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半抗原设计(精)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如何用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偶联到【摘要】用碳二亚胺(EDC)法将14位羟基修饰的雷公藤内酯醇(TP)和不同的蛋白载体(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鸡卵清蛋白)偶联合成TP的人工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紫外光谱鉴定偶联效果,计算偶联率。
利用免疫抗原免疫小鼠,制备小鼠多克隆抗体,用检测抗原分析血清抗体效价,利用抗原竞争ELISA分析抗体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TP的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制备TP的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14位羟基修饰;人工抗原;多克隆抗体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分子式C20H24O6,分子结构如图1,相对分子质量360.41,为二萜类三环氧内酯化合物,是从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里活性最强的部分,具有消炎散结、清热解毒、抗菌、免疫抑制以及抗生育等功效。
长期以来,TP作为临床上公认的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
近年来研究发现,该药对多种肿瘤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能协同杀伤肿瘤细胞或逆转肿瘤耐药,说明它具有抗肿瘤效果,因此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除此以外,它还对细胞发育增殖、细胞周期等有调控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TP具有如此广泛作用的分子机理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但是,由于缺少方便快捷的TP检测手段,长期以来对TP直接作用位点的研究一直十分困难,对TP作用的靶蛋白和作用途径知之甚少。
细胞免疫化学是追踪分子在细胞内作用过程的有力工具,如果能够得到TP的抗体,就为利用细胞免疫化学研究TP的作用靶点和在细胞内的定位等提供了分子探针,为最终研究TP作用机制和寻找其靶蛋白提供了可能。
作为小分子半抗原,TP需要和大分子蛋白载体偶联才能成为能够诱导产生抗体的免疫原。
为了不影响小分子的生物活性,提高偶联效率,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反应基团。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一)分子中含有羧基或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联)1、混合酸酐法,也称氯甲酸异丁酯法(isobutyl chloroformate method)偶联时,半抗原分子中的羧基可与氯甲酸异丁酯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酸酐(mixed acid anhydride),然后与蛋白分子中的氨基形成肽键。
氨甲喋呤(MIT)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混合酐法1、5.8mg MIT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冷却至10度,加2ul氯甲酸异丁酯,10度搅拌反应30分钟。
2、酶用2ml 50 m mol/L Na2CO3溶解。
3、10度反应4小时(必要时加NaOH,以维持溶液的pH为,q然后4度过夜。
4、过sephadex G-25层析柱,柱用含NaCl 100m mol/L、MgCl2 10 m mol/L、2-巯基乙醇10 m mol/L的50m mol/L Tris-醋酸缓冲液平衡和洗脱,合并含酶的洗脱管内液体,进一步纯化后,保存于含BSA %(w/v)、NaN3 %(w/v)的缓冲液中。
碳化二亚胺法制备3,3`,5-三碘甲腺氨酸-血蓝蛋白免疫原的操作步骤1、??取EDC 100mg , 用的10 m mol/L PBS液使之充分溶解(I液)2、??取3,3`,5-三碘甲腺原氨酸 25mg , 用L NaOH 溶液2ml 溶解(II液)3、??取血蓝蛋白(lemocyanin) 25mg, 溶于10mmol/L PBS ()液中(III 液)4、??将II液与III液混合,在磁力搅拌下逐滴加入I液(余下)5、??室温下避光搅拌1小时,逐滴加入余下的I液6、??4度搅拌12小时7、??静置10小时(4度)8、??有蒸馏水使之充分透析(约48小时),得免疫原。
