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64.42 KB
- 文档页数:22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军人勇敢、坚毅、忠诚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体会军人在国家利益面前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韵律、节奏和意象,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古代文化知识。
但对于边塞诗以及古代军人的生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艰苦环境,从而引出本课《从军行》。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4.说文解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军人,体会军人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朗读背诵:学生朗读、背诵《从军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从军行》一诗进行背诵或默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在唐代诗歌里感受了边塞战事的激烈。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块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如何正确朗读题目,划分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晓”“迎凉”,理解词义,从而理解题目的意思。
晓:天亮。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天亮之前,诗人走出篱门感到一阵凉风,(突然)有所感慨(感想)。
2.过渡: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陆游呢?3.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具有很高成就。
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板块三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出朗读节奏,画出本课的生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学生自读诗歌,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前两遍声音略低,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并默写古诗。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运用积累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3.继续学习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相关作品,体会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运用积累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2.继续学习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相关作品,体会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难点:继续学习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相关作品,体会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学生:搜集关于陆游生平及其它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陆游作为我国古诗词留存最多的诗人,他的作品近一半都在抒写和吟咏爱国情怀,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陆游的诗,一起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
二、回顾交流,引领学习1.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古诗《示儿》,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边读边想学习古诗有哪些好的方法?(课件出示:古诗《示儿》)(1)学生齐读。
(2)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有:看注释,查工具书,反复诵读,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
2.自由读古诗,想想陆游在临终前唯一感到悲伤的是什么?学生交流汇报:但悲不见九州同(板书:悲,九州未同)。
3.陆游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他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一切事都与自己无关了,可他却又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感到悲伤。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资料。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1)《示儿》的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
南宋偏安一隅、屈膝求和,陆游深以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多次罢官闲居,最后回到家乡。
他一生壮志未酬,但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陆游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将“北定中原”作为遗愿,于是写下《示儿》这首诗。
(2)陆游的生平: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精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默写6个一类生字,会认识6个二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三首诗的大概意思。
3.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爱国豪情。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唐宋那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情怀。
二、整体诵读古诗三首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rèn yuè jì tì cháng xiāng mó yí wū仞岳蓟涕裳襄摩遗巫仞——指导读准前鼻音遗——遣摩——磨:区别音、形、意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三、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1.《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之作。
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表达了唐代诗人杜甫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四、分步解读,感悟诗情学习《从军行》。
1.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2.解诗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共三篇第一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古诗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妻带子流落到四川,多年的颠沛流离、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内容明白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教学本课时,除了让学生懂读,懂背古诗,还要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让学生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采用了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与时代浪潮的撞击中学到课文的情感目标,并受到人文教育。
一、认识诗人,了解创作背景。
有些古诗的年代相当久远,如何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必须创设机会让学生认识诗人,了解诗创作背景,下如奥苏贝尔的学习认知结构中提出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具备古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识基础。
因此本课的教学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清楚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非常重要。
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了解大诗人杜甫吗?学过他的哪些诗呢?”由学生的回答相机介绍诗人及创作的背景。
再导入课文《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诗题意思“同学们,这首诗讲什么事呢?看看这题目,看看有什么收获?”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意思。
这样的设计意思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三、以“读”为基础,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精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
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用具: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中华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有战争相随,无论是哪个朝代都留下了战争的刀光剑影,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2.教师谈话:下面开始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
(出示课件)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白)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试史数千语,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万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齐读课题。
)4.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rèn yuèjì五千仞山岳蓟北tìshāng xiāng涕泪衣裳襄阳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会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过程与方法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从军行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2.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
(2)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同学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教师提问: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①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通过之前的的学习,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古诗,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板书。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姿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分享他们的感悟。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他们的朗读效果。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和杜甫的《绝句》。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诗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节课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但对于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诗文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诗文的朗读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背诵,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简介等。
3.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2个课时)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2个生字,会写“仞、岳、摩、遗”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第四单元篇章页上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引导:林则徐是我们所熟知的禁毒功臣、民族英雄,这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预设:告诉我们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过渡:每一个深爱自己国家的人,永远将国家兴衰当成自己的责任。
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情怀啊!像这样的爱国诗人、爱国诗句还有许许多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先学习前两首。
(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爱国情怀这一特点,借助篇章页,营造爱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感情基础。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相机板书: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生字“仞(rèn)”“岳(yuè)”的读音。
3.集中识字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结合诗歌具体语境来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蕴。
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古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字和注释。
2.黑板、彩色粉笔。
3.课堂活动准备:朗读比赛、分组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古诗三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15分钟)分段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4. 朗读比赛(1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具情感表达和朗读技巧的学生,激励全班同学。
5. 总结反思(10分钟)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他们思考古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学生们在理解《古诗三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部分学生的朗读中缺乏情感表达。
为提高教学效果,下节课可以加强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并提升朗读表达的技巧。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三首》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朿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9.古诗三首(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下四单元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
【教学目标】1.了解以景衬情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借助插图、注释,并结合资料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3.聚焦诗眼“望”,结合资料,在反复朗读与融情想象中,品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诗歌的丰富意象和复杂情绪,体悟遗民的悲惨生活以及诗人爱国爱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4.滋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准备】课前教学单、课后教学单、多媒体课件、板贴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看图联想,关注诗眼1.学生观察插图,联想交流,引出诗人陆游之“望"。
2.读诗题、解诗题:学生展示读诗题,交流如何读好停顿以及对题目的理解。
活动二:读诗解意,交流反馈1.自主、合作教学:读准、读通、读懂诗句。
(学生先自学,再合作交流,互相启发。
)学生自主教学时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并且捕捉后续指导的契机。
2.交流反馈,顺学而导: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学生对个别词语理解可能有误,如“三万里”“五千仞"摩天”“遗民"等,重点关注,并借助注释、图片、资料进行引导。
如:用诗句拓展法,理解“三万里”“五千仞"夸张的表达方式。
活动三:合作探究,感悟诗情自主、合作教学:结合资料,小组讨论陆游在“望”什么?1.学生课前搜集、交流、筛选相关资料:黄河、华山、北宋、南宋、金兵统治下的遗民生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斯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课题1.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指名说,师补充)三、品诗句,明诗意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