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文化与城市品牌建设实证调查研究——以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2020-02-14[作者简介]汪晓东(1981-),男,江西南昌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研究。
DOI:10.19846/xb.2020.06.020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品牌设计融合研究——以广西壮锦图案为例汪晓东(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226)[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不断减少,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只有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元素充分融合,将其推广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才能有效实现活态传承,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以广西壮锦图案为例,将其融入地区性品牌设计中,以期推动广西非遗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壮锦,喜爱上壮锦,实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关键词]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品牌设计;壮锦图案[中图分类号]G12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20)06-0088-05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2020年第25卷第6期2020Vol.25No.6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度不断下降,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忽视甚至濒临消失。
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将品牌设计与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相结合,能够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是目前品牌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1]。
广西壮锦属于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其历史悠久,图案、色彩的民族风格浓厚,是广西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但传统壮锦的制作工序繁琐、难度较高、产量低,且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传统壮锦服装已经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标准,导致壮锦难以得到良好的宣传和推广。
而将壮锦图案融合到现代品牌设计中,则可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充分结合起来,起到活态传承的作用,也能使品牌充满地域特色,提升其创新性与代表性,丰富品牌文化底蕴。
广西壮族文化风俗调研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以人数最多的少数名族——壮族为主的省份。
然后,因为我是柳州人,而柳州位于广西,也是广西第二大城市,所以我决定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去调查有关壮族的文化风俗习惯。
去之前就听说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每每有客人到家,壮族人民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而这次因为调查的缘故,在那呆了几天,这才充分体会到壮族人民真正的好客。
在山上那几天,真可谓是“丰衣足食”啊,每天五餐,吃饱就跟着当地壮族同胞去山上参观。
本次调查虽然只持续了四天,而且范围也仅限于柳州及周边地区,收集到的资料不是很全,所以我之后去了市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是此次调查的大体内容,我会分条概述并在最后加以总结。
一、壮族的由来。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
1892023.08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设计实践延续了对地域性的思考,对南宁“地域文化”的发掘和提取成为设计过程中的主要策略。
2当地地域特征与文化2.1山水情怀南宁地处华南,位于广西南部,三面环山,北为高峰岭低山,南有七坡高丘陵,西有凤凰山。
整个城市地貌分为平地、山地、丘陵、台地等类型,其中平地占比约57%,其余地貌占比约43%。
邕江作为珠江水系支流,自西往东流经市区,是南宁主要的城市水源,干支流航道也是重要的运输线路,被称为南宁的母亲河。
可以说山水情怀在南宁人的生活中已根深蒂固,宋代评出的“邕州八景”——望仙怀古、青山松涛、象岭烟岚、罗峰晓霞、马退远眺、弘仁晚钟、邕江春泛、花洲夜月,就是对这座山水城市的山、河、湖、溪与绿树鲜花的描述和概括。
2.2夏热冬暖当地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长冬季短。
夏季受东南向海洋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西北向寒风影响温和少雨。
伴随大量的降雨,炎热潮湿是夏季的常态,用“背汗湿如泼”来形容也不为过。
适应当地气候的传统建筑民居特色鲜明,其中以“干栏式”建筑最广为人知。
2.3民族融合南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以壮族为主体,居住着壮、汉、苗、侗等4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比超过一半。
这种现状的形成与历史长河上“中原汉文化”和“百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直接相关。
虽然各个民族风俗习性各异,但也有共同点,例如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注重稻作文化和传统礼序等。
这些风俗文化催生了注重交往、社交、集会的聚落形式。
3设计策略3.1场地策略——借用地形地势、打造山水社区场地位于南宁市东部副中心核心区,三塘镇城市绿带摘要 “泰康康养社区”是由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泰康之家(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布局全国的“候鸟式”康养社区。
社区引入CCRC 养老模式,以活力养老、文化养老、医养结合为核心服务特色。
“桂园”是泰康在南宁布局的第一个康养社区,文章结合设计实践,从场地、布局、建筑三个层面解析了注重地域文化的康养社区设计策略。
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5篇范文)第一篇: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媒体广告中的运用和发展文 / 马笑飞杨晨昕摘要: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媒体广告中,对于广告受众来说,是注入到现代广告中的一股清泉,新鲜而又有魅力,同时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于广告商来说,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广告高品位、照顾受众情感的需求;对于现代新媒体广告来说,则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源泉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设计元素;现代媒体广告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因此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其中以壮、侗、苗、瑶等几个民族的文化最有代表性。
而纵观我国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不难看出,各类新型广告媒介应运而生,在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民族文化作为国内广告设计中的新元素正逐步走进国际广告市场,形成了另一种引人注目的设计风格。
而广西的民族艺术就像一座宝藏,有待我们去发掘运用。
一、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元素(一)视觉文化元素文字、纹样、图形、色彩等视觉类元素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且被广泛运用的元素。
它们不仅是广西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装饰手段,也是当地人们生活习俗及思想文化的具象体现。
广西民族纹样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多出现于民族服饰、生活用具以及祭祀用品中,是当地人民生产劳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的一种文化沉淀。
按其表现题材可分为动植物纹样、人物纹样、几何纹样和吉祥纹样等。
这些纹样在广西古老的织锦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在岁月和文化的积淀中,这里不同的少数民族纹样会根据其特有的地域和历史特征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情。
其中最有名的是壮锦,其次还有苗锦、侗锦有形的追求艺境,这类标志才更利于信息传播,同时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东方色彩。
汉字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锤炼、精简、综合、概括,由简到繁再到简,经历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的载体,其本身就是美的构成图形,具有强烈的符号感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1.26•【字号】桂政发[2010]57号•【施行日期】2010.11.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桂政发〔2010〕57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遵循公正、民主、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经通讯评审专家、评委评分和评委会集中评审,共评选产生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413项。