孕酮与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N-羟琥珀酰亚胺酯法1、??用二垩烷(dioxane)溶解孕酮-11-半琥珀酸酯,配成浓度为100m mol/L 的溶液。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免疫学计划学时 2授课章节:第 1章抗原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重点掌握抗原、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及免疫原、耐受原和变应原的概念;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表位及其类型;载体现象和载体效应。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第二节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第三节抗原表位教学重点和难点:抗原、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及免疫原、耐受原和变应原的概念;表位及其类型。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讲课,多媒体作业与思考题:1、抗原、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及免疫原、耐受原和变应原的概念。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3、表位及其类型,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有何不同?第一章抗原第一节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一、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性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antigen)。
人们对抗原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
早期对抗原作用的理解,侧重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继而,人们认识到抗原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而在细胞免疫中不一定能检测到抗体。
随后,人们发现抗原刺激抗体有时可引起负免疫应答。
因而根据对抗原和免疫应答认识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较全面和确切的抗原定义。
由于抗原和机体本身条件以及相互接触时的具体情况不同,免疫应答就其表面现象看来可以是正免疫应答或负免疫应答。
因而广义概念的抗原又可以分别称为抗原(狭义)、变应原和耐受原。
(一)免疫原(immunogen)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免疫原。
半抗原不是免疫原。
(二)免疫原(tolerogen)。
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这些抗原称为耐受原(三)变应原(allergen)有些抗原还可以引起机体发生过强的免疫应答而导致组织发生病理性损伤,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酶分析法要求的条件是1/79A.待测物质应是酶的底物B.待测物质是酶的抑制剂C.待测物质是活化剂D.待测物质是酶底物复合物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底物复合物是酶与底物相结合产生的中间产物。
所以答案为D。
2、酶终点法测量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不可以通过间接测量哪类物质的含量来获得2/79A.产物的含量B.底物复合物的含量C.底物残余量D.物的产量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终点法的原理: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反应,使待测物质发生转化,然后测定产物产量或底物产量或底物残余量,通过定量分析,从而明确待测物质的含量。
所以答案为B。
3、下列不属于终点法进行药物分析的注意事项是3/79A.反应产物的促进性B.酶促反应的平衡性C.反应液中加入的酶量和酶促反应时间D.酶对底物的特异性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采用终点法进行生物药物分析的注意事项:(1)酶对底物的特异性;(2)酶促反应的平衡性;(3)反应液中加入的酶量和酶促反应时间;(4)反应产物的抑制。
所以答案为A。
4、下列属于酶免疫测定法中常用的标记物是4/79A.胰蛋白酶B.甲状腺素C.辣根过氧化物酶D.H2O2-邻联甲苯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在酶免疫测定法中最常用的标记物: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
所以答案为C。
5、单酶反应测定法无须测量下列哪种物质的含量5/79A.底物B.产物C.辅酶D.中间产物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单酶反应定量法需测量底物减少量、产物增加量和辅酶变化量。
所以答案为D。
6、还原性辅酶I和还原性辅酶II的特征性吸收峰为6/79A.360nmC.340nmD.260nm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还原型辅酶I(NADH)和还原型辅酶II(NADPH)在340nm处有特征性吸收峰。
所以答案为C。
7、下列不可用作酶指示剂的是7/79A.NADB.NADPC.氧化型色素DD.氧化型色素H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除NAD或NADP为辅酶的脱氢酶类被广泛用作指示剂以外,还有些酶可用作指示剂。
小分子抗原现在做的最多的是农药和兽药,这方面的文献也很多。
