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小说阅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 格式:pdf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方法总结提高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关系到孩子今后的成功。
想象力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想象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一、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有一项研究表明,勤动手的孩子要比那些不常动手的孩子更富有想象力。
我们要想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己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作业自己写,被子自己叠,衣服自己洗,我们不要怕浪费时间都替孩子做了。
要知道孩子在动手做事时,大脑也在动。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我们要想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就不得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另外,我们可以教孩子做一些事,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增强想象力。
当孩子学会打扫屋子时,我们可以教他打理自己的书包;当他们学会修理东西时,我们可以教他修理一些简单的东西。
二、尽量让孩子体验各种感觉孩子想象力缺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体验过,对其不了解。
我们在生活中尽量让他体验一下各种感觉。
比如给他讲海伦凯勒的故事,那我们就可以把他的眼睛蒙上,让他自己去感受周围的世界。
我们还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给他讲一个小故事,让他自己去想象故事的情节。
音乐可以很好的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放一段没有歌词只有画面的MV,让他自己去想象画面表达了什么。
另外,也可以拿一本漫画书,选中一幅图,让孩子想象一下如果让他画他会怎样画这幅画。
三、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有关想象力的游戏一些小游戏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小游戏来培养他们的现象力。
比如,当他们喝完饮料时,我们可以问他这个瓶子有什么用?可以当球踢吗?我们也可以找一个同样的瓶子,和他一起把这个瓶子利用起来。
我们还可以利用故事里的一些情景,比如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可以把自己当成乌鸦,让孩子做狐狸,让孩子自己想要说什么话,才能让乌鸦开口肉掉下来。
创新思维包含哪些⽅⾯ 创新思维包括哪些⽅⾯呢?创新它是⼀个⾮常古⽼的词。
在英⽂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个,更新。
第⼆,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的核⼼。
下⾯就由店铺为⼤家介绍下创新思维包括哪些⽅⾯,希望可以帮到⼤家哦。
创新思维的定义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反常规的⽅法、视⾓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案,从⽽产⽣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的本质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创新思维的特点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
我们要解决某⼀创造性问题,⾸先进⾏发散思维,设想种种可能的⽅案;然后进⾏集中思维,通过⽐较分析,确定⼀种最佳⽅案。
在创造性思维冲,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都是⾮常重要的,⼆者缺⼀不可。
然⽽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发散思维更为重要,它是思维的创造性的主要体现。
发散思维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局限,重新组合已的知识经验,找出许多新的可能的解决问题⽅案。
它是⼀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向和范围的,可以“标新⽴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思维⽅式。
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打破传统的框框,也就不能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案。
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
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例如,让学⽣说出“红砖”都有哪些⽤途,学⽣可能回答:盖房⼦,筑墙,砌台阶,修路,当锤⼦,当武器,压纸,作画写字,磨红粉当颜料,练功,垫东西,吸⽔……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的数量越多,说明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能说出不同的⽤途,说明变通性好;说出的⽤途是别⼈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说明具有独创性。
怎样激发学生想象力想象力并非全然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而我们在教学时,要怎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怎样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怎样激发学生想象力一、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
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
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
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
1.学会观察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
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
”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2.重视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的活动始终是对感觉与知觉所给予的那些材料的改造,想象力是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力。
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和想象,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最终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
二、营造氛围,着力渲染。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应,进入或悲或喜,或叹或愕的动情状态,产生情感共鸣。
LIBERAL ARTS FANS2023年第36期教育教学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郭艺云(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梳理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思维能力。
文章分析思维导图的内涵与特点,阐述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提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四种应用方式,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深化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提高其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名著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3)36-0169-0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近年来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1]。
本文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及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形方式呈现思维结构与关系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梳理知识框架,提升其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2]。
思维导图以中心主题为核心,以分支呈现相关概念,通过关联线连接不同分支,形成网络式的思维图谱,其特点包括灵活性、可视化、启发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用于提取、组织和归纳文本信息,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知识,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展现人物关系、主题思路、情节发展等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通过图形的呈现深化对名著的个性化思考和解读。
此外,思维导图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用于整理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3]。
如何激发你的想象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所以,不要怕失败,只有努力创新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如何激发你的想象力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如何激发你的想象力?1 加强非常规反应我们注意到最初出现的总是那些常规的、熟悉的想法,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期待并鼓励这些常规想法的出现,让你自己更自由地进行思考,获得更多初步的想法。