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著作《广西古代诗词史》、论文《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壮族的地理分布及变迁研究》、调研报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西的实证研究》等20项成果为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授予著作《广西文化图史》、论文《广西节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调研报告《广西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研究》等123项成果为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授予著作《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论文《向心?团结?和谐: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考察》、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民工返乡问题调查情况的报告》等270项成果为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对获奖作者颁发证书和奖金。
希望获奖作者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全区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向获奖作者学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勤奋工作,多出成果,为繁荣发展广西社会科学事业,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研究性论文选题1、用科学发展观看钦州港与防城港合作发展2、浅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广西经济建设发展3、从罗明村看科学发展观4、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农业的发展——以桂林农业发展为例5、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对广西的影响6、情系民意关注民生——对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和探讨7、桂林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证研究8、论党员先进事迹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以对师大学生的影响为事例9、桂林市雁山镇民生问题调查报告10、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探索——以桂林市雁山镇为例11、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贫困生调查报告12、论大一学生买手机的利与弊——我校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买手机的利弊分析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灌阳县农民对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认识和满意程度1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桂林雁山区农民的影响15、关于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思考——对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调查16、关于大学生加入学生组织的动机调查报告——以雁山校区为例17、物价上涨对城镇居民生活影响调查报告——以雁山校区为例18、关于桂林市街头行乞现象的分析19、关于限塑令在雁山镇的实施情况调查报告20、从“三鹿奶粉”事件看桂林的自主知识产业21、关于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22、浅谈中国改革发展23、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研究24、“鱼”和“熊掌”孰轻孰重?——透视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现象25、大学生自主创业意向调查研究26、以为人本思想与旅游资源开发——以桂林旅游资源开发为例27、关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28、文化大革命时的农村29、邓小平理论在班级建设中运用30、浅议贫富差距31、中国发展的主要外在阻力32、解放思想看广西经济33、科学发展观与教育34、浅论共同富裕35、对统一战线的新认识36、毛泽东人学思想及当代价值37、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原因和途径38、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39、浅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各种社会人群的现实指导意义40、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41、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理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意义42、浅析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43、对农村建设中科学发展观落实不到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认识4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意义45、浅谈新时期两岸互信、和平与发展关系的建立4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概况47、多角度浅析中苏关系恶化48、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的解决49、当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之路50、浅谈大学生应不应该炒股51、海归变海待,不足为怪52、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研究5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讨54、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55、兴国要清醒认识安邦56、中国的另类“金融风暴”——高校扩招是不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始作俑者57、浅谈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58、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59、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与教训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60、试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史上两次统一战线中的角色转换61、科学发展观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关系6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神七”飞天为例63、服务型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归宿——改革开放中关于政治体制的思考64、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65、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优秀大学生6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67、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大学生观念的变化——浅析大学生“洋节热”现象68、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试述改革开放和与时俱进的关系6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70、浅谈我国住房制度改革7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错了吗?72、从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看新农村建设73、改革开放三十年广西乡镇企业的变化74、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干部作风建设75、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76、实事求是与文革、77、从北京奥运会谈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78、次贷危机给社会主义经济的启示79、论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中的核心指导作用80、浅谈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81、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82、毛泽东与第一师范83、论农村教育与社会和谐84、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85、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8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利弊及其新发展87、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和谐高校的建设88、以工促农机制对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89、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的促进作用90、小论农村土地改革及发展趋势看党的思想指导91、发展生态农业:桂林市恭城县新农村建设92、桂林漓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93、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和解决对策——结合全球金融危机背景94、广西生态农业建设浅谈95、从税制改革看新农村建设96、农药使用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97、在发展先进文化中塑造广西新形象98、桂林市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污水防治对策9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中之重——农村教育100、对改革开放后桂柳工业经济浅谈——“桂柳工业走廊”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01、中国进入国际市场后对广西农业结构的发展102、我校存在的礼仪规范问题103、我校的勤工助学的问题与对策104、我校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105、由海南师范大学偷拍事件透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与精神文化发展106、论责任心在中国的重建——透视三鹿奶粉事件责任缺失的背后107、用科学发观引导高校专业设置改革108、论述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思想109、从世界金融危机看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