以前查过一些材料,个人觉得小分子抗原能否制备出高性能的单克隆抗体主要以下几点决定。
对于半抗原结构的选择,如果待测物本身含有NH2,COOH,OH等活性基团,可以利用待测物活性基团加入间隔臂,然后联入载体蛋白就可以成功合成人工抗原,制备特异性良好的抗体(周思祥,刘福成,2005)。
但大部分待测物上并不含有活性基团或活性基团对药物的特异性和极性影响很大,所以大部分用于人工抗原合成的半抗原要经过改造或从头合成。
例如在关于有机磷农药倍硫磷的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中,半抗原物的获得采用的合成方法并不是从倍硫磷开始合成,而是采用另一途径,从起始物重新合成,这样反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点对于制备具有多残留检测能力的抗体来说更为重要,只需合成出几种待测药物共有的结构就有可能制备出具有多残留检测能力的抗体。
(Yoo Jung Kima,2003)待测物本身的结构有时对建立方法的性能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分子量在111-1202Da的化合物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的亲和系数的试验中,半抗原的分子量在334–374Da之间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很高的亲和系数。
但当要检测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小于300Da时,产生具有良好灵敏度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可能性下降(Chappey et al.,1994)。
这说明药物的分子量是影响抗体性能的重要因素。
同时待测物的结构对于制备人工抗原的难易程度有重要影响,有些半抗原经过理论分析能制备出高质量的抗体,但从化学合成的角度,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合成不出来的或工艺过于复杂,所以半抗原结构能否合成出来,也是半抗原结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待测物结构过于简单,可能也是不能建立免疫检测方法的。
待测物的结构最好含有特征性的环状结构或侧链结构,甚至含有杂原子,都能够增加制备出高质量抗体的可能性。
在对脂肪酸类物质制备抗体的试验中,对于脂肪酸类物质来说,如果含有两个以上的羰基,及与蛋白偶联之后还有多余的羰基增强亲水性,同时酰基的不饱和双键和极性的头部结构都可以做为B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可以将其他抗原性很弱的部分变成强抗原性。
再者如果脂肪酸含有平面结构,也可以作为抗原决定表位,使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这说明小分子的极性以及不饱和键,苯环结构都可以增强抗原性,简单的直链结构很难产生特异性很强的抗体,这也是一般选用直链作为间隔臂的原因。
直链碳链本身的抗原决定性很差,不会产生针对间隔臂的抗体。
合成人工抗原的过程中,即使半抗原绝大部分的官能团与待测物都是一致的,它也可能在联入蛋白载体的过程中受到屏蔽作用。
小分子药物在与载体蛋白连接的部位很容易受到屏蔽。
从而产生的抗体就会丧失对那些屏蔽基团的特异性。
确定半抗原不受蛋白的屏蔽作用在人工抗原合成中非常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联入间隔臂。
间隔臂的连接位点的选择对于抗体质量至关重要,最好不要影响小分子化合物中特征性的基团暴露于免疫B细胞的抗原表位,这也是待测物本身的羧基,氨基一般不能直接联入间隔臂,因为这些基团对小分子药物的电性和极性影响非常大。
而且引入的间隔臂不能影响主要基团的电子分布,例如苯环和其他杂环类的电子分布,这就要求间隔臂的极性和能量要低,将对小分子药物的电子排布和空间结构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这个角度来说,低能量的直链间隔臂是最佳的选择。
联入间隔臂的半抗原的电子分布与目标待测物的电子特性一致性对抗体针对待测物的特异性至关重要。
半抗原间隔臂的连接位点,最好选择极性较低且远离半抗原的特征性结构。
如果待测物的极性较高,半抗原合成的过程中最好保持其与目标待测物极性的一致性。
人工抗原具有较高的极性,对于引发免疫反应有重要作用。
在结构如图3 Bentazon的抗体制备过程中,有三个介入位点。
异丙基远离杂环,是联入间隔臂的理想位点,可以最小程度的改变待测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但异丙基是这物质的特异性基团,对于保证制备抗体的特异性很重要,所以不能选择这个位点。
Bentason II位的亚氨基具有很强的极性,如果间隔臂联入这个位点极性将会消失。
这种化合物的衍生物大多为非极性,如果要制备多残留的抗体,增加交叉反应率,这个位点将是理想的间隔臂介入位点。
但对特异性要求高的抗体制备,就必须要保证半抗原的极性,所以对于高特异性的抗体制备来说,这一位点也不适合连入间隔臂。
在III位介入直链的间隔臂,可以保证与待测物极性的一致,而且中性的多甲基直链对杂环的电子排布影响也较小。
试验结果显示II,III联入间隔臂制备的抗体对Bentason的灵敏度很差,但是对II位氨基衍生的样品的灵敏度高于目标待测物,说明衍生物的非极性是灵敏度高于原形Bentason的原因。
这也与MQCA抗体对原型药物识别能力较差,但对丁胺衍生后的样品具有高灵敏度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说明半抗原与待测药物电荷状态的一致性,在这些极性很强的药物小分子免疫残留检测方法中要重点考虑。
