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疑探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31
《氓》示范教案教学目标1.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感受《诗经》“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2.体会《诗经》中的比兴手法,体会诗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
3.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4.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体会比兴手法,体味抒情诗歌的特色。
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诗经·关雎》是一曲含蓄婉转的婚恋歌谣《诗经·蒹葭》对意中人执着追求的情歌。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欣赏一曲决绝于婚姻的悲歌。
二、旧知回顾1.《诗经》概况2.《诗经》的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三、初读——正其音1.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2.生交流纠错正音:氓之蚩蚩 chī匪fěi我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3.生齐读二、再读——懂其文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一)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第一部分:1-2节,写女主人公恋爱结婚。
第二部分:3-5节,写女主人公婚变遭弃。
第三部分:6节,写女主人公决绝离开。
小结:《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最终走向决绝离开的故事。
(二)同学们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四、品读——识其人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分组讨论示例: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五、质疑探究1.文中两次提到了桑树。
《氓》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氓》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氓篇一氓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氓》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氓》教案【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案篇一一、导入二、明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三、知识积累(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尤其是《氓》这首诗的历史文化意义。
2. 通过对《氓》的解读,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氓》的叙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赋、比、兴等。
3. 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理解古代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强调《诗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简述《诗经》中的“风、雅、颂”三部分,重点介绍“风”部分。
二、诗歌内容分析1. 朗读《氓》,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分析诗歌的情节,引导学生理清叙事脉络。
3. 解释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氓”、“蚩蚩”、“涉淇”等。
三、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
2. 分析《氓》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情感表达分析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2. 分析诗歌所表达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氓》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氓》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氓》的掌握程度。
2.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情节和主题思想。
二、诗歌背诵与鉴赏1. 学生分组进行《氓》的背诵,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氓》的鉴赏心得。
三、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围绕《氓》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如爱情观、人生观等。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讨论内容,强调《氓》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氓》的论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了解他们对《氓》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必修2《氓》重难点妙招设计《人教版必修2《氓》重难点妙招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重章叠句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学会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探究的方式,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用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形象,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析语言,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的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讨论法,归纳法【教学时数】一课时导入求取,如果把中华五千年历史比作成一个人的成长,那么先秦时期的歌谣,就是幼儿的哼唱。
歌谣里的情感清新纯净,质朴热烈。
当《诗经》与爱情相遇,我们看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我们看到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我们看到了“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我们也看到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í音?”的。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学习一首不一样的爱情——《氓》,看看诗歌中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学生指读,校音正句读音、句子停顿和语气语调同学们都有一定的预习,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这首诗歌,我们在聆听时注意他的。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言诗读时以“二二”为节拍。
我们仍要注意这首诗中较为生僻的词语。
我们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标注为红色的字词的意思。
愆qiān期将qiāng子无怒载zài笑载言体无咎言于嗟xū jiē鸠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咥xì其笑矣言笑晏晏阅读课文,把握情节诗歌的美要靠朗读来体现,历经时光淘洗的诗更是如此。
《氓》优秀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
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
《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
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氓》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氓》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1.2 分析《氓》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解读《氓》这首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导入:介绍作者屈原和《楚辞》的背景。
2.2 朗读《氓》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3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氓”、“土”、“草”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2.4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领悟其表达效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氓》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展示给全班。
3.3 教师讲解:对诗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和解释。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氓》的读后感或者解析文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或者解析文章的质量,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等方面。
4.3 知识测试:通过考试或者测验,评估学生对《氓》这首诗的知识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氓》所在的教材,用于提供诗歌文本和相关注释。
5.2 参考书籍:提供一些关于屈原和《楚辞》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
5.3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关于《氓》的在线资源,如解析文章、评论等,供学生参考。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6.2 案例分析:以《氓》为例,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6.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解读《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重点与难点7.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氓》这首诗的主题、情感表达、意象和修辞手法。
7.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抽象概念,如“氓”、“土”、“草”等。
《氓》教学设计(内蒙古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氓》的内容。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氓》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氓”的深刻同情,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氓》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 对《氓》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氓》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氓》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2)提问:“氓”在诗中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氓》,理解诗的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僻词语,并解释其意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淇水”、“岸边柳”等。
4.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深入剖析。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小组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氓》的诗意和价值。
7.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氓》。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氓》的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掌握比兴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课时1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2.疏通文本大意,掌握诗歌所叙述的事情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
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诗经》介绍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