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全球化与现代性三者互动关系探究——读鲍曼《全球化——人
- 格式:pdf
- 大小:22.53 KB
- 文档页数:3
齐格蒙特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探讨齐格蒙特鲍曼是对后现代性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思考和分析深入挖掘了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意义和影响,揭示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本文将以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他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论证,旨在更深刻地理解后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和影响。
一、鲍曼的后现代性观鲍曼认为,后现代性代表了当代社会的重大转型和变革,与现代性的影响有所不同。
后现代性的特征在于解构性、流动性、碎片化和多元性,它对社会和文化的一系列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处于不断分化和再组合的状态,传统意义上的固定和单一性逐渐被打破,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二、后现代性的核心特征1. 解构性鲍曼认为,解构性是后现代性的核心特征之一。
后现代性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思维体系和价值观念。
人们对于固有概念的理解发生了转变,传统观念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例如,在后现代社会中,家庭、婚姻等传统的社会制度被质疑,进而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2. 流动性流动性是指后现代社会的人、物、观念和文化不再是固定的和不可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流动中,不断地被改变和塑造。
流动性的增加,导致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转化,也使得固有的规则和秩序被打破,出现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实践。
3. 碎片化碎片化是指后现代社会的世界不再是完整的、一体化的结构,它由无数个碎片化的部分组成。
这些碎片化的部分互相嵌套、松散又相对自主,它们的组合,导致了多重、宽泛和复杂的社会现实。
碎片化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到一个完整的事物上,人们的思想和文化也变得杂乱无序。
4. 多元性多元性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改变的一种表现。
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接触面和生活经验变得越来越广泛和多元化,逐渐形成一种多元的观念和生活形态。
这种多元性使得固有的结构和规则变得过时,开创出更多的生活和文化形式。
流动的现代性:瞬间化、欲望式、循环性的现代消费生活 —论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思想彭洲飞①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鲍曼以流动的现代性理论分析框架对现代社会里的消费生活进行崭新的思考,描述出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里消费生活的景观,也初步形成了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思想,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做出及时的引介和解释。
鲍曼以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从消费生活的瞬间化、欲望式和循环性特征概括出了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点滴化”的消费时间、“受欲望支配”的消费理念和废弃式、过度化、更替性的消费方式。
理解、分析和评论鲍曼的消费生活思想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今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变化演革态势。
[关键词]:鲍曼;消费生活;消费时间;消费理念;消费方式On the Modern Consuming life in the Instant and Desired and Circulative Style ——Zygmunt Bauman's thoughts of the liquid modern consuming lifePeng Zhoufei The college of Marxist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100872 Abstract: Bauman begins to analyze the consuming life in modern society by the liquid modernity theory since the 21 th century, and he describes the picture of the western advanced country and initially forms the thoughts of liquid modernity consumer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hat we should introduce and interpret the consuming life of liquid modernity. Bauman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the consuming life of liquid modernity in perspective of the instant and desired and circulative style,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 pointillist consuming time, the desirable consuming idea and the abandoned and excessive and renewed consuming pattern.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ic and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western advanced country by comp rending and analyzing and commenting the consuming life in Bauman's thoughts.Keywors: Zygmunt Bauman; consuming life; consuming time; consuming idea; consuming pattern。