但III位接入间隔臂的人工抗原制备的抗体的灵敏度与预期不一致,这可能因为再III位联入间隔臂时,间隔臂上面自由的羧酸基团可能与II位自由的氨基发生偶联,所以III位联入间隔臂的人工抗原的极性与目标待测物不一致,这也是抗体对目标待测物识别能力较差的原因。
在Eva M. Brun等(2004)的实验中,根据待测物杀螟松的结构设计了多种半抗原的组合,具有特异性的结构的是用椭圆标记出来的,在连接偶联臂时就要充分考虑暴露这一重要的抗原表位,研究中通过对比接入偶联臂的不同结构的半抗原(图4),显示充分暴露该结构的F7半抗原制备人工抗原免疫动物得到的多克隆抗体,具有最好的灵敏度和效价。
(Eva M. Brun et al ,2004)间隔臂的介入位点,最好远离特征性的基团,而且要尽可能保存特异性较大的杂原子或带侧链的碳链结构,联入的间隔臂最好在苯环或其他杂环的碳原子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半抗原的极性与目标待测物的一致性,如果有远离大环的碳链结构,那么碳链的末端也是一个很好的介入位点,因为这样的结构对大环的电子排布影响较小。
(Young Ae Cho et al ,2004)除了间隔臂的接入位点以外,间隔臂本身的结构也是影响半抗原合成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虽然半抗原接入间隔臂是必要的,但间隔臂太长会导致半抗原分子的折叠,使其更接近载体蛋白,屏蔽作用增强。
一些学者认为理想的间隔臂长度是中度的3-6个直链碳原子构成,这时得到抗体的灵敏度要高于间隔臂很短的人工抗原制备的抗体(6,13,20,21),但在另外的试验中,使用零间隔臂的免疫原也得到了特异性很好的抗体。
在Yoo Jung Kim实验中,在间隔臂介入位点为最佳的时候(见图4),当间隔臂的长度在2-6之间时,分别制备了人工抗原,在载体蛋白以及其他的免疫程序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免疫原产生的抗体在亲和能力和灵敏度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也说明在间隔臂长度适中的情况下,间隔臂的长度对免疫检测的灵敏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间隔臂的选择,一般间隔臂要求本身不要产生针对间隔臂的抗体,而且对半抗原的结构影响要小,并且末端要含有能与载体蛋白氨基或羧基偶联的活性基团,一般为氨基,羧基,或羟基。
间隔臂与小分子半抗原连接一端,最好以单纯的碳链连接,如果难以实现也要选择电性较低的连接基团,试验证明以酰胺键相连接,产生的抗体对间隔臂有很高的亲和系数。
(高爱中硕士论文2005)有试验表明当联入的间隔臂末端为羟基时,产生抗体的灵敏度要明显高于相同条件下间隔臂以羧酸基团为末端的人工抗原制备的抗体。
这可能因为含间隔臂半抗原末端不同,所以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方式不同,所以含羟基的半抗原可以提高半抗原与载体的偶联比,并且能够更好的暴露半抗原的抗原决定簇。
(Brun et al,2004)虽然对于含多个特异性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来说,用含苯环的间隔臂或零间隔臂同样可能制备处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抗体。
但现在很多试验都证明,选择简单的中长度的碳链对于半抗原合成是最佳选择,也是小分子药物半抗原合成选择间隔臂的通用方法。
用作载体的有蛋白质类、多肽聚合物、大分子聚合物和某些颗粒,常用的有明胶、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兔血清白蛋白、卵清白蛋白(OVA)、匙孔血蓝蛋白(KLH)等。
选择载体要综合考虑分子量、活性基团、溶解度及来源,价格等因素。
明胶做为载体免疫原性差,需要多次免疫。
匙孔血蓝蛋白(KLH)价格昂贵,虽然免疫原性强,但它激发的B淋巴细胞克隆中针对自身抗原决定簇的多,相对减少了针对半抗原的B淋巴细胞克隆,增加阳性克隆筛选的难度和工作量(Fasciglione et al.,1996)。
一般认为,用与免疫动物亲缘关系较远的蛋白作为载体可能会更好,BSA与HSA都是良好的载体蛋白,均能刺激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BSA、HSA和OVA这几种载体分子量适中、来源容易、价格便宜、水溶性好,故常用作半抗原载体;此外BSA、HSA和OVA都具有大量的反应基团,如氨基、羧基等,且能在水相或某些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中充分溶解,使偶联反应可在较高浓度的反应物存在条件下进行,据报道,每分子BSA 有60个游离氨基,每分子OVA有20个游离氨基(NCBI蛋白质数据库)可以和合成半抗原的羧基反应形成肽键,合成免疫原。
由试验表明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脂蛋白-Th细胞抗原决定基载体蛋白(Pam3Cys-TH)制备抗体的灵敏度高于用BSA,KLH作为载体蛋白制备的抗体,可能因为这种载体蛋白的支链更长。
用BSA或KLH作为载体制备抗体的亲和力很差,因为分子在体内很快被肾脏系统消除,而新载体Pam3Cys-TH就克服了这样的问题。
(Hoffmann et al.,1997; Baier et al.,2000)。
并且Pam3Cys-TH本身就可以做为佐剂使用,所以产生的免疫反应非常强,有利于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
因为抗原展示细胞(APC)表面是带负电荷的,通常认为如果载体蛋白经过离子化处理带有正电荷,就更容易结合到带负电荷的细胞表面,能引起更强的免疫反应。
(Apple et al.,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