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封建社会会计4
- 格式:ppt
- 大小:4.86 MB
- 文档页数:105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的原始会计到现代的会计制度,我国会计制度不断演变、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将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古代会计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初步形成。
当时,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主要职能包括赋税、征兵、赏罚等。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以手工操作为主,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制度,会计制度也随之得到了统一。
汉代时期,会计制度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审计等方面。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官府会计为主、民间会计为辅的格局。
同时,会计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唐朝设立了专门的会计机构——户部,负责全国的会计事务。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以官府会计为主,民间会计为辅,会计报表种类繁多,会计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5.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在官府会计和民间会计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官府会计方面,会计制度更加规范,会计报表种类更加丰富;民间会计方面,会计制度逐渐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近代会计制度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会计制度受到了西方会计制度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会计制度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会计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会计学者开始研究西方会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我国会计实践。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开始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在借鉴西方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会计逐渐从简单的记数和计算演变为复杂的会计制度。
本文旨在探讨古典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影响,以期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古典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1. 古代会计古代会计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为了管理财产、分配劳动成果,开始进行简单的记数和计算。
这一时期的会计主要采用实物计量和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式,以统计、计算和分配为主要任务。
2. 中世纪会计中世纪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货币经济的兴起,会计逐渐从实物计量转向货币计量。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簿记和审计两个方面。
簿记主要记录经济活动,包括收入、支出、债权和债务等;审计则是对会计记录进行审核,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近代会计近代会计时期,会计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会计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以下特点:(1)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近代会计制度的核心,它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原则,使会计记录更加清晰、准确。
(2)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会计记录的基础,近代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体系逐渐完善,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
(3)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近代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种类繁多,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三、古典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1. 以货币计量为基础古典会计制度以货币计量为基础,将各种经济活动转化为货币形式进行记录和计算。
这一特点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直观、可比。
2.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古典会计制度的核心,它通过借贷双方的记录,使会计信息更加清晰、准确。
3. 会计科目体系完善古典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体系逐渐完善,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便利。
4. 会计报表种类繁多古典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种类繁多,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会计制度作为会计实践的理论指导,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社会四个阶段,对会计制度的发展简史进行梳理。
二、古代社会1. 会计起源会计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人们为了记录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开始使用简单的符号和标记。
这些符号和标记逐渐演变为一种记录经济活动的工具,即原始会计。
2.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会计主要服务于国家管理和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核算以实物计量为主,货币计量为辅。
(2)会计记录主要采用简记法,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
(3)会计工作主要由官吏或家臣负责,缺乏独立的会计机构。
(4)会计制度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各地会计制度差异较大。
三、资本主义社会1. 会计制度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使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核算从实物计量为主转向以货币计量为主。
(2)会计科目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五大类科目为基础的会计科目体系。
(3)会计工作逐渐从国家管理和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会计行业。
(4)会计制度逐渐趋向统一和规范,各国纷纷制定会计准则和法规。
2. 会计制度的发展(1)20世纪初,西方会计制度开始向我国传入。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主要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形成了以借贷记账法为主要特征的会计制度。
