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对“教育国际化”化的认识

浅谈我对“教育国际化”化的认识

浅谈我对“教育国际化”化的认识
浅谈我对“教育国际化”化的认识

浅谈我对“教育国际化”化的认识

教育国际化如同“教育”本身一样,涉及外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涉及教育目标、政策、内容、方法、技术和资源,所以必然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有非常多元的内涵。

“国际化”与“全球化”

“教育国际化”无疑与“全球化”密切相关。正如金融、外贸等领域一样,教育的很多问题已经被“全球化”,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全球范围的合作。但“国际化”又不能等同于“全球化”。

“全球化”不仅是资本、信息、商品的跨境流动,而且也指人(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加速流动。它是产品和服务的跨国交流,是国家、人民、文化之间日益互相依存的反映。有的学者把它定义为“没有主体的过程”(aprocess without a subject)(C.Hay);有的学者把它定义为“涵盖人类经验许多领域的多元现象”(N.Stromguist);有的学者联系高等教育把它定义为“有跨国含义的高等教育趋势”,比如全球教育市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全球延伸等(P.Althach)。

与“全球化”的这种本质不同,“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层面的内容融入(高等)教育目的、职能或教学实施的过程”(如海外分校)(JaneKnight),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教育系统、一个教育机构回应全球化趋势的具体政

策或举措”(P.Althach)。

由此可以看出,“全球化”是不按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或改变的一种现象、一个过程;而“国际化”则是政府、学校、科研机构为应对全球化而做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带导向的一种政策或实践措施。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国际化要“化”什么了:“化”思想观念,扩大国际视野;“化”政策导向,建立扩大开放的创新环境;“化”质量、效率、评估等标准;“化”课程内容,促进跨文化学习;“化”教师专业素质;“化”学生语言技能和国际意识。

“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从学术的视角看,无论是欧美学者还是国际组织,更多地把促进“国际教育”来代替“教育国际化”,因为:第一,国际学术界并不因一种趋势或政策导向而轻易地用“化”反映一种政策导向和国际趋势,正因为如此,它有适用范围以及政策实施中“度”的问题。除了高等教育外,还很少看到基础教育(全民教育)“国际化”的官方文件或有重大政策影响的学术著作。在远距离教育中,国际社会也更多地用“开放学习”(openlearning)、“电子学习”(e-learning)或“网上学习”,因为这种形式的教育本来就包含了打破国界和时空限制的“国际化”学习内容和体现了课程、学分国际流动的一种方式。当前,人们更愿意用“国际教育”一词来替代“教育国际化”。

在“国际教育”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文凭

组织(IBO)关于“国际教育”的定义包含了以下内涵:从文化、语言、学会共处等方面培养世界公民;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mindedness);帮助学生了解和形成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好奇心和探究能力,以养成发现未知、喜爱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通过个人和合作进行学习、求知的技能并学会将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提供国际(课程)内容,同时回应地方的需求和利益;鼓励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供恰当的(学生成绩)评估,确保国际水准。更多的学者对于“国际教育”的内涵持有以下共识:“国际教育”有三大要素:1)本国学校课程和学生视野的国际化;2)教育的国际交流;3)教育援助,发达的富裕国家帮助不发达国家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把促进国家了解和使所有学生获得建设和平世界所需知识、技能、价值作为“国际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而国际教育实际上融入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活动、项目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任总干事在2007年11月在美国“国际教育周”的致辞中,再次确认“国际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全球公民和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其他民族与文化、尊重人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我们生活的地球和未来的后代”。他把国际教育看做今日世界“国际关系”的一部分,使教育成为“建立新的更深的文化间关系的一种手段”,用充满尊重精神的教育“为未来全球公民的培养指明途径”。

对UNESO来说,“教育国际化”也意味着通过国际交流更好

了解本国的民族特性,保持和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也意味着促进科学知识的跨境流动和公共信息的传播共享,促进世界范围的教育信息化。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光明日报》(2014年02月11日15 版) 编者按 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普遍为中外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却仍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究竟基础教育是否该走国际化道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周满生 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明确界定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目前,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区域。这些区域提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发展所强调的经费、设备、校舍等物质环境,而是以优质国际教育为参照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也不能因为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同教育公平的原则是不相矛盾的。 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试验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参与项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绝非部分仅仅以出国为目的的学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应把握的重点有: 理念的突破。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指导(如专业发展倾向、人生规划);让学

