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格式:pdf
- 大小:17.45 MB
- 文档页数:74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反应细菌感染是生物体与细菌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人体暴露于感染源后,细菌会侵入机体各个部位,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来对抗这种感染。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1. 细菌感染的过程细菌感染的过程通常包括入侵、定植和生长三个阶段。
入侵阶段:细菌依靠自身特有的结构和分泌系统,如鞭毛、菌毛和细菌毒素,穿过宿主的防线,进入到机体内部。
定植阶段:一旦细菌成功侵入,它们会定植在机体的不同部位,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
在这些部位,细菌开始繁殖并形成感染巢。
生长阶段:细菌不断地生长和繁殖,释放出更多的代谢产物和毒素。
这些代谢产物和毒素会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多种病理反应的发生。
2. 免疫反应的介入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它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和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入侵的细菌。
免疫细胞的作用: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它们能够识别细菌并将其内噬,通过排出细菌残余物或杀死细菌来保护机体。
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当机体感染细菌时,特异性抗体会被免疫细胞产生并释放出来。
这些抗体能够与细菌表面上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促进细菌的清除。
3. 免疫反应的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反应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它们在对抗细菌感染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依靠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来清除已感染的细胞或细胞内的细菌。
细胞免疫适用于对抗潜伏在细胞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通过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细菌毒素和抑制细菌的生长。
体液免疫适用于对抗溶解在体液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
4. 免疫的记忆功能当机体首次感染细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定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但这些免疫物质的产量不够充分。
然而,一旦再次感染同一种或相似的细菌,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并释放出大量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进行防御,这就是免疫记忆功能。
高中生物学习中的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我们常常涉及到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的知识。
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生物学现象,而免疫反应则是机体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
本文将介绍细菌感染的过程、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相关的实验方法。
一、细菌感染的过程细菌感染是指细菌侵入机体并在其中繁殖引起相关疾病的过程。
细菌感染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细菌的侵入:细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破损等途径进入机体。
例如,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支原体感染。
2. 细菌的适应和繁殖:一旦细菌进入机体,它们会适应新环境并开始快速繁殖。
细菌通过附着于宿主细胞表面或分泌毒素等方式对机体进行侵害。
3. 机体的炎症反应:机体对细菌感染作出炎症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炎症反应包括发热、组织发红、肿胀和疼痛等。
4. 感染的扩展和传播:若机体免疫系统未能有效清除细菌,感染可能会扩展到其他组织或器官,并进一步传播至他人。
二、免疫反应的机制机体的免疫系统是抵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
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1. 先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固有的免疫反应,与细菌感染无关。
先天性免疫包括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天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机体通过接触到细菌等外来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在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能够识别并杀伤被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阻止感染扩散。
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来清除细菌或中和其毒素。
三、实验方法在学习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的过程中,实验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1. 病原体培养:通过在培养基上培养细菌,可以研究细菌的生长、代谢特性,以及细菌感染机体的过程。
2. 免疫细胞分离: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分离和培养出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以研究它们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教学要求1.掌握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的致病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2.熟悉(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
(2)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3)细菌感染的来源(4)传播方式与途径(5)感染的类型3.了解(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2)医院获得性感染常见病原体及特点、类型、传播途径。
教学要点[ 学习引导] 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有哪些?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是什么?3.细菌侵袭力包括哪些方面?毒力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4.细菌感染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5.感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6.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7.什么是胞外菌和胞内菌?引起的免疫各有何特点?感染:细菌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病原菌):能使健康宿主致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致病的细菌,它们可能是宿主正常菌群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人体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1.定义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通称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不表现任何致病作用。
2.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
3.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宿主皮肤粘膜表面特定部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菌膜屏障,通过空间争夺、营养争夺和产生代谢产物等机制,抑制并排斥外籍菌的入侵和定植,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2)免疫作用: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分子对具有交叉抗原组分的致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c.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e.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2.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____________。
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改变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e.各种原因组成免疫功能亢进3.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____________。