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建筑师》徐千里【摘要】全球化时代充满着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它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有关全球化与地域性的争论似乎不可调和,然而其中却存在着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误解。
文章对全球化、地域性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全球化”首先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它并非与“地域性”完全对立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化是普遍现象,而全球化则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
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不应是文化的单极化,而是多元化,是地域文化的共存。
【关键词】全球化地域性现代性建筑文化Abstract: Globalization time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have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globalizati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seems to be irreconcilable, but that is really a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paper, the profound meanings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 are argued.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globalization is not opposite of localization, nor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fact , globalization is firstly the globalization of modernity. Localization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but globalization is only an endless course, its last trend will not be the un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but the multivariate which leads to the coexistence of various local cultures.Key Words: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modernity, architectural culture在现代语境中,“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然成为了一个极具扩张性力量的“现代性”(modernity)概念。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齐格蒙特·鲍曼是20世纪后期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其思想触及现代化、全球化、流动性等诸多领域,其思想代表作为《现代性的死亡》、《流动的现代性》等。
其中,他对“流动的现代性”做了深入阐述,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住所经常变动,人际关系也频繁变化,形成了一种流动性的社会现象,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特征。
这种现代社会的新特征也引发人们对现代社会的认识问题及政治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社会正义这一核心议题的思考。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探究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剖析其对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认识,探讨其为何要倡导“多元一体化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剖析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内涵及其理论要素,探究其当代价值,以求丰富和深化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研究内容1. 流动的现代性及其政治诉求鲍曼提出的“流动的现代性”面临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多元一体化制度如何解决“流动的现代性”?2. 多元一体化制度的实现路径如何在保持局部多元性的同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彼此互动和联动,实现多元一体化制度的最终目标?3. 流动的现代性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流动的现代性产生的社会问题有哪些?鲍曼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正义和全球治理有何启示?四、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和探究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对于当下探讨全球治理和社会正义问题、推动全球化与多元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本文也有助于加深对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和跨国合作具有参考性。