职业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的职业教育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V ocational Education) 教学背景(The teaching background)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是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vocational school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t is also the only choice to develop the strategy of “go out ”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popularity . 一、教学内容( The teaching Content) 1.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及其成果(the practice and conseq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2.认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3.认识中国的高职教育(To underst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二、教学重点、难点(The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国际化(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nternatio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三、教学目标(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1.知识目标(The knowledge objectives) 了解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工作重点的变更(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work centrality) 2.能力目标(The ability goals) 掌握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 To master the mea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3.情感目标(the emotional aims) 老师拥有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The teacher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train international talents ) 四、教学步骤(The teaching process) 1.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间及其结果(The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school and its result) 1)起步及发展过程( the beginning and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起步:在于领导的意识和决策;在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认识和态度 发展过程:初级起步阶段,项目开发阶段,规划发展阶段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is at the decision of the leaders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relative workers)

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对策探究

第15卷第9期职业技术Vol.15No.9 2016年9月Vocational Technology September , 2016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对策探究 徐常翠 (沈阳工程学院,沈阳110136) 摘 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主 要困境,从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建立国际合作办学平台、打造国际教学团队、建立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探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对策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0601(2016)09-0004-03 On the Strategy Study of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XU Changcui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henyang 110136,China ) Abstract :To adopt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significant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makes explor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formula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plans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connotation ,establishing a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forging the international teaching team ,and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system and curriculum system.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notation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6-09-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市社会科学2016年度课题 ,《关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SYSK2016-16-06)的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徐常翠(1978-),女。辽宁沈阳人, 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0引言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涉及的面非常广,涵盖了教育、外事、法律、经济和产业结构、行业和市场等领域,需要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也需要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部门的密切协作,精心实施、有效推进,才 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国际化持续健康发展。1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在新一轮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国际化大潮中,紧密依托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而起步的,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学生互换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总体上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国际化发展实践策略、办学水平亟待提高。1.1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和办学模式相对落后。一是国家层面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过于宏观,缺乏配套政策。虽然国家在诸多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但是至今未能制定具有战略思维和宏观设计的发展规 — 4—

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和许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就业率。解决“三农”问题,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_周满生

2013年第1期(总第396期) No.1,2013 General,No. 396 EDUCATIONAL RESEARCH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 周满生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出现大幅度增长现象,其利主要在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减轻国内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其弊主要在于若任其无序发展,会给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造成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中的问题要主动应对、加强引导,规范对高中国际部的管理,完善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体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开辟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出国留学 [作者简介]周满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16)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原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小留学生及参加”洋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大幅度增长。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热现象及其原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小留学生现象及动因 所谓“小留学生”是指未成年就出国留学的中国公民。笔者曾参与过一项关于我国小留学生的调研,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进行调查。从调查可以看出,小留学生在自费出国留学总体中占有一定比例;低龄留学生占所在国国际学生的份额较大;小留学生出国前的区域分布主要在城市;通过留学中介机构出国是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途径;小留学生境外花费数目巨大;小留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商人和干部家庭居多;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洋文凭”。 调查结果显示,小留学生现象中存在诸多问题:多数小留学生出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部分小留学生素质不高,留学存在着思想误区,受挫折后易出现心理扭曲;留学中介服务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国外社会教育机构质量难以保障。笔者认为,一些家长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是迫于现实选择,家长有选择的权利,与其指责,不如检视国内的教育环境。小留学生现象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对国际化挑战的一种表现形式,小留学生出国学习开辟了多元成才之路。 (二)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动因 2009年,笔者参与了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省市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状况的调研,特别是高中学生参加“洋高考”状况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参加国外高考及出国留学主要有五种途径:通过学校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项目和国际课程班出国;通过个人参加相关考试,自行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国外名校在中国优质高中的直接面试招生出国;通过公派留学项目出国。总体来看,2006—2009年,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并不高,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尤其是赴国外名校就读的人数

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要有高境界

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要有高境界 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职业教育发展在地区之间、院校之间并不均衡,应该如何看待国际化问题,依然值得分析。 一、对标国际化的勇气 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水平上均有了大的突破,也具有了新时代实现国际化的良好背景,应该瞄准国际标准制定发展目标,并进行大胆尝试。在巨大体量的基础上,我国关于国际化的探索将不仅具有本土意义,也是在提供国际化发展的中国方案,对世界教育互动交流和共同进步也是积极贡献。办学水平方面也有良好基础。一是办学水平得到巨大提升。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建设、学校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能力建设水平极大提高,校园面貌极大改观。二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职业院校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三是推动了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功能的实现。每年有近300万家庭的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二、拥有国际化的视野 国际化的视野既包括放到国际范围内对我国职业教育 发展进行衡量与评判,更好肯定成绩、理清问题、把握方向,也包括看到多样化、发现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案。比如,对于

