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说少含义多”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人体部位词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们是描述人体解剖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单位。
在中文和英文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存在差异,这与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和认知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探讨英汉人体部位词语义拓展的异同之处。
一、基础语义在中文中,人体部位词通常指的是身体的各个分部,比如“头部”、“腹部”、“四肢”等等。
这些词汇在语言使用中具有明确的图像化、部位化特征,很容易让人们形成深刻的印象。
同样,在英文中,人体部位词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常见的英文人体部位词包括“head”、“abdomen”、“limbs”等等。
总体来说,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在基础语义方面极为相似。
二、拓展语义尽管在基础语义方面中英两种语言的人体部位词高度一致,但在语义拓展方面,仍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中文中,很多人体部位词还可以引申为描述情感状态、身体感受等意义。
例如,“头痛”、“心肝”、“热汗”等等都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另外,中文中的一些人体部位词还可以引申为表示身体部位的符号或象征,例如“手”可以表示工匠、技能等等,“口”可以表示说话、饮食等等。
相比之下,英文中的人体部位词拓展意义相对较少。
虽然也存在一些可以引申为其他含义的词汇,比如“neck”可以表示街区,但总体来说,英文中的人体部位词拓展的语义相对有限。
三、文化影响中英两种语言中人体部位词的差异,与两种语言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认知传统密切相关。
中文中人体部位词拓展含义丰富,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强调人体与情感、精神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体和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英文中的人体部位词在语义上相对单一,这反映了英美文化中对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看法。
总的来说,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方面,中文注重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英文则着重于形式和实质的一致。
综上所述,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在基础语义方面相似,在语义拓展方面存在差异。
2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语言类型学视角下汉语传信范畴研究”(18YYD40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项目“高师院校‘现代汉语’课程区别性教学实证研究”(SJGY20200387)作者简介:陈颖,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①能够在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的“听说”是动词“听说1”,它可以作为谓语,与主语、名词宾语、时体助词、副词等同现。
如“我们经常听说的科学史的第二个方面的功用是为现实服务”中的“听说”就是“听说1”。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作为话语标记的 “听说2”,它凝固性更高,属于话语标记。
由于“听说1”与“据说”并不是同一层级的语法单位,因此不能互换,不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对象。
本文所述“听说”均为“听说2”。
从认知视角看“据说”的功能网络——兼论与“听说”的差异陈 颖(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摘 要:“传闻型”传信语“据说”的主要功能是标记信息来源于“传闻”,并由此衍生出表达“主观上不认同”和“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的功能。
在新媒体语域中,它又进一步演化为“准虚构标记”。
这一由行域到知域功能衍生的认知基础是因果隐喻。
“据说”还具有“缓和”“戏谑”的话语功能,这是从行域到言域的跨域衍生。
这些功能构成了“据说”的话语功能网络。
同为“传闻型”传信语,由于与“据说”在属性特征、说话人视角上存在差异,“听说”同“据说”在传信功能、传信度上都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据说”;准虚构标记;认知视角;认知域;功能网络2021年第1期总第703期MODERN CHINESENo.1General No.703现代语文一、引言“据说”是非常常见的引语标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词汇化方面,如刘红妮[1](P326)、陈昌来和王韦皓[2](P19)、高逢亮[3](P42)等。
现有研究多认为“据说”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作传信标记,标明其引导的信息来自于“传闻”。
2023年8月第40卷 第4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ug. 2023Vol. 40 No. 4从认知语言学看隐喻、比拟的陌生化内涵周子栋 伏飞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1331)【摘要】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和学界一般从艺术手法或修辞的角度理解‚陌生化‛理论,把隐喻、比拟等视为实现它的一些基本手段。
其实,站在认知语言学的立场会发现,隐喻、比拟等乃属于人类最原初、最基本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本文通过文学作品实例揭示了人类的认知思维通过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进而理解隐喻的层次以及比拟的移情之创造性变形所达到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陌生化;认知语言学;隐喻;比拟【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3)04-0045-06收稿日期:2022-11-02 修返日期:2023-01-05作者简介:周子栋(1999-),男,汉族,四川德阳人,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比较诗学。