a.抗肿瘤作用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c.合成维生素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e.刺激补体的合成4.致病过程中引起两次菌血症的是____________。
a.痢疾志贺菌b.肉毒梭菌c.白喉棒状杆菌d.伤寒沙门菌e.淋球菌5.病原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物质,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称为____________。
A.bacteremiaB.pyemiaC.endotoxemiaD.toxemiaE.septicemia6.下列哪种结构与细菌侵袭力有关____________。
a.芽胞b.荚膜c.细胞壁d.中介体e.核糖体7.类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在于前者____________。
a.有抗原性,但无毒性b.无抗原性,有毒性c.无抗原性,也无毒性d.有抗原性,也有毒性e.仅有半抗原性,无毒性8.脑膜炎奈瑟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____________。
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d.脓毒血症e.以上都不是9.常用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____________。
a.菌苗b.疫苗c.BCGd.类毒素e.抗毒素10.能引起内毒素休克的细菌成分是____________。
a.肽聚糖b.磷壁酸c.LPSd.O抗原e.荚膜多糖11.关于Shwartzman现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____________。
a.是DIC的局部表现b.是一种免疫应答反应c.两次注射革兰阴性菌可相同或不同d.动物局部可出现出血或坏死,但不会死亡e.两次注射间歇时间应超过24小时1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____________。
教案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开课系部医学检验系开课教研室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授课教师职称讲师授课班级12级医学检验本科2班学生人数110人长沙医学院教务处制长沙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细菌感染与免疫授课教师所属系(部)医学检验所属教研室临床微免教研室职称讲师授课时间20XX年9月26日星期四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班级检验(本科√专科□)2012级2班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习题课□讨论课□其它□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医学微生物学刘晶星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出版教学目的要求:【掌握】1、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医院感染等基本概念;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熟悉】1、细菌的致病机制;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的特点;【了解】1、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机制(非特异性、特异性);2、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重点:1、细菌的致病机制:毒力与毒素(内外毒素的区别)、入侵的数量、入侵的途径;2、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来源、感染的类型、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难点: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的概念、分类及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其他□教学手段(请打√选择):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提示时间栏分配概述一、细菌感染的概念1、病原菌:引起宿主感染的细菌称之;1分钟了解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称之。
2、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2分钟熟悉(1)概念(2)特点了解2分钟二、抗感染免疫1、概念2、免疫逃逸现象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掌握5分钟一、正常菌群1、正常菌群的概念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二、机会致病菌1、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的改变2、宿主免疫力低下3、菌群失调掌握5分钟第二节细菌的治病作用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1.半数致死量2.半数感染量了解2分钟一、细菌的侵袭力掌握3分钟1.粘附素介绍细菌的粘附素及其受体2.荚膜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掌握2分钟3.侵袭性酶类4.侵袭素由侵袭基因编码5.细菌的生物被膜掌握了解了解3分钟1分钟2分钟二、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一)外毒素掌握8分钟1.主要特性:化学本质、毒性作用、抗性、抗原性2.外毒素的分类及作用(二)内毒素1.主要特性:化学本质、毒性作用、抗性、抗原性2.内毒素引起的主要病理生理反应掌握8分钟小结: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特性区别掌握5分钟第三节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一、固有免疫掌握2分钟 (一)概念(二)屏障结构: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掌握5分钟(三)吞噬细胞了解3分钟1.吞噬细胞对病原菌的识别2.吞噬和杀菌过程3.吞噬作用的后果(四)体液因素:补体、溶菌酶、抗微生物肽了解2分钟二、适应性免疫(一)体液免疫了解5分钟(二)细胞免疫(三)黏膜细胞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了解2分钟1.感染源与传播2.感染的发生了解2分钟3.感染的类型掌握4分钟重点介绍全身性感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第五节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熟悉 6 分钟一、基本概念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医院环境内发生的感染。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
虽然只有少数细菌引起疾病,但它们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从感冒到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比如肺炎、脑膜炎和食物中毒等。
人类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细菌感染,这包括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防御机制。
细菌感染的原因细菌感染通常通过细菌进入人体开始,它们可以进入人体通过吸入、食入、或者延申到身体周围的组织等多种途径。
某些细菌最初可能并未引起症状,但它们将在人体中繁殖并导致感染,特别是免疫系统处于弱化状态的人。
细菌通常生长得很快,它们会释放出毒素以损伤宿主细胞。
这些毒素可能会导致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一些细菌还可以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中毒性休克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免疫系统的自然防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自然免疫功能处于首要地位,它是身体对抗细菌感染最早启动的一种防御机制。
自然免疫是一个对尚未见过的外部威胁或感染做出迅速反应的体系。
自然免疫主要有以下功能:•阻止细菌进入人体: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细菌进入体内。
当皮肤和黏膜受损时,自然免疫会释放一些蛋白质,如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等,以防止细菌进入人体。
•消除已经进入人体的细菌:自然免疫还可以直接杀死细菌。
它会释放吞噬细菌的白血球和吞噬细菌的酵素等物质。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防御当细菌成功进入人体后,适应性免疫就会发挥重要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一种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的特殊免疫机制。
它有两种类型的反应:•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主要作用是杀死几乎任何类型的细胞,包括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等。
它能够分泌特定的酶以摧毁细胞。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参与抗体的产生和分泌,以中和和清除细菌和其他外来物质。
抗生素的使用虽然免疫系统可以治愈许多细菌感染,但某些情况下治疗更需要依赖药物干预。
治疗细菌感染时,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药物类型之一。
抗生素是为杀死细菌而设计的,可以通过抑制其生长和复制来治疗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会造成细菌的抗药性,使某些细菌对特定类别的抗生素变得不敏感或完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