㊀㊀2018年5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知㊀与㊀行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y.,2018㊀总第32期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CognitionandPractic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2㊀No.3㊀博士硕士论坛㊀鲁力,冯争.论齐格蒙特㊃鲍曼对消费社会的批判[J].知与行,2018,(3):142-147.[收稿日期]2017-10-18[作者简介]鲁力(1987-),男,湖北咸宁人,法学博士,助理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㊂论齐格蒙特·鲍曼对消费社会的批判鲁㊀力1,冯㊀争2(1.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2.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250100)[摘㊀要]齐格蒙特㊃鲍曼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过渡,消费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㊂消费社会缘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㊁微观政治运作,以及个体寻求确定性的需要㊂以欲望永不满足为特征的消费社会淹没了人的主体地位,以显在的自由掩盖了实质的不平等和不自主,并加深了人们的不确定性和孤独感㊂消费生活方式的全球化使得第三世界国家陷入痛苦并导致全球生态的破坏㊂对此,鲍曼呼唤建构道德和 寻找政治 ㊂[关键词]齐格蒙特㊃鲍曼;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新穷人; 寻找政治[中图分类号]F014.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3-0142-06齐格蒙特㊃鲍曼(ZygmuntBauman,1925 )一生著述颇丰,其对 流动现代性 的论述开启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视野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鲍曼就将流动的现代性与消费社会结合起来,作为其研究的对象,并出版了系列著作,例如‘消费㊁工作㊁新穷人“‘流动的现代性“‘被围困的社会“‘废弃的生命“等㊂鲍曼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包括生产社会和消费社会两个阶段,而目前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过渡,消费者取代生产者成为社会的中心㊂鲍曼认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但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并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它以欲望的无限增长,需求的永不满足为动力和目的,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数量为消费者自我定位和评价的主要尺度㊂本文尝试梳理鲍曼的消费社会思想,探讨鲍曼视野中的消费社会给个体生存和社会带来的种种危机,透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条件下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所启示㊂㊀㊀一㊁消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鲍曼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从剥削工人最大化转向了消费的最大化,重心由生产转向了消费,消费者代替生产者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群,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过渡㊂消费社会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要成为热衷于消费的消费者,而是说消费在现代社会占有基础性的地位,经济发展㊁文化建构㊁社会秩序㊁个体定位等都需要通过消费才有可能实现㊂消费社会意味着消费者对市场的全面依赖,消费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社会定位和自我衡量的主要尺度㊂消费社会中的成员首先作为消费者而存在,而后才能有其他的社会身份, 甚至可能只是将其成员视为消费者,对其进行 质询 ;主要通过其成员与消费相关的能力与行为,来判断与评估其成员 [1]88-89㊂消费美学和消费诱惑是最有效的统治策略,消费是现代社会的基点㊂(一)消费社会是对生产社会的超越鲍曼将目前资本主义所处的社会定位为消费社会,以对应于前现代社会的 生产社会 ㊂在前现代社会中,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生产不足㊂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难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生产成为制约资本主义社会兴败存亡的关键㊂另一方面,劳动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㊂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依靠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或者提升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来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福特主义和泰勒制度是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举措㊂再者,在前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首要身份表现为生产者,而后才扮演其他的社会角色,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扮演的角色和相关工作职能成为人们自我定位㊁自我塑造的主要标准和根据㊂但是在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阶段,由于工厂管理水平的日渐成熟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相当丰富的生产力,成功解决了前现代社会面临的生产不足困境㊂同时,生产效率的激增使得资本主义现代社会面临生产过剩的危机,亟须通过扩大消费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消费成为保证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关键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可以跨越国界,不受空间㊁土地和劳动力的限制和约束而自由流动,生产已不是资本增值的关键和主要限制,消费承担起资本家的发财梦㊂现代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成为衡量㊁塑造社会成员的主要标准㊂当然,生产社会中的社会成员也是需要通过消费获取生活所需的,但生产社会中消费的灵魂和中心是需要的满足,而消费社会的中心是一系列的欲望,欲望造就了消费社会㊂人们积极寻找被诱惑的机会, 