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外国文学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艺术探析刘燕侠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的著名文学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代表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将从艾米丽的个性形象,整篇小说的脉络架构、叙事手法、结构安排等方面探析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福克纳;短篇小说;艾米丽的个性;叙事艺术一、引言威廉·福克纳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创作的小说对美国后来文学家的创作有着关键启示作用,他一生中创作了上百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和作品,其中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此文创作的背景正值南北战争阶段,美国南方封建的落后的贵族主义制度和北方已经如火如荼展开的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克纳写出了没落的闭塞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的悲剧的具有强烈哥特风格的故事,本文将对其叙事艺术进行分析。
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叙事艺术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篇风格瑰丽的短篇小说,全文总共五个部分,以艾米丽去世。
邻居乡亲蜂拥而至参加她的葬礼开篇,紧接着介绍了艾米丽的家族、她所处的思想碰撞的时代以及造成艾米丽古板执拗的性格的环境,接着讲述了由于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南北方文化不断融合后艾米丽与赫默·伯隆之间相恋的情节,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插入了一些艾米丽日常的生活片段,包括去药店买毒药、邻居闻到艾米丽的阁楼飘出异味、艾米丽满头银灰色的头发、赫默·伯隆再也没有出现过等等细节,最后作者流畅地过渡到开头邻居参加艾米丽的葬礼中,文中最后一句是:“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1]作者并没有明确地说出艾米丽谋杀了她的情人,但是这样巧妙的叙事艺术让每一位读者都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福克纳将一个一个的片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展现了一副美国南方贵族没落后的贵族小姐的悲惨人生,具体来说,运用了以下几种叙事艺术。
aroseforemily读后感《A Rose for Emily》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富裕家庭的女主人埃米莉的一生。
小说以埃米莉的死亡为开端,通过回忆的方式揭示了她一生的秘密和悲剧。
福克纳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埃米莉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她的孤独、困惑和绝望。
小说以埃米莉的死亡为开端,通过回忆的方式揭示了她一生的秘密和悲剧。
福克纳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埃米莉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她的孤独、困惑和绝望。
通过对埃米莉一生的描写,福克纳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传统观念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同时,小说中的埃米莉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她既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又是一个执着固执的人。
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和不幸,最终走向了孤独和绝望。
在小说中,福克纳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也是非常巧妙的。
他通过对埃米莉家的描写,展现了南方小镇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
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使得小说的叙事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埃米莉的内心世界和命运。
总的来说,福克纳的《A Rose for Emily》是一部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作品,通过对一个女性的一生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传统观念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同时,福克纳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也是非常巧妙的,使得小说的叙事更加丰富多彩。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埃米莉一生的描写,福克纳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传统观念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同时,小说中的埃米莉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她既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又是一个执着固执的人。
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和不幸,最终走向了孤独和绝望。
试析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创新的文学实验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往往采用意识流叙事的方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试析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
首先,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是压缩的。
他删去了大量的细节和描述,将故事压缩到最小的空间。
小说中的人物经过思考、犹豫、回忆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被描写得非常精细、深入、细腻,常常用极少的字数来表达。
福克纳的小说风格独树一帜,不唯物,不重情节,甚至有时候直接忽略情节,而是讲究内心独白的碎片化、瞬间化。
在这样的叙事模式下,人物内心的表达成为整个故事的主题。
其次,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流畅自然、富有节奏感,同时保持了叙事的紧张感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福克纳在小说中以第一人称方式,深入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矛盾心理和人性的弱点,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整个小说的叙述非常自然,没有刻意渲染情节,也没有过多的语言修饰和炫技,却能够深入读者的内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充满了象征和隐喻。
他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揭示了社会的矛盾、人性的弱点以及人与命运的悲剧。