伏飞雄(1970-),男,汉族,四川盐亭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解释学、符号学、叙述学、西方文学与文论。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演示叙述原理研究,项目编号:2022BZW004。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不少关于文学的本质及其与隐喻、比拟的相关阐述,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部分论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较深入的讨论等。
在文学发展中,这些基本问题又出现更多更新的理解,其中最具‚革命‛意义的,当数20世纪初叶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学说。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性‛,文学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反映与模仿。
为找到使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特质,陌生化理论应运而生。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俄国形式主义者普遍视文学文本为一个封闭体,文学性存乎于文本之中,而非文本之外,因此文学语言才是文学性的考察对象。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词汇也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一、隐喻与转喻隐喻和转喻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
隐喻是指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将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相提并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
例如,常说“心如铁石”,“班门弄斧”等。
转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意义从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的过程,例如,“黑夜”在本义中指的是一天中光线暗淡的时间段,但是在转喻中则指的是一种阴暗、恐惧的氛围。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隐喻网络词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形象隐喻得来的,例如,“网红”一词就是由“红”代表着被人们追捧、受欢迎的意思,再加上“网”这个词汇,形成了“网红”的新意思。
类似的还有“养眼”、“口感”等词语。
(二)比喻隐喻网络词汇中也有很多比喻隐喻,例如,“口胡”一词,其实就是简化自己为一个“口”,来比喻说话跟牛一样东拉西扯,没有道理。
类似的还有“自闭”、“膜拜”等词汇。
(三)衍生隐喻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衍生隐喻。
例如,“内鬼”一词,在本意中是指在同一组织中保密服务的人员,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却又出现了“内鬼”指的是替别人照看宠物、家庭的人员。
(一)夹杂转喻夹杂转喻是指在一个词汇中同时包含了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通过转喻得来。
例如,“稳”这个词,从原始意义出发主要表达事情很平稳、不会变动,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又加入了对赞美物品的含义,同时存在夸大和赞扬的情感。
(二)引申转喻引申转喻是指通过语境、词汇的排列组合或者同音字转化等方式,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网络词汇就是通过将“背景蓝、身形瘦、语气落寞”的形容词合并形成的一个新词,来形容一个不太好的心情。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差异是指不同的学生在思考、学习和回应事物时具有明显差异的表现。
在现代教育中,认知差异被认为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应尊重和培养的特殊学习优势。
在这种认知差异的教育为根据,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成绩,并使他们在教学环境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首先,教师应识别学生的不同认知差异,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和学习策略。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差异,并采取个性化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
例如,实施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听觉、视觉和动态活动来辅助学习,以加强学生对某一主题或学科的理解;或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等,以开发学生的主动、合作、创新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话语权模式转变为学生中心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以及对自身的学习责任感。
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充满活力和乐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更有动力参与到学习之中来。
同时,教师也应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激励学生发现自身的认知差异,并从中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最后,应加强与家长的充分沟通,让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并了解孩子的认知差异,以便家长更好地指导孩子的学习。