关系110、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111、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应用——整风运动112、从反对党八股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113、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公平114、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115、浅析我国南方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以加快大桂林小水电和谐发展为例116、构建和谐农村家庭的调查研究——以课题组成员所在农村为例117、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引起的对民生问题的思考与分析118、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青年大学生素质建构研究119、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源式发展探析120、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121、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广西城乡清洁工程122、我国城市空巢老人问题探析123、建筑类文化遗产保护及周围环境协调性研究124、民生视角下桂林市流动儿童的教育125、列宁合作社思想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126、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部门给予的支持政策的研究报告127、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128、浅谈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
谈广西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研究价值●唐正柱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灿烂瑰丽的民族文化。
广西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源流脉络及内容结构来看,具有自己独具一格、个性鲜明的特征。
一是源远流长。
近年考古发现表明,广西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早在80万年前,就有原始人在广西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目前的考古发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类进化证据链。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百色地区的旧石器遗址发现了4000多件旧石器。
1998年相关考古研究成果发布后,“百色石斧”被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的封面,证明了中国广西百色地区是古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广西柳州地区的“柳江人”化石距今已有5万年,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
广西来宾地区的“麒麟山人”被确定为属距今3.6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
距今约1万年前的广西桂林“甑皮岩人遗址”出土了10000多件史前文化遗物,其文化内涵和考古价值具有世界性影响,被中外考古界称为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标尺和资料库之一。
遍布广西各地的一系列不同的史前人类文明,是广西民族文化的最初源头。
二是丰富多彩。
广西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厚重、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比如广西最具代表性的稻作文化、花山文化、灵渠文化、山水文化、歌谣文化、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客家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和红色文化等,都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并共同享有的。
广西先民是最早把野生稻转化为栽培稻的族群之一,广西因此也被称为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花山岩画,被列为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
广西的灵渠将长江和珠江两条水系连接起来,是中国岭南最古老的运河,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以桂林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对于吸引游客、提升旅游竞争力以及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桂林,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独特的山水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桂林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使其在众多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桂林旅游资源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明确其独特的旅游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结合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成功案例,提炼出适用于桂林的形象提升策略。
通过实证研究,评估现有策略的实施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桂林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旅游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桂林乃至更广泛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二、文献综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一直是旅游学界的热门研究话题。
桂林,作为中国的著名旅游城市,其独特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
因此,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指的是游客对于某一旅游地的主观感知和印象,这种感知和印象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和旅游体验。
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包括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旅游设施的完善、旅游服务的提升、旅游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等。
对于桂林而言,其独特的山水景观是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核心要素。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桂林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设施的不足、旅游服务的参差不齐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桂林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广西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一:广西少数民族调研报告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
〔1482 万人,占广西人口的 33%〕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 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34.9 万人,占全国瑶族人口 62%,占广西人口 3%〕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广西苗族人口 42.3 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 5.5%,占广西人口 1%。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
〔广西侗族人口 29.87 万人,占广西总人口 0.66%。
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
〔广西仫佬族人口 15.26 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 98%,占广西人口的 0.34%。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广西毛南族人口 6.9 万人,占广西人口的 0.15%。
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 4 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广西回族人口2.74 万人〕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
〔广西彝族人口0.62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 657 万人的很少一局部。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广西水族人口1.15万人〕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
〔广西仡佬族人口 0.29 万人〕京族: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局部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广西11 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是广西土生土长的民族,瑶族、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间续迁入广西的。
城市化建设同质化与差异性研究--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例吴永娇;华丽;郑华珠【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42)1【摘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支撑。
以广西典型城市为例,引入熵值法和面板模型,从城市人口-经济-空间视角,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及构建城市化建设评估面板模型。