他将叙事技巧巧妙地与人物的生命意义、主题意义结合,呈现出一种艺术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入地参与进来,从而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和理解。
总之,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他通过压缩的叙事、流畅自然的语言和富有象征性的表达方式,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情。
这种叙事风格在当今文学界仍然备受推崇,成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一、本文概述《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南方传统社会的深刻描绘而闻名。
本文旨在分析这篇小说的叙事特征,探讨其叙事手法如何有效地塑造了艾米丽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并反映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篇小说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将读者带入了艾米丽的生活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
叙述者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讲述了艾米丽一生的主要事件,包括她的爱情悲剧、家族传统的束缚以及她与镇上人们的关系。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艾米丽的内心世界。
在叙事结构上,小说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倒叙和闪回等技巧,将艾米丽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艾米丽的行为和性格。
小说还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手法,如“玫瑰”象征着艾米丽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毒药”则隐喻着她对传统观念的坚守和对社会束缚的反抗。
这些象征和隐喻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也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层次感。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包括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非线性叙事结构以及象征和隐喻手法的运用等。
这些叙事手法共同构成了这篇小说的独特魅力,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艾米丽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她所处的社会背景。
二、叙事结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结构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并非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时空跳跃、交叉叙述和倒叙等手法,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框架。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也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广度。
该小说采用了时空跳跃的叙事方式。
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而叙述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展开,而是选择了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进行叙述。
这种跳跃式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小说还运用了交叉叙述的手法。
除了主要叙述者之外,还有其他人的视角和叙述。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导言:《献给艾米莉的玫瑰》(The Rose for Emily)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该作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被广泛赞誉为福克纳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到的哥特式风格元素,从而揭示福克纳对人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一、《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故事梗概《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美国南方小镇杰斐逊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富有、高傲、神秘的女主人艾米莉·格里森,展现了一个家族的衰落与传承。
故事以艾米莉的死亡为引子,通过闪回的方式,逐渐剖析了她一生的经历。
在故事开始之初,艾米莉的父亲为她保持着高贵的地位,禁止她与外界有所接触,导致她的孤立和隔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米莉的父亲去世,她渐渐衰老,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她的家族地位逐渐下降。
尽管她以过人的魅力吸引了一位北方建筑师霍默,但她将他囚禁在她的家中,并长时间与他过着隐居的生活。
最后,艾米莉死去,而霍默的尸体被发现在她的床上,揭示了她长久以来封闭、孤立的生活。
二、哥特式风格元素的呈现1. 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元素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运用了神秘主义和超自然的元素,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诡异氛围。
比如,在艾米莉的家中有一座密闭的楼梯,禁止任何人进入;艾米莉一直与一个死去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以及她突然消失的那一段时间等等。
这些元素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神秘感,使故事充满着令人难以启齿的秘密。
2. 暗黑的氛围和环境描写哥特式小说常常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一种悲惨、神秘和恐怖的氛围。
福克纳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小说中,艾米莉的住宅被描述为一座阴暗、陈旧的废墟,周围是一片荒废和衰败的景象。
这种描写凸显了艾米莉与社会脱节的状态,同时也加深了故事中不可名状的恐怖感。
3. 社会变迁的阴影哥特式小说往往通过个人悲剧来反映社会变迁的阴影。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摘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美国极具代表性的意识流作家,其代表作之一的《喧哗与骚动》基于四个独立的视角分别对不同视角下所看待的现实进行了描绘,使小说在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这四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从侧面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喧哗与骚动》中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这四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来对其创作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充分的探讨。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一、引言所谓后代主义是西方基于反传统而出现的一种思潮,由于其在叙事上反传统宏大叙事和逻辑推理,因此其并没有固定的概念。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基于四个主要人物独立视角充分反映了不同视角下客观现实存在的差异性,且小说在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不确定性,而这与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思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充分深入的探讨对加深对小说内涵特征的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期,其在叙事上反传统宏大叙事和逻辑推理,主张叙事碎片化以及非理性化,而在理念上质疑传统理性、统一性和客观性等概念。
