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07.24 KB
- 文档页数:6
枯草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苏艳莉;孙盛明;朱健;谢骏;戈贤平【摘要】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以芽孢形态存在,稳定性和抗逆性强,抗菌性能好,其作为绿色免疫增强剂之一可部分替代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适量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已成为一种健康养殖方式.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发挥自身营养功效、分泌抑菌物质等方式调节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从而促进养殖动物生长、减少病害发生以及改善养殖环境.本文综述了枯草芽孢杆菌的特性、作用机理、适宜添加量以及使用方式和现状,并进一步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促进中国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期刊名称】《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年(卷),期】2016(006)006【总页数】8页(P32-39)【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水产养殖;水质;免疫调节;适宜添加量;作用机理【作者】苏艳莉;孙盛明;朱健;谢骏;戈贤平【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水产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日趋成熟,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以每年8.9%~9.1%的速度增长;高密度、大容量、频繁投饵的养殖方式使养殖水体环境日益恶化,水中及池底有机物沉积,溶解氧减少,氨氮、磷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多,水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导致病害频发,严重时造成大量死亡,损失巨大[1-3]。
然而养殖过程中过量且频繁使用抗生素,虽然能有效控制某些疾病的发生,但会导致水产动物体内菌群失调,并让有害微生物产生耐药性,造成水产品药物残留,通过食物链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因此人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找到抗生素的替代品来抑制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增大养殖效益[4-5]。
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摘要】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多压力,如水污染、气候变化等。
这些环境胁迫对鱼类的免疫机制造成了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鱼类免疫适应性调节机制的关注。
本文从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免疫适应性的调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免疫机制的调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对环境胁迫下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进行认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该研究为深入了解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环境胁迫、鱼类、免疫机制、免疫适应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基因表达、调节、研究认识、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鱼类作为水生动物,生活在自然水域中,其免疫系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环境胁迫可以导致鱼类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增加其感染病原体的风险,从而影响其生存和繁衍。
环境胁迫主要包括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暴露、温度变化、水质污染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诱导鱼类免疫系统的失调。
免疫适应性的调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增加、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等都是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对于维护水生生物的健康和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揭示其对鱼类生理健康的具体影响机制。
通过研究鱼类在受到不同环境胁迫下免疫系统的变化情况,可以为环境保护和鱼类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可以为鱼类免疫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丰富对鱼类免疫适应性的认识。
通过了解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可以为开发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养殖方式和饲料提供重要参考,为保护水生动物资源、维护水生态平衡提供科学支持。
抗菌肽的临床应用及应用前景4.1 抗菌肽的作用范围抗菌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
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
4.1.1 抗菌肽对细菌的杀伤作用抗菌肽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细菌均有高效广谱的杀伤作用。
国内外已报道至少有113种以上的不同细菌均能被抗菌肽所杀灭。
4.1.2 抗菌肽对真菌的杀伤作用最先发现具有抗真菌作用的抗菌肽是从两栖动物蛙的皮肤中分离到的蛙皮素(Magainins),它不仅作用于C+、C-,对真菌及原虫亦有杀伤作用。
Defensins 是一种动物细胞内源性杀菌多肽,是从吞噬细胞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很宽的抗菌谱,对G+的杀伤作用大于对G-的杀伤作用,它也作用于真菌和部分真核细胞。
Cecropin A及其类似物如天蚕素——蜂毒素杂合肽对感染昆虫的真菌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4.1.3 抗菌肽对原虫的杀伤作用抗菌肽Magainins对原虫有杀伤作用。
实验证明抗菌肽可以杀死草履虫、变形虫和四膜虫。
柞蚕抗菌肽D对阴道毛滴虫亦有杀伤作用。
4.1.4 抗菌肽对病毒的杀伤作用Melitiin和Cecropins在亚毒性浓度下通过阻遏基因表达来抑制HIV-1病毒的增殖。
Magainin-2及合成肽Modelin1 和Moderln-5对疱疹病毒HSV-1和HSV-2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这些肽对病毒被膜直接起作用,而不是抑制病毒DNA的复制或基因表达。
4.1.5 抗菌肽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抗菌肽对正常哺乳动物细胞及昆虫细胞无不良影响,但对癌细胞株则有明显杀伤作用。
这种选择性机理可能与细胞骨架有关。
已有有关抗菌肽对宫颈癌细胞、直肠癌细胞及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与剂量相关的效应的报道。
4.2 抗菌肽的临床应用4.2.1 在医药领域…此处省略,详情请见六鉴网()《抗菌肽市场调研报告》4.2.2 在转基因领域天然抗菌肽由于分子量小,直接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时,分离提纯存在一定的困难,合成肽价格昂贵。
中国农业科学 2012,45(11):2249-2259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11.014收稿日期:2011-09-13;接受日期:2012-03-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2046)、国家教育部项目(20092325110009)、黑龙江省教育厅计划项目(11551z003) 联系方式:单安山,E-mail :asshan@抗菌肽的功能、研发与应用单安山,马得莹,冯兴军,马清泉,董 娜,王 良,吕银凤,朱 鑫(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哈尔滨 150030)摘要: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内,是生物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由于其特殊的杀菌机制而使得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在多个领域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抗菌肽的类别、生物学功能及其抑菌机制,重点阐述了近年来抗菌肽研发与应用的国内外进展。
关键词:抗菌肽; 功能; 研发; 应用; 动物Func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SHAN An-shan, MA De-ying, FENG Xing-jun, MA Qing-quan, DONG Na, WANG Liang,LÜ Yin-feng, ZHU Xin(Institute of Animal Nutritio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Abstract: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 distribute widely in all organism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on-specific immune functions of organisms, AMPs process the properties of various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low tendency of developing drug resistance and have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many fields. This review deals with classification, biofunction and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AMPs, particularly summurizes the research progess in the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MPs in animals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antimicrobial peptitides; function; exploitation; application; animals饲用抗生素在全球应用了半个多世纪,为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改善畜产品产量、增加畜牧业养殖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菌肽LL-37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作用抗菌肽LL-37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菌蛋白质,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
本文将从LL-37的生物学活性、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全面展现这一抗菌肽的重要作用。
一、抗菌肽LL-37的生物学活性抗菌肽LL-37主要由人类白细胞缺乏素15(hCAP-18)蛋白的C端产生,其分子量约为4.5kDa。
LL-37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细胞毒效应和免疫调节等。
具体包括:1.抗菌活性:LL-37能够杀死多种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研究表明,LL-37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多药耐药菌也具有抗菌作用。
2.抗真菌活性:LL-37对念珠菌、肺炎支原体和疟原虫等真菌寄生虫也具有抗菌活性。
3.抗病毒活性:LL-37对多种病毒,如艾滋病病毒(HI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等具有抗病毒活性。
4.免疫调节:LL-37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活性,参与了宿主的免疫防御和修复过程。
二、抗菌肽LL-37的作用机制抗菌肽LL-37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破坏细菌膜、调节炎症反应、干扰病毒感染和调控免疫细胞功能等。
1.破坏细菌膜:LL-37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使其发生渗透性增加、蛋白质失调和DNA损伤,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2.调节炎症反应:LL-37能够调节宿主的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3.干扰病毒感染:LL-37通过与病毒颗粒结合,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4.调控免疫细胞功能:LL-37能够影响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如刺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节T细胞的活化和分化、以及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等。
三、抗菌肽LL-37的临床应用由于其广泛的抗菌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抗菌肽LL-37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