就业市场的人才层次高移,放在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可以更好看到这种趋势与图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岗位的知识性、技能化程度更高,对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概莫能外。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问题在国际化背景下也会有更完整的表现。在职业院校学生升学问题上,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坚持了限制升学的政策,但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加大了支持力度。尤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提出后,职业教育上下贯通的道路逐渐通畅。应该说,这也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布局。普职比1∶1的争论放在世界背景中可以发现,我国单独一个省(区)在发展水平、文化特色上均可能与某一个国家相似,不同国家在处理普职结构上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可能的借鉴。 三、构建国际化的体系 构建国际合作的体系框架方面,国际化合作平台构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包括双语教学在内的教学改革等均在此列。《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两个重要指导性文件的出台,明确了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使命。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是体系框架设计的大背景。 以平台为例,借力国际合作平台的对接机构及人员是重要方面。可借力的平台至少包括政府搭建的跨校平台和院校

基础教育如何应对教育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基础教育如何应对教育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发表时间:2011-03-03T10:23:38.92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程玄[导读]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程玄(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要适应国 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基础教育应对教育国际化要“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建立价值信念”;“加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真实经验”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育人精英”。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应对策略;理性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1983 年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时就明确提出的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时隔27年,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国际化”再一次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人们在欣赏人类文明成果,分享各国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国际化”的来势汹涌。 而在教育领域,“教育国际化”正在悄然起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时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就站在每位家长。学生选择教育的背后。面对悄然起步的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该如何应对与思考? 一、何谓教育国际化 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日益凸显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文化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孔夫子时代的教育满足于“述而不作”;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提出“班级授课”法,培养专门人才;19 世纪德国学者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20世纪初美国提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的变化都是立足于本国地域上时代、社会的变化。 中国的经济正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大潮之中。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导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交融。而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更是把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国际社会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去参与更多的国际事务,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被提到了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要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要求。这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在教师、科研、学术等方面必须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交流,发挥各国高校间合作的职能,与之紧密联系的基础教育也一样担负着重要责任。 三、基础教育的应对 1.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建立价值信念 国际化不仅仅是建设好一个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而且要让人们有能力在全球生活,能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变化,成为有挑战能力的世界公民。这就要求首先把国际理解教育深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 在世界大家庭中生活的人有着许多共性和共识,面临着诸如环境、能源、民族等共同问题,这是国界所无法划清的,也并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可以单独解决的。要与一个国家打交道,就须先了解该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否则就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误会。因此编写中小学阶段的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研究等国际理解教育的读本在上海、北京等易得风气之先的城市已经开始。中国未来的政府公务员、教师、工程师,企业家等需要具备的融入主流经济的素质、国际文化知识和国际社会公共价值理念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长远规划,逐步培养。 2.加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真实经验 现阶段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虽未达到普及的水平,但不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在一些二类三类城市,一批有一定办学实力、国际交流意识到位的中学已经积极开展探索,并呈现出持续不断和愈加深入的态势。很多学校都经历了从“走走看看,开开眼界”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向海外学习的时期。教师的出访都带有了解海外教育体制、课程、教法的任务,回来之后也有义务向全体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对于学生出访,学校也有礼仪、民俗方面的培训,回来之后也有写感受、案例的任务。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很多学校从单纯的“看世界”过渡到也向海外传播经验,从单纯的向海外学习过渡到反观民族文化,树立爱国情怀。国际合作与交流既拓宽了视野,也强化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表面上的你来我往,扩展到深层次的课程的整合融合;从屈指可数的国际访问项目到形成校与校,城市与城市之间广泛和稳定的国际教育网络交流平台,交流的层次也在不断的提升。这种合作与交流的质量还需断提升,范围也要从一些校史悠久、实力强大的名校向普通学校扩展,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3.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育人精英 聘用国际优秀人才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引进外籍教师进入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课堂,这种引进速度和规模正在不断加大。同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搞合作研究,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建设境外教师培训基地,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知识是无限的,但每位教师的知识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域内的。因此,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相互促进提高。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访问、进修、讲学,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如学习和吸取了大量学科前沿知识,了解和接触了当代最新的实验设备,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从外国学校学到许多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也提高了外语水平。但教师的受训面还需进一步扩大,需要完善的培训制度和资助政策,需要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国际化的实现和教师国际意识的提升、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密切相关。 四、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1.