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诊中应用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53.17 KB
- 文档页数:1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与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多发伤院前急救中的效果观察随着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袭击等多种灾难的不断发生,多发伤的检测与评估已成为急救现场不可或缺的内容。
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与早期预警评分则是常用的多发伤评估工具,其在多发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从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早期预警评分及其应用于多发伤院前急救中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伤情严重程度评估的评分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多系统创伤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基于最严重的受伤部位(受伤最严重的身体区域)进行评估,且仅考虑外伤损伤。
评分标准包括颅骨、颈部、胸部、腹部、盆骨、四肢等6个身体区域,每个区域最高评分为5分,共计30分。
分数越高,表示伤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定量评估多系统的损伤程度,为急救人员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评分标准简单,易于学习和使用;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的特点使其在急救现场能够快速识别危重者,为“金小时”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
然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也有其不足之处。
由于其只考虑了外伤损伤,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的全身状况;不够灵敏,不能识别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评分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依赖于医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
因此,急救人员在应用此评分方法时需要注意其局限性,结合其他评估手段对患者的全面状况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早期预警评分早期预警评分(Early Warning Score, EWS)是一种目前较热门的评估危重病患状况的方法,该评分标准是由英国皇家卫生学院提出的。
早期预警评分是一种综合性评估,考虑了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和体征变化等多个方面,能够及早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
早期预警评分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血压、心率、体温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专家论坛*文章编号:1009-4237(2020)09-0641-05下肢软组织损伤的评估及治疗李翔$摘要】下肢软组织损伤的评估及妥善处理至关重要,如治疗不当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应予以高度重视。
临床上首先应对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进行全身评估,再进一步对损伤局部进行检查。
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机制与临床表现多样,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作出准确判断。
治疗时应根据损伤类型(开放性或闭合性)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筋膜间室综合征、挤压综合征、Morel-Lav411ee损伤等严重软组织损伤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及时给予及时有效地处理。
治疗目的在于改善预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的功能。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下肢;评估与治疗$中图分类号】R658.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4237.2020.09.001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soft tissue injuryLI Xiang(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Peoplel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00,China)%Abstract]It is veg important ta eveluata and deai with the soft tissue injug of lower extremity.If not be treated properly,t may lead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In clinicai practice,the patients with lower lirnb soft tissue injug should b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and then the local injug shoull be further judged.The mechanism and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ower limb soft tissue injug are diverse,so it is necessag ta make accurate judgment according ta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patients.According ta the injug is open oe closed,corresponding tgatni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For severe soft tissue injug such as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crush syndrome,Mo-rei Lavallee injug and other serious soft tissue injuries,we should fulty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em timei and ef-fecOvely.