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结果良好,可有效模拟与刻画不同城市间城市化建设的异同性;(2)评估结果揭示案例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城市化建设模式相同,空间差异不明显;(3)案例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及土地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分别表现为线性、正U型和正U型的关系;(4)案例区经济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边际效应强度为1.48,即经济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提高1.48%,但案例区经济发展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在研究期间,案例区人口和土地城市化提高抑制城市可持续发展,即现阶段案例区呈现人口和土地过度城市化现象。
为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规划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
【总页数】9页(P256-264)【作者】吴永娇;华丽;郑华珠【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商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1【相关文献】1.桂林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南宁、桂林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对策研究之一2.广西民族文化与城市品牌建设实证调查研究——以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为例3.广西市域间产业同构测度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r——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例4.广西民族文化与城市品牌建设实证调查研究——以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为例5.广西园博园选址与城市规划耦合研究\r——以柳州、南宁、桂林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调查报告5篇第1篇示例:广西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山歌文化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山歌作为广西壮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传统。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现状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调查背景广西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其山歌文化在当地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山歌是壮族民间传统歌谣的一种,内容涉及民族传统、历史故事、生活琐事等,歌词简单质朴,旋律优美动听。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传统山歌已经濒临失传。
二、调查方法为了解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通过走访当地村落,与当地壮族老人交流,了解他们对山歌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壮族青年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山歌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与文化艺术机构、学者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山歌文化传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三、调查结果1. 受访壮族老人认为,山歌是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他们表示希望广大年轻人能够重视传统文化,积极传承和发扬山歌文化。
2. 调查发现,部分广西壮族青年对山歌文化的认知度较低,很少有人能够唱出完整的壮族山歌。
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等原因所致。
3. 文化艺术机构和专家学者认为,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一批懂得欣赏和传唱山歌的青年人才,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山歌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广西壮族的山歌文化。
四、发展建议1. 加强对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专门的山歌文化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
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山歌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建立相关网站和平台,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和喜爱广西壮族的山歌文化。
南宁调研报告一、南宁简介: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第一大城市,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南,是红豆的故乡,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称邕州,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居住着壮、汉、苗、瑶等3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666.16万,其中市区人口为344万人。
南宁别称绿城、凤凰城、五象城。
1、地理位置及城市荣称:南宁位于广西的西南部,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也是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
同时是国家级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拥有沿海城市待遇和税收等多项优惠待遇。
南宁的“六张城市名片[1]”分别是:“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绿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美造出了南宁快速崛起、迈向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六张独特名片。
2、人口分布:根据《南宁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666.16万人。
其中,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45.42万人,占51.85%;女性人口为320.74万人,占48.15%。
3、财政收入作为广西经济中心,多年来南宁GDP、财政收入等均居于广西首位。
2010年南宁市财政收入累计23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3%,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227.5亿元的任务。
GDP 1492.38亿元,同比增长15%,2011年南宁全市生产总值(GDP)2211.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
2011年南宁全部工业总产值首破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破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60亿元,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4、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4元,比上年增长12.52%。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GDP)达到180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本文概述《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文旨在对桂林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探讨和系统分析,以期实现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进而推动桂林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桂林,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独特的山水景观与丰富的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本文将首先梳理桂林的历史文化脉络,从桂林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名胜古迹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桂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包括已开发的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与路径,提出具体的开发建议,以期对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挖掘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推动桂林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桂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二、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价值桂林,这座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城市,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研究者与爱好者的目光。
桂林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极高的价值,对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桂林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是文化多元,内涵丰富。
桂林历史上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既有中原文化的传入,也有岭南文化的融合,还有壮、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桂林文化。
三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景观,如漓江风光、象山景区、龙脊梯田等,都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