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的综合康复治疗_熊盛杰
- 格式:pdf
- 大小:84.76 KB
- 文档页数:1
「神经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及康复评定方案周围神经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遍及全身皮肤,黏膜,肌肉,肌肉,骨关节,血管及内脏等。
周围性神经损伤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周围神经多为混合性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
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损伤的原因造成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大多可分为两大类:1、解剖因素:周围神经在解剖学通道内,有一段或一点受某些坚硬的,狭窄的组织结构压迫或肢体活动中,神经不断遭受摩擦而致神经损伤。
2、损伤因素:主要指外力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周围神经可因切割,牵拉挤压等而损伤,使其功能丧失,按损伤程度,可分三类:1、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暂时失去传导障碍,神经纤维不发生退行性病变。
临床表现为无运动障碍,持续钝痛,数日或数周内恢复,无后遗症。
2、轴突断裂:神经受钝性损伤或持续性压迫,轴突断裂导致远端轴突和髓鞘发生变性,神经内膜管完整。
临床表现为神经分布区感觉运动丧失,肌肉萎缩,但多能自愈。
3、神经断裂:神经完全断离,神经功能完全丧失,需手术恢复。
临床表现周围神经损伤后,主要临床特点为受损伤神经支配的运动,感觉,交感神经及反射等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其所支配的肌肉呈迟缓性瘫痪,主动运动、肌张力及反射均消失,随着时间延长,肌肉逐渐发生萎缩,程度和范围与神经损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
2、感觉功能障碍:可因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如局部麻木,刺痛,灼痛、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消失或实体感消失等。
3、疼痛: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主要临床特点之一,可发生在神经损伤后的各个阶段。
主要表现有:灼性神经痛,刺激性神经痛,还有幻觉痛及神经瘤引起的残端疼痛等。
4、皮肤营养性改变:神经损伤后,其支配区皮肤无汗,光泽消失,表面粗糙并开出现脱屑,指甲可发生嵴状突起。
5、血管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交感纤维同时受到了损伤,损伤神经支配的肢体血管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减弱。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指南一、预防肌萎缩及增强肌力受累肌的肌电图检查出现较多的动作电位,就应开始增强肌力训练,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瘫痪肌肉的功能有部分恢复时(肌力为2-3级),可进行范围较大的助力运动,当受累肌的肌力增至(3-4级)时,可进行抗阻练习,以争取肌力的最大恢复。
二、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部分肌肉的瘫痪常会导致相应关节活动度变小或关节活动受限,应积极通过调整体位摆放及各种康复训练进行预防与治疗。
三、感觉再训练让患者学会去辨认周围神经系统受干扰后产生的异常类型感觉冲动的方法。
(一)定位觉训练早起感觉再训练(二)两点辨别觉训练后期感觉再训练四、疼痛的治疗(一)脱敏治疗不适感觉的再训练。
不断地增加刺激使患者对感觉过敏的耐受力逐渐增加,逐渐适应和接受该刺激强度。
(二)综合运用各项理疗措施综合运用各项理疗措施(三)口服药物治疗(四)局部注射及手术治疗五、运动协调性训练神经肌肉的控制训练是让患者在意识控制下个别的控制某一活动的原动肌;而协调训练则是让患者在意识控制下训练如何在神经系统中形成预编程序的自动的多块肌肉的协调运动的记忆痕迹,其目的是使患者能够随意的再现多块肌肉的协调的自动的运动形式,而且这种形式比单块肌肉的产生动作更平稳精确有力六、矫形器和外固定架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有时需要使用上下肢的固定性、矫形性、承重性和功能性矫形器,适当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改善肢体的活动功能,并可能避免实施某些修复手术。
七、心理康复损伤后,患者不仅劳动工作学习的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日常生活能力也可能出现困难,加之对康复前景的忧虑,促使患者承受心理负担。
因此,心理康复十分重要。
八、全身状态的保持保持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整体的健康水平不至于下降,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损伤后康复的重要但易忽略的一部分。
因此,除了局部的功能锻炼,还应在康复治疗总体计划之内指导训练九、肿胀防治卧位时应垫高患肢,坐立位时用肩托或三角巾等悬吊患肢鼓励患者坚持尚有功能的肌肉收缩带动关节活动,肢体被固定时则每天多做肌肉静立性收缩按摩患肢或使用气囊脉冲加压、减压交替治疗,以促进患肢的静脉与淋巴回流使用弹力带或弹力袜等预防活动后双下肢肿胀十、作业治疗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社会环境改造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作业治疗的一个主要工作内容,治疗师应该训练交给患者如何在现有的身体条件下完成各种日常生活能力,不仅需要学习掌握各种技能,必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严重的患者暂时不合适接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待功能改善后再开始进行。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诊疗规范【概述】周围神经损伤是周围神经由于外伤、感染、受压、中毒、缺血和营养代谢障碍等病因所形成的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的损伤。