家长可以认真观察孩子的学习表现,以及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行为模式,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并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从上述可以看出,认知差异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教师要充分认识认知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期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取得教学成就。
只有通过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才能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浅谈认知视角下“吃”的多义建构1 多義词的界定“多义建构”是指意义在交际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加工,研究“多义建构”不仅对建构认知语言学、发展认知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提高人们的言语交际能力、促进人们沟通、减少语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选择“吃”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吃”在中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两个人见面,相互问候,会问“你吃了吗?”易中天先生在其《闲话中国人》一书中,一开篇就说“中国文化是吃出来的”。
可是如何理解这么多的“吃”?还要从吃的多义性来研究。
要探讨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词语的功能出发。
词语的功能就是词的价值,即词语能够指称对象,无论这个对象是主观的、客观的、经验的还是非经验的。
如果一个词语不具备指称功能,那么这个词就没价值了,因为只有具有被指称需求的物质才能够被人们所概念化。
词语是通过限制对象指称条件的方式指称对象的,词语都有实现指称的条件,对象不是词语的意义,指称对象的条件才是词语的意义,而指称对象的条件往往数量众多,形成一个集合,所以词义就是指称对象条件的集合。
指称对象条件可以是情感或者功能等多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条件,笔者认为,词汇的语义特征就可以看做是词语指称对象的条件。
一个词语只用来指称一个事物的时候,它只有一个意义。
当一个词可以用来指称很多不同的对象时,那么词的多义性就产生了,不论这个词是通过什么方式(隐喻或转喻)实现的,这个词就是多义词。
因此,多义词是能用于指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词。
笔者认为,在新词义的形成过程中,有两种方式:(1)原有的限制条件集合发生了变化,有的条件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义项;有些条件小范围的组合形成新的义项。
(2)原型义项中的限制条件向新的限制集合投射,最后突显出来的,便是新的义项。
2 “吃”的多义建构吃,形声字,从“口”,“乞”声。
最早是由“喫”演变而来的。
是“喫”假借“吃”这个字的字形来表示意义。
《汉语大词典》中的“吃”有17个义项(除去连个功能词),我们以“吃”的义项①、⑤、⑦为例,进行解释说明。
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士比亚第7首十四行诗的解读摘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隐喻为理论指导,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7首sonnet7进行赏析和解读,旨在为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读者们更好地理解莎翁十四行诗背后的内涵。
研究发现:在sonnet7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其中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容器隐喻等,并巧妙地构成了整体隐喻框架。
诗人将人的一生隐喻为太阳,用太阳每日的东升西落比喻人的一生;诗人呼吁友人要珍惜大好年华,趁正值壮年,应该抓住时机繁衍后代,及时行乐。
关键词:莎士比亚;第7首十四行诗;认知隐喻;诗歌欣赏一、引言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两首长叙事诗,以及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十四行诗意象丰富,具有多维度之美。
20世纪末出现的文化研究批评继续风行,其中性别研究视角成为新世纪热点。
2000-2014年,从传统历史视角和新批评视角来研究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各占一席之地,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哲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
此外,也有较少学者用语言学的理论来研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2012年段钨金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来研究了莎翁的sonnet73,细致的解读了第73首十四行诗的主题内涵。
本文采用隐喻映射理论,意象图示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解读sonnet7,揭示其主旨和内涵,企图丰富莎翁十四行诗的研究,并深化使用认知语言学研究文学的实践意义。
二、认知隐喻理论隐喻的典型结构为“X is Y”(如人生是段旅程),用Y来喻说X。
传统理论常将这类表达视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自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之后,很多学者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将隐喻正式看成一种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组织思维,进行推理,建构语言等不可缺少的心智机制,这就形成了“认知隐喻理论”,又叫“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映射过程,即人们在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某种相似性,将已知和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未知的不熟悉且抽象的概念中,也就是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之中。
