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绝不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47 KB
- 文档页数:5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关系的思考片段作者:刘浩渤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33期摘要:就全球范围来讲,当下的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看起来还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社会主义最终能代替资本主义吗?这种替代过程还需要多久的时间?现阶段,处于这个替代过程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于上述几个问题,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理论的探讨,已经从现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中,给予了人们很大的启发,并且这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多次的验证了这个理论的真理性。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在理论教学方法上做些探索,才能将这个具有真理性的观点精确的传递给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高校思政课;经济全球化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8.33.0622018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的一些科学论断也必须要公正客观地进行正本清源,进而才能让当下的人们真正领略马克思主义非凡的理论魅力。
1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理论的学习现状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距今已有170年,他们在这个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又提出了“两个绝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绝不会)出现的。
”两部重要文献的问世距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多,如何通过变化了的时代语境让当下的人们能够深入浅出而又通俗易懂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这个观点成为了当务之急。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一百年前就已经为我们科学地预言了资本主义的终结。
激流按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了,在历经200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为反抗剥削与压迫的斗争风起云涌,无数革命先驱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与热血,共产主义学说的瑰丽花朵相继盛开在了俄国、中国等相对落后的国家里,世界各国人民为了反抗资本剥削与压迫的斗争,至今仍此起彼伏。
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激流网特推出系列通俗化原著导读供大家学习。
今天推出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
写成于1857~1858年,1859年6月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出版。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即《序言》、《商品》章、《货币或简单流通》章。
此外,马克思还为这部经济学著作写了一篇“总的导言”,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19世纪 40年代初,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问题,他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计划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由于 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一度中断了该书写作。
几年后,他结合欧洲革命的实践经验,对作为整个政治运动基础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857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致命弊端。
这场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因而推动马克思“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弄清楚。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19页。
)1857年7月至 1858年5月期间,马克思写了经济学手稿,就是后来所讲的《资本论》第一手稿,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要点。
1858年下半年,马克思利用这部手稿的有关章节开始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并决定分册出版这一著作。
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率先出版。
二、辨析题1.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
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主体正确反映客体,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项反复才能完成,表现为一个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人们主观认识和客观发展具体的历史统一。
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出发,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
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
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
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约对性的相互过江和相互转化。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觉真理的对性就无所谓相对性,反之亦然。
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4.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由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5.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他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其实从哲学上来说。
事物是矛盾的,其自身就具有两面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某个领域的真理,但是参照物不同,环境不同,在另外某个领域就不再是真理。
这就说明了事物的矛盾性,也说明的事物的客观环境是运动的。
不同的客观环境,其参照物不同,真理就不再是以前的真理。
就象以前罗马教皇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当时那的确是真理,也就是真理的绝对性。
现在所有人都认为是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那么地心说就又是相对的了,相对的环境是古代罗马教皇。
所以哲学上回归问题本身就没有意思。
永远是空谈!·楼上的话很对!绝对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条件的。
何谓真理?真理永远都不是真理。
答:(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2分)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采: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2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二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2分)(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社会文化探析“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理论的正确性王嘉伊【摘要】本文通过论证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理论,进一步阐述“两个必然”和 “两个绝不会”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资本主义_、理论的正确性“两个必然”阐述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说替代的 趋势,“两个绝不会”阐述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 过程的长期性。
梅荣政指出,“两个必然”理论中包含着 “两个绝不会”思想,即“/两个绝不会’试论述社会革命 和变革的条件=。
"!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生产资料 高度社会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社会变革。
“这种论证充 分估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势,以无可辩驳的逻辑事实和逻辑力量证明/两个必然’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最终结果,是资本主义存在的物质 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充 分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伴随 着资本主义财富的日益增长、工人的苦难日益增加,财富 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反抗资产阶级决心的增强,资产 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以看出,二战以后资本 主义在各种体制上的改革并没有根本解决也不可能解决资 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科技革 命的推动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有了 相应的调整,工人阶级的被剥削的地位也仍未改变,社会 两极分化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明资本 主义这种温和的自我改良只是资本主义为了维持资产阶级 的统治做出的调整,并不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只有当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桎梏时,进行彻底的暴力革命才能够 推翻资本主义。
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不一定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出现。
他以俄国为例阐述在俄国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但是政治 权利却没有消亡,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导致的是政治干预 主义和国家的经济干预的出现。