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is to irnprove the pgfnosis and irnprove the recoveg of lirnb function.%Key words]soft tissue injug;lower lirnb;eraluation and trenhiient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是创伤骨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50例创伤骨科患者临床的一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前者明显降低,运用统计学对此进行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性。
2方法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切开复位内固定。
观察组50例患者行外固定架-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术前对所有患者的伤情进行仔细的评估,并且对骨折采取临时性的固定;在局部麻醉下分别切开显露两侧髂嵴,然后把每侧髂前上棘后的3cm和6cm的髂嵴正中处作为进钉点,从而对髂骨外板进行适度的剥离,并以此作为参照。
接着采用闭合复位或者结合下肢骨牵引,进行骨折复位,以此来恢复骨盆的容积,最后锁定连杆并且同时完成固定。
完成这些步骤后,紧接着使患者复苏并进行重症监护,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待患者一般情况较为稳定之后,骨折修复及康复治疗就可以进行了。
3讨论那些严重的多发性骨折或粉碎骨折合并多发创伤的危重患者一般情况下都不好承受较为复杂的、时间也较长的大手术,所以在创伤的早期对此类患者实施一些简单、有效、损伤相对又较小的应急手术,就可以起到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功效,从而也对患者生命体征起到稳定的作用,快速、有效地止住血,减少骨折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
现在医学界一般都这样认为,对那些创伤骨科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实施外固定架-损伤控制性手术(dcs)是极其必要的,这种术式所公认的适应证就是“致死三联征”的出现。
外固定架有一系列的优点,例如刚度的可调性、生物力学性能的稳定可靠、配套螺钉的固定稳定性好、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生物相容性好,并且方便手术之后对软组织创面及伤口的换药和护理。
外固定治疗外伤骨折具有下面的一些优点:第一,外固定支架固定的坚强可靠,能早期恢复骨折肢体的完整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切开复位和固定中破坏皮肤、软组织,出血也能减少,在复位职后也能对损伤局部的血供进行改善,最终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压力性损伤动态评估及护理干预在急诊病房患者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病房患者压力性损伤防治中重视动态评估的效果。
方法:将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有压力性损伤风险的11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的将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有压力性损伤风险的9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压力性损伤管理规范,观察组在压力性损伤管理规范同时重视动态评估。
比较两组患者申报难免压力性损伤例数、院内发生压力性损伤例数、院外带入压力性损伤例数和压力性损伤治疗转归情况。
结果:两组申报难免压力性损伤例数和压力性损伤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院内发生压力性损伤/申报难免压力性损伤例数、院内发生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危险患者例数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结论:急诊病房患者压力性损伤防治中重视动态评估可降低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高压力性损伤的治愈率。
【关键词】动态评估急诊病房防治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PI)包括因医疗器械使用致皮肤和/或软组织的局部损伤甚至开放性溃疡,有时伴疼痛感[1]。
急诊病房患者大部分是病情重而复杂,常伴有偏瘫或其他功能障碍,影响感觉、运动等,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度高。
压力性损伤是全球护理人员关注的重点护理风险,而最重要的护理环节是风险预测和预防[2],有文献显示使用合适的评分工具对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动态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使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下降[3]。
我科于2021年1月在实施压力性损伤规范管理基础上重视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动态评估,提高了护士预测和预防压力性损伤的能力,防治患者压力性损伤效果良好。
本文就动态评估在急诊病房患者压力性损伤防治中的应用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月- 12月入住我院急诊病房患者,应用Braden量表评估存在压力性损伤风险共116 例,男63 例,女53例,年龄22~86 岁,平均年龄(51.18±19.45)岁。