认知视角下的“说少含义多” 唐丽娜 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 哈尔滨 摘要:日常交际中,人们通常不会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含蓄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正目的,人们经过推理,能够得到基于语义内容又多于语义内容的意思,这就是话语中的“说少含义多”现象。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阐述“说少含义多”的实现过程,阐述人们在交际中是如何结合语境进行认知推理找出最符合或贴近语境的话语,从而达到交际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说少含义多”;认知推理;语境
1.引言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免要与他人交流感情、信息、思想、态度、观点等。在此过程中,参与交际者总希望自己能最准确无误地把握他人的话语意义,也希望自己的话语被对方所理解并接受。然而,由于日常交际中,人们通常不会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含蓄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正目的,人们经过推理,能够得到基于语义内容又多于语义内容的意思,这就是话语中的“说少含义多”现象。由于该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而话语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致使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常会发生误解。但是如果人们能正确掌握分析方法,总是可以结合语境进行认知推理找出最符合或接近语境的话语,达到交际的顺利实现。 人们在交谈时,在所说的话和说话的用意之间常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话语的用意就是“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略微注意一下人们的日常会话便会发现会话含义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们说话常常是话中有话,带有弦外之音。通常,经过一定的推理,我们能够得到基于语义内容又多于语义内容的会话含义。所谓的“说少含义多”,指的正是这种现象。它可以作为会话含义现象的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理论原则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如果能正确分析该现象,并合理的利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人们便能够更有效的获得对话语的理解,使交际取得成功。 2“说少含义多”的定义 在对会话含义的探索中,前人做出了大量研究。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语用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其中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受到很多人的肯定。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这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个准则: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相关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同时Grice也注意到人们在实际会话中常常不遵守这些原则,有时故意违反某些原则,这就使得听话者要通过对说话者话语字面意义的分析,推测出话语的真正含意。为了避免与逻辑语义学的含义“implication”相冲突,他杜撰的新词会话含“implicature”,并提出自己的关于人们如何通过传达隐含的会话含义的一整套理论。他认为正是会话者不遵守合作原则才产生了会话隐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把真实意义隐含在表面意义之下,可谓话中有话。这便是“说少含义多”的雏形,但是Grice只是引出了这一现象,并没有直接给出它的定义。 由于合作原则本身的不足,不少学者对它提出了修正意见和各自的推导机制。而“说少含义多”的定义第一次出现则是在Levison的会话三原则当中。Levison(1987)认为对会话的理解和推导可以依据三条原则,即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他认为关联只是话语是否有助于达到当前的交际目标的一种衡量手段,主要不涉及信息内容,因此保留了Grice数量准则的第一次则“数量原则”,而把第二次则称为“信息原则”(I-Principle),Grice的方式准则基本保留为“方式原则”(M-principle)。在信息原则中Levison提出了说话人准则:极小准则(Maxim of Minimization)即“说得尽量少”,它只提供实现交际目的所需要的最少语言信息。而听话人通过扩展原则(Enrichment Rule)扩充说话人所说话语的信息内容,找出特定的理解,直到认为这就是说话人的发话意图。说话人根据极小量原则(说得尽量少)所说的话语尽量少,而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是以极小量原则为依据的,因此要对之进行信息扩大处理和极大量的推理(inferential maximization),理解说话人的“说少含义多”。Levison的努力就是要对Grice的古典理论进行修正和增补,是对Grice的四准则的阐释。但是,他的三原则和Grice四准则也与许多不同之处。Grice的四准则主要研究特殊会话含义,是以违反四准则中的一个或多个准则,再结合预警而推导出话语的特殊会话含义,而对一般会话含义则不重视。而Levinson的三原则既重视特殊会话含义,更重视一般会话含义。三原则是以常规关系为支柱、研究一般会话含义(除方式原则之外)为核心的,所要解释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交际活动,也有助于解释表达中的某些语言技巧,使语用原则具有更大的涵盖面。 3.“说少含义多”的认知阐释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则相对更加完善的阐述了“说少含义多”现象。他们从认知理论出发,认为关联在认知和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认知而言,人类在处理相关信息时表现出敏感性目试图使认知努力最小化就交际而言,交际者往往将关联最大化。