(2)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会计制度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计划管理为中心,强调会计监督和核算。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就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从原始的“算术记账”到现代的会计制度,中国会计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阐述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变化。
二、古代会计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会计记录方式——结绳记事。
当时,人们用绳子打结来记录交易和收支情况。
这种原始的会计方法虽然简单,但为后来的会计制度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家设立了专门的会计机构,负责全国的财政收支和税收管理。
同时,出现了“会计”、“出纳”等会计职务,明确了会计工作的职责。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周礼·天官》等会计著作,对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
此外,国家还设立了“太仓”、“度支”等会计机构,加强了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管理。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实行了严格的财政制度,对财政收支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核算。
同时,出现了“簿记”、“会计”等会计职务,使会计工作更加专业化。
5.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成熟。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逐渐从国家财政管理扩展到民间经济活动。
同时,出现了“簿记学”、“会计学”等会计理论著作,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近代会计制度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西方会计制度传入我国,对我国会计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国会计制度开始借鉴西方经验,逐步走向现代化。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师法》等,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会计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培养了大批会计人才。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会计制度不断演变,从原始的简单记账到现代的会计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计制度。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之前的会计制度,探讨其演变过程、特点及影响。
二、古代会计制度1.夏商时期的会计制度夏商时期,我国已有了较为简单的会计制度。
当时的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记事本进行记账。
会计人员称为“会计”,主要负责记录国家的财政收支、赋税、军费等事项。
2.周代的会计制度周代,会计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设有“太仓”、“太府”等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收支。
会计制度逐渐从单纯的记账发展为对经济活动的核算、监督和管理。
3.秦汉时期的会计制度秦汉时期,会计制度进一步成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对会计制度的改革。
当时,国家设立了“太仓令”、“大农令”等官职,负责管理财政收支。
此外,还规定了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
4.唐宋时期的会计制度唐宋时期,会计制度有了较大发展。
当时,国家设立了“户部”、“度支”、“盐铁”等机构,负责管理财政收支。
会计制度逐渐形成了以预算、决算为中心的体系,对经济活动进行了全面核算和监督。
5.明清时期的会计制度明清时期,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国家设立了“户部”、“度支”、“盐铁”等机构,负责管理财政收支。
会计制度形成了以簿记、账簿、报表为主要内容的体系,对经济活动进行了详细记录和核算。
三、民国时期的会计制度1.会计制度的改革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较大的改革。
1927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法》,明确了会计制度的法律地位。
此后,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形成了以借贷记账法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会计体系。
2.会计教育的兴起民国时期,会计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当时,我国成立了多所会计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
这些人才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会计行业的兴起民国时期,会计行业逐渐兴起。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旨在探讨秦汉时期的会计制度,分析其特点、内容和影响。
二、秦汉时期会计制度的特点1. 官方会计与民间会计并存秦汉时期,官方会计与民间会计并存。
官方会计主要负责国家财政收支、地方财政收支、宫廷财政收支等,而民间会计则主要负责个人、家庭和企业的经济活动。
这种官方与民间会计并存的局面,有利于会计制度的完善和会计职能的发挥。
2. 会计职能逐渐明确秦汉时期,会计职能逐渐明确。
会计不仅负责核算、反映经济活动,还参与经济管理、监督经济活动。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的发展为我国后来的会计制度奠定了基础。
3. 会计制度逐渐规范化秦汉时期,会计制度逐渐规范化。
这一时期,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如《秦律》、《汉律》等,对会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档案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这些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开始走向规范化。
4. 会计教育逐渐兴起秦汉时期,会计教育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会计学校,如“会计馆”、“会计院”等,培养了一批批会计人才。
这些会计人才的涌现,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秦汉时期会计制度的内容1. 会计核算秦汉时期,会计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核算:对国家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宫廷财政收入等进行核算。
(2)支出核算:对国家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宫廷财政支出等进行核算。
(3)资产核算:对国家资产、地方资产、宫廷资产等进行核算。
(4)负债核算:对国家负债、地方负债、宫廷负债等进行核算。
2. 会计凭证秦汉时期,会计凭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记账凭证:记录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如收据、发票、支票等。
(2)报销凭证:报销经济费用的凭证,如报销单、审批单等。
(3)转账凭证:转移资金的凭证,如转账支票、转账通知等。