从客观角度而言,后现代主义由于反传统理性主义,提倡非主流方式,所以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印象与认识。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充分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叙述相应的情节与事实,其具体如下:1.主题不确定相比较于其他传统小说,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并无明确的表达主旨,而是通过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以及女佣迪尔西的侧面补充,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叙述,其内容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和婚姻等诸多方面。
不同的读者解读这些内容,获取他们认为正确的思想,其优势在于不仅为读者们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又可以结合自身感受来推导众多主题,譬如南方贵族体制的瓦解、种族主义、人性泯灭等。
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探析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前半期美国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
他的作品常被看成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巅峰。
本文将从他的几个经典的短篇小说入手,从主题思想、背景刻画、语言特点三个方面阐释其别具一格的创作技巧。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主题背景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出生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个没落的南方种植园家庭,其家族在南北战争中失去了曾有的财富和地位。
他的作品根植于美国南部历史的丰厚土壤之中,以约克纳帕塔法县和杰弗生镇为背景,以该县家族的兴衰、变迁为主题,创作出一系列具有独特的文学氛围的长、短篇小说,因而他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南部作家之一。
其作品多从南方家族中不同人物的生活展开,通过描述南方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给人们所带来的焦虑、惶恐、无奈,将南方社会新旧时代更迭时期的南方人所独有的情感状态和心路历程展示出来,堪称“美国南方生活的史诗”。
福克纳一向以《喧嚣与狂怒》《押沙龙、押沙龙》等长篇小说享誉全球,但其短篇小说,无论从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人物塑造或者语言风格等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其长篇小说。
福克纳在中国是一位广受关注的作家,“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一文从译介出版成果、总体风格研究、具体作品研究这三个方面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国内学术界在过去的近二十年来针对福克纳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与国外的福克纳研究情况的对比,提出了未来研究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在“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中,论文作者通过对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现代派手法等方面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是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而“福克纳短篇小说在中国”一文则指出,与国外的福克纳研究或者国内对福克纳长篇小说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内学术界对于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广大的研究者不断拓宽视野,探索新的视角,进一步强化该领域的研究。
“福克纳小说文本的象似性——福克纳语言风格辨析”则另辟蹊径,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以文学语言的象似性来辨析福克纳作品中的对话,体现了福克纳语言风格的简洁的一面,说明福克纳的语言不仅仅是纷繁复杂的,而且具备了多样化的特征。
本文将从他的《干旱的九月》(dry september)、《烧马棚》(barn burning)、《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这三部最经典的、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入手,阐释其独具特色的创作技巧。
一丰富而深刻的主题思想福克纳认为,一个作家特殊而光荣的使命就是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人类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使人类永存并获得精神的力量。
因此他的作品与美国南方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其主题范围广泛,涉及到种族、性别、阶级、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如南方贵族家族的衰落;蓄奴制度的失败;传统道德观念的瓦解;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等。
福克纳作品中的人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阴影下成长,在矛盾中痛苦地思索和寻求自我。
《干旱的九月》共五部分,其中一、三、五部分是小说的主线:以麦克伦登为首的白人种族主义者仅凭白人妇女库柏小姐称其遭到黑人梅斯强奸的一面之词,就对梅斯处以私刑。
而穿插在其中的二、四部分则是描述库柏小姐,通过描述她的人生经历和她心灵的扭曲,衬托出黑人梅斯所受的迫害是无辜的。
故事触及到美国南方长久以来的历史问题,即种族歧视。
福克纳通过该小说抨击了种族仇恨所带来的罪恶,表达了对黑人的处境的同情。
同时,该小说还从另一方面呈现了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库柏小姐其实也是深受美国南方妇道观影响的受害者,从而体现了南方妇道观对女性的身心摧残。
《烧马棚》是威廉·福克纳最好的也是最具影响的一部短篇小说,它讲述了美国内战以后南方白人佃农阿伯纳·沙多里斯一家的生活。
父亲阿伯纳脾气暴躁,习惯用极端的烧马棚的方式解决与邻居或雇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他最小的儿子沙多里斯本能地感觉到父亲的做法有违法规,有悖道义。
他在忠实于家庭血统和坚持公平正义的抉择中痛苦地挣扎。
小说通过男孩沙多里斯的视角表现了小男孩的这种内心冲突及成长的痛苦,同时也刻画了南方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穷人的仇富心理。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的是女主人公艾米丽的爱情悲剧:人到中年的艾米丽在追求爱情无望的情况下,不惜杀害了情人,并与其尸体相伴一生。