他们的生活从一处吸引到另一处吸引,从一个诱惑到另一个诱惑,从吞下一个诱饵到去寻找另一个诱饵,每一个新的吸引㊁诱惑和诱饵都有些不同,而且或许比之前的更要强烈;正如他们以生产者身份生活着的前人们,从一个传送带运转到另一个传送带 [2]67㊂因此,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属于消费社会㊂(二)消费社会产生于资本的本性首先,消费社会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的事实和资本主义社会寻求新的统治模式的需要㊂第一,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固有的禁欲主义传统,人们不敢消费或者不愿消费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有机关联被割裂,这一问题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频发的经济危机和其他社会连带危机㊂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生产过剩的事实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亟须通过 消费导向复苏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和危机缓解都需要 依赖消费者的态度和消费热情 [2]68㊂消费主义必然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㊂第二,消费社会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微观政治的执行通道㊂鲍曼认同皮埃尔㊃布尔迪厄的观点,认为消费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统治模式㊂前现代社会常常借助于国家暴力机器来构建起合法性,但是在信息日益透明化㊁大众日益个性化的现代社会,暴力国家机器不再是主要的合法化手段㊂国家亟须实施新的统治模式, 以诱惑取代镇压,以公共关系取代警察,以广告取代权威性,以创造出来的需求取代强制性规范 [3]223㊂在消费社会中,在欲望与不满足的驱动下, 个人欣然屈从于广告的威望,因而,这种信念不需要进行 合法化 ㊂通过需求的剧增,而不是通过使规范更加周密,以使消费者的行为便于管理,可以预测,从而使之不具有危险性 [3]224㊂消费社会的诱惑机制取代了传统的暴力和监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微观政治的一种运演通道,可以预测并有效避免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㊂生产社会中的 圆形监狱 式的统治方式失去了其合理性,只有对那些消费社会的反抗者才会发挥作用㊂其次,消费社会是人们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对抗不确定性和构建个体身份的必然结果㊂在前现代的生产社会中,人们与工作的联结是稳定而持久的,工作伦理能够给人们以价值引导,人们通过工作来确定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行动准则㊂但是,流动的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流动性㊁灵活性和不稳定性,鲍曼将现代社会描述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一切还未形成便已消失㊂在这种变化不定的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失去了稳定性,工作赋予的社会身份也失去了其有效性, 那种纯粹简单的,在工作的基础上去建构一个终身的身份的期望已经死亡且被埋葬了 [2]70㊂对身份的渴望常常导致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流动现代社会中的不确定性与身份建构正是消费社会产生和繁荣的原因,正如鲍曼所说, 购物由强迫性行为转变成上瘾行为,这是一场针对严重的伤透脑筋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艰苦斗争,也是一场针对恼人的㊁让人感觉变得迟钝起来的㊁不稳定性(insecurity)的艰苦斗争 [4]124㊂而且消费市场利用专家㊁实验等的名义给人以确定性,向消费者保证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在市场的寻觅和购买得以解决㊂流动社会中的不确定性使得消费者试图通过消费以获得某种确定性并通过消费攫取自己的社会身份㊂㊀㊀二、消费社会中人的异化消费社会凭借其产品的丰富性和选择的多样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准,向人们显现为一种繁荣无限的生活方式㊂但是,消费社会追求欲望的永不满足,虚假需要和无限的欲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从而使消费社会中的主体 人面临边缘化和非理性化的危机㊂消费社会中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不平等㊁不自主,显在自由实质上为隐在的不自由㊂人们为寻找确定性使消费成为一种上瘾行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的却是一种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孤独㊂(一)主体边缘化消费社会中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消费水平和数量成为人们定位和自我衡量的标准,消费者的需求不断产生且永不满足,需要和欲望的无限膨胀使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面临边缘化的危机㊂在消费社会中人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虚假需要和欲望对人的侵蚀和围困㊂第一,消费社会中虚假需要对人的侵蚀㊂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以各种手段制造社会需要,在消费社会中, 真正的 或合法的需要同 虚假的 或应谴责的 伪 需要之间神圣的界限已经被取消 [5]114㊂消费本应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手段,是为人的生存㊁享受和发展而服务的,但是,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无须他者来证明其合理性和有用性,消费就是天职,就是绝对的合理和有用㊂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虚假需要将人们包裹起来,使人们在不断增长的需要和多样化的商品面前迷失㊂生活的热情依赖于持续性的购物和消费,以至于前现代社会中作为人们社会身份和主要追求的工作也依赖于消费者的体验㊂消费社会中的大众 