损伤控制理念在维和军人严重创伤中的应用王华【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下的治疗在维和军人严重创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我国第11批赴黎维和二级医院收治了3例严重创伤患者,遵循损伤控制理念治疗,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损伤控制治疗后,2例已痊愈出院,1例已脱离生命危险,正在康复中.结论在国际维和军人这个特殊群体中,根据维和二级医院的体系特点,对于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治疗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我军在联合国各地维和医院借鉴.【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5(025)001【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损伤控制;创伤;军人;维和【作者】王华【作者单位】610083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普外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1随着黎以边境局势不断恶化以及叙黎冲突的进一步提升,1978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成立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
2006年4月,我军向联黎部队派出182人的工兵分队,2007年1月,又向联黎部队增派60人的医疗分队(二级医院),担负战区内卫生防疫、医疗救治、伤病员后送和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救治等任务。
7年来,我军已有10批医疗分队赴黎执行维和任务,笔者有幸作为第11批医疗分队中的一员,于2014年1月肩负使命,来到异国他乡,为来自10多个国家的维和军人提供医疗保障。
短短近3个月来,我二级医院已经救治车祸伤、训练伤、战伤20余人(非常规疾病患者),其中严重创伤3例。
由于维和医院人员编制少、仪器设备短缺、血液药品不足,无法成功完成首次手术,但为了保住伤员生命,创造后续治疗机会,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资料3例均为西班牙驻黎维和战士,男性,年龄25~32岁,2例为车祸伤,造成颅脑、胸腹腔、躯干、四肢等多处创伤。
其中1例诊断为“颅脑外伤;右侧5~8肋骨骨折;胸腔积液;血气胸;失血性休克;全身多处软组织伤”,暂定为伤员甲;另1例诊断为“颅脑外伤;闭合性腹部损伤;腹腔出血;失血性休克;右下肢胫腓骨骨折”,暂定为伤员乙。
REBOA在骨盆骨折院前急救中的应用1.骨盆骨折概述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近年来其发生率不断增加。
骨盆骨折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令人警惕的是,据估计,10%-15%的骨盆骨折患者在到达急诊科时处于休克状态,死亡率约为30%。
进一步分析表明,多达25%的严重创伤患者会发生骨盆骨折,尽管复苏技术和外科创新有所进步,但其死亡率仍然令人忧虑地高。
由于骨折和/或韧带断裂导致的骨盆环体积增加破坏了固有的自我填塞能力,导致血液积聚在腹膜后间隙中。
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潜在的致命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80%的骨盆出血来源于骶前/腹膜前丛,其余20%为动脉出血,通常来自髂内动脉的分支。
这些信息对于顺序管理现实设备至关重要。
骨盆骨折患者主要为年轻成年人,其伤情严重度评分(ISS)通常在25到48分之间。
这些患者的死亡率每年持续上升,尤其是那些经历快速失血、止血困难和伴随损伤导致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患者。
然而,由骨盆骨折引起的非压迫性躯干出血(NCTH)是一种可预防的创伤死亡原因[,因此早期控制出血是这些患者后续治疗的关键步骤。
由骨盆损伤引起的大出血可以通过恢复骨盆体积、增加骨盆压力和暂时稳定骨折端来显著控制静脉出血。
在医院里,建议使用外部骨盆固定支架。
在急诊室中,可以用双侧髂嵴单针进行固定,其特点是操作简单快捷,不影响对腹部和会阴的观察。
准备阶段可以考虑使用双侧大转子骨盆带或布束。
骨盆制动后,血流动力学不会保持稳定,尤其是在增强CT显示对比剂渗漏的患者,可以进行动脉栓塞(AE)或骨盆填塞(PP)。
然而,在院前阶段没有明确的对比剂栓塞或骨盆填塞的指征。
院前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骨盆损伤患者的急救处理流程,以缩短抗休克时间,从而降低死亡率。
应用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管理骨盆骨折出血代表了一项重要进展。
REBOA通过股动脉插入气囊导管,有效阻断血流。
此操作实现了两个重要目标:提供止血和维持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灌注。
开放性骨折的急诊处理7步骤及早期治疗要点开放性骨折的定义:骨折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肢体开放性骨折通常是高能量损伤,因此骨与软组织均可受到严重创伤,需要进行伤情评估,严重者进行损伤控制;开放性骨折的最大风险是组织损伤严重、创口污染,易导致骨与软组织坏死、感染,严重者可致肢体功能障碍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患者的病情、受伤机制及骨折类型。
骨折断端周围的软组织条件在制定治疗方案中至关重要,往往影响最初的治疗。
每种类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可能完全不同,如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后延迟闭合伤口,或者清创、灌注冲洗、内固定,一期关闭伤口,这些都需要医生对伤情作出准确判断。
分型系统临床上任何一种骨折分型系统旨在将骨折与治疗方法联系起来。
外科医生在治疗开放性骨折过程中应熟悉2种分型系统:Gustilo-Anderson分型和损伤肢体严重程度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MESS)。
一、Gustilo-Anderson分型Gustilo-Anderson分型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开放性骨折的分型方式,普遍应用于开放性骨折的初期评估。