3. 会计档案秦汉时期,会计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账簿:记录会计核算过程的账簿,如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从原始的简单记账到现代的会计体系,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古代会计制度1. 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会计制度。
当时的会计工作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称为“会计”。
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记录国家的财政收支和官员的财产状况。
西周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以实物计量为主,货币计量为辅;(2)会计记录以简略的文字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3)会计工作由官府负责,没有形成民间会计组织。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逐渐从官府向民间延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
主要特点如下:(1)会计工作由官府和民间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组织;(2)会计科目体系逐渐形成,如《汉书·食货志》记载:“会计之官,曰计官、仓官、库官、钱官、食官、盐官、铁官。
”;(3)会计核算方法逐渐完善,如《汉书·律历志》记载:“计之曰:一岁之计,岁终之计。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进一步规范,会计体系逐渐成熟。
主要特点如下:(1)会计工作由官府和民间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组织;(2)会计科目体系更加完善,如《唐六典》记载:“会计之官,曰计官、仓官、库官、钱官、食官、盐官、铁官、户官。
”;(3)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如《唐律疏议》记载:“计之曰:一岁之计,岁终之计。
”4.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会计体系更加完善。
主要特点如下:(1)会计工作由官府和民间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组织;(2)会计科目体系更加完善,如《宋史·食货志》记载:“会计之官,曰计官、仓官、库官、钱官、食官、盐官、铁官、户官。
第一章绪论1官厅会计是古代奴隶制与封建制国家由中央政权和各级地方政权组织进行的以国家的财产物资和经济活动为对象的会计工作。
2会计史:会计史是会计历史和会计史学的合称。
3会计历史:是会计孕育、萌芽、形成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及结果,以及对会计发展过程与结果进行的客观记录。
会计史学:是探讨和阐述人类会计发展过程及规律的专业历史学科。
4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
是会计史料学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包括会计史料的搜集、分类、鉴别、考证等方法。
5嚆失:响箭。
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开端或先行者。
1开展会计史学研究学术活动:自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成立后,集中举办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次:1、1988年12月在天津召开以“历史上的会计变革”为主题的会议2、1991年5月在湖北宜昌召开第二次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主题是“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3、1994年11月在江西井冈山召开第三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主题是“注册会计史发展历史过程及其运行规律”4、1999年10月在陕西西安召开第四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主题是“新中国会计发展历史”和“革命根据地会计史”5、2004年9 月在山西太原召开第五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6、2007年10月在浙江绍兴召开。
7、2010年8月在河北承德召开2会计史学在会计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1)在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地位:从经济学学科上考察,会计史学属于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理论经济学及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经济数量的分析计量方法的范畴,是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会计史学又属于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应用经济学的范畴,是会计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会计史是经济学所属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相互交融的产物。
具体而言,是会计学和经济史学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交叉学科。
(2)从会计学学科体系上考察,会计史学是会计学学科体系中的研究性学科。
3会计史学的特点(1)会计学作为专业史学体系中的新兴学科,其体系具有不完整性。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简单记账到现代的会计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简要回顾我国会计制度建立的历史,以期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古代会计制度的萌芽1. 西周时期的会计制度我国古代会计制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据《周礼》记载,当时设立了会计官职,负责国家的财政收支管理。
西周时期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收入会计、支出会计和财务会计三个方面。
2. 秦汉时期的会计制度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设立了专门负责财政收支管理的机构,如“计司”、“户部”等。
同时,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计账簿制度,如《算经》等。
这些制度为后世会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封建社会的会计制度1. 唐宋时期的会计制度唐宋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逐渐从国家财政收支管理扩展到民间经济活动。
唐代设立了“度支司”,负责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宋代则设立了“户部”、“度支司”等机构,负责财政收支管理。
2. 明清时期的会计制度明清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逐渐从官府会计扩展到民间会计。
明代设立了“户部”、“度支司”等机构,负责国家财政收支管理;清代则设立了“户部”、“度支司”等机构,负责国家财政收支管理。
四、民国时期的会计制度1. 民国初期会计制度的改革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较大的改革。
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会计法》,对会计制度进行了规范。
此后,我国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
2. 民国时期会计制度的发展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在继承古代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逐渐从官府会计扩展到民间会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
同时,我国会计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