴家举世无双、神奇美妙的演奏。
到了剧院,准备就绪之后,只见帕格尼尼左手挟着小提琴,右手拿着琴谱,走上了舞台。
不料刚走出几步,皮鞋里的一颗小钉子从鞋底顶了出来,戳痛了他的脚板,帕格尼尼只得跛着脚,一瘸一拐地走至舞台正中。
如此滑稽的动作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帕格尼尼却不管这些,他那不露声色的、瘦削的面庞上流露出一丝艺术家所特有的严峻。
他把乐谱放在谱架上之后即开始演奏起来。
谁知刚演奏了几个乐句,谱架旁边用来照明的蜡烛倒了,将乐谱烧了起来,刹那间,只见火苗跳跃,青烟袅袅,全场又是一阵唏嘘声。
帕格尼尼仍然没有中断,而是凭借非凡的天才继续演奏着,美妙的音乐从那双瘦长的、充满魔力的手下奔泻而出,好似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一幅画:春日的原野上,明媚、和煦的阳光慈祥地抚摸大地,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奇斗艳……听众们全都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旅中,如痴如醉。
帕格尼尼也享受着这美妙时刻。
突然,小提琴的第二弦(A弦)断了。
没有了第二弦,他该怎么继续演奏下去呢?天才的帕格尼尼还是没有中断演奏,小提琴在继续鸣唱着。
他运用了高超的技艺,使这场行将失败的音乐会获得了极大成功,令在场的人们都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全场爆发出狂热的掌声和喝彩声。
听众一再要求,几分钟后,帕格尼尼只好重新登台,又演奏了一遍刚才施有“法术”的曲子。
只见帕格尼尼一时性起,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将小提琴上的第三弦与第一弦都割断了,这样一来在小提琴上就只剩下第四弦了。
第四弦(G弦)的音乐本来就是很美、很厚而富于歌唱性的。
帕格尼尼运用了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的技巧,即我们现在学习小提琴时都知道的“人工泛音”,在第四弦上奏出了三根弦上的音。
没人知道她们从哪里来,不知道名字的女人和孩子成了淮河村的一个谜。
女人白天总用一根长竹竿在河里探来探去,晚上则一个人坐在河边或坝头上,对着河水发呆。
女人住在村西头靠近河边的河神庙里。
由于年久失修,庙已非庙,显得破败不堪。
五年前,这里曾住过一个军人,说是勘测水文搜集资料的。
1998年抗洪救灾的时候,军人在这里牺牲了,没人记住他的名字。
半年后女人就来了,村里人谁也没想过女人和那个军人会有某种瓜葛。
村里的女人们同情女人,也可怜女人,对女人住在村里的破庙没说什么,女人对女人总能有一种迁就。
村里的男人们觉得这个女人虽然有些怪异,但也没表示反对,女人就这样很自然地住了下来。
没想到的是,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女人就突然生了个孩子。
在乡下人眼里,她毕竟没男人,没男人的女人生了孩子意味着什么?村里的女人们对女人的同情和可怜随即就成了辱骂,边骂边看紧了自家的男人。
男人们虽不敢声张,但也真想攥紧拳头,把那个下流的、龌龊的家伙砸个稀巴烂。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女人仍住在破庙里,忍受着辱骂,背着孩子,光着脚,敞着怀,继续每天拿着竹竿在河水里认真地探来探去。
这一夜,和往常的夜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当整个村子都还在沉睡中时,小庙却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中倒塌了。
刹那间,女人和孩子像坠入了无底的山谷,坠入了漆黑无边的废墟。
惊惧、恐慌之中,女人用整个生命保护着孩子。
所幸的是,女人和孩子都没有因此而失去生命。
只是,女人和孩子被这倒塌的废墟死死地困住了。
风雨交加的夜里,女人的呼救声微弱得像蚊蝇,没有人听见。
饥寒交迫中,女人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生怕会再有一次毛骨悚然的灾难而惊吓到孩子。
可是,孩子仍在女人的怀中不停地号啕大哭。
女人慌乱地解开衣服,把红润的乳头送到孩子嘴里,孩子张开粉红的小嘴,一下子就吸住了,就像汲取大地的乳汁。
看着孩子美美吃奶的样子,女人这才知道,孩子是饿了。
一天一夜后,滴水未进的女人,奶水已越来越少。
黑暗笼罩着这对无依无助的母子,正一点点吞噬着女人的心灵。
刚开始舞文弄墨时,我特别羡慕那些经常能够收到约稿信的写作者,认为那是很风光的。
等到自己也混出一点小名气后,也有各类约稿纷至沓来,一时间,自己竟有些应接不暇了。
渐渐地,因绞尽脑汁地穷于应付各类约稿,搞得自己精疲力竭不说,还鲜有佳作问世,便暗叹:还不如没有约稿呢,那样我就可以更自由地写点儿自己想写的或喜欢写的东西。
后来,我便开始有选择地拒绝约稿,力争所有的稿子,都是自己欣然命笔的。
这样一来,心灵更放松了,灵感似乎也多了起来,不仅作品的数量没有因约稿的减少而递减,质量反而有了明显的提高。
那一天,武汉市一家很有名气的杂志社一位叫红豆的女编辑来到哈尔滨,经朋友介绍辗转找到我,非要请我吃饭、约稿。
席间,红豆向请来的我们几位撰稿人大倒苦水,说如今期刊竞争如何如何激烈,像她这样做编辑的如何如何艰难,她描述的种种情景颇让人心生同情。
面对她那满含期待的虔诚而认真的目光,我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同意给她写一篇约稿,虽然我此前也从未向其投过稿。
答应了红豆的约稿,实际是我给自己找了一件麻烦事。
因为她供职的那家杂志专发纪实类稿件,而我是一名高校教师,不能像那些记者那样天马行空、走南闯北,也不能像那些自由撰稿人那样闻风而动、见缝插针,有时即使碰到一个好的素材,要采访到当事人,也是颇费辛苦的,更何况自己又一向不大喜欢写那类煽情的稿子。