由于无穷无尽地追求包裹在商品之外的表面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格自律或自我认同这一使命的努力追求被有效地拖延了(实际上已从议事日程中被取消了) [3]254-255,人的理想㊁人格与主体性以及人们生存的合法性被消费的需要所替代㊂第二,消费社会中欲望的无限制造对人的围困㊂消费社会中,理想化消费者的欲望并不是获得满足,而是获得不断产生的欲望和永不满足㊂欲望是资本增值的武器,需求的开发和欲望的激发是消费社会向传统社会开战的武器,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依赖于人们无限的消费欲望㊂当消费成为成功的标志,成为幸福的度量器,那么现实原则便真正的屈从于快乐原则,人的需求就会变为消费欲望,作为消费者的大众被消费社会置于永不间断的诱惑之下,他们始终处于不满足的兴奋状态㊂消费社会中的欲望是流动的且是不断被开发的,一系列大众传播媒介的存在更是资本主义社会激发消费欲望的手段, 广告的目的就是创造新的欲望,调整和引导现存的欲望 [5]114㊂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欲望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并且任何需求和欲望都不是最终确定的, 一个消费社会就是一个普遍攀比的社会,而且只有天空才是上限 [4]117㊂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者被欲望牵引着前进,失去了其应有的主动性和理性思考分辨能力㊂(二)主体自由丧失在生产社会中,人们完全为工作和生产机器所束缚,生产社会中的不自由是显见的㊂然而,在消费者为主导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的进行消费选择,看起来是自由的㊂但是,这种消费自由是资本增值的副产品,是一种虚假的自由,是一种 单景监狱 式的统治方式㊂消费社会以其显在的自由遮盖了隐在的不自由,第一,消费社会中的不自由表现在消费自由的不平等性㊂在消费社会进行自由选择的首要前提是有足够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人们的消费等级,而人们在消费社会中的自由选择只是在消费社会层级阶梯内的自由选择㊂工人阶级虽然和资产阶级具有选择同一款跑车和高档别墅的权利,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的不同,高档跑车和别墅只能是资产阶级的自由选择㊂当然,工人阶级也可以凭借信用制度和贷款服务选择消费高档的跑车和别墅,但是,他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他要自主地将自己出卖,将自己束缚于生产机器以获得工资来偿还贷款和信用透支,工人以生命的透支来阐释消费社会中的 自由 ㊂在消费社会中,个人的消费选择越多,其在社会阶层里的地位就越高,也就更接近于 理性 的美好生活㊂消费美学取代了工作伦理,人们参与生产活动的首要意义是通过增加收入和财富以扩大消费选择范围,以增加自己在消费社会中的 自由 ㊂第二,消费社会中的不自由表现在自由消费的不自主性㊂自由的前提是自主,但是消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表现为不自主㊂首先,人们在消费社会中的自由选择是在消费市场提供的诸多选项之间进行的选择,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消费A或者B,人们有无数的消费排列组合,但是却无法选择不消费㊂ 在消费社会中,对消费品的依赖性 即对购物的依赖性 是所有个体自由的必要条件;它尤其是保持不同的自由和 获得身份 的自由的前提条件㊂ [4]131同时, 媒介即信息 ,消费社会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使人们被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消费信息所围困㊂人们需求的产生和为满足所进行的自由消费实际上是在消费社会宣传系统的引导下进行的㊂因此,消费社会中的个体是缺乏自主性的附和型个体,其需要㊁选择都是在社会的引导下产生的㊂(三)主体的焦灼流动的现代社会中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诉诸消费以获得暂时的确定性,但是消费社会的虚假自由使得确定性更加虚无缥缈,通过消费对抗不确定性只能是一种不断重复且永远不会有结果的 驱魔仪式 ,导致更强烈的不确定性和孤独感㊂第一,消费社会导致幸福的不确定性㊂每个人都需要并在追求幸福,关于幸福有多种定义, 占有 还是 存在 是很多哲人关于幸福话语的两种生活策略㊂ 占有 关注个人与之共处的事物, 存在 关注个人与之共处的人性㊂ [5]150两种立场都存在和某种事物的依存关系, 占有 依赖于事物, 存在 依赖于他人㊂而在流动的消费社会中,不管是存在还是占有,都失去了其合法性㊂首先,在一个以新产品来衡量有用与无用的社会中,以更新而不是积累为主要模式的社会中, 占有 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据㊂其次,在消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消费为联结纽带和衡量标准,消费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消费者和商家处于诱导与被诱导的统一对立关系,消费者和传统消费者表现为旅行者与流浪者的隔离关系,因此, 存在 也失去了其人性根基㊂鲍曼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既不 存在 也不 占有 ,使用 当场使用㊁立即使用是幸福的一种模式,人们购物体验的快乐远远大于使用的乐趣㊂所有的人都在欲求㊁购买㊁攀比,但非理性的从众消费㊁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带来的并不是幸福,而是使人们停止思考的政治策略㊂第二,消费社会中的个体是孤独的㊁自我封闭的㊂共同体是稳定感和安全感的主要来源,鲍曼认为,消费社会中的共同体是一个个体自我封闭而统一起来的奇异的共同体, 购物天堂 的人群是人的聚合(gathering),而不是人的整合(congregations);是人的群集(aggregates),而不是人的总体(totali⁃ties) [4]152㊂在生产者社会中, 每个人的工作只有通过更多的人际沟通㊁协调与整合才能获得 [2]74,也就是说在生产者社会中,生产者之间是彼此互相联系的共同体㊂但在消费者社会中从未有过 集体消费 和 团结消费 ,消费者社会的个体是完全孤独的,即使有很多消费者选择集体购物,但是这种集体化购物 只是构成消费行为私人化的基础并且增加购物的愉悦 [2]74,消费者是孤独的存在,消费社会中的活动是完全个人的孤独的活动㊀㊀三、消费社会扩张带来的全球危机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将消费社会包装成一种繁荣无限的生活方式,诱使第三世界的国家成为其产品倾销地㊁废弃物转移地以及消费产品的加工地㊂消费全球化使第三世界国家和传统消费者成为消费社会内部的流放者,并加深了其心理贫困程度㊂此外,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的全球化传播加深了对生态的破坏,使得地球成为废弃物堆积点㊂(一)剥削加剧消费社会不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内部危机的缓冲剂,而且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显现魅力和诱惑的魔法棒㊂在前现代社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往往通过战争入侵其他国家和地区㊂但是在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中,战争会导致世界范围的舆论谴责并会导致交战双方的严重损失,在信息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消费社会成为发达国家征服㊁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的 