临床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常可分为:神经失用、轴突断裂、神经断裂、神经根性撕脱伤四种类型。
【临床表现】1.运动功能障碍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所支配肌肉的主动活动、肌张力和腱反射均消失,出现各种畸形。
2. 感觉功能障碍表现为触觉、痛觉、温度觉、两点辨别觉的减退、过敏、甚至消失。
肢体感觉的绝大部分区域是由交叉的神经支配所分布,但是上肢的某些神经,分别有其绝对的支配区,可以通过绝对支配区的感觉测定,而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
正中神经其绝对支配区在示、中指远节的掌侧;桡神经的绝对支配区位于虎口区的背侧;尺神经的绝对支配区位于小指。
3. 神经营养性改变查体可发现相应部位的皮肤潮红、皮温增高、干燥无汗等。
4. Tinel 征:1915年由Tinel首先描述,表现为叩击神经损伤部位出现放射性的麻痛感,以及扣击部位的点状自痛感。
其原理是在神经损伤之后,轴突在髓鞘没有再生时,会出现一种兴奋的放化过程,从而表现在查体上的异常改变。
Tinel征有两种意义,一是可以帮助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另外在神经修复以后,或是神经恢复的过程中,可以检查神经修复后的再生情况。
5.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包括EMG、SEP、CMAP、SNAP、NCV、F反射等。
【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相关部位X线检查;2.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血性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3.常规电诊断:常规电诊断虽然操作技术简单,但对于判断神经病损的程度、范围与预后,有很大帮助,临床工作中应首先采用;4.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检查对于周围神经病损价值很大,可以确定传导速度、动作电位幅度和末端潜伏时,既可用于运动神经也可用于感觉神经的功能评定;肌电图检查可用于明确失神经的范围与程度。
医院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诊疗常规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周围神经丛、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外力作用而发生损伤(如挤压伤、牵拉伤、挫伤、撕裂伤、火器伤、注射伤等)。
一、康复评定(一) 损伤严重程度的分类:根据外伤后神经组织遭破坏的程度不同,临床上常用Seddon与Sunderland分类法。
周围神经损伤分类(二)感觉检查:必须进行全部感觉检查包括冷热觉、针刺、轻触、本体、震动、皮肤书写觉等,确定范围和类型,绘于图上以确诊与对比。
(三)肌力检查:采用徒手肌力检查(见脊髓损伤康复)和器械检查(包括握力计、捏力计、张力计、背腿胸测力计等)。
(四)反射检查:包括肌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浅表皮皮肤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学)及某些病理反射(如抓握,吸吮,掌、眉间反射,Babinski征等)。
(五)关节活度范围测定:见脑卒中康复。
(六)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见脑卒中康复。
(七) 电生理学检查:1.直流感应电测定:见理疗操作规范。
2.强度一时间曲线检查:见理疗操作规范。
3.神经肌电图检查:见我院神经电生理室肌电图操作常规。
二、康复治疗(一)预防与治疗并发症:1.局部浮肿:(1) 抬高患肢;(2) 练习用弹力绷带;(3) 患肢被动运动或作轻柔的向心按摩;(4)理疗(热敷、温水浴、蜡疗、红外线、日光浴、超短波、短波等)。
2.肢体挛缩与变形:(1) 用三角巾、夹板、石膏托或矫形器,使受累肢体、关节保持在功能位。
(2) 对受累肢体施行温热疗法或柔和的按摩。
(3) 进行水中运动训练,无论是预防或治疗挛缩,均具有积极意义。
3.局部疼痛和炎症感染:可采用无热量超短波或微波治疗。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8~12min,8~12次为1个疗程。
对有表浅性化脓性感染创口可采用Ⅱ°~Ⅲ°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每日或隔日1次,8~12次为1个疗程。
4.瘢痕粘连:对于瘢痕粘连者,可采用超声波辐射治疗,剂量0.8~1.2W/cm2,时间5~8min,10~20次为1个疗程。
周围神经损伤综合康复治疗及疗效观察(附35例)发表时间:2010-12-06T09:38:52.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艾克拜尔·加马力1 木亚斯沙尔·艾沙2 [导读] 取穴以损伤神经相应夹脊穴及分布区穴位为主,留针20 min~30 min,间息运针,1 min/次~2 min/次。
艾克拜尔·加马力1 木亚斯沙尔·艾沙2(1新建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新疆库尔勒841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干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199-02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的综合康复治疗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5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将其分为康复组(25例)、针炙组(10例)。
康复组根据损伤程度和进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治疗,针炙组以针刺配合电针、温针、穴位注射等。
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周围神经病损后运动功能评定和感觉功能评定。