后来好容易采写了一个稿子,红豆也颇下了一番编辑功夫,却没有通过主编的终审。
那天,在电话里,我和红豆彼此都有些歉疚,相互说了许多安慰的话。
在谈及约稿以外的话题时,我得知她也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以前也曾发表过一些文章,便点拨她——与其那样费力、头疼地做编辑,何不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拿起笔来做个撰稿人,向自己约稿呢?她若有人在肩头猛击一掌似的恍然醒悟,连连向我道谢:“我交际能力太差,的确不大适合做编辑,很多时候费了不少心思向别人约稿,结果让作者受累,自己也累,整天忙忙碌碌的,还不见成绩,忙得竟忘了自己更适合做一个自由撰稿人。
有一个小男孩是个孤儿,他常常问别人:“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会有什么用呢?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山上的方丈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把一块很普通的石头交给了小男孩,并对他说:“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市集上去卖,但是要记住,无论别人给你多少钱都不要卖。
”于是小男孩抱着方丈交给他的石头来到了集市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来瞧这块石头。
快日落的时候,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问小男孩:“你这石头是卖的吗?”小男孩点点头说:“是。
”“我给你五文钱,卖给我吧。
看样子还很别致,可以用它来给我丈夫压纸。
”小男孩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他想起方丈是不准他卖的,小男孩就说:“不卖。
”妇女又说:“那我给你六文吧!”小男孩仍旧是不卖。
傍晚的时候,小男孩带着石头来到山上。
方丈问:“怎么样?”小男孩遗憾地说:“那个妇女竟然愿意出六文钱买这块石头!”方丈说:“明天你再到集市上去卖这块石头,但要记住,无论别人给你多少钱都不要卖。
”于是小男孩第二天又来到了那个集市上。
男孩蹲在市场角落里,等待着有人来买他的石头。
这次却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最后竟有人愿意出五十两银子买他的石头。
黄昏的时候小男孩又回到了方丈那里。
对方丈说:“真没想到今天会有人出五十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
”方丈说:“明天你还去卖这块石头,但不是去集市,而是去珠宝行里卖。
”来到珠宝行,所有的人都好奇地看着小男孩,并议论着他的石头。
一个珠宝店的老板正在午睡,听说有个小男孩在卖石头,就走了过来,把石头拿过来端详半天,问小男孩:“这块石头你是从哪里弄来的?”小男孩说:“是山上的老方丈让我来卖的。
”珠宝店老板说:“这样吧,我给你五百两黄金,卖给我吧。
”小男孩吓了一跳,记起了老方丈对他说的话,他连忙说:“不卖,不卖!”一时间人们纷纷猜测着这块石头,价钱越来越高,最后竟有人愿意出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来换这块普通的石头。
小男孩吓得连忙说:“不卖,不卖!”紧紧抱着石头连滚带爬地上山去找方丈。
因为警察局寻回的失物往往无人认领,或者物主提出证据后又放弃不要,所以,警察局的储
物室里存放的物品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那里有各种东西:照相机、立体声扬声器、
电视机、工具箱和汽车收音机等。这些无人认领的物品,每年一次以拍卖的方式出售。去年
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市警察局的拍卖中,就有大量的自行车出售。
当第一辆自行车开始竞价时,拍卖员问谁愿意第一个叫价时,站在最前面的12岁小男孩布克
说:“5块钱。”
“已经有人出5块钱了,还有谁愿意叫价?好,10块,谁出15块?”叫价持续下去,
拍卖员回头看了一下布克,可他没有再出价。
随后,另一辆自行车接着开投。布克又出5块钱,仍是不再加价。跟着几辆自行车也是这样
叫价出售,布克每次总是出价5块钱,从不多加。不过,5块钱的确太少,而那些自行车都
被卖到35块或40。块钱,有的甚至超过100块。
休息时,拍卖员问布克为什么让那些上好的自行车给人家买去,而不出较高价竞争。布克说,
他只有5块钱。
拍卖接着进行,还有照相机、收音机以及更多的自行车要拍卖。布克依然给每辆自行车5块
钱,而每一辆自行车总是有人出价比他高出很多。
慢慢地,观众开始注意到这个每次都首先出价的布克,他们似乎感到将有什么事情发生。
经过一个半小时后,拍卖就要结束了。最后还剩下一辆自行车——是非常棒的一辆,车身光
亮如新,有10个排档、69厘米车轮、双位手刹车、杠式变速器和一套电动灯光装置。
拍卖员问:“有谁出价吗?”
这时,站在最前面的布克用低得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5块钱。”
拍卖员停止了喊价站在那里。
观众席鸦雀无声。既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加价。
最后拍卖员大声地说:“成交5块钱卖给那个穿短裤和球鞋的小伙子。”
观众席上掌声如雷。
布克拿出握在汗湿的拳头里已被揉皱的5块钱钞票,买了那辆世界上最漂亮的自行车,他的
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