先问问自己大多数人会怎么想,并将这些想法写下来,当你写不出来的时候,开始想想大多数人不会怎样想,尽可能在这方面想得更多一些。
你可能会列出一些疯狂、可笑的想法,并因此觉得有点不适应。
你可能会想:“这些有什么用处呢?” 你可能认为问题和争议都是严肃的而不应该是愚蠢可笑的。
请抵制这些想法。
好玩有趣正是具备创造性的人的重要特征,这使他们更具活力。
写下这些可笑的想法没有任何错误,将想法写下来也并不表示你认可它们,你也可以在随后划掉这些想法,但不要一开始就否定这些想法,你可能在无意中否定了具有创造性的想法。
不要误解,这并不是说你应该疯狂或者搞笑,而是说在寻找不寻常想法的过程中,要对这样的事情持更宽容的态度。
2 运用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指由一个想法产生另一个想法,“加强非常规反应”要求对思维的方向有所控制,而自由联想要求解除对思维的一切束缚,暂时放松你的思想,你会发现可能产生一些出乎意料并且指向更有趣、更有益方向的想法。
像“加强非常规反应”一样,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联想,把它们全部写下来,那些在最初看起来不相关的联想后来经常被证明是有价值的。
这个策略的目的在于帮助你提取相关信息,解除你对心理的控制,让思想自由流动,可能导致漫无目的空想。
因此,你应该把这个策略当作对其他策略的补充,而不能替代其他策略。
3 运用类比类比就是在不同的东西中找到一个或者更多的相似点。
比如,将足球中卫队员在突破防守区时的奔跑与美洲虎、猎豹的奔跑做类比。
创造性成果的历史证明了类比思维的价值。
开启创新思维,打开作文教学的黑匣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01-02长期以来,教师习惯性地给与写作前提示,学生习惯性的模仿范文,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状态不活跃,思维领域狭小,思维能力欠缺,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
事实上,写作应该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要想写出具有自己的特色,即打上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自己健康的感情烙印的优秀时文,非另辟蹊径,独出心裁不可,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创新思维。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1 优化知识积累,丰富思维背景创新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起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
学生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这是他们更为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客观世界的前提条件。
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教师应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
这些知识也可能暂时与当前的学习无关,但它却为日后的创新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例如,曾以“路”为题的作文中,有位学生是写自己在未来志愿的选择上遇到的波折,表达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坚定信念。
他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我如果在这条崎岖小路的攀登中,像追日的夸父一样倒在路上,那么就把我这微薄的身躯当作一块铺路石吧。
让千千万万艺术的追求者踏着它,去攀登,去奋斗,去摘下那艺术殿堂的美丽桂冠吧!”文章深沉悲壮,感人肺腑。
给热以有益的启示和向上的激励。
如果作者对自己的这段经历没有深刻的感受,是写不出这样情文并茂、个性鲜明的作文的。
这是因为作者在长期生活的积累中深刻感受的产物。
学生如想作文时做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就必须拥有教广博的知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 158 -
好家长 /
中学教育研究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小说阅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王林琳
【摘要】小说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未来发展,强化学生语文学习实践,对全面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关键词】小说阅读 创造性思维 审美创造力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在现代社会中只有那些善于搜集、分析、处理、吸收信息的人才能更加高效地工作。这种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自学水平和阅读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把学生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让学生有意识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创造性思维训练1.调动学生的创意式思维。通过巧设疑问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同时又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延展,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加深了思考问题的深度,提高了分析和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发挥能动性,自己去钻研去探索,即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学会学习”,以期终生受益。2.培养发散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或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目标明确但没有也不需要有固定答案的训练题,鼓励学生围绕一个问题,从同一端点出发,沿着各种不同方法思考,探求为数众多的答案,这是课堂中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3.开启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仅是一行行的文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4.彰显个性思维。“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1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生活实际等进行热烈的讨论,整个讨论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多重的对话过程,尽管学生的见解有所不同,但学生将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新的知识有机结合,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打破思维定势,形成个性见解。二、审美创造力的训练
初中新教材,提出了“淡化知识,淡化文体,淡化训
练”的要求,更要注重人文性,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识
别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文质优美的富有人文色
彩的文章,通过课内课外的感悟,给他们进行审美再创造的
广阔空间。
1.美育是一种深入人类心灵的教育。当人们通过长期对
美的欣赏实践之后,心灵将会不断地得到净化,直到形成
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在年轻时就被英国著名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深深地打
动了,后来,当他在战争中受伤致残、双目失明、瘫痪在床
时,他又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内心的悲观情绪和肉体上的
病痛,最终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
作。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从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中,
人们似乎可以看到“牛虻”的影子。而保尔・柯察金这位无产
阶级坚强战士的艺术形象,又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2.开展综合性活动,也是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人格发展
的一种手段。《西游记》这部名著中的许多故事,同学们已
经有所耳闻。要真正理解《西游记》,最好还是阅读原著。
虽然它的故事性强,阅读的障碍比较少,深受学生们的喜
爱,但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顺利地饶有兴趣地完成阅读。所
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这本书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让学生
们畅谈《西游记》的读书体会。例如,让学生用一句精炼的
语言为本书作推介词;让学生讲讲自己最受感动的故事;让
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让学生们说说读过此书的感想
和启示等。
名著阅读活动,既帮助教师了解了学生阅读的情况,检
测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又进一步地促进了学生名著阅读的良
性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
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必将高涨起来。
3.带问题阅读,重点记忆。中考题都增加了名著阅读
题,这就要求学生在读小说名著时不能泛泛的读,要带着问
题去读,对重点问题重点记忆。教师在平日的练习中可以经
常设计一些相关的名著阅读题,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名
著,提出自己的问题。问题可以涉及到名著的各个方面,如
主题思想、人物性格、艺术意境、情节、结构、语言、细节
描写、环境描写等等。
作为语文子系统的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以教师为指导,
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步养成自
觉阅读的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