蜜汁 ㊂发达国家鼓吹消费社会的自由㊁自主㊁个性㊁民主㊁平等和多样选择,是一种繁荣无限的生活方式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多彩的信息化展示,向未被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显现其宏大的消费景观,使消费社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向往,而后便以援助的名义,将其纳入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并且充分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动力优势㊁资源优势,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㊁制造业等夕阳产业,使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加工厂和发达国家消费社会的供应者㊂鲍曼将此行为称为 地区性问题的全球化解决 ㊂ 财富和权力决定的不仅是经济,而且还有道德和全球空间的政治,就此而言,还有其他一切关乎这个世界上的生活状态的事物㊂ [6]75)他强烈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优势和经济规则而无视其他规则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入侵与伤害㊂(二)精神贫困消费社会向大众显现为一种繁荣的生活方式,实际上,那只是消费社会中优秀消费者的体验,对社会中 传统的消费者 以及落后国家的人们来说,其生活状况不仅没有丝毫的改善,反而更加贫困㊂第一,消费社会中被流放的新穷人㊂穷人总是存在的一类人,穷人的意义取决于正常的人的标准, 贫穷意味着被排除在一切 正常生活 之外㊂贫穷意味着 达不到标准 [2]85㊂ 在大多数的人类历史中,贫穷意味着对肉体生存的直接危害 饥饿㊁得不到医疗救治的疾病或者缺乏住所导致的死亡威胁㊂ [2]84在福特主义流行的生产社会中,正常的人投入生产流水线,遵循社会所倡导的工作伦理,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生存与快乐所必需的事物,在生产社会中,那些没有固定工作,没有稳定收入的群体,无法满足自身生物生存需求的人被称为穷人㊂但是,消费社会的正常生活和标准生活就是消费者的生活,快乐的生活意味着拥有足够多的消费选择㊂消费社会中的审美选择㊁价值判断㊁生活规划等以消费者的消费为标准和中心,今天的 穷人 便是那些失去了消费能力或者没有消费欲望的传统消费者㊂ 消费者社会没有位置留给这些有缺陷的㊁不完全的㊁无法履行义务的消费者 [6]7,他们遭到消费社会的内部流放,无法享受消费社会给消费者提供的任何权利㊂第二,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消费殿堂的卑微供给者㊂在消费全球化的引导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消费社会中的享受者,而第三世界的落后国家却成为消费社会资源的供给者㊂如鲍曼所说, 耐克运动鞋在充满虐待的越南的血汗工厂生产,芭比孩子用品由苏门答腊岛的童工生产,星巴克咖啡来自危地马拉被太阳烤焦的咖啡园,壳牌的石油来自尼日尔三角洲被污染的㊁贫穷的村庄 [2]169,穷人和供给者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他使得财富积累成为可能,落后国家和穷人造就并维持着发达国家的繁荣景观,非现代化国家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㊂第三世界国家以自己的异化劳动维持着发达国家的繁荣,正如马克思所说,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㊂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7]51㊂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㊂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㊂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㊂ [7]54消费社会的繁荣不仅没有改善落后民众和地区的生活水平,而且使其更加贫困,如鲍曼所说, 在一个购物监视成瘾的纵观全局式的社会里,穷人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在这个世界里,已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用来转移他们的目光㊂屏幕上的自由越大,购物区货架上陈列的商品和诱惑力越大,对贫困现实的感觉也就越深,对片刻的选择的快乐的尝试欲望就更加势不可挡 [4]136㊂即使那些生活得不错的人,在消费社会的比较与竞争下也显得相形见绌,消费社会使得大多数人都陷入精神贫困的境地㊂(三)生态负载根据地球的资源以及可承载的人口数量来说,地球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由于消费社会的繁荣和消费主义的扩散使得我们的地球已经超负荷了,因为 消费者社会只能是一个过度与挥霍的社会 因此,是一个冗余与巨大浪费的社会 [1]90㊂第一,消费社会中的快速更新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㊂首先,消费市场化加速了产品的淘汰速度,它决不允许人们将注意力停留在某一个欲望的满足上面㊂所以,消费社会利用人们求新的心理,利用时尚逻辑加以引导,通过淘汰产品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例如, 不久前还被视为最值钱㊁最能持久拥有的电子产品,现在成为用后即丢弃的物品,很快就成了要被处理的东西 [6]58㊂消费社会的文明不是储蓄文明而是浪费文明,人们将浪费视为一种通向成功,获得声望和尊严的一种行为方式,但是,浪费式消费对生态自然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㊂其次,消费社会利用指导性废弃的策略来迫使传统消费者进行消费,消费社会通过取消耐用品的必需供应品㊁维修服务以及零配件迫使传统的消费者购买新的产品㊂产品的更新是市场实施诱惑的一种策略,但同时生产了过多的废弃物,加重了生态的压力㊂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第三世界国家视为垃圾处理厂㊂发达国家不断的制造废弃物,并巧妙地把污染和废弃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㊂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废弃物处理能力极其有限,所以,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㊂例如,中国的贵屿镇被称为 