交际中每一个人的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都由三种信息组成: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olpaedic 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很不相同,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关联理论指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而人类认知假设认为:人类认知事物时总遵循着一条Sperber和Wilson称之为关联的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这就使得我们能够从认知的角度重新理解“说少含义多”。何自然(1995)指出:关联理论没有规则,也没有准则需要遵循,它的形成基于几个十分简单的看法: 第一,每个话语都可有多个理解(即可以按明说、暗含和不同语境作出多种理解);第二,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获得理解;第三,听话人往往用一种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他/她听来的话语;第四,这种标准足以使听话人对话语认定一种唯一的理解,排除其他可能的理解。如果话语同语境之间欠缺一分关联,推理思考时就得多付一分努力。所以,为求得语境效果,信息与语境的关联越弱,听话人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多;而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少,话语同语境的关联必然越强。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理论中虽然没有给出说少含义多的明确定义,不过对该现象的阐述却是十分清晰和完备的。与Grice的会话准则相比,关联原则更贴近语言交际模糊和灵活的特点。会话准则往往对交际者要求过高而脱离语言实际(张亚非,1992)。下面将通过具体实例从认知角度对“说少含义多”现象进行阐释: Mike: Shall we go to the movie? Mary: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按照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从麦克和玛丽的谈话内容,我们能够推断出玛丽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次则,从而产生了会话含义:她拒绝了麦克的邀请。若将上则对话放在认知视角的关联理论下,我们不难看出,听到玛丽的回答,麦克可能会做出一系列的假设: a. 去看电影会花费时间。 b. 准备考试会花费时间。 c. 电影院离谈话地点并不远。 d. 本学期学校有两次考试。 e. 一般而言,我们不可能同时完成看电影和备考两件事.… 基于对话的语境,麦克选择了假设e并且得出结论:玛丽拒绝去看电影。虽玛丽并没有直接表达拒绝的意思,但麦克却得出了多余玛丽表面话语的隐含意义,即玛丽说得少,而麦克却理解的多。针对“说少含义多”现象,人的认知系统可谓经历了一系列的假设、推理过程,挖掘交际者的隐含前提,实现交际目的。 又如:A, Peter: I’m tired. Mary: If you are tired, I’ll make the meal. 通过对话,我们不难判断,Mary的回答是关联的,因为Mary所表达的信息与Peter所表达的信息相结合,会产生如下的语境含义:Mary will make the meal.假如Mary与Peter的对话如下: B, Peter: I’m tired. Mary: I’ll make the meal. 凭直觉我们知道,A和B中Mary的回答都是关联的话语,所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但在B中,如果只靠Peter所提供的信息不能解释Mary话语的关联性。换言之,Mary要理解Peter的话语,仅仅把Peter所提供的信息当作语境是不够的,还必须包括他话语所隐含的前提:Peter hopes Mary will make the meal. 因此,Mary把Peter的话语“I am tired”理解为“我希望你能做晚餐”。Peter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Mary却通过对语境的补充和扩展而解码了Peter的真正意图。即Mary从Peter“相对少”的信息推导出“尽量多”的含义——Peter说得少但含义却多。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对认知语境的补充和扩展通常有三种情况:首先是听话人在现有的认知语境中加入所需的百科知识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其次,听话人还可以从短时记忆中调用相关信息来扩展自己的相关语境。最后,听话人还必须从周围的有关情景中调用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 4. 结语 但关联理论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如关联原则太笼统、太空泛,无法具体操作,过高估计了主观作用在话语理解中的地位。张亚非(1992)认为:Sperber和Wilsion曾多次强调,按照关联原则处理话语,必能获得某一唯一正确的解释。由此他们认为,话语解释是一种演绎推理过程。这表明他们倾向于必然性的解释。然而,这种观点恐难为语言实际所证实。语言自身的模糊性,言者和听者的认知局限,话语交际所牵涉的复杂而多变的心理因素等,都不可能使话语解释具有理想的精确度。这就使得我们如何从认知角度准确分析说少含义多现象遇到一些困难。它一般只能是一种尽可能接近话语意图的概率推理,其结果必不可免地带有不确定性;关联理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干它对认知主体在感知、处理、解释话语中的能动作用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它又显露出将主体思维理想化,形式化和运算化的倾向。这突出地表现在,关联理论试图仅以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这两个变量的消长关系为转移来解释复杂多变的语用现象。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将语用学简单化的倾向。对认知主体的重视,不等于说脱离具体的交际环境单纯地靠变量的运算来解释话语的信含义。不过普遍认为关联理论弥补了会话含义理论的不足,解决了明说与暗含的关系,认知主体在话语理解中的地位、作用加强了,语境或语境假设占有重要位置,提出关联是认知的基础,交际的最基本原则,对推理也予以了重视。 参考文献: 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 Ed. P. Cole & J. Morgan. Syntax and Semantics. New York:Acdemic Press,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