国际交流是否越多越好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1-7.doc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一 (1-4章)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 2、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3、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 4、1990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全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 6、教育目的是社会对于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7、教育功能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8、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四个学会,即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9、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1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力求体现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是以分科为主,同时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12、各学科标准应体现对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只是与技能、德育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自上而下三级课程管理。 14、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或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培养学生原则。 15、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基本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和基础性原则。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寻与实践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寻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3-05-07T14:12:06.280Z 来源:《教育艺术》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肖明华 [导读]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观念、对象、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国际化。 肖明华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610213 摘要: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观念、对象、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应该包括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课程三个层面,把握国际课程中的先进元素,并加以借鉴、改造和利用,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合我国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在探寻基础教育国际化及其实践中,“以语言为工具,以素养为追求,以思想为内核,以文化为灵魂”,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并努力创办高品位、高质量的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国际化视野国际课程外语教育特色 在以经济为主的全球密切联系影响下,教育国际化成为了必然的历史进程和客观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学者对教育国际化的讨论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涉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动因、现状与对策等,注重与欧美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比较研究。出于对教育民族性和本土化的考虑,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讨论是近几年才有所涉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国家对教育的开放,基础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扩大教育开放单列为一章,提出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等方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由此看出,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位置。而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教育观念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在于教育观念的国际化,要从全球的视角来认识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未来世界作准备,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具备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注重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情。 2.教育对象国际化 自20世纪80年代起,基础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国际化,重视外语教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上海教育国际化在人才培养上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与竞争能力。2004年,美国发布了关于国际教育的执行备忘录指出,以“保证公民对世界的广阔视野、对其他语言的熟练掌握和对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就培养目标而言,学界基本达成一种共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民族情怀,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3.教育模式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相互依赖,世界不同国家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比以往更加频繁,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走向更加开放。为了推进教育国际化,很多国家对本国原有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各国都在考试制度、合作办学、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 4.教育内容国际化 当前各国课程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二是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三是汲取国际课程教材的精华,创设高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四是推进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如环境科学、航空航天科学、能源科学、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大课题。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观念、对象、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国际化。概括起来说,教育国际化应该包括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课程三个层面,即从全球化的视野去把握和理解教育,并注重多形式、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再将我国教育与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进行横向比较,把握国际课程中的先进元素,并加以借鉴、改造和利用,从而促进有利于我国学生成长的、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而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学校实践 教育国际化就是不断拓展教育的国际视野,推进自身的教育改革,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把握我国教育实情进行改革、创新;既把握国际标准,与国际教育接轨,又要有自己的特色、亮点,形成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与话语系统,从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与竞争力。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发展之路,坚持以“素质培养、课程改革和文化引领”为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柱,助推学校内涵式、特色化、整合型发展,促进学生“品格力、生活力、竞争力”全面素质发展。与此同时,主张创办高质量、高品位的外国语窗口学校,在实践中“以语言为工具,以素养为追求,以思想为内核,以文化为灵魂”,探索教育国际化,走特色发展之路。 1.以语言为工具:“6T模式”外语教育特色 外语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为教育国际化提供可能和基础。在英语的奠基下,学校外语教学开始繁花绽放,向多语种发展。如今,初步形成了双外语教学的格局。采取“双主修”和“一主一辅”的模式,开设德语、法语等语种的第二外语课程,丰富的语种供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引进外语原版教材教学,实行小班化教学,将40余人的行政班学生平行分成A、B两个教学班,外语课堂上学生受到了个性化辅导且能获得更多与教师交流的时空;课堂中注重听、说、读、写、译、辩、演等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等,教师教学注重文化差异的点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跨文化知识的积累;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中学建立友好学校,为学生实现国内外双通道升学奠定了坚实的语言与交际基础能力。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6T模式”外语教育特色:(1)在外语教学上采用双师制、双班制(Two teachers,Two sections in one class),遵循“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外语层次,把常态班分为A、B两个小班分别实施教学,有利于语言的实践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两位外语教师共同对常态班进行外语教学研究,既协作又分工,共享教育资源,使