探析《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论断作者:陆帆来源:《大观》2017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中,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提出“两个必然”论断,并做了系统的论证,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探索其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无论是理论上亦或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在伦敦问世,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在这篇约2万字的《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内容十分丰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阐述了阶级斗争基本原理、提出了共产主义性质以及“两个必然”论断等。
笔者主要从“两个必然”论断着手,探析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两个必然”的解读“两个必然”科学论断出自于《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所指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但马克思恩格斯在原文《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如此写到“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从字面上看,“同样不可避免”和“两个必然”是两种不同的表述,“两个必然”表达的较为直接,而“同样不可避免”表述得较为隐晦,尽管这两种表述略有差别,但是“两个必然”论断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
《共产党宣言》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史观以及新的经济理论的观点出发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矛盾基础之上而得出的“两个必然”论断,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论断实际上是基于阶级以及阶级斗争的,因此,当我们在解读“两个必然”论断时,可以从阶级斗争方面或者是社会制度方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这种社会制度的更替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其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即“必然的”。
当今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广大人民应当树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充分领悟“两个必然”论断的基本原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
“两个绝不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真
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一、“两个绝不会”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
19 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存在、发展的根据,也有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即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旧的生产关系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具体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1859 年 1 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即“两个决不会”。
“两个决不会”理论的提出,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和完善,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并且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完善其理论,以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在“两个绝不会”理论的论述中认为,当一个社会形态所容纳的生产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之前,同时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该社会的胎胞里没有成熟以前,这个社会形态还将存续下去。
而当一个社会形态所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后,同时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该社会的胎胞里也成熟起来,那么这个社会形态就会灭亡。
所以,我们说,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
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而其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两个绝不会”理论十分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中,当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不会发生社会变革,只有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社会变革才会发生。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必须准确把握、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要考虑到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因为“要处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来解决只是处在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社会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
”不然,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当然,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并不能因此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
二、“两个绝不会”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性
1848 年,欧洲大陆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虽然主要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反封建运动,但无产阶级作为一支已经成长起来的、独立的、强大的革命力量,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鼓励无产阶级积极参与到这场革命中去,认为如果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取得成功,必然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
尽管这场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马克思恩格斯仍然认为新的一轮革命高潮会很快到来。
但历史事实是新的一轮革命高潮并没有到来。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陷入低潮,许多人开始对革命产生怀疑、动摇。
这时候急需一个科学的理论来分析革命形势、指明革命目标、确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指导革命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应时代的要求,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两个绝不会”思想,对以前的“两个必然”理论作出了及时的补充和完善,“两个绝不会”思想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无法容纳它的时候,只有当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成熟的时候,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
而这个过程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么简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社会形态从生到死都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在世界占统治地位,用了五六百年的时间,而且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尚且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更何况,社会主义社会是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没有了剥削,人民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所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史无前例的变革,这场变革要比资产阶级的变革深刻的多、也艰难的多,必然要经历许多的挫折、失败,要面临许多未知的问题,逐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作为一个全新的社会,它的产生、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从一定
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两个绝不会”思想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客观、清醒的认识。
列宁指出:“认识只有在它反映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时,才能成为生物学上有用的认识,成为对人的实践、生命的保存、种的保存有用的认识。
”也就是说,真理性认识中既包括有科学性的认识,也包含有价值性认识。
在实践活动中,只有掌握了真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才能做到使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所以,人们追求真理、掌握真理,目的是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性的认识,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实质,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趋势;它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反映和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为崇高使命,以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理想。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会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并存,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绝不会”对我们很重要,可以使我们看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下)[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