该分型系统根据创面大小、软组织损伤程度、污染程度及骨折类型主要分为3型。
开放性骨折治疗的Gustilo原则:•所有开放性骨折都是急诊手术的适应证•对患者的其他致命性创伤进行评估•合理足量应用抗生素•进行清创和灌注冲洗•固定骨折•考虑创伤修复•早期进行松质骨植骨•早期康复治疗二、MESS评分根据骨和软组织损伤程度、肢体缺血情况、血压和休克持续时间及年龄4个方面提出MESS评分系统。
•该评分指出分数<7分者能够保肢,分数≥7分者则需截肢。
•在GustiloⅢB、ⅢC型严重下肢损伤中,可应用MESS评分系统指导截肢或保肢治疗。
•该评分系统简便可靠,是判断严重下肢损伤截肢或保肢治疗应用较为广泛的评分标准。
•缺点是并未给予血管损伤明确的界定,这也使得MESS评分判断截肢或保肢的敏感度明显下降。
急诊胸外伤患者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评估急诊胸外伤行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
方法:研究以2022年3月-2023年3月为调查时间,以此期间150例急诊胸外伤患者为调查对象,单双数分组,有普通组、路径组,均有75例,前者落实普通护理,后者落实临床护理路径,观察急诊效果,评估疼痛情况。
结果:急诊有效率在路径组高于普通组,急诊治疗时间在路径组短于普通组,P<0.05。
施护后各时间点的VAS分值在路径组低于普通组,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有效率高,能提高急诊胸外伤就诊效率,减轻胸部疼痛感。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诊时间;胸外伤胸腔内存在较多器官,暴力撞击下常造成胸外伤,累及到各胸腔器官,损伤到呼吸、循环系统,部分患者伴随内脏出血的情况,死亡率高[1]。
急诊科抢救设备完善,该科室接收到胸外伤患者后予以紧急治疗一般能挽回生命,但恢复期内仍有感染、疼痛等问题,均会降低胸外伤恢复效果。
普通护理会观察胸腔伤口恢复情况,注意监测体征,但急诊流程多,可能有急诊效率低的情况,导致胸外伤治疗时机被错过[2]。
临床护理路径会在第一时间提供诊疗服务,能把握胸外伤治疗时机,可缩短胸外伤恢复时间,且在胸外伤不同恢复时期内选择不同干预方案,能提高胸外伤护理针对性,利于改善胸外伤急救效果[3]。
对此,研究以2022年3月-2023年3月为调查时间,以此期间150例急诊胸外伤患者为调查对象,目的是分析临床护理路径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以2022年3月-2023年3月为调查时间,以此期间150例急诊胸外伤患者为调查对象,单双数分组,有普通组、路径组,均有75例。
普通组:年龄值22-64岁,均数(43.09±6.47)岁;50例男,25例女;30例车祸伤,19例击打伤,15例砸伤,8例坠落伤,3例其他伤。
路径组:年龄值23-65岁,均数(44.14±6.03)岁;51例男,24例女;31例车祸伤,18例击打伤,16例砸伤,7例坠落伤,3例其他伤。
下肢支具是用来辅助行走和支撑下肢的医疗器械。
在使用下肢支具时,患者和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并发症以及观察和护理方法:皮肤溃疡和破损:观察:定期检查支具穿戴部位的皮肤,特别是压力点,如膝盖、踝部和脚跟。
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柔软的布料来垫起支具,减轻对皮肤的摩擦和压力。
及时处理任何皮肤损伤,避免感染。
肌肉萎缩和萎缩:观察:注意患者的肌肉质量和力量是否有明显减少。
护理:定期进行康复锻炼,以保持肌肉功能。
物理治疗师可以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
关节僵硬和疼痛:观察:观察患者是否有关节僵硬、疼痛或不适。
护理:定期进行关节活动,按照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物理治疗。
有时,可能需要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
姿势不良:观察:注意患者的体位是否正确,是否出现不适。
护理:确保支具的安装和调整正确,避免长时间保持相同的体位。
定期检查支具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情感和心理问题:观察:监测患者的情感状态,是否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
护理: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康复过程。
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疗帮助。
支具损坏:观察:定期检查支具的磨损和损坏情况。
护理: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的部件,确保支具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过度疲劳和肌肉疼痛:观察:关注患者是否感到过度疲劳或肌肉疼痛。
护理:鼓励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使用下肢支具。
感染:观察:如果患者有发热、红肿、分泌物或其他感染迹象,应立即采取行动。
护理:保持支具清洁,按照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伤口护理。
总之,密切关注下肢支具使用者的情况,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并与医疗专业人员合作,以确保及时发现并预防任何潜在的并发症。
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诊中应用观察
发表时间:
2015-07-01T15:08:37.1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 作者: 勾见宪
[导读] 分析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诊中的应用效果。
勾见宪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563500)
【摘要】目的: 分析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 年12 月到2013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 例
下肢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然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25 人。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创伤性手术进行治疗。另一组作
为观察组,该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治疗。经过治疗以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50 例患