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58883182.html, 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作者:邱金林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06期 摘要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产教融合模式办学改革,在集中跨国优质资源,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打造跨国合作新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广产教融合标准,提升中国职教国际影响力;推进产教协同创新,服务东盟中小企业发展;深化国际化办学改革,树立国际交流合作品牌等方面开展办学实践。在构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背景下,未来职业院校国际化产教整合需要加强政策规划对接,明确产教合作方向;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服务高水平开放合作;打造产教融合新机制,推进高水平协同育人。 关键词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6-0024-05 2017 年,中國-东盟教育官员对话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期间发布了《南宁宣言》,中国与东盟各国就构建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达成共识,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以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增进师生交流、促进各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繁荣、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为目标,提出建立开放互通的职业教育合作框架,开展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作为首个中国参与建设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对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大影响。构建职教共同体,离不开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的广泛参与。当前,职业院校在国际化产教融合模式下参与构建职教共同体的实践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探讨。 一、国际化产教融合模式办学实践 (一)集中跨国优质资源,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 职业教育的内在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决定了职教共同体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和社会主体参与职教的重要方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创新是当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关键[1]。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专业为纽带、以产教融合为依托、以培养具有国际合作能力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国际化办学指导思想,发挥作为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单位、广西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技术服务、互利合作五大职能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以跨国校政行企多元参与主体协作为载体,促进广西与东盟国家产教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 有利于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率提升,对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子无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理应成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由解决人民温饱,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向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大力增强国力,提高全民族自主创新能力。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者的努力和社会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必将影响其质量水平。二十一世纪各国的竞争,将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在其背后,是劳动者素质和人才的竞争。中国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并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现在开始,从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类人才做起,迎头赶上。这可以说是我们当前急迫的任务。

一、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 劳动者素质是指一个国家中能够从事社会劳动 的全部人口的整体素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失业人员,也包括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就学人员、从事家务人员和军队服役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劳动来实现的,他们的素质状况,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是依靠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有广大干部和教师负责任地去完成的教育,这种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以人的素质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从而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 “十五”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初中毛入学率已达95%,高中毛入学率已达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经超过2300万人,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1%的入学率意味着还有一大批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大学。虽然招生数每年都略有

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肖辉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当数量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科技的人才。人才从何而来?除了通过实际工作训练之外,主要通过学校的培养。而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学校教育就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现从我校实际出发,就如何加快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奏响了经济全球化的序曲,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逐渐将世界各国经济连成一体,展现出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到20世纪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网络经济的推波助澜,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和发展机遇。表现在推动世界经济出现持续多年比较稳定的增长;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使世界贸易额多年来以较大幅度持续上升;国际资本流动、科技转移、人才流通对各国特别是对展中国家经济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经济全球化使第三世界国家参与跨国公司经营,可直接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少走冤枉路,有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发达国家因经济结构调整将一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推动了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之间的交流、留学生相互培养,每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可以到发达国家留学等;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给各国带来

了风险和严峻挑战。由于各国经济本互依赖加深,各国市场开放,很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经济领域,如金融、保险、证券等,受到外国跨国大财团的操纵,政府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会丧失部分经济主权。如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危机的传染性会空前增强。发达国家控制着包括世贸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成为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使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穷富国不平等加深,导致全球X围内的贫富差距扩大。另外,超级强国还利用其经济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把本身的强势文化、西方价值观大量输出到第三世界,以实现其“文化霸权主义”的政治目标。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带来的损害。为此,必须要在大力培养人才上下功夫,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促进教育国际化便是其中一项有效举措。 二、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经济全球化是以全球市场化为目标,以全球信息化为条件,使世界各国在市场和生活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化推动了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实现跨国界的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迫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从而各国都可能利用全球的教育市场。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可见,教育国际化是应经济全球化而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试谈小学教育国际化

试谈基础教育国际化 南沙区义沙小学黄敬文 南沙区已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签署为期三年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合作协议,根据2012年工作方案,教育局在8月23-24日在东莞召开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2012年培训会议。会上,李爱华局长谈到,南沙区的教育近几年已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发展,今后要从城市教育发展到基础教育国际化。这是南沙区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又蓝图。 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

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1978年6月,邓小平提出要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要成千上万地派。1983年10月,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里讲的“面向世界”,就是指教育要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好东西,要赶超国际的先进水平。这个意思,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教育的国际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四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是由单科型学校向多科型或综合型学校转变;其二是由单纯教学型学校向教学科研型甚至是教学、科研、产业型转变;其三是由单一本科型学校向专科、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证书教育等共同组成的复合型学校转变;其四是由单纯重视科技教育向科技人文教育并重、由知识教育向素质能力教育转变。这几年教育领域陆续兴起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继续教育和院校重组等几次大的浪潮无一不是这些转变的表现。 其实,这些转变都是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的,都是学习国外教育经验、适应国际教育潮流的产物,或者说是教育国际化的结果。这些年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几个共同的动向:其一是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得到加强,加快教学和科研向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高校的直接任务;其二是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应有学术性、职业性和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等三张通行证;其三是拓宽专业面,改革培养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