全国最大的废旧电子器件拆解基地 ,是国际上著名的 垃圾之城 [6]57注㊂一旦人类现有的废弃物处理能力不足以解决人类的废弃物总量,我们的全球性现代化 既无法重新吸收也无法将其彻底销毁,最终如鲠在喉,窒息而死 [6]69㊂正如美国电影‘机器人总动员“诉说的那样,地球几近成为垃圾的聚居地,很难发现任何动植物等生命的迹象㊂地球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摇篮,自然界是我们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的有机提供者,但是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使得地球的生态面临严重的危机㊂㊀㊀四、消费社会的出路及对我国的启示鲍曼对消费社会始终保持警惕和戒备,对消费主义大加批判,同时他开出了解决消费社会问题的药方㊂首先,他提倡通过建构道德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㊂商人对商品的诱惑和功能大加炫耀,消费者之间的自由竞争,消费者与穷人之间的对立,这种冷漠现象的原因在于消费社会中人的责任意识的淡化㊂因。
作为哲学的全球化与“世界文学”问题【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学界对全球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界定,并剖析了汤姆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将全球化提升为一个扬弃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新的哲学范畴,进而重新审视了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概念,赋之以新的思想维度,对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构型问题进行了探讨。
“全球化”这个新鲜出炉的术语在我们概念上的似是而非可能一点不亚于它在实际上将我们的生活及其前景所抛入的不确定性。
它究竟是什么?它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然后,对它我们该如何去迎对?围绕全球化的研究目前已全面展开,并且确也取得了相当之成果,例如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伦理学,甚至在广义文化以及作为其构成的文学研究等领域。
但是,严格说来,这些论说多数尚徘徊于现象的描述和简单的逻辑推论及预测层面,缺乏宏深的哲学开掘,或者说,尚未形成一个启导性的理论框架。
而没有这样一个哲学框架,我们的讨论将会一如既往地盲人摸象下去。
文学研究自不例外,因为既然要研究文学,我们就无法回避方法,回避理论。
拒绝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或理论态度。
同多数同行—样,笔者认定文学和文学研究与全球化相关,但更期望能够在一个哲学的层次上对此相关性做出综合而辩证的描述。
因而本文的任务就是:第一,为纷纭杂沓的全球化论争理出一个头绪,当然说它是一种理论或知识框架亦无不可;第二,试着在此框架中重新审视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概念,并尽可能赋之以新的思想维度。
对某物的认识通常决定着对它的态度趋向。
这虽为老生常谈但仍然适用于当前的全球化研究。
我们看见,是赞成全球化抑或反对全球化均取决于对全球化是什么的认识。
这里“是什么”包涵有两层的意味:它原本上是什么和它被认为是什么,原本上是什么要通过被认为是什么而显现出来。
我们先来看全球化被认为是什么,以及由此观念性的全球化所决定的全球化意义。
一“全球化”即“现代性”这几乎是西方左翼批评家和所有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对全球化的体认和反应。
理解鲍曼:鲍曼“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述中的分析策略研究博士社会学理论谢立中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当代西方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家之一。
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关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一核心主题。
他通过对知识分子、大屠杀、社会学、伦理学和全球化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从认知、伦理与制度等不同维度深化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研究主题。
这些不同的维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鲍曼正是通过这一内在的逻辑关联而确立了其理论阐释的逻辑可能性空间。
因此,本论文集中探讨鲍曼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视阈下的分析策略。
笔者认为,对这一分析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鲍曼理论内在的逻辑发展脉络,而且也能避免对鲍曼理论过于歧异性与情境化的理论阐释。
论文共分9个部分。
导言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关于鲍曼理论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主要阐述鲍曼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概念的提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及其关系。
第二章主要阐述鲍曼是如何从后结构主义与批判理论那里吸收理论的灵感并创造性地进行自身的理论建构的。
换句话说,在知识/权力问题上,鲍曼是如何将福柯的微观权力技术与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合法化问题结合起来的。
第三章主要阐述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的选择性亲和关系,着重强调这一策略打开的逻辑可能性空间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主要阐述鲍曼“超越后现代社会学,建构后现代性社会学”的理论构想及其方法论问题。
第五章主要阐述鲍曼从伦理维度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进行的批判与反思,以及他关于后现代性伦理学的理论构想。
第六章主要阐述鲍曼从制度维度对后现代性的反思,这集中体现在鲍曼对全球化后果的分析中。
尽管鲍曼用“流动的现代性”取代了“后现代性”一词,但他的理论策略依然是他早期思想的延续。
第七章主要阐述鲍曼与贝克、布希亚、哈贝马斯、图雷恩、齐美尔等思想家的理论对话与分歧。
第八章主要探寻鲍曼理论的定位、贡献及其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