者均顺利完成疾病治疗,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2%(23/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采用
损伤控制骨科治疗骨科下肢创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骨科下肢创伤;损伤控制;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298-0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以及工业、交通的快速发展,严重创伤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其中多部位的严重多发伤占有很大比例,涉
及骨关节损伤的占到严重多发伤的
50%-60%。此类伤者的伤情复杂, 机体内环境紊乱严重, 死亡率很高[1]。为了提高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
床急救有效率,本研究选择
2012 年12 月到2013 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 例下肢创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将2012 年12 月到2013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 例下肢创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5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
11 例,女性患者14 例,最低年龄13 岁,最高年龄76 岁,平均年龄(33.51±1.1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
例,最低年龄
13 岁,最高年龄75 岁,平均年龄(33.24±1.09)岁。观察组和对照组的50 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等方面都具有可
比性,且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按常规创伤性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治疗,具体为:(1)第1 阶段:出血
伤口要及时进行止血,开放性的骨折伤口需要及时清洗创口;出血性休克患者要及时处理,及时补充患者的血容量;闭合性的骨折需要采
用牵引、外部固定或是石膏等方法进行临时固定;伤势严重的肢体则要果断采取截肢。(
2)第2 阶段:手术完成以后根据患者的伤势进行
评分,评分低于
20 分的患者入住骨科重症病房,评分高于20 分的患者入住ICU 病房进行复苏,解除通气障碍,必要的时候还要采取呼吸
支持。(
3)第3 阶段:依据患者的体温、尿量、血流动力学等检测指数,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进行判断,再根据患者各自的病情,拟
定
II 期手术治疗的方案。
1.3
疗效评价指标[2]
依据患者手术后骨折愈合的程度、X 射线拍片检查的结果、下肢负重的能力,关节活动的灵活性等对疗效进行判定。显效:骨折正常
愈合,
X 射线拍片检查显示对位对线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下肢可以负重。有效:骨折正常愈合或是稍有延迟,X 射线拍片检查发现
稍有下移,关节功能恢复基本正常,下肢负重受限制。无效:骨折没有愈合或是畸形愈合,关节功能恢复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实验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s) 表示并采用t 2.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0 例,有效13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2%(23/25)。对照组患 (P<0.05) 骨科下肢创伤是临床骨科患者多发损伤,其受到创伤短时间内将会伴随有创伤性休克、酸中毒、急性肾衰和心律失常等严重损伤,所 参考文献:
检验处理
, 计数资料我们选择x2 检验,计量资料用的是t 检验,如果P
结果
者中显效
7 例,有效10 例,无效8 例,总有效率为68%(17/2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两组比较具体见表1。
3.
讨论
以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是保障其生命安全的关键,也是减少因创伤性休克而死亡的重要举措
[3]。骨科创伤的治疗一般认为是早
期治疗效果最好,但是严重的骨科创伤经常合并其他并发症,患者对手术的难承力较弱,术后还易发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本研究选择
2012
年12 月到2013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 例下肢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创伤性手术(对照组)和损伤控制理论分为三
个阶段进行治疗(观察组),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这也与之
前杨俊,高劲谋,赵山弘
[4] 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结合本次研究所得结果,笔者发现:损伤控制骨科治疗骨科下肢创伤具有比较理想的
临床效果,还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手术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1]
樊险峰. 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应用[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12):72-72,73.
[2]
曾贤梁. 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应用观察[J]. 当代医学,2014,(10):102-103.
[3]
张树臣. 分析骨科下肢创伤的临床救治方法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3,(35):153-154.
[4]
杨俊, 高劲谋, 赵山弘等. 严重多发伤时损伤控制骨科应用41 例[J]. 中华创伤杂志,2006,22(5):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