小说试图说明杰弗生镇上的人及其以清教思想为核心的旧传统才是造成艾米丽悲剧的真正原因。
福克纳通过艾米丽身上因为时间的流逝所承受的痛楚,折射出旧南方曾经经历的辛酸苦痛,为南方昔日的传统道德伦理和秩序谱写出一曲挽歌。
同时,艾米丽也反映出了南方人的精神衰竭,福克纳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南方的旧观念的迂腐与危害,如南方妇道观对女性的束缚;南方专制的父亲对孩子幸福和自由的剥夺。
艾米丽代表了那个时代所有人都能体验到的共同情感:无奈、痛苦。
二别具匠心的背景描写背景描写是小说创作中加强或升华作品主题思想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作为一位具备极高语言艺术天赋的作家,福克纳以其独特的眼光和超常的手法将个人的感觉与感情寓于对自然界的描写之中,从而强化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干旱的九月》的标题首先就能使读者感受到气候所带来的故事氛围的压抑。
小说的第一部分开篇“接连六十二天无雨之后的九月的一个血红的黄昏”,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气候背景。
干燥的气候贯穿全文,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催化剂。
在小说的第三部分,以麦克伦登为首的白人种族主义者驱车赶到黑人梅斯的住所,在迫害黑人梅斯的悲剧即将发生时,作者描述了月亮:“东边的天空下月亮那暗淡的血色越来越浓”。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叙述惨案发生后,午夜的四周死一般的沉寂:“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任何声音,甚至连一只昆虫都没有”;“在冷漠的月亮和不眨眼的星星照耀之下,黑暗的世界似乎负痛地躺着”。
著名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曾说过:“没有别的美国作家像他(福克纳)那样对气候有感情。
他在许多小说里写到气候‘八月下午的炎热……’,‘没有月色的九月的尘土……’,‘夏季,尘土使人窒息,热得简直要起火,他一直拖延到秋天早该到来的时节……’”。
福克纳在该小说里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包括时间、气候,以及月亮、星星、空气、尘埃等自然景象的背景。
在《干旱的九月》里,福克纳将这些背景描写与小说揭露种族主义者罪行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及美学效果,同时也表现出了福克纳的个人情感,即对种族主义的无情揭露。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开篇,作者详细描述了艾米丽所居住的房屋,然后刻画了艾米丽的形象。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艾米丽的形象和她所住的房屋有很多的共同点:如今破败的房屋曾经辉煌灿烂,艾米丽如今的老态臃肿也曾经年轻和苗条。
这种现状和过去的对照和小说的主题息息相关:南方的贵族家庭面临衰败,他们曾经享有的尊贵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南方的传统道德和意识形态也濒临瓦解。
这一切正代表了南方新旧社会的更替,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很多像艾米丽一样的受害者。
三纷繁复杂的句子结构通常情况下,句子结构越复杂,作者想呈现的人物内心就越复杂。
福克纳作品中所讲述的故事往往蕴含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
福克纳善于运用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和人物的复杂心理相对应。
如在《烧马棚》中,小沙多里斯的内心纠结在忠诚于父亲还是弘扬正义感之间,这种冲突在故事即将结束的时候达到高潮。
他跑去警告德·斯潘上校,说他父亲将会去烧掉他的马棚,可惜已经太晚。
在背叛了家族血脉的情况下,他茫然不知所措,唯一的反应就是跑。
他跑呀跑,与之对应的是,作者运用了一个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句子来描写这一场景:他听不见任何声音,那疾驰而来的母马快要踩到他身上了,他才听见,可他还是继续往前跑……他知道已经太晚了,可他还是拼命往前跑,听见了枪响还是继续往前跑,紧接着又是两声枪响,他不知不觉地停了下来,叫了两声:“爸爸!爸爸!”然后又不知不觉地跑了起来,他跌跌撞撞的,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又连跑带爬地从地上起来,起来后匆匆回头望了下身后漫天的火光,又往黑漆漆的树林跑去,几乎喘不过气来,哽咽地喊道“爸爸呀!爸爸呀!”这是一种超常的写作手法,这句话在英文原文中多达一百九十二个单词。
为了表达小孩在对于未来去向何方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唯一的本能反应就是跑,而这样繁复的句子结构也似乎对应着小孩的跑呀跑这一行为,没有尽头。
这句话不仅读起来令人震撼,同时也会让读者完全进入故事情节当中,一颗心都为那个小孩纠结着,感受和体验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同样,在《干旱的九月》中,作者在开篇介绍背景时也使用了纷繁复杂的句子。
这句描写干燥炎热环境的话是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的重要线索:“谣言、传闻、不管是什么,像干草一样燃烧了起来,这是一个与米妮·库柏小姐和黑人有关的故事。
受到攻击、侮辱、还是惊吓,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在那个星期六的晚上聚集在理发店里,天花板的电扇使劲吹着,却没能带来一丝凉意,灼热的空气,又吹回到他们身上,在反复翻腾着的变质的洗发剂和护肤液的气味中,他们散发出自己浑浊的气息和臭味。
”在这个长句中,从句嵌套着从句,状语接着状语,与人们在这样炎热无雨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变得焦躁不安的心理状况相互呼应。
因此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些白人种族主义者逐渐丧失理性,心里似乎憋着一股莫名的愤怒情绪,想发泄出来。
而此时流传的白人姑娘库柏小姐被黑人梅斯强奸的谣言则成为了一个爆发的突破口:黑人成为了发泄的对象。
因此持续干旱无雨的气候为故事中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强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审美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克纳是一位极具语言天赋的作家,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同样表现出非凡卓越的写作技巧。
首先,他在种族歧视、阶级仇恨、父亲形象、女性形象等方面的主题探索深刻地揭露了南方社会在新旧更替阶段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罪恶,发人深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南方人,福克纳深受其家族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
他的作品深入刻画了黑人与白人、富人与穷人、男人与女人、父亲与孩子的不平等地位,在相处中的矛盾等敏感问题,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出鲜活的代表“南方”的人物形象。
其次,他特别注重背景描写对作品的主题塑造及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辅助作用。
所以他能以敏锐的洞察力将各种自然环境和小说的情节发展、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要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最后他在句子结构方面的精心布局展示了他不愧为杰出的英语文体大师,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成为他的作品中最大的外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