结果康复组周围神经病损后运动功能评定和感觉功能评定的优良率较针灸组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疗效观察周围神经是指脊髓经椎间孔传出的分布至躯干及四肢的由运动、交感、感觉三种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是指上述神经因某些因素的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轴索中断或神经断裂,导致躯干和四肢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综合康复治疗与针炙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对比,探讨科学有效的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及康复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神经康复科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35例。
综合康复治疗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杨虹;亓华云;贾志敏【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肢体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22/3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传导速度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优于同组患者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传导速度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同组患者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具有显著的康复治疗效果,可有效加快四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促进周围神经细胞自我修复,进而提高四肢活动功能.【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7(025)010【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综合康复治疗;电刺激【作者】杨虹;亓华云;贾志敏【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深圳518116;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深圳518116;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深圳518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周围神经损伤属于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多发生于四肢,导致四肢神经传导阻滞,影响四肢功能活动,故临床上应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为此,将2012年1月‐2016 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周围神经损伤是由于周围神经丛、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外力作
用而发生的损伤,如挤压伤、牵拉伤、挫伤、撕裂伤、切割伤、火器伤、医源性损伤等。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增高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周
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大幅上升。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和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大为提高,但功能障碍的恢复离不开康复治疗。
合适而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治疗不仅能预防和减轻并发症,且能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减少残疾。
1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5年10月~2012年5月,所有到康复科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共52例。
全部病例均经常规检查、MRI 等确诊。
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18~62岁。
其中,臂丛神经损伤12例,腋神经损伤5例,桡神经损伤14例,尺神经损伤8例,
腓总神经损伤8例,
坐骨神经损伤5例。
病程由7~60d ,随机分为康复组20例,针炙组12例。
2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各种并发症;晚期促进受损神经再生,以促进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恢复,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最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应早
介入,介入越早,效果越好。
治疗时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2.1早期(发病后5~10天):要针对致病因素去除病因,减少神经的损害,预防关节挛缩的发生,为神经再生做准备,方法如下。
2.1受累肢体各关节功能位的保持:用石膏托,甚至毛巾将受累肢体各关节保持在功能位。
2.1.1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由于肿胀、疼痛、不良肢位、肌力不平衡等因素,周围神经损伤后常易出现关节挛缩和畸形,故受累肢体各关节早期应做全范围各轴向的被动运动,每天至少1~2次,以保持受累关节正常活动。
若受损程度较轻,则进行主动运动。
2.1.2受累肢体出现肿胀的处理:抬高患者肢、弹力绷带包扎、作
轻柔的向心性按摩与受累肢体的被动活动、
冰敷等。
2.1.3物理因子的应用:早期应用超短波(无热量)、红外线等温热疗法,既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炎症吸收,又有利于促进神经再生。
2.1.4受累部位的保护:由于受累之一的感觉缺失。
易继发外伤,应注意对受累部位的保护,如戴手套、穿袜等。
2.2恢复期:早期水肿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此期的重点是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质量、增强肌力和促进感觉功能恢复。
2.2.1电针治疗:电针选用华佗牌-Ⅱ型,连续波,频率2HZ ,输出强度以引起患者能够耐受的神经支配肌肉发生明显收缩为准,神经损伤不严重不能引起肌肉收缩时则以不引起拮抗肌的肌肉收缩为限,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2.2肌力训练:受累神经支配肌肉肌力为0~1级时,进行被动运动治疗,受累神经支配肌肉肌力为2~3级时进行助力运动、主动
运动及器械运动,但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肌肉疲劳。
随着肌力的增强,逐渐减少助力;受累神经支配肌肉肌力3+
~4级时,可进行抗阻练习,以争取肌力的最大恢复。
2.2.3感觉训练:采用冷热刺激和让患肢触摸和抓捏各种物品来进行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2.2.4促进神经再生
2.2.4.1神经营养药物的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ug ,肌肉注射,每
天1次,
4周为1疗程。
甲钴胺注射液0.5mg 加入生理盐水250ml ,静脉滴注,每日1次,4周为1疗程。
2.2.4.2超短波治疗:超短波可扩张血管,改善神经和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加强局部组织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达到
消炎、消水肿的目的,电极对置于患处,微热量,70~80mA ,15min/次,1次/d ,20次l 疗程,共2疗程。
2.2.4.3红外线疗法:红外线辐射主要是热效应,可以改善受损神经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组织代谢,促进炎症水肿吸收,为神经轴突的再生创造条件,20min/次,1次/d ,4周为1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各肌的运动功能均完全恢复(只有特别注意时,可见1~2条肌肉的运动与健侧比较有轻微差别)。
肌力达4级以上。
基本痊愈:各肌的运动功能均有恢复。
有1~2条肌肉力量稍差。
患肢略细于对侧。
肌力达2级以上。
进步:部分肌肉功能恢复或恢复不全,肌力部分恢复。
无效:肌肉功能无改善。
3.2结果:与12例针灸组治疗的患者相比较,运动功能恢复早,肢
体挛缩畸形出现少。
经统计学X 2
检验,康复治疗组临床痊愈加基
本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05,有非常显著的意义,见表1。
表1
康复治疗与针灸组比较4小结
周围神经损伤病程长、痊愈慢、后果严重。
临床康复目标是防治并发症与合并症,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质量迎接神经再支配,促进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的恢复,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功能不佳的重要原因,一是神经纤维修复缓慢,二是神经支配肌肉变性、萎缩、纤维化。
神经支配后肌肉有纤维化及硬化的倾向,电刺激可防止肌肉结缔组织的变厚、预防肌肉挛缩及纤维化。
根据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调节波形、脉宽、间隙、刺激强度等,能刺激受累肌肉节律性收缩,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延缓受累肌萎缩、
抑制肌肉纤维化,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姿势治疗和被动运动肢体的功能位置,以防止长期不良姿势造成肢体挛缩畸形。
当肌力0~1级时
进行被动运动。
肌力2~3级时可进行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
肌力超过3级时选择主动和抗阻运动,进一步增强肌力。
运动是一种生理刺激,使得中枢神经系统保持紧张度和兴奋性,并能改善周转神经髓鞘本身的代谢及血循环。
减少周围组织水肿[1]。
周围神经损伤后需要综合的康复治疗,针对性地处理损伤后出现的问题。
周围神经损伤后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肿胀、挛
缩畸形、
继发性外伤、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失调综合征、心理问题等,需要不同的物理因子和方法进行综合性处理。
针灸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往往只对损伤程度较轻的患者有效。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对损伤程度较重的患者,针灸发挥作用很小,患肢挛缩、变形较康复组快,不能起到防治并发症与合并症的作用,因此,针灸只能是周围神经损伤某些类型的选用方法,总的来说,综合康复治疗才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合理和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宋显光.臂丛神经闭合性损伤56例的非手术性康复治疗[J].中
国康复,
1990,5(4):173.医学康复
分组例数临床痊愈+基本痊愈
进步无效康复治疗组413470针灸组
11
4
5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的综合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12年5月我科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周围神经损伤分为康复组(41例)、针炙组(11例)。
康复组根据损伤程度和进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治疗,针炙组只用电针治疗。
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周围神经病损后运动功能评定和感觉功能评定。
结果:康复组周围神经病损后运动功能评定和感觉功能评定的优良率较针灸组高,且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综合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24-封三-01
周围神经损伤的综合康复治疗
熊盛杰